..续本文上一页外界的大海之间整个大地全部遍满骨锁,如此而广修(外散而修),接着从海边逐步恢复如初,只将自己的一个身体观成一具骨架,收心而执著此骨架,这是初学之瑜伽。随后向外散观如前,当收回时,抛开所有足骨而从观想身体剩余的骨骼开始,依次除开半身直至半头骨之间,最终心专注于头骨一半,这叫做娴熟之瑜伽。此外,一切如前,收摄到最后心专注于双眉间仅一拇指许之骨,称为作意圆满瑜伽。
如今南传佛教观修方法的简单介绍在《泰国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这儿是寂静的修行圣地。沿小道到了山腰,有一个巨大的山洞,洞中有些阴暗,里面靠洞壁放置着一具完整的人骨架,白森森的骷髅头上,露着黑乎乎的两个眼洞,还有尖尖的牙齿,在阴暗中乍看之下,似乎要移动过来的样子,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惧、厌恶。在骨架旁边,依顺序摆着肉体从开始腐变到化为白骨的几个模型,很形象地体现了尸体之膨胀相、青淤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断离散相、血涂相、虫食相。向导说来此地的修行者,先在洞中熟观这些不净相,然后到山里去专一观修。我们也在洞中坐了很长时间,逐一观修身体腐变化为白骨,白骨再化为微尘的修法,这种环境对修法确实有不小的帮助,给我的感觉就像藏地的尸陀林一样。修完后出洞时,似乎身边的人都变了模样,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的不时相互打量,大概不敢相信,人体竟是那么秽恶可怕!”
586、 什么是观白骨的初学、娴熟、作意圆满三种瑜伽?
答:在修骨锁想时,首先对于自身的额头等任意部位,依靠信解力而观想:出现伤口、腐坏溃烂,最后成为骨头,逐渐蔓延全身。再观想从自己的住室至外界的大海之间整个大地全部遍满骨锁,如此而广修(外散而修),接着从海边逐步恢复如初,只将自己的一个身体观成一具骨架,收心而执著此骨架,这是初学之瑜伽。随后向外散观如前,当收回时,抛开所有足骨而从观想身体剩余的骨骼开始,依次除开半身直至半头骨之间,最终心专注于头骨一半,这叫做娴熟之瑜伽。此外,一切如前,收摄到最后心专注于双眉间仅一拇指许之骨,称为作意圆满瑜伽。
587、 忆念呼吸法的本体是什么?以六种窍诀怎样修持此甚深之法?
答:忆念呼吸法的本体是如所了知的智慧。所谓“忆念”是指依靠念因的力量而生起果智慧,所以是以因来取名的。
修持呼吸法的六种窍诀:
第一、计数:无有所摄,身心自然安住,专注于呼吸,从一至十之间用心来计数。如果或多或少,唯恐出现沉掉现象,因而以十为定数;再有,若将一执为二、将二执为一,则会变多、变少;如果呼气、吸气的计数时间紊乱(意为有时在呼气时计数,有时在吸气时计数),势必导致错乱。因此要断除这三种过失。
第二、随行:吸气时观想从上喉行往足之间,呼气时,观想从鼻孔至一拇指或一寻之间外呼。
第三、安止:心安住于鼻尖至足之间并观想利益与解脱。
第四、观察:所观察的对境风是由八尘聚合的色法,能观察的有境智慧也无非是名基,由此可知,实际上就是观察五蕴。
第五、转移:缘风的心从暖位到胜法位之间随意转移。
第六、遍净:趋入见道与修道。
588、 为什么说呼吸法属于随身、有情摄、等流生和无执受?
答:呼吸法是属于随身:因呼吸是身体之一部分,随身体而出入,身体在何地,呼吸就属于何地。呼吸不随无色界、凝酪、无心定及第四定而出入。
属有情摄:呼吸是有情身之一份故。
等流生:是同类因生故。
无执受:风不存在色根之四境的聚合,故无执受,心心所不能执而生受。
589、 什么叫做自性念住,相联念住,能缘念住?
答:自性念住:本体是智慧,是闻思修所生慧,不是俱生智慧,因其是加行生之故。
相联念住:自性念住之外,与智慧相应的一切心及心所。如观身无常,慧是自性念住,而慧相应之心心所是相联念住,如等持、精进、信心等。
能缘念住:成为前两种念住之所缘境的身等四种,实际上是以有境来取名的,故称能缘念住。
590、 四念住的本体、生因、次第、定数是什么?
答:四念住本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生因:为对治净颠倒想,说观身不净;为对治乐颠倒想,说观受是苦;为对治常颠倒想,说观心无常;为对治我颠倒想,说观法无我。
次第:前前对境粗大而先证悟,后后对境细微故后证悟。
定数:为了对治身净、受乐、心常、法执有我之四种颠倒妄念,而宣说了四念住,因此数量不多不少。
591、 怎样以观自相、总相的方法而修四念住?
答:观自相即身、受、心、法之自相。
身自相:身有阻碍性,极微所成故;
受自相:受依自力领受外境之差别;
心自相:心领受境之本体;
法自相:法的执相。
观总相:指观身受心法之无常、苦、空、无我。
592、 为什么叫资粮道?
