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人寫的傳記,因爲可以在佛經教典裏面斷章取義地提出一些教證來,但到底對自己有利還是無利,別人生邪見還是生信心也很難說。
我們在座的修行人,不管別人怎麼做,自己要把握自己,不要跟隨,如果你們想聽我的話,要看舍棄今世的這些道理,將其牢記一生。
你們在座的人,別人也不一定認定爲活佛,因爲沒有錢財,看你手上有一點東西的話可能願意攝受。我有時候想,我還是願意攝受你們這些財産上不富裕、各方面沒有能力的人,從這些人當中真的能培養出一些菩提心的人才,否則現在的社會有點亂,很多人是爲了高位而希求,結果事情不成,反而痛苦,所以一定要舍棄貪執。
宗喀巴大師雲:“暇身勝過如意珠,如是得來只一次,難得易失如空電,思後應覺世間事,如同去揚純糠秕,故應晝夜求真實。瑜伽我亦如是修,汝欲解脫如是行。”
宗喀巴大師的這句話我以前也講過,人身非常難得,只得一次,而且也是無常的,很快就會消失,所以你知道這個道理以後將所有的世間法全部揚棄,就如同打谷時通過風把糧食的雜質全部揚起吹走,只剩下了精華一樣。世間的所有事情中你一定要取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好的習氣和傳統全部被風吹走。應該日日夜夜求真實的佛法,不要求名相上的佛法,現在求名相上佛法的人特別多,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
宗喀巴大師說:我這個瑜伽師也對人身難得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行持,希望願意跟我學的人也這樣做。
第十四修習苦爲助伴品釋終
2004年 2月17日 第37節課
所謂聞思,以前的高僧大德們也是同樣的,一定要反反複複地看,再次地看書和複習,不然一兩次就過目不忘,不要說現在,以前的高僧大德在顯現上也是沒有的,顯現上華智仁波切、無垢光尊者也是在依止寂靜山的時候特別苦行,早上很早就起來背書。所以我想我們末法時代的衆生,很多人從小在心裏面串習的是另一種教育,這樣變成大人的時候要有轉變還是有很大的困難。
好像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除了我一個人以外別人都記得很好,我這個笨蛋。自己對自己批評,但實際上每一個凡夫人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尤其是現在科學發達的時候很多不清淨的東西染汙了我們的智慧,所以人的記憶力和智慧不像以前那樣,忘性非常大,因此,要靠自己的精進,遇到佛法要解釋和研究。研究物理、研究化學、研究天文學都沒有什麼意義,現在我們學的是佛陀親自傳下來的法門,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認爲自己是個笨蛋,其他人可能都懂。但結果人人基本上都是相同的,現在我們學院裏的一些堪布也是這樣,特別精進的人對以前學的不太忘,如果不是很精進,以前講五部大論講得特別好,可是幾天當中放下來,基本上跟其他的人沒有什麼差別,但是他再次看的時候有點不相同,因爲以前有一定的基礎。
我們學習的時間很短,而且有些人在我講完後沒有精進地看,所有的出世間智慧不可能輕而易舉地融入你的相續當中,世間的稍微指點一下你馬上懂得了,這一點是我們的習氣。原來我們學院有一個喇嘛,背《佛子行》花了好幾天都背不下來,一看流行歌,他邊提水剛剛看的就馬上能背了,他對自己特別失望,與佛法如此無緣,《佛子行》只有37個頌詞,花了這麼多天還不能背,流行歌還是很長的,一看就全部倒背如流了。
下面我們講課吧。
十五 無需爲師積財
《開啓修心門扉》中共有十九個問題,講到現在沒有出現什麼違緣,我還是很高興,現在時值末法,光是圓滿這部論典,我都心滿意足。
大家以後真正想做修行人,就把這部論典結合自己的相續,一輩子中可以作爲自己修行的指南,作爲自己修行的說明書,所以在末法時代,有沒有圓滿聽受五部大論的機緣很難說,從聽者和講者的角度來講都很難說,但是我想,已經聽完了這部法,對有信心的人來講以後主要是依靠這本書來檢點自己,也應該可以了。
第十五個問題是不要爲上師積累財産,爲上師供養、爲上師化緣、爲上師做事,所有的傳承全部中斷,這樣不好。這個問題尤其是對當前修行人非常重要,很多人有根本上師和一般上師等等,你們如果真正想爲上師做一點事情就應該好好聞思修行,也許這位上師顯得不一定高興,說:“你聞思修行不如爲我去化緣。”但實際上這是他最高興的事情,他顯現上怎麼發脾氣不要管。比如他說:“我現在貧窮得要命,人人都有電腦,我都沒有,你怎麼不去給我化一臺電腦。”他這樣示現,實際上就是讓你不要斷傳承,聞思對于一個大乘上師來講肯定是最高興的事情。
大家心裏想一想,真正令大乘上師高興的事情就是要聞思修行,這個道理以下會展開敘述。
現在學院中一方面都在聞思,特別好,另一個方面大家都特別執著形象,教理上的東西誰都不執著。
