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人写的传记,因为可以在佛经教典里面断章取义地提出一些教证来,但到底对自己有利还是无利,别人生邪见还是生信心也很难说。
我们在座的修行人,不管别人怎么做,自己要把握自己,不要跟随,如果你们想听我的话,要看舍弃今世的这些道理,将其牢记一生。
你们在座的人,别人也不一定认定为活佛,因为没有钱财,看你手上有一点东西的话可能愿意摄受。我有时候想,我还是愿意摄受你们这些财产上不富裕、各方面没有能力的人,从这些人当中真的能培养出一些菩提心的人才,否则现在的社会有点乱,很多人是为了高位而希求,结果事情不成,反而痛苦,所以一定要舍弃贪执。
宗喀巴大师云:“暇身胜过如意珠,如是得来只一次,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后应觉世间事,如同去扬纯糠秕,故应昼夜求真实。瑜伽我亦如是修,汝欲解脱如是行。”
宗喀巴大师的这句话我以前也讲过,人身非常难得,只得一次,而且也是无常的,很快就会消失,所以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将所有的世间法全部扬弃,就如同打谷时通过风把粮食的杂质全部扬起吹走,只剩下了精华一样。世间的所有事情中你一定要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好的习气和传统全部被风吹走。应该日日夜夜求真实的佛法,不要求名相上的佛法,现在求名相上佛法的人特别多,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宗喀巴大师说:我这个瑜伽师也对人身难得有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行持,希望愿意跟我学的人也这样做。
第十四修习苦为助伴品释终
2004年 2月17日 第37节课
所谓闻思,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也是同样的,一定要反反复复地看,再次地看书和复习,不然一两次就过目不忘,不要说现在,以前的高僧大德在显现上也是没有的,显现上华智仁波切、无垢光尊者也是在依止寂静山的时候特别苦行,早上很早就起来背书。所以我想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很多人从小在心里面串习的是另一种教育,这样变成大人的时候要有转变还是有很大的困难。
好像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除了我一个人以外别人都记得很好,我这个笨蛋。自己对自己批评,但实际上每一个凡夫人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尤其是现在科学发达的时候很多不清净的东西染污了我们的智慧,所以人的记忆力和智慧不像以前那样,忘性非常大,因此,要靠自己的精进,遇到佛法要解释和研究。研究物理、研究化学、研究天文学都没有什么意义,现在我们学的是佛陀亲自传下来的法门,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认为自己是个笨蛋,其他人可能都懂。但结果人人基本上都是相同的,现在我们学院里的一些堪布也是这样,特别精进的人对以前学的不太忘,如果不是很精进,以前讲五部大论讲得特别好,可是几天当中放下来,基本上跟其他的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再次看的时候有点不相同,因为以前有一定的基础。
我们学习的时间很短,而且有些人在我讲完后没有精进地看,所有的出世间智慧不可能轻而易举地融入你的相续当中,世间的稍微指点一下你马上懂得了,这一点是我们的习气。原来我们学院有一个喇嘛,背《佛子行》花了好几天都背不下来,一看流行歌,他边提水刚刚看的就马上能背了,他对自己特别失望,与佛法如此无缘,《佛子行》只有37个颂词,花了这么多天还不能背,流行歌还是很长的,一看就全部倒背如流了。
下面我们讲课吧。
十五 无需为师积财
《开启修心门扉》中共有十九个问题,讲到现在没有出现什么违缘,我还是很高兴,现在时值末法,光是圆满这部论典,我都心满意足。
大家以后真正想做修行人,就把这部论典结合自己的相续,一辈子中可以作为自己修行的指南,作为自己修行的说明书,所以在末法时代,有没有圆满听受五部大论的机缘很难说,从听者和讲者的角度来讲都很难说,但是我想,已经听完了这部法,对有信心的人来讲以后主要是依靠这本书来检点自己,也应该可以了。
第十五个问题是不要为上师积累财产,为上师供养、为上师化缘、为上师做事,所有的传承全部中断,这样不好。这个问题尤其是对当前修行人非常重要,很多人有根本上师和一般上师等等,你们如果真正想为上师做一点事情就应该好好闻思修行,也许这位上师显得不一定高兴,说:“你闻思修行不如为我去化缘。”但实际上这是他最高兴的事情,他显现上怎么发脾气不要管。比如他说:“我现在贫穷得要命,人人都有电脑,我都没有,你怎么不去给我化一台电脑。”他这样示现,实际上就是让你不要断传承,闻思对于一个大乘上师来讲肯定是最高兴的事情。
大家心里想一想,真正令大乘上师高兴的事情就是要闻思修行,这个道理以下会展开叙述。
现在学院中一方面都在闻思,特别好,另一个方面大家都特别执著形象,教理上的东西谁都不执著。