答:为了获得见道的智慧,在积累资粮之道是资粮道。《大乘阿毗达磨》中说:守清净戒律,守护根门,了知事量,上下夜不眠而精进修行,具正知正念,行持善法,闻思修行,是资粮道。
593、 资粮道和加行道是否属于道谛?自宗承许加行道是有分别还是无分别?为什么?
答:资粮道、加行道是道,但不是道谛。是道,因为依之可以修行;不是道谛,因为道谛是无漏,而资粮道、加行道是有漏。
关于资粮道、加行道有无分别,自宗承许是有分别。《智者入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七宝藏》中说:加行道为有分别智慧。然其不同平常所说之有分别,以密宗说法,其是缘四谛的特殊智能。而与见道相比,仍为有分别,非现量见四谛故。
594、 为什么叫暖、顶、忍、世胜法位智?
答:暖位:暖位智是缘四谛的有境,能完整修持四谛十六行相,是无分别智火的前兆(无漏智火能烧尽烦恼柴薪),如火之前兆,故称暖位。
顶位:顶位智是动摇善根之顶,故称顶位。是四谛的有境,完整修持四谛十六行相。
忍位:对于见谛理更能接纳之故而称忍位。(其对见谛之空性智慧,四谛十六行相,更能忍可接受。)
世胜法位:因为有漏世间法中,这是最胜,依之能够直接引出见道的无漏智慧,故称世胜法位。
595、 加行道为什么称为四种顺抉择分?
答:顺抉择分:所谓“抉择”即是见道,见道之一部分是苦法忍,顺是随顺,世胜法位直接随顺见道,其余三者间接随顺,故此四种加行名为顺抉择分。
596、 加行道的身依和心依是什么?大乘有何不同说法?
答:加行道的身依,即所依之身份是欲天、三洲人类身份。
关于加行道之心依:
加行道之心依是静虑六地,因欲界心粗大,无色界心不清楚,故皆不能得。依妙音尊者,暖顶二位于欲界中亦有。
大乘《现观庄严论》中说,加行道之心依是静虑九地,因为具善巧方便故,于欲界、有顶皆可现前。
597、 哪种情况下会舍弃加行道?遍失和退失间的差别是什么?
答:圣者:依何地得加行道,离那一地投生上地时即舍加行道。
非圣者:凡夫死亡之时舍弃加行道。
遍失:指以造罪而失,例如以邪见失毁善根。
退失:也有以功德而导致失加行道。(如见道而使得从凡夫中失加行道)退失包括遍失,退失广,是总;遍失狭,是别。
598、 四种加行道具有哪些功德?以有部的观点阐述关于佛陀、缘觉、声闻种性能否转移之理?
答:暖位:得暖位后,即使出现遍失,也必定获得涅槃;
顶位:得顶位后,虽有造无间罪与转生恶趣的情况,但善根不会中断;
忍位:得忍位后不再投生恶趣,因已远离投生恶趣之业与烦恼之故;
世胜法位:得世胜法位,无间入见道。
暖顶位者,可以转移,能得成佛,得忍位后,则无法成佛,因为得忍位后不能转生恶趣,而菩萨为利他需投生恶趣。
中品忍之下的暖、顶,下品忍三者也有转为独觉的。
佛陀与麟角独觉住于暖位等则不能转成其他种性,原因是从暖位智到菩提无生智之间,依靠第四静虑而于一座上生起诸道。
599、 小乘最快几世当中现前真谛?说明无出离心摄持善根不能获得趋入解脱道之理。
答:获得顺解脱分善之后,小乘承许三世方现前真谛:
第一世:生起随解脱分善;
第二世:生起顺抉择分善;
第三世:获得圣道。
最快者亦有二世见谛:第一世生起随解脱分善;第二世依静虑正禅生起顺抉择分善,并于第二世末尾获得见谛。
随解脱分:其本体是闻思所生慧,其业主要为意业,因深厌轮回而发愿解脱,由此出离心引发并摄持的身语之业也是随解脱分,即为求解脱而造作的身语意三业皆随解脱分。
道之初即是资粮道,由最初造作随解脱分善根便入资粮道,为获得见道而积累资粮故。若作善根不被出离心摄持,即不发愿为求解脱而行持,亦不回向解脱,则此善根不能成为解脱之因,故以此善不能趋入解脱。
600、 关于现证真谛的时候有多少刹那,有几种说法?什么叫做见现证、缘现证及事现证?
答:满增论师讲义:法护部说见道为一刹那;有的说有四刹那,见四谛各一刹那,共四刹那;有的说有八刹那,上、下界四谛各一刹那,共八刹那;也有的说有十二刹那。
见现证:指唯一无漏智慧现见四谛十六行相,是见现证。
缘现证:指无漏智慧及与无漏智慧相应的心心所法同缘四圣谛,是缘现证。
事现证:指能缘之无漏慧与相应心心所,以及俱有的无漏界与生相等不相应行法同一所做事业,是事现证。事业即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601、 现证四谛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克主杰大师说:现证是指对于无常、苦、空、无我等法理的现量证悟。
由此可知,现证并非是现量见一切有法为空性。
因为有法无数,如美国人、深圳人、白人、黑人等,乃至他们每个人的每一根头发,皆现量证悟其为空性等,作为初见道者,是办不到的。此处现证是指对一切…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