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他不要說降伏惡龍,就連癞蛤蟆也降伏不了。”
過去在某地有一官員,經常貪于飲酒。一次,他喝得醉如爛泥,躺在道上嘔吐狼籍。一群狗跑來吃嘔吐物,逐漸逐漸開始舔他的嘴,他也反過來舔狗的舌頭,迷迷糊糊地說:“嗯!這面片真好吃……”這樣的表演,也許很多喝酒的人都會幹的。
我也見過一些領導,平時挺有威望,言行舉止很有分寸,但喝了酒以後,就開始胡言亂語了:“我對你們佛教是如何如何支持……”不該說的話也說出來了。我都有點不好意思,只好應付道:“我們隔一天再講吧!”可見,喝酒的過失特別多。
賭博等其他的過患,在此我不用廣說了。總而言之,世間中損害名譽的法,大家最好遠離。現在有些人聚在一起就談論:“某某地方可以看到黃片,好長時間沒有看了,要不要去一下?”“某某地方來了個明星,要不要去看熱鬧?”實際上這是非常愚癡的行爲。當然,現在很多愚笨的人都迷醉其中,誰也沒辦法製止,但我們畢竟是學智慧、學慈悲的修行人,把慈悲和智慧全部放下,然後參與這種活動,實在是不應理!
作爲一個修行人,我們應該控製自己,千萬不能去不清淨的場所,因爲凡夫人的心很容易被外境引誘。現在有些大老板,就跟這裏所講的一樣,白天要麼賭博,要麼抽煙喝酒,晚上就到妓院、夜總會裏面鬼混。這種人生,有時候看來還不如山上的牦牛清淨,牦牛整天就是吃草喝水,而這些富貴者或腐敗分子的生活特別肮髒。修行人若要效仿他們,一切的一切都完了,所以大家應該謹慎!
無義瑣事耗時日,且造種種不善業,
對此不知自慚愧,此等亦是無愧者。
有些人在無有任何實義的吃吃喝喝中耗盡珍貴的時日,同時也造下了對來世不利的各種惡業,但他們還不知道慚愧,此等人也是無愧者。
現在很多人經常吹噓“我會吃活魚”、“我會吃醉蝦”、“我會吃猴腦”,到處炫耀自己的“功德”,從早到晚做的事情沒有一點意義,對今生有利的知識或佛法的智慧與慈悲,沒有絲毫興趣。整天只知道去一些大餐廳,把可憐的衆生裝在肚子裏,除此之外對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一竅不通,什麼都是迷迷糊糊的,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呢?
我經常想:現在有些人的一頓飯,已經具足了在千百萬劫中無法從地獄解脫的因。在我們藏地,如果有人殺了一頭牦牛,一輩子都會念經忏悔,但現在不懂因果的人,尤其是沿海城市裏的人,一碗一碗地吃無數生命,倘若沒有忏悔,來世一定會墮入地獄。
這一點不用問別人,我們有時候比假瑜伽士還厲害。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對佛法研究二十多年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道理,應該比假瑜伽士說得准。就像一個生意人,他賣一種産品都二十年了,肯定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如果殺了那麼多衆生還不忏悔、重新做人,來世墮入惡趣這一點決定無疑。所以,空耗時日、無義造業的無愧者,自己應該好好反省,否則下場非常可憐!
現見聖教正規時,既不生起喜樂心,
亦無希求追隨意,此等亦是無愧者。
現量見到了聖者的教典或大德的正規,但既不生起歡喜心,也不産生追求心,這種人也屬于無愧者。
有善根、有智慧的人,如果見到殊勝的經典論典,就會覺得非常珍貴,希求心不斷地引發。但現在世間人好多不是這樣,他們見到非法的活動、非法的場面,就興奮不已,而對真正的正理、聖者的論典卻毫無興趣。
當然,現在是末法時代,這種現象也是正常,畢竟在佛陀時代都有這種情況。當時佛陀示現涅槃之際,迦葉尊者正帶著五百比丘在各處雲遊,遊至半路遇一尼犍子外道,手持佛陀入滅時的白蓮花。迦葉尊者詢問佛陀之事,外道答言:“世尊已涅槃七日。”迦葉尊者聞後非常悲傷,隨行五百比丘有未離欲者,如圓木一樣倒地痛哭。而六群比丘中的跋難陀說:“你們別難過了!佛在世時,天天教我們這個應做、那個不應做,種種約束使我們不得自由,而今世尊入滅,無人管束,我們可以自由了……”迦葉尊者聞後很不歡喜,待佛身荼毗後,集中僧衆告之跋難陀途中所言,提出結集毗尼的建議,說:“佛在世時,以戒攝僧;佛滅度後,比丘不學不持教法,會如煙雲一樣轉瞬即逝,並遭外道譏嫌。”經大衆同意後,五百羅漢結集了叁藏。
佛陀在世時,尚有弟子對佛理不感興趣,現在有這種現象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但這種人的生活的確沒有什麼意義。所以,大家應當學習好的論典、好的教規,如果實在沒有興趣,就要勵力地忏悔、祈禱,這樣自己的行爲才會逐漸規範起來。
總之取舍一切事,無有定准而行持,
脫離世法二規矩,即謂愚笨無愧者。
在此,麥彭仁波切對特別壞的人做了嚴厲批評。我們是不是無愧裸體者?希望也經常觀察一下。總而言之,取舍任何一件事情,必須要有准則,然而現在世間中的無愧者,對所取所舍根本沒有抉擇能力。就像我家鄉那邊的有些人,每天都是無所事事,有了錢就生歡喜心,此外什麼都不知道。作爲一個人,應該對好的方面有一種向往和精進,對不好的方面,盡量地把它舍棄,如果實在舍棄不了,自己在心裏好好忏悔,這是具有智慧人的做法。
假如整天都是吃飯、睡覺,那跟牦牛沒有什麼差別。所以我們應根據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做有意義的事情,舍棄沒有意義的事情,在生活上有一種定准。沒有任何定准的人,覺得殺生偷盜也可以,布施持戒也可以,這樣活著沒有什麼意義。因此,每個人首先要分清楚好事和壞事,對好事有希求心,對壞事盡量地遣除,有了這樣一種心的力量,那做什麼事情都可以。
