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醍醐▪P24

  ..续本文上一页校正在开这个课。倘若这些道理融入到孩子的心里,让他们知道人生的方向,那么对一生都有极大利益。否则,就像我们这里个别的老年人,已经来到人间五六十年了,以前学的都是怎么样杀生、搞生意,现在才明白这些道理,有时候看来真的有点可怜。

  虽然这些是属于世间知识,但在世间知识中,如法的行为还是值得提倡的。《中观宝鬘论》中也说,办学校、开商店、建花园等,对国王也好、大乘修行人也好,都是允许的,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全部剃头,统统到寺院里面去。有些人太极端了,到处宣传:“你马上出家,把家庭舍弃,儿女舍弃,丈夫舍弃,跟我来!”这是不现实的。现在的在家人那么多,他们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能强迫他们马上出家。

  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众,

  设若精进利他众,间接自利亦圆满。

  智者虽对自利也有贪执,凡夫人完全断掉自私自利是不可能的,但他们的心主要放在利他上。其实,如果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他众,那么自己的事情也会间接圆满的。

  我们平时也是这样讲:对来世有利的大事得以圆满,即生中的小事也会圆满;利他的大事得以圆满,利己的小事也会圆满。上师如意宝说过:“生火以后,不用特意去求,灰也会自然产生。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故意去勤作,自己的饮食住宿也没有任何问题。”世间上有些人特别苦恼,整天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奔波,其实若有非常强的利他心,这方面根本不会有困难。

  大乘论典中再三告诫,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为自己;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为众生。这一点不仅是佛教承认,天主教也有类似的教义:以前一个人来到上帝那里,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那里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都饥饿而且绝望,原来他们都拿着一个比手臂还长的汤勺,没办法把汤送到嘴里。

  上帝又对那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那里的一切,和前面房间的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高兴地唱歌跳舞,特别开心。

  那个人问:“我不懂,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痛苦?”上帝回答:“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虽然这是天主教的一种说法,但有些道理我们佛教也可以借鉴。如果我们佛教徒只愿意花钱帮助自己及亲朋好友,这方面可以做很多事情,而对其他众生的痛苦,却袖手旁观、置之不理,这是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有些人总是用蔑视的眼光看外道,说一些他们的过失,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奉献精神,恐怕有些佛教徒根本做不到。这些人整天修风脉明点、念佛参禅,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成就,这样的发心,真不如一个有利他心的外道徒。

  不管是什么宗教,如果存在利他心,都是非常珍贵的。世间领导有利他心的话,他所管辖的民众都会感到温暖;一个上师有利他心的话,跟他接触的众生都会获得快乐。如果自己的利他心不太强,那一定要通过大乘佛法来调伏相续,因为心是可以改变的,无法改变的话,佛陀也不会让我们修学佛法。所以,大家应当多训练舍弃自己、帮助他人,这样一来,自己的利益也能日臻圆满。

  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

  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菩萨道。

  若想即生获得财产名声,闻思修行非常圆满,来世获得不同程度的解脱果位,成办如是广大自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勤利益一切众生,这也是六度四摄中的四摄法,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菩萨所赞叹的殊胜妙道。上师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亦云:“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大家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一定要尽量具足里面的功德。前面讲的内容并不多,但是意义非常重要,我们必须用这些教言来观察自己。若能具足《二规教言论》的所有功德,那你说自己是开悟者、成就者都可以。因为一个人若圆满具足稳重、智慧、不放逸、惭愧、正直、誓言坚定、报恩、利他、布施的功德,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已经成了世间的庄严、世间的应供处。否则,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非常傲慢,这除了会毁坏自他之外,没有任何实义。

  如此殊胜的教言,大家务必要牢记于心。我这次传讲《二规教言论》,时间非常短暂,如果你们没有长期串习,将之与自相续结合起来,受益不一定非常大。以前法王如意宝特别强调这部论典,当时我只认为这肯定很好,此外也感觉不出来什么特别之处。而现在到了这种年龄,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在希求解脱的道路上,确实体会到其不共的殊胜。麦彭仁波切将诸佛菩萨的教言归纳于此,假如没有这样的归纳,我们用短暂的人生去学浩如烟海的经论,哪有这个精力和时间?但是如果精通了本论,那一生中的修行方向和做人标准已经定下来了。

  昨天,一个小女孩从很远的城市来到这里,声称要寻找开悟者,甚至跑到我的院子里来。我当时心想:“开悟者不是很重要,最好是学一学《二规教言论》。”可是我对她说了半天,也没办法沟通,她一直说自己要解脱,需要真正的开悟者。实际上如果你没有信心、不稳重、没智慧、不正直、不报恩,开悟者也没办法做什么加持。

