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界的大海之間整個大地全部遍滿骨鎖,如此而廣修(外散而修),接著從海邊逐步恢複如初,只將自己的一個身體觀成一具骨架,收心而執著此骨架,這是初學之瑜伽。隨後向外散觀如前,當收回時,抛開所有足骨而從觀想身體剩余的骨骼開始,依次除開半身直至半頭骨之間,最終心專注于頭骨一半,這叫做娴熟之瑜伽。此外,一切如前,收攝到最後心專注于雙眉間僅一拇指許之骨,稱爲作意圓滿瑜伽。
如今南傳佛教觀修方法的簡單介紹在《泰國遊記》中有這樣一段:“這兒是寂靜的修行聖地。沿小道到了山腰,有一個巨大的山洞,洞中有些陰暗,裏面靠洞壁放置著一具完整的人骨架,白森森的骷髅頭上,露著黑乎乎的兩個眼洞,還有尖尖的牙齒,在陰暗中乍看之下,似乎要移動過來的樣子,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懼、厭惡。在骨架旁邊,依順序擺著肉體從開始腐變到化爲白骨的幾個模型,很形象地體現了屍體之膨脹相、青淤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斷離散相、血塗相、蟲食相。向導說來此地的修行者,先在洞中熟觀這些不淨相,然後到山裏去專一觀修。我們也在洞中坐了很長時間,逐一觀修身體腐變化爲白骨,白骨再化爲微塵的修法,這種環境對修法確實有不小的幫助,給我的感覺就像藏地的屍陀林一樣。修完後出洞時,似乎身邊的人都變了模樣,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的不時相互打量,大概不敢相信,人體竟是那麼穢惡可怕!”
586、 什麼是觀白骨的初學、娴熟、作意圓滿叁種瑜伽?
答:在修骨鎖想時,首先對于自身的額頭等任意部位,依靠信解力而觀想:出現傷口、腐壞潰爛,最後成爲骨頭,逐漸蔓延全身。再觀想從自己的住室至外界的大海之間整個大地全部遍滿骨鎖,如此而廣修(外散而修),接著從海邊逐步恢複如初,只將自己的一個身體觀成一具骨架,收心而執著此骨架,這是初學之瑜伽。隨後向外散觀如前,當收回時,抛開所有足骨而從觀想身體剩余的骨骼開始,依次除開半身直至半頭骨之間,最終心專注于頭骨一半,這叫做娴熟之瑜伽。此外,一切如前,收攝到最後心專注于雙眉間僅一拇指許之骨,稱爲作意圓滿瑜伽。
587、 憶念呼吸法的本體是什麼?以六種竅訣怎樣修持此甚深之法?
答:憶念呼吸法的本體是如所了知的智慧。所謂“憶念”是指依靠念因的力量而生起果智慧,所以是以因來取名的。
修持呼吸法的六種竅訣:
第一、計數:無有所攝,身心自然安住,專注于呼吸,從一至十之間用心來計數。如果或多或少,唯恐出現沈掉現象,因而以十爲定數;再有,若將一執爲二、將二執爲一,則會變多、變少;如果呼氣、吸氣的計數時間紊亂(意爲有時在呼氣時計數,有時在吸氣時計數),勢必導致錯亂。因此要斷除這叁種過失。
第二、隨行:吸氣時觀想從上喉行往足之間,呼氣時,觀想從鼻孔至一拇指或一尋之間外呼。
第叁、安止:心安住于鼻尖至足之間並觀想利益與解脫。
第四、觀察:所觀察的對境風是由八塵聚合的色法,能觀察的有境智慧也無非是名基,由此可知,實際上就是觀察五蘊。
第五、轉移:緣風的心從暖位到勝法位之間隨意轉移。
第六、遍淨:趨入見道與修道。
588、 爲什麼說呼吸法屬于隨身、有情攝、等流生和無執受?
答:呼吸法是屬于隨身:因呼吸是身體之一部分,隨身體而出入,身體在何地,呼吸就屬于何地。呼吸不隨無色界、凝酪、無心定及第四定而出入。
屬有情攝:呼吸是有情身之一份故。
等流生:是同類因生故。
無執受:風不存在色根之四境的聚合,故無執受,心心所不能執而生受。
589、 什麼叫做自性念住,相聯念住,能緣念住?
答:自性念住:本體是智慧,是聞思修所生慧,不是俱生智慧,因其是加行生之故。
相聯念住:自性念住之外,與智慧相應的一切心及心所。如觀身無常,慧是自性念住,而慧相應之心心所是相聯念住,如等持、精進、信心等。
能緣念住:成爲前兩種念住之所緣境的身等四種,實際上是以有境來取名的,故稱能緣念住。
590、 四念住的本體、生因、次第、定數是什麼?
答:四念住本體: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生因:爲對治淨顛倒想,說觀身不淨;爲對治樂顛倒想,說觀受是苦;爲對治常顛倒想,說觀心無常;爲對治我顛倒想,說觀法無我。
次第:前前對境粗大而先證悟,後後對境細微故後證悟。
定數:爲了對治身淨、受樂、心常、法執有我之四種顛倒妄念,而宣說了四念住,因此數量不多不少。
591、 怎樣以觀自相、總相的方法而修四念住?
答:觀自相即身、受、心、法之自相。
身自相:身有阻礙性,極微所成故;
受自相:受依自力領受外境之差別;
心自相:心領受境之本體;
法自相:法的執相。
觀總相:指觀身受心法之無常、苦、空、無我。
592、 爲什麼叫資糧道?