但現在大多數人並不是這樣,無論城市還是農村,人人每天怎麼生活的,大家應該一目了然。因此麥彭仁波切在這裏說,倘若一切取舍無有定准,脫離了世規和佛規的軌道,那就是世間上最可憐、最愚笨的人。
若人具足慚愧心,能除顛倒散漫行。
設使無慚無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前面總結了,人要有智慧、穩重、慚愧心,若沒有這叁個基礎,好人是做不了的。昨天我們換屆時選很多人,當時我提出幾個人問大家的意見,有些穩重、具智慧、又有慚愧心的人,馬上就被大家認可了。當然,這並不是故意用《二規教言論》中的道理來衡量,而是做任何一件事情時,如果這個人不穩重,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沒辦法承辦;假如沒有一點智慧,可能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有些人雖然有智慧,也很穩重,但在某些場合中一點慚愧心都沒有,這也是非常麻煩,這種人即使頭頂上有如意寶,大家也都不敢接近,害怕他在衆人面前對自己做出什麼事來。因此,前面這幾個功德,大家不要留在字面上,應該先做一個好人,然後再談修行,否則你連基本的人格都沒有,怎麼有資格當修行人呢?
此頌是說,假設具足知慚有愧之心,顛倒散漫等不如法的行爲自然會被遣除,不可能跟沒有智慧的人閑聊亂逛。但一個人若沒有慚愧心,再怎麼珍貴的教言,對他來講也沒有用,就像牦牛面前放幾百萬人民幣一樣,可能還不如一口草好。
殊勝的教言對無愧者,肯定是用也用不上,聽也不願意聽,聽到就開始打瞌睡,眼神也慢慢不對了。而一提到去喝酒抽煙、看電視、說亂七八糟的話,他就興致勃勃、聰明伶俐,眼睛睜得大大的,興奮得不得了。所以,對無慚愧者來講,再珍貴的教言有什麼用呢?
複次心具慚愧者,終不遠離世法二,
殊勝善妙之規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具有慚愧者,永遠不會離開世法和佛法的軌道。他平時行爲小心翼翼,不做讓佛教丟臉的事情,也不做令世人厭棄的事情,所作所爲如理如法,時時刻刻以不放逸而攝持。
這一頌是承上啓下,下面開始講“不放逸”。
四、不放逸
何以名爲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
如是自護自身心,恒時鄭重謹慎者。
什麼叫做不放逸呢?比如一個人居住在非常險的懸崖上,稍不留意就會掉下去,如果掉下去了,自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他會步步謹慎,叁門不敢放松。(我小的時候,在特別陡的峭壁上放牦牛。遇到非常高的懸崖時,前進也不敢,後退也不敢,心裏特別害怕,前後左右到處看,就是不敢往下看,往上看舒服一點。那個時候自己全神貫注,特別特別注意。)同樣,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詳細觀察會不會令來世墮入惡趣、會不會染汙自己的相續,時時以正知正念提醒自己,萬萬不能放縱叁門。
有智慧的人做什麼都會小心謹慎,不像無愧者那樣,做事一點都不考慮,肆無忌憚、爲所欲爲。所謂的不放逸,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會保護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心,對心裏的起心動念經常觀察,對身體的所作所爲也經常觀察,這就是真正的不放逸者。
孩童沈迷遊戲樂,成年沈迷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爲放逸所迷住。
世間中被放逸所迷惑的人非常多。比如在童年時,整天喜歡各種玩具,把它當作實有財産,不分晝夜一直耽著,爲此不知哭過多少回。現在想起來也覺得可笑,因爲玩具對今生來世並不重要,有沒有它都可以,但由于當時的迷亂,自己卻死死執著這些。
人到了成年時,爲了錢財和親友,始終被貪嗔等煩惱所逼迫,遇到討厭的敵人就恨之入骨,遇到可愛的朋友就戀戀不舍,爲感情流了無數眼淚。現在很多人對空性一無所知,不明白外境如幻如夢,卻偏偏執爲實有,未達到目的就特別傷心,産生無邊的貪嗔之心,沒有一點自在和快樂。這完全是放逸所導致,如果像高僧大德那樣,從小就接受愛心和悲心的教育,長大以後,就不會執著這些亂七八糟的外境,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傷心。
一旦步入老年,人對童年的遊戲不執著,對成年的感情名聲也不執著,最重視的,就是自己能活多少年,身體是不是很健康,走路會不會摔倒……對身心的衰敗非常重視。
所以,世間的衆生非常可憐,完全被放逸迷住而不自察,短暫的一生就這樣度過了:年少時喜歡遊戲,成年時迷戀感情,老年時執著身心,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一輩子根本沒有做過。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爲沒有正知正念,放逸自己的…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