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问答▪P7

  ..续本文上一页足乐受根或身根则必定具足几根?

  答:必具四根:

  若具足乐受根,则必定具足四根,即命、意、舍及乐受根。如:圣者生于无色界中,可以获得三禅无漏乐根,但不必具足身根,具乐根则命、意、舍三根定具足,所以说具乐受根,必定具足的是四根。(此处说必定具足多少,并非说可以具足多少根。)

  若具足身根,则必定具足四根,即命、意、舍及身根。如:凡夫生第四静虑,具身根,而三禅乐已断,命意舍具足,故具身根则必具足的唯是四根。

  125、 若具眼耳鼻舌及意乐受根任一根,则必具足几根?

  答:各必具五根:

  若具眼耳鼻舌四根任一根者,则必定具足五根,即命、意、舍、身根及眼等四者之一。因为此四根定于身根上具足。

  若具意乐受根,则必具五根,即命、意、舍、乐受根及意乐受根。

  126、 若具身苦受根,则必具足几根?

  答:若具身苦受根,则必具足七根,即命、意、身根,四受根(除意苦受根)。

  具身苦受根,则一定是在欲界此七根都必具足;意苦受根不是必定具足,因为已离欲贪者则不具有,所以除之。

  127、 若具女根、男根、意苦受根、信等五根任一根,则必具足几根?

  答:各必具八根:

  若具女根、男根、意苦受根其一,则必具八根,即在具苦受根(所必具之七根)基础上再加上各自本身。

  若具信等五根任一根,则必具八根,即命、意、舍及信等五根。

  128、 若具足已知根或具知根,则必定具足几根?

  答:各必定具足十一根:

  若具足已知根,则必具十一根,即:乐受根、意乐受根、舍受根、命根、意根、信等五根以及已知根本身。

  若具足具知根,则必具十一根,即:乐受根、意乐受根、舍受根、命根、意根、信等五根以及具知根本身。

  129、 若具足未知当知根,则必定具足几根?

  答:必定具足十三根,即乐受根、意乐受根、舍受根、命根、意根、信等五根、身根、身苦受根与未知当知根本身。

  具未知当知根必定在欲界,所以必定具足身根、身苦受根;不具意苦受根,已离欲贪者则不具故。于见道位不具足男根或女根(通常说于见道中定具男根或女根其一),此处是据渐命终位有情从下渐舍男或女根而说。即于渐命终位,已舍男或女根,有情深心猛厉厌生死故,此时就能够入见道。所以说已舍男根或女根者,具未知当知根必定具足十三根。

  130、 最少会具多少根?

  答:最少会具八根:

  (1)断绝善根于临终位具最少八根:身根(必欲界故)、五受根、命根、意根。

  (2)转生无色界之凡夫具最少八根:舍受根、命根、意根、信等五根。

  131、 最多会具多少根?

  答:最多会具十九根:

  (1)欲界中两性、未断善根,诸根具全者具十九根,除三无漏根;

  (2)具贪圣者最多具十九根:

  见道者:不包括后二无垢根及男、女根其一;

  具贪修道者:不包括首尾二无垢根及男、女根其一。

  132、 色法产生的方式是怎样的?

  答:欲界无根尘无声尘的最小微聚由八尘一起产生:四大、色、香、味、触。

  若具根(尘),则由九种物质一起产生:前八尘及身根尘;

  若具眼等四根任一根,则由十种物质一起产生:前九加上眼等根尘。色界无香、味,在欲界三种情况的基础上皆除去此二种物质即可。

  133、 关于色法产生有何不同观点?

  答:有部:任何一色法必定具足八尘以上;

  经部以上:有些有为法并非一定具足八尘,可以只具足一尘、二尘、三尘等,余不具足者以种子的形式存在,因缘具足可以现行。

  134、 心所法都有哪些?

  答:  遍大地法十个:受、想、思、欲、触、智慧、忆念、作意、胜解、三摩地

  大善地法十个:信、不放逸、轻安、舍心、知惭、有愧、无贪、无嗔、无害、精进

  大烦恼地法六个:痴、放逸、不信、懈怠、昏沉、掉举

  大不善地法二个:无惭、无愧

  小烦恼地法十个:怒、恨、谄、嫉、恼、覆、吝、诳、骄、害

  不定心所:寻、伺、悔、睡眠、贪、嗔、慢、疑

  135、 非色法如何产生?

  答:非色法就是指心、心所,不相应行及无为法。

  心与心所一起产生,二者互为俱有因故;有为法与其法相生住衰灭一起产生;属于相续的所得之法与其自己同时的得绳一起产生;不属于相续的所得之法不与得绳一起产生,其多数不具得绳故;无为二灭无有产生。

  136、 遍大地法是哪些?