答:爲了獲得見道的智慧,在積累資糧之道是資糧道。《大乘阿毗達磨》中說:守清淨戒律,守護根門,了知事量,上下夜不眠而精進修行,具正知正念,行持善法,聞思修行,是資糧道。
593、 資糧道和加行道是否屬于道谛?自宗承許加行道是有分別還是無分別?爲什麼?
答:資糧道、加行道是道,但不是道谛。是道,因爲依之可以修行;不是道谛,因爲道谛是無漏,而資糧道、加行道是有漏。
關于資糧道、加行道有無分別,自宗承許是有分別。《智者入門》、《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七寶藏》中說:加行道爲有分別智慧。然其不同平常所說之有分別,以密宗說法,其是緣四谛的特殊智能。而與見道相比,仍爲有分別,非現量見四谛故。
594、 爲什麼叫暖、頂、忍、世勝法位智?
答:暖位:暖位智是緣四谛的有境,能完整修持四谛十六行相,是無分別智火的前兆(無漏智火能燒盡煩惱柴薪),如火之前兆,故稱暖位。
頂位:頂位智是動搖善根之頂,故稱頂位。是四谛的有境,完整修持四谛十六行相。
忍位:對于見谛理更能接納之故而稱忍位。(其對見谛之空性智慧,四谛十六行相,更能忍可接受。)
世勝法位:因爲有漏世間法中,這是最勝,依之能夠直接引出見道的無漏智慧,故稱世勝法位。
595、 加行道爲什麼稱爲四種順抉擇分?
答:順抉擇分:所謂“抉擇”即是見道,見道之一部分是苦法忍,順是隨順,世勝法位直接隨順見道,其余叁者間接隨順,故此四種加行名爲順抉擇分。
596、 加行道的身依和心依是什麼?大乘有何不同說法?
答:加行道的身依,即所依之身份是欲天、叁洲人類身份。
關于加行道之心依:
加行道之心依是靜慮六地,因欲界心粗大,無色界心不清楚,故皆不能得。依妙音尊者,暖頂二位于欲界中亦有。
大乘《現觀莊嚴論》中說,加行道之心依是靜慮九地,因爲具善巧方便故,于欲界、有頂皆可現前。
597、 哪種情況下會舍棄加行道?遍失和退失間的差別是什麼?
答:聖者:依何地得加行道,離那一地投生上地時即舍加行道。
非聖者:凡夫死亡之時舍棄加行道。
遍失:指以造罪而失,例如以邪見失毀善根。
退失:也有以功德而導致失加行道。(如見道而使得從凡夫中失加行道)退失包括遍失,退失廣,是總;遍失狹,是別。
598、 四種加行道具有哪些功德?以有部的觀點闡述關于佛陀、緣覺、聲聞種性能否轉移之理?
答:暖位:得暖位後,即使出現遍失,也必定獲得涅槃;
頂位:得頂位後,雖有造無間罪與轉生惡趣的情況,但善根不會中斷;
忍位:得忍位後不再投生惡趣,因已遠離投生惡趣之業與煩惱之故;
世勝法位:得世勝法位,無間入見道。
暖頂位者,可以轉移,能得成佛,得忍位後,則無法成佛,因爲得忍位後不能轉生惡趣,而菩薩爲利他需投生惡趣。
中品忍之下的暖、頂,下品忍叁者也有轉爲獨覺的。
佛陀與麟角獨覺住于暖位等則不能轉成其他種性,原因是從暖位智到菩提無生智之間,依靠第四靜慮而于一座上生起諸道。
599、 小乘最快幾世當中現前真谛?說明無出離心攝持善根不能獲得趨入解脫道之理。
答:獲得順解脫分善之後,小乘承許叁世方現前真谛:
第一世:生起隨解脫分善;
第二世:生起順抉擇分善;
第叁世:獲得聖道。
最快者亦有二世見谛:第一世生起隨解脫分善;第二世依靜慮正禅生起順抉擇分善,並于第二世末尾獲得見谛。
隨解脫分:其本體是聞思所生慧,其業主要爲意業,因深厭輪回而發願解脫,由此出離心引發並攝持的身語之業也是隨解脫分,即爲求解脫而造作的身語意叁業皆隨解脫分。
道之初即是資糧道,由最初造作隨解脫分善根便入資糧道,爲獲得見道而積累資糧故。若作善根不被出離心攝持,即不發願爲求解脫而行持,亦不回向解脫,則此善根不能成爲解脫之因,故以此善不能趨入解脫。
600、 關于現證真谛的時候有多少刹那,有幾種說法?什麼叫做見現證、緣現證及事現證?
答:滿增論師講義:法護部說見道爲一刹那;有的說有四刹那,見四谛各一刹那,共四刹那;有的說有八刹那,上、下界四谛各一刹那,共八刹那;也有的說有十二刹那。
見現證:指唯一無漏智慧現見四谛十六行相,是見現證。
緣現證:指無漏智慧及與無漏智慧相應的心心所法同緣四聖谛,是緣現證。
事現證:指能緣之無漏慧與相應心心所,以及俱有的無漏界與生相等不相應行法同一所做事業,是事現證。事業即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601、 現證四谛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答:克主傑大師說:現證是指對于無常、苦、空、無我等法理的現量證悟。
由此可知,現證並非是現量見一切有法爲空性。
因爲有法無數,如美國人、深圳人、白人、黑人等,乃至他們每個人的每一根頭發,皆現量證悟其爲空性等,作爲初見道者,是辦不到的。此處現證是指對一切…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