昨天 桑管家说纪律的时候要求大家不要太迷茫迷信了,作为修行人,有些是二十多年,有些是十几年,一年两年都没有闻思过的人几乎是没有的,既然这样,我们不要学世间上民间的说法,也不要像从来没有学过佛法的人一样,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比如最近有些人说在星星里来了上师,星星中观世音菩萨来了,星星里面莲花生大士来了,或者天空中出现了等各种说法,也许是个别人的信心激发后的一些显现,但所谓的上师并不是在星星当中。
好像整个身心全部是一种奇奇怪怪的状态,我们作为闻思过教理的人跟其他人是不同的,其他从来没有闻思过佛法的人就澜倒波随。听说前一段时间所有的人都到大经堂里面去看,差点不是大经堂都倒塌。好像大家都觉得路上有一个树丫丫都是莲花生大士,不要观得神神秘秘、奇奇怪怪的,身心已经成了颠颠倒倒的。所谓上师的法身是什么样的,色身是什么样的,从教理上说得过去吗?我们是闻思过的人,不是世间信迷信的人,信迷信的人跟我们完全不同,依止上师是什么样的方式来依止,见本尊是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见得到,光是像外道所说的一样,我们不要信任,没有智慧的人特别容易受迷信的欺惑。
即使为了上师等等的缘故,而产生的谋取财富的念头,也应当一并抛弃。
此处讲得非常清楚,比如说为了上师、为了上师的寺院等等,产生一个谋取财富的念头,认为应该用财富来供养,希望把这类念头一并抛弃。
朗日塘巴云:“依止静处衣食足,蓄积奢望当断绝;
为什么这样呢?朗日塘巴格西是这样说的: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依止寂静的地方,衣食知足少欲,不管是为谁,凡是积累财产的奢望全部要断除。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知足少欲,喜欢闻思修行,我们以后要讲《俱舍论》第六品,其中第六品中专门讲了圣者的种性,圣者的种性有四种:对衣服、食物甚至法衣等知足少欲,这是三个条件,在三个条件上加上喜欢闻思修行,任何一个人具足这四种条件,就是圣者的种性。
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具足圣者的条件,衣食生活非常简单,不希求饮食,不希求多余法衣。以前贪心比较大的比丘,一次饮食不知足,还要积累很多,法衣一件不满足,还要想求很多,这样的人不具备圣者的种姓。
以前戒律里面只说法衣、饮食,但是现在的社会也可以说是眼花缭乱,什么都可以是希求的对境,所以希求过多,对闻思修行兴趣默然,那么这个人不具足圣者的种性。
这虽然是《俱舍论》里面说的,但是《俱舍论》里面的这个道理,所有的大乘圣者也必须完全要具足,所以,我们自己观察,有没有知足少欲,有没有喜欢闻思修行,虽然从如来藏的角度来讲是具足圣者种性的,但是现在要现前圣者的种性是不具足的,因此自己也应该观察。
昼夜皆以行善度,寻友奢望当断绝;
我们日日夜夜应该行持善法,发菩提心,这样来度过自己的日子。
千万不要寻一些道友和朋友,应该断绝这样的欲望,自己住在寂静地方,整天以菩提心和法本作自己最好的朋友,这就是度日的最好方法,没有必要今天到那个家里去,明天到这个家里去,整天都打扰别人。
安住卧榻人称心,随顺苦恼当断绝;
自己住在自己的地方,安住在自己的床榻上,这样心满意足、称心如意,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好。
千万不要经常有随顺他人的痛苦,今天跟这个上师做事情,明天跟那个上师做事情,什么都随顺,这样自己也是很苦恼的,会出现很多的麻烦和问题,所以随顺他人的苦恼一定要断绝。
依教奉行师即喜,图谋利养苦当断;
依教奉行是上师欢喜的。
你千万不要贪图、谋求利养,这样的苦一定要断除,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大乘上师全部承认为是佛陀的化身,他所喜欢的就是利益众生,我们心里发菩提心,好好地闻思修行应该是上师最欢喜的事情。贪图利益、牟取财物非常痛苦,这不是上师欢喜的事情。
有些人可能认为上师很高兴,上师缺乏这些财产,其他上师有财产,我一定要想办法供养。其实这是最下等的供养,三个欢喜中也是最下等的欢喜,令上师最上等的欢喜是闻思修行,中等的欢喜用身体承侍,下等的欢喜用财物来供养。但现在的很多人完全都已经颠倒了,很多人为了上师欢喜就是到处去化缘,我没有嫉妒心,化多少钱财都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对佛法的弘扬方面不得不担心,现在尤其在汉地真正弘扬佛法的还是比较少,为什么这么讲呢?有很多上师第一次去时可能不一定化缘,第二次去的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要化缘,第一次来的时候给你灌顶,传一点法,但是也传不来皈依、菩提心的功德,传得来的很多都没有传,目的就是想获得一些财产,也许是私人的,也许真正是为寺院的,但是为了上师而求财产也没有利益。
在我面前很多人都说为我的寺院出去化缘,我确实没有同意过,不断传承是我最欢喜的事情,财富方面怎样供养也肯定不如圆满听完一部法的功德。所以,希望大家以后也…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