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24

  ..續本文上一頁校正在開這個課。倘若這些道理融入到孩子的心裏,讓他們知道人生的方向,那麼對一生都有極大利益。否則,就像我們這裏個別的老年人,已經來到人間五六十年了,以前學的都是怎麼樣殺生、搞生意,現在才明白這些道理,有時候看來真的有點可憐。

  雖然這些是屬于世間知識,但在世間知識中,如法的行爲還是值得提倡的。《中觀寶鬘論》中也說,辦學校、開商店、建花園等,對國王也好、大乘修行人也好,都是允許的,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全部剃頭,統統到寺院裏面去。有些人太極端了,到處宣傳:“你馬上出家,把家庭舍棄,兒女舍棄,丈夫舍棄,跟我來!”這是不現實的。現在的在家人那麼多,他們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能強迫他們馬上出家。

  智者雖亦貪自利,然其著重利他衆,

  設若精進利他衆,間接自利亦圓滿。

  智者雖對自利也有貪執,凡夫人完全斷掉自私自利是不可能的,但他們的心主要放在利他上。其實,如果所作所爲都是利益他衆,那麼自己的事情也會間接圓滿的。

  我們平時也是這樣講:對來世有利的大事得以圓滿,即生中的小事也會圓滿;利他的大事得以圓滿,利己的小事也會圓滿。上師如意寶說過:“生火以後,不用特意去求,灰也會自然産生。同樣,一個人若有強烈的利他心,不用故意去勤作,自己的飲食住宿也沒有任何問題。”世間上有些人特別苦惱,整天爲了自己的生活而奔波,其實若有非常強的利他心,這方面根本不會有困難。

  大乘論典中再叁告誡,一切痛苦的來源,就是爲自己;一切快樂的來源,就是爲衆生。這一點不僅是佛教承認,天主教也有類似的教義:以前一個人來到上帝那裏,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上帝對那個人說:“好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他們走進一個房間,那裏有一大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都饑餓而且絕望,原來他們都拿著一個比手臂還長的湯勺,沒辦法把湯送到嘴裏。

  上帝又對那個人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天堂。”他們走進另一個房間,那裏的一切,和前面房間的一模一樣,還是一群人、一鍋湯、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高興地唱歌跳舞,特別開心。

  那個人問:“我不懂,爲什麼同樣的環境,他們快樂,而那個房間的人痛苦?”上帝回答:“這很簡單!因爲在這裏,大家都在喂別人;而在那裏,他們只喂自己。”

  雖然這是天主教的一種說法,但有些道理我們佛教也可以借鑒。如果我們佛教徒只願意花錢幫助自己及親朋好友,這方面可以做很多事情,而對其他衆生的痛苦,卻袖手旁觀、置之不理,這是不是大乘菩薩的行爲?有些人總是用蔑視的眼光看外道,說一些他們的過失,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奉獻精神,恐怕有些佛教徒根本做不到。這些人整天修風脈明點、念佛參禅,目的就是爲了自己成就,這樣的發心,真不如一個有利他心的外道徒。

  不管是什麼宗教,如果存在利他心,都是非常珍貴的。世間領導有利他心的話,他所管轄的民衆都會感到溫暖;一個上師有利他心的話,跟他接觸的衆生都會獲得快樂。如果自己的利他心不太強,那一定要通過大乘佛法來調伏相續,因爲心是可以改變的,無法改變的話,佛陀也不會讓我們修學佛法。所以,大家應當多訓練舍棄自己、幫助他人,這樣一來,自己的利益也能日臻圓滿。

  若欲今生或來世,成辦廣大自利者,

  精勤利他勝方便,此乃諸佛菩薩道。

  若想即生獲得財産名聲,聞思修行非常圓滿,來世獲得不同程度的解脫果位,成辦如是廣大自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勤利益一切衆生,這也是六度四攝中的四攝法,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菩薩所贊歎的殊勝妙道。上師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亦雲:“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大家遇到這麼殊勝的佛法,一定要盡量具足裏面的功德。前面講的內容並不多,但是意義非常重要,我們必須用這些教言來觀察自己。若能具足《二規教言論》的所有功德,那你說自己是開悟者、成就者都可以。因爲一個人若圓滿具足穩重、智慧、不放逸、慚愧、正直、誓言堅定、報恩、利他、布施的功德,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已經成了世間的莊嚴、世間的應供處。否則,自己認爲自己很了不起,非常傲慢,這除了會毀壞自他之外,沒有任何實義。

  如此殊勝的教言,大家務必要牢記于心。我這次傳講《二規教言論》,時間非常短暫,如果你們沒有長期串習,將之與自相續結合起來,受益不一定非常大。以前法王如意寶特別強調這部論典,當時我只認爲這肯定很好,此外也感覺不出來什麼特別之處。而現在到了這種年齡,接觸過各種各樣的人,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在希求解脫的道路上,確實體會到其不共的殊勝。麥彭仁波切將諸佛菩薩的教言歸納于此,假如沒有這樣的歸納,我們用短暫的人生去學浩如煙海的經論,哪有這個精力和時間?但是如果精通了本論,那一生中的修行方向和做人標准已經定下來了。