  现在很多人喜欢找开悟者,但找开悟者不是很重要,没有开悟也不要紧。要找的话,应该找这样的论典,自己先做一个好人,然后尽心尽力地学习佛法,倘若人生以这种方式而结束,那么一点遗憾都没有,因为自己做人非常圆满。否则,要求太高了,自己一定要长个翅膀,飞到空中去看看美国,能不能实现也不好说,毕竟长翅膀还是需要一些因缘,强求恐怕会有点困难。

  九、信 心

  若于具德之三宝,以及苦集灭道谛,

  

  无欺因果之法则,生起信解谓信心。

  若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谛与无欺的因果规律,生起稳固的信解,这就是信心。

  世间上的有些人,信心和欢喜心分不清楚,其实信心的对境一定不能搞错,真正的信心,是对三宝有信心、对四谛有信心、对因果有信心。

  比如释迦牟尼佛是无比尊贵的佛宝,他的教法和证法是法宝,大小乘的圣者和出家人是僧众,三宝具足五种功德,是一切世间的庄严,对此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就叫做信心。

  同时,对四谛法门也要起信心。一般来讲,四谛法门乃第一转*轮的教义,佛陀在经典中是通过因缘、本体、果位三方面来宣说的。1、因缘方面:明白此乃苦谛,此乃集谛,此乃灭谛,此乃道谛;2、本体方面: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依止道谛,现前灭谛;3、果位方面:了知苦谛无所了知,断除集谛无所断除,依止道谛无所依止,现前灭谛无所现前。

  苦谛,是指器情世界的一切万法,其本体皆由三大痛苦所摄;集谛,指这些痛苦的来源是业和烦恼,众生以善恶业而流转轮回,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与业形成结生的关系;道谛,有些论师说真正的道谛是见道和修道,而我们自宗认为五道 都可以安立为道谛;灭谛,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通过五道遣除相续中所有垢染的离系部分,二是真如法界的清净部分。这样的四谛,包括在因果两个方面,或者轮涅两个方面,轮回的因和果分别是集谛和苦谛,涅槃的因和果分别是道谛和灭谛。

  这样的道理,是佛陀宣讲的究竟真理,我们对此应坚信不疑。其实四谛法门非常重要,以前慈诚罗珠堪布也讲过,相关论典中这方面的道理比较多,格鲁派的一些格西到西方国家时也经常介绍四谛法门。

  除了三宝、四谛之外,对《百业经》所阐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理深信不疑,明白自己所造的业不会成熟于外界的地水火风,而是成熟于自己的蕴界处上,这也是信心。

  你们观察自己有没有信心时,应当从以上这三方面来衡量。

  信心乃为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资粮,

  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

  信心能除诸衰损,信心即为如意宝,

  若具殊胜之正信,则必成就诸所欲。

  信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宝积经》、《华严经》再三宣说了信心的功德,如“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舍利子,胜义谛亦依信心而证悟”……有许许多多的教证可陈。

  依靠信心能增长福德资粮。《中观宝鬘论》专门讲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其中讲福德资粮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它的因缘。没有信心的人,什么福德都没办法积累,有了信心才会有福德,有了福德以后,行为将变得越来越如法,自然具足高尚的德行。

  信心还能遣除各种违缘障碍,所知障和烦恼障也能直接或间接得以灭除。所以信心是真正的如意宝,圣者七财中也有信心,我们没有其他财产不要紧,只要有一颗非常纯洁的信心,即使没有大智慧、大能力,也会变成非常好的修行人。具有殊胜信心的人,必定能成就一切所欲。

  佛宝法宝及僧宝,始终无欺皈依境,

  彼具无量之胜德,故当恒时起敬信。

  在整个世间中,释迦牟尼佛等十方诸佛之佛宝,他们的证法和教法之法宝,行持佛法的出家人或一地菩萨以上的圣众之僧宝,叫做三宝。三宝对我们始终不会有任何欺惑,是最值得信赖的皈依境。

  皈依境就是依靠处,比如孩子以父母为皈依;人到一定年龄时,以丈夫或妻子为皈依,有些人认为若没有一个皈依的对象,好像没办法生存下去;而单位的员工,以领导为皈依……世间上有各种皈依境,但他们都是有条件、具欺惑性的,如果他对你不满意或者有些事情你没有做好,那他什么样的承诺都会变化。包括有些世间护法神 ,假如你对他作广大供养,他就会暂时保护你,一旦你没有好好供养,那他马上会惩罚你。

  而永远不会欺惑我们的,唯一就是三宝。若对三宝有不共的敬信,不管你处于什么境地,三宝都会以不可思议的加持来保护你。因此,平时我们遇到违缘、身患疾病、心绪不安时,千万不要忘记祈祷三宝。以前的老修行人,这方面的习惯很…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