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他不要说降伏恶龙,就连癞蛤蟆也降伏不了。”
过去在某地有一官员,经常贪于饮酒。一次,他喝得醉如烂泥,躺在道上呕吐狼籍。一群狗跑来吃呕吐物,逐渐逐渐开始舔他的嘴,他也反过来舔狗的舌头,迷迷糊糊地说:“嗯!这面片真好吃……”这样的表演,也许很多喝酒的人都会干的。
我也见过一些领导,平时挺有威望,言行举止很有分寸,但喝了酒以后,就开始胡言乱语了:“我对你们佛教是如何如何支持……”不该说的话也说出来了。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只好应付道:“我们隔一天再讲吧!”可见,喝酒的过失特别多。
赌博等其他的过患,在此我不用广说了。总而言之,世间中损害名誉的法,大家最好远离。现在有些人聚在一起就谈论:“某某地方可以看到黄片,好长时间没有看了,要不要去一下?”“某某地方来了个明星,要不要去看热闹?”实际上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当然,现在很多愚笨的人都迷醉其中,谁也没办法制止,但我们毕竟是学智慧、学慈悲的修行人,把慈悲和智慧全部放下,然后参与这种活动,实在是不应理!
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应该控制自己,千万不能去不清净的场所,因为凡夫人的心很容易被外境引诱。现在有些大老板,就跟这里所讲的一样,白天要么赌博,要么抽烟喝酒,晚上就到妓院、夜总会里面鬼混。这种人生,有时候看来还不如山上的牦牛清净,牦牛整天就是吃草喝水,而这些富贵者或腐败分子的生活特别肮脏。修行人若要效仿他们,一切的一切都完了,所以大家应该谨慎!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
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有些人在无有任何实义的吃吃喝喝中耗尽珍贵的时日,同时也造下了对来世不利的各种恶业,但他们还不知道惭愧,此等人也是无愧者。
现在很多人经常吹嘘“我会吃活鱼”、“我会吃醉虾”、“我会吃猴脑”,到处炫耀自己的“功德”,从早到晚做的事情没有一点意义,对今生有利的知识或佛法的智慧与慈悲,没有丝毫兴趣。整天只知道去一些大餐厅,把可怜的众生装在肚子里,除此之外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窍不通,什么都是迷迷糊糊的,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我经常想:现在有些人的一顿饭,已经具足了在千百万劫中无法从地狱解脱的因。在我们藏地,如果有人杀了一头牦牛,一辈子都会念经忏悔,但现在不懂因果的人,尤其是沿海城市里的人,一碗一碗地吃无数生命,倘若没有忏悔,来世一定会堕入地狱。
这一点不用问别人,我们有时候比假瑜伽士还厉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佛法研究二十多年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道理,应该比假瑜伽士说得准。就像一个生意人,他卖一种产品都二十年了,肯定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如果杀了那么多众生还不忏悔、重新做人,来世堕入恶趣这一点决定无疑。所以,空耗时日、无义造业的无愧者,自己应该好好反省,否则下场非常可怜!
现见圣教正规时,既不生起喜乐心,
亦无希求追随意,此等亦是无愧者。
现量见到了圣者的教典或大德的正规,但既不生起欢喜心,也不产生追求心,这种人也属于无愧者。
有善根、有智慧的人,如果见到殊胜的经典论典,就会觉得非常珍贵,希求心不断地引发。但现在世间人好多不是这样,他们见到非法的活动、非法的场面,就兴奋不已,而对真正的正理、圣者的论典却毫无兴趣。
当然,现在是末法时代,这种现象也是正常,毕竟在佛陀时代都有这种情况。当时佛陀示现涅槃之际,迦叶尊者正带着五百比丘在各处云游,游至半路遇一尼犍子外道,手持佛陀入灭时的白莲花。迦叶尊者询问佛陀之事,外道答言:“世尊已涅槃七日。”迦叶尊者闻后非常悲伤,随行五百比丘有未离欲者,如圆木一样倒地痛哭。而六群比丘中的跋难陀说:“你们别难过了!佛在世时,天天教我们这个应做、那个不应做,种种约束使我们不得自由,而今世尊入灭,无人管束,我们可以自由了……”迦叶尊者闻后很不欢喜,待佛身荼毗后,集中僧众告之跋难陀途中所言,提出结集毗尼的建议,说:“佛在世时,以戒摄僧;佛灭度后,比丘不学不持教法,会如烟云一样转瞬即逝,并遭外道讥嫌。”经大众同意后,五百罗汉结集了三藏。
佛陀在世时,尚有弟子对佛理不感兴趣,现在有这种现象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但这种人的生活的确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大家应当学习好的论典、好的教规,如果实在没有兴趣,就要励力地忏悔、祈祷,这样自己的行为才会逐渐规范起来。
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
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在此,麦彭仁波切对特别坏的人做了严厉批评。我们是不是无愧裸体者?希望也经常观察一下。总而言之,取舍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有准则,然而现在世间中的无愧者,对所取所舍根本没有抉择能力。就像我家乡那边的有些人,每天都是无所事事,有了钱就生欢喜心,此外什么都不知道。作为一个人,应该对好的方面有一种向往和精进,对不好的方面,尽量地把它舍弃,如果实在舍弃不了,自己在心里好好忏悔,这是具有智慧人的做法。