  昨天,一個小女孩從很遠的城市來到這裏,聲稱要尋找開悟者,甚至跑到我的院子裏來。我當時心想:“開悟者不是很重要,最好是學一學《二規教言論》。”可是我對她說了半天,也沒辦法溝通,她一直說自己要解脫,需要真正的開悟者。實際上如果你沒有信心、不穩重、沒智慧、不正直、不報恩,開悟者也沒辦法做什麼加持。

  現在很多人喜歡找開悟者,但找開悟者不是很重要,沒有開悟也不要緊。要找的話,應該找這樣的論典,自己先做一個好人,然後盡心盡力地學習佛法,倘若人生以這種方式而結束,那麼一點遺憾都沒有,因爲自己做人非常圓滿。否則,要求太高了,自己一定要長個翅膀,飛到空中去看看美國,能不能實現也不好說,畢竟長翅膀還是需要一些因緣,強求恐怕會有點困難。

  九、信 心

  若于具德之叁寶,以及苦集滅道谛,

  

  無欺因果之法則,生起信解謂信心。

  若對佛法僧叁寶、苦集滅道四谛與無欺的因果規律,生起穩固的信解,這就是信心。

  世間上的有些人,信心和歡喜心分不清楚,其實信心的對境一定不能搞錯,真正的信心,是對叁寶有信心、對四谛有信心、對因果有信心。

  比如釋迦牟尼佛是無比尊貴的佛寶,他的教法和證法是法寶,大小乘的聖者和出家人是僧衆,叁寶具足五種功德,是一切世間的莊嚴,對此生起堅定不移的信解,就叫做信心。

  同時,對四谛法門也要起信心。一般來講,四谛法門乃第一轉*輪的教義,佛陀在經典中是通過因緣、本體、果位叁方面來宣說的。1、因緣方面:明白此乃苦谛,此乃集谛,此乃滅谛,此乃道谛;2、本體方面:了知苦谛,斷除集谛,依止道谛,現前滅谛;3、果位方面:了知苦谛無所了知,斷除集谛無所斷除,依止道谛無所依止,現前滅谛無所現前。

  苦谛,是指器情世界的一切萬法,其本體皆由叁大痛苦所攝;集谛,指這些痛苦的來源是業和煩惱,衆生以善惡業而流轉輪回,貪嗔癡等八萬四千煩惱與業形成結生的關系;道谛,有些論師說真正的道谛是見道和修道,而我們自宗認爲五道 都可以安立爲道谛;滅谛,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是通過五道遣除相續中所有垢染的離系部分,二是真如法界的清淨部分。這樣的四谛,包括在因果兩個方面,或者輪涅兩個方面,輪回的因和果分別是集谛和苦谛,涅槃的因和果分別是道谛和滅谛。

  這樣的道理,是佛陀宣講的究竟真理,我們對此應堅信不疑。其實四谛法門非常重要,以前慈誠羅珠堪布也講過,相關論典中這方面的道理比較多,格魯派的一些格西到西方國家時也經常介紹四谛法門。

  除了叁寶、四谛之外,對《百業經》所闡述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理深信不疑,明白自己所造的業不會成熟于外界的地水火風,而是成熟于自己的蘊界處上,這也是信心。

  你們觀察自己有沒有信心時,應當從以上這叁方面來衡量。

  信心乃爲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資糧,

  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

  信心能除諸衰損,信心即爲如意寶,

  若具殊勝之正信,則必成就諸所欲。

  信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寶積經》、《華嚴經》再叁宣說了信心的功德,如“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舍利子,勝義谛亦依信心而證悟”……有許許多多的教證可陳。

  依靠信心能增長福德資糧。《中觀寶鬘論》專門講了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其中講福德資糧的時候,著重強調了它的因緣。沒有信心的人,什麼福德都沒辦法積累,有了信心才會有福德,有了福德以後,行爲將變得越來越如法,自然具足高尚的德行。

  信心還能遣除各種違緣障礙,所知障和煩惱障也能直接或間接得以滅除。所以信心是真正的如意寶,聖者七財中也有信心,我們沒有其他財産不要緊,只要有一顆非常純潔的信心,即使沒有大智慧、大能力,也會變成非常好的修行人。具有殊勝信心的人,必定能成就一切所欲。

  佛寶法寶及僧寶,始終無欺皈依境,

  彼具無量之勝德,故當恒時起敬信。

  在整個世間中,釋迦牟尼佛等十方諸佛之佛寶,他們的證法和教法之法寶,行持佛法的出家人或一地菩薩以上的聖衆之僧寶,叫做叁寶。叁寶對我們始終不會有任何欺惑,是最值得信賴的皈依境。

  皈依境就是依靠處,比如孩子以父母爲皈依;人到一定年齡時,以丈夫或妻子爲皈依,有些人認爲若沒有一個皈依的對象,好像沒辦法生存下去;而單位的員工,以領導爲皈依……世間上有各種皈依境,但他們都是有條件、具欺惑性的,如果他對你不滿意或者有些事情你沒有做好,那他什麼樣的承諾都會變化。包括有些世間護法神 ,假如你對他作廣大供養,他就會暫時保護你,一旦你沒有好好供養,那他馬上會懲罰你。

  而永遠不會欺惑我們的,唯一就是叁寶。若對叁寶有不共的敬信,不管你處于什麼境地,叁寶都會以不可思議的加持來保護你。因此,平時我們遇到違緣、身患疾病、心緒不安時,千萬不要忘記祈禱叁寶。以前的老修行人,這方面的習慣很…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