昨天 桑管家說紀律的時候要求大家不要太迷茫迷信了,作爲修行人,有些是二十多年,有些是十幾年,一年兩年都沒有聞思過的人幾乎是沒有的,既然這樣,我們不要學世間上民間的說法,也不要像從來沒有學過佛法的人一樣,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比如最近有些人說在星星裏來了上師,星星中觀世音菩薩來了,星星裏面蓮花生大士來了,或者天空中出現了等各種說法,也許是個別人的信心激發後的一些顯現,但所謂的上師並不是在星星當中。
好像整個身心全部是一種奇奇怪怪的狀態,我們作爲聞思過教理的人跟其他人是不同的,其他從來沒有聞思過佛法的人就瀾倒波隨。聽說前一段時間所有的人都到大經堂裏面去看,差點不是大經堂都倒塌。好像大家都覺得路上有一個樹丫丫都是蓮花生大士,不要觀得神神秘秘、奇奇怪怪的,身心已經成了顛顛倒倒的。所謂上師的法身是什麼樣的,色身是什麼樣的,從教理上說得過去嗎?我們是聞思過的人,不是世間信迷信的人,信迷信的人跟我們完全不同,依止上師是什麼樣的方式來依止,見本尊是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見得到,光是像外道所說的一樣,我們不要信任,沒有智慧的人特別容易受迷信的欺惑。
即使爲了上師等等的緣故,而産生的謀取財富的念頭,也應當一並抛棄。
此處講得非常清楚,比如說爲了上師、爲了上師的寺院等等,産生一個謀取財富的念頭,認爲應該用財富來供養,希望把這類念頭一並抛棄。
朗日塘巴雲:“依止靜處衣食足,蓄積奢望當斷絕;
爲什麼這樣呢?朗日塘巴格西是這樣說的:我們作爲修行人應該依止寂靜的地方,衣食知足少欲,不管是爲誰,凡是積累財産的奢望全部要斷除。作爲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要知足少欲,喜歡聞思修行,我們以後要講《俱舍論》第六品,其中第六品中專門講了聖者的種性,聖者的種性有四種:對衣服、食物甚至法衣等知足少欲,這是叁個條件,在叁個條件上加上喜歡聞思修行,任何一個人具足這四種條件,就是聖者的種性。
我們這裏的有些人具足聖者的條件,衣食生活非常簡單,不希求飲食,不希求多余法衣。以前貪心比較大的比丘,一次飲食不知足,還要積累很多,法衣一件不滿足,還要想求很多,這樣的人不具備聖者的種姓。
以前戒律裏面只說法衣、飲食,但是現在的社會也可以說是眼花缭亂,什麼都可以是希求的對境,所以希求過多,對聞思修行興趣默然,那麼這個人不具足聖者的種性。
這雖然是《俱舍論》裏面說的,但是《俱舍論》裏面的這個道理,所有的大乘聖者也必須完全要具足,所以,我們自己觀察,有沒有知足少欲,有沒有喜歡聞思修行,雖然從如來藏的角度來講是具足聖者種性的,但是現在要現前聖者的種性是不具足的,因此自己也應該觀察。
晝夜皆以行善度,尋友奢望當斷絕;
我們日日夜夜應該行持善法,發菩提心,這樣來度過自己的日子。
千萬不要尋一些道友和朋友,應該斷絕這樣的欲望,自己住在寂靜地方,整天以菩提心和法本作自己最好的朋友,這就是度日的最好方法,沒有必要今天到那個家裏去,明天到這個家裏去,整天都打擾別人。
安住臥榻人稱心,隨順苦惱當斷絕;
自己住在自己的地方,安住在自己的床榻上,這樣心滿意足、稱心如意,什麼事情都能辦得好。
千萬不要經常有隨順他人的痛苦,今天跟這個上師做事情,明天跟那個上師做事情,什麼都隨順,這樣自己也是很苦惱的,會出現很多的麻煩和問題,所以隨順他人的苦惱一定要斷絕。
依教奉行師即喜,圖謀利養苦當斷;
依教奉行是上師歡喜的。
你千萬不要貪圖、謀求利養,這樣的苦一定要斷除,這是非常關鍵的,因爲大乘上師全部承認爲是佛陀的化身,他所喜歡的就是利益衆生,我們心裏發菩提心,好好地聞思修行應該是上師最歡喜的事情。貪圖利益、牟取財物非常痛苦,這不是上師歡喜的事情。
有些人可能認爲上師很高興,上師缺乏這些財産,其他上師有財産,我一定要想辦法供養。其實這是最下等的供養,叁個歡喜中也是最下等的歡喜,令上師最上等的歡喜是聞思修行,中等的歡喜用身體承侍,下等的歡喜用財物來供養。但現在的很多人完全都已經顛倒了,很多人爲了上師歡喜就是到處去化緣,我沒有嫉妒心,化多少錢財都是可以的,但是我們對佛法的弘揚方面不得不擔心,現在尤其在漢地真正弘揚佛法的還是比較少,爲什麼這麼講呢?有很多上師第一次去時可能不一定化緣,第二次去的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要化緣,第一次來的時候給你灌頂,傳一點法,但是也傳不來皈依、菩提心的功德,傳得來的很多都沒有傳,目的就是想獲得一些財産,也許是私人的,也許真正是爲寺院的,但是爲了上師而求財産也沒有利益。
在我面前很多人都說爲我的寺院出去化緣,我確實沒有同意過,不斷傳承是我最歡喜的事情,財富方面怎樣供養也肯定不如圓滿聽完一部法的功德。所以,希望大家以後也…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