  答:遍大地法是随从一切心而产生的心所。

  受:心依自力而体验自之对境的差别。

  (瑜伽五十五卷二页云:受云何?谓三和合故;能领纳义。受作何业?谓爱生所依为业。

  成唯识论三卷二页云: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有作是说:受有二种。一、境界受,谓领所缘。二、自性受,谓领俱触。唯自性受,是受自相。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受,谓三种领纳,苦、乐、俱非,有差别故。)

  想:心毫不混杂地执著自之对境蓝黄等相。

  (瑜伽三卷七页云:想云何?谓了像。又云:想作何业?谓于所缘,令心发起种种言说为乐。

  成唯识论三卷二页云: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想,谓于境取差别相。)

  思:于对境动摇。

  (瑜伽三卷七页云:思云何?谓心造作。又云:思作何业?谓发起寻伺身语业等为业。

  成唯识论三卷二页云: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思,谓能令心有造作。)

  欲:希求对境之欲。

  瑜伽三卷七页云:欲云何?谓于可乐事,随彼彼行,欲有所作性。又云:欲作何业?谓发勤为业。

  成唯识论五卷十八页云: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有义、所乐、谓可欣境。于可欣事,欲见闻等,有希望故。于可厌事,希彼不合,望彼别离,岂非有欲?此但求彼不合离时可欣自体,非可厌事。故于可厌及中容境,一向无欲。缘可欣事,若不希望;亦无欲起。有义、所乐、谓所求境。于可欣厌,求合离等、有希望故。于中容境,一向无欲。缘欣厌事、若不希求;亦无欲起。有义、所乐、谓欲观境。于一切事欲观察者,有希望故。若不欲观,随因境势任运缘者;即全无欲。由斯理趣,欲非遍行。有说:要由希望境力,诸心心所,方取所缘。故经说欲、为诸法本。彼说不然。心等取境、由作意故。诸圣教说:作意现前,能生识故。曾无处说由欲能生,心心所故。如说诸法爱为根本,岂心心所皆由爱生。故说欲为诸法本者;说欲所起一切事业。或说善欲、能发正勤,由彼助成一切善事。故论说此勤依为业。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欲,谓希求所作事业。)

  触:根、境、识三者聚合而享用对境。

  (瑜伽三卷七页云:触云何?谓三和合。又云:触作何业?谓受想思所依为业。

  成唯识论三卷一页云: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说为彼。三和合位、皆有顺生心所功能;说名变异。触似彼起,故名分别。根变异力,引触起时,胜彼识境;故集论等、但说分别根之变异。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触境。是触自性。既似顺起心所功能;故以受等所依为业。起尽经说:受想行蕴,一切皆以触为缘故。由斯故说识触受等、因二三四和合而生。瑜伽但说与受想思为所依者;思于行蕴,为主胜故;举此摄余。集论等说为受依者;以触生受,近而胜故。谓触所取可意等相,与受所取顺益等相,极相邻近,引发胜故。然触自性,是实非假。六六法中,心所性故。是食摄故。能为缘故。如受等性,非即三和。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触,谓根境识和合生,能有触对。)

  智慧:能辨别诸法。

  (瑜伽八十三卷三页云:所言智者,谓出世间加行妙慧。

  发智论七卷四页云:云何为智?答:五识相应慧;除无漏忍,余意相应慧识。)

  忆念:不忘所缘。

  (瑜伽八十三卷三页云:言忆念者,于所观察一切法义,能不忘失;于久所作久所说中,能正随念。

  瑜伽三卷七页云:念云何?谓于串习事,随彼彼行,明了记忆性。又云:念作何业?谓于久远所思所作所说,忆念为业。

  成唯识论五卷十九页云: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于曾未受体类境中,全不起念。设曾所受,不能明记;念亦不生。故念必非遍行所摄。有说:心起必有念俱。能为后时忆念因故。彼说非理。勿于后时有痴信等,前亦有故。前心心所,或想势力,足为后时忆念因故。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念,谓于缘明记不忘。)

  作意:心专注分别所缘境;

  (瑜伽三卷七页云:作意云何?谓心回转。又云:作意作何业?谓引心为业。

  成唯识论三卷二页云: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虽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说引心。有说:令心回趣异境;或于一境持心令住故名作意。彼俱非理。应非遍行。不异定故。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作意、谓能令心警觉。)

  胜解:将所缘境执为功德。

  (瑜伽三卷七页云:胜解云何?谓于决定事,随彼彼行,印可随顺性。又云:胜解作何业?谓于所缘,任持功德过失为业。

  成唯识论五卷十九页云: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所以者何?能不碍者,即诸法故。所不碍者,即心等故。胜发起者,根作意故。若由此故彼胜发起;此应复待余。便有无穷失。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胜解,谓能于境印可。)

  等持(三摩地):心一缘专注。

  (俱舍论二十八卷六页云:此中等持,颂说为定。等持…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