假如整天都是吃饭、睡觉,那跟牦牛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做有意义的事情,舍弃没有意义的事情,在生活上有一种定准。没有任何定准的人,觉得杀生偷盗也可以,布施持戒也可以,这样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因此,每个人首先要分清楚好事和坏事,对好事有希求心,对坏事尽量地遣除,有了这样一种心的力量,那做什么事情都可以。
但现在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人每天怎么生活的,大家应该一目了然。因此麦彭仁波切在这里说,倘若一切取舍无有定准,脱离了世规和佛规的轨道,那就是世间上最可怜、最愚笨的人。
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
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前面总结了,人要有智慧、稳重、惭愧心,若没有这三个基础,好人是做不了的。昨天我们换届时选很多人,当时我提出几个人问大家的意见,有些稳重、具智慧、又有惭愧心的人,马上就被大家认可了。当然,这并不是故意用《二规教言论》中的道理来衡量,而是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如果这个人不稳重,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没办法承办;假如没有一点智慧,可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有些人虽然有智慧,也很稳重,但在某些场合中一点惭愧心都没有,这也是非常麻烦,这种人即使头顶上有如意宝,大家也都不敢接近,害怕他在众人面前对自己做出什么事来。因此,前面这几个功德,大家不要留在字面上,应该先做一个好人,然后再谈修行,否则你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怎么有资格当修行人呢?
此颂是说,假设具足知惭有愧之心,颠倒散漫等不如法的行为自然会被遣除,不可能跟没有智慧的人闲聊乱逛。但一个人若没有惭愧心,再怎么珍贵的教言,对他来讲也没有用,就像牦牛面前放几百万人民币一样,可能还不如一口草好。
殊胜的教言对无愧者,肯定是用也用不上,听也不愿意听,听到就开始打瞌睡,眼神也慢慢不对了。而一提到去喝酒抽烟、看电视、说乱七八糟的话,他就兴致勃勃、聪明伶俐,眼睛睁得大大的,兴奋得不得了。所以,对无惭愧者来讲,再珍贵的教言有什么用呢?
复次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
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具有惭愧者,永远不会离开世法和佛法的轨道。他平时行为小心翼翼,不做让佛教丢脸的事情,也不做令世人厌弃的事情,所作所为如理如法,时时刻刻以不放逸而摄持。
这一颂是承上启下,下面开始讲“不放逸”。
四、不放逸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
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什么叫做不放逸呢?比如一个人居住在非常险的悬崖上,稍不留意就会掉下去,如果掉下去了,自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会步步谨慎,三门不敢放松。(我小的时候,在特别陡的峭壁上放牦牛。遇到非常高的悬崖时,前进也不敢,后退也不敢,心里特别害怕,前后左右到处看,就是不敢往下看,往上看舒服一点。那个时候自己全神贯注,特别特别注意。)同样,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详细观察会不会令来世堕入恶趣、会不会染污自己的相续,时时以正知正念提醒自己,万万不能放纵三门。
有智慧的人做什么都会小心谨慎,不像无愧者那样,做事一点都不考虑,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所谓的不放逸,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心,对心里的起心动念经常观察,对身体的所作所为也经常观察,这就是真正的不放逸者。
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世间中被放逸所迷惑的人非常多。比如在童年时,整天喜欢各种玩具,把它当作实有财产,不分昼夜一直耽著,为此不知哭过多少回。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可笑,因为玩具对今生来世并不重要,有没有它都可以,但由于当时的迷乱,自己却死死执著这些。
人到了成年时,为了钱财和亲友,始终被贪嗔等烦恼所逼迫,遇到讨厌的敌人就恨之入骨,遇到可爱的朋友就恋恋不舍,为感情流了无数眼泪。现在很多人对空性一无所知,不明白外境如幻如梦,却偏偏执为实有,未达到目的就特别伤心,产生无边的贪嗔之心,没有一点自在和快乐。这完全是放逸所导致,如果像高僧大德那样,从小就接受爱心和悲心的教育,长大以后,就不会执著这些乱七八糟的外境,也不会有那么大的伤心。
一旦步入老年,人对童年的游戏不执著,对成年的感情名声也不执著,最重视的,就是自己能活多少年,身体是不是很健康,走路会不会摔倒……对身心的衰败非常重视。
所以,世间的众生非常可怜,完全被放逸迷住而不自察,短暂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了:年少时喜欢游戏,成年时迷恋感情,老年时执著身心,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一辈子根本没有做过。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没有正知正念,放逸自己的…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