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醍醐▪P26

  ..续本文上一页的家里,他算是牧区当中比较富裕的,他活着的时候穿得特别破烂,死后打开他的箱子一看,里面有很多崭新的衣服折得好好的,已经放了几十年了,拿出来都不能穿了。这个箱子里的东西,谁都不知道,只有他死后才发现。

  古人把金子锁在箱子里,但现在人是为银行做贡献。有很多的在家人,比如妻子搞一个生意,丈夫搞另一个生意,他们彼此不信任,自己单独设密码,单独存不同的银行,一个死了以后,另一个人根本不知道对方的财产,最后很多银行发大财。

  不作布施、不考虑后世的人非常可怜,要知道,往昔的布施导致今生富足,今生若没有布施,来世定会非常贫穷。嘎达亚那尊者有一次到河边去,遇到一个女人手持水瓶,坐在那里大哭。尊者前去问她为何痛苦,女人说自己非常贫穷,到哪里都找不到任何财产,实在是不想活了。尊者说:“不要痛苦,你可以把贫穷卖给别人。”女人问:“谁肯买贫穷呢?”尊者说:“我肯买。”“那我怎么卖呢?”“要布施。要知道,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前世没有布施修福;富人之所以富贵,是因为前世愿意布施。所以,布施是卖贫买富的最好办法!”女人听后非常有信心,但苦于自己除了一个水瓶外,身上一无所有。尊者教她用水瓶装水布施给他,她以欢喜心依教奉行。以此功德,命终后转生天界,从此再也没有转生到贫穷家。

  有些道友从小到现在一直吃不好、穿不好,钱包里始终是空空的,别人有很多钱,但自己的钱哗啦哗啦就没有了。这样的话,你应该在没有吝啬心的情况下,尽量布施可怜的乞丐、对僧众供斋,如果实在没有能力,买一包奶粉加在供斋的奶茶里也可以,然后自己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不要变成贫穷的众生。”这样一次的发心,你相续中贫穷的种子就斩断了,生生世世肯定变成富贵者。所以大家应该为来世作考虑。

  积累守护消耗等,财有甚多此过患,

  纵彼财宝遍大地,凡夫贪欲尚不足。

  财产有很多过患,正如《亲友书》和《入行论》中所说:首先有积累的痛苦,挣钱很不容易,许多人起早贪黑只为了赚钱。现在的社会风气很不好,很多公务员根本不想为众生做事情,他们在选择单位时,眼光全部盯在单位有没有钱、待遇怎么样上面,从来不考虑自己去那个单位是不是帮助别人的好机会。其实积累财产并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没有福报,再奔波劳碌也没有用。即使有了钱,还要日夜考虑如何守护财产,最后害怕财产消耗、减少。

  所以财产是无量痛苦的根源,有了一定的财产,自己就应该满足了。否则,纵然获得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财宝,贪得无厌的人仍会嫌太少。他们有了一万想两万,有了两万想更多,有了一百万希望再赚五百万,有了五百万又想一千万……一直不断地贪求,始终没有尽头。

  其实,只要心里满足,一切资具都已经圆满了。知足少欲是最殊胜的财富,这一点,萨迦班智达和寂天菩萨也再三赞叹过。倘若没有满足感,贪欲是永无止境的,以外在的物质来满足自己、弥补内心的空白,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你的生活富如龙王,欲望没有调伏的话,也得不到真实的快乐。

  日常衣食住处外,余财无益痛苦因,

  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

  除了日常的衣服、饮食、住处之外,其余财物不但于己无益,反而是增长痛苦的因。

  人活在世界上,除了衣食住行,并不需要其他什么。不管你有多少财富,只是为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适而已,如果要求过高、希求过大,那么所追求的目标永远无法达到。佛陀在戒律中也经常强调,作为一个出家人,应该衣食简朴、住处简陋,其他的财产要布施给众生。所以,如理如法护持戒律的人,不会积累许多财产。

  我认识一位道友,他家的条件相当相当好,但他在寂静的地方修行多年,家人给他的钱财,他最多留下维持两三个月的生活费,其余的全部布施,家人给他最好的衣服、地毯及处所,他也在很快的时间中全部处理。后来家人有点烦,除了给他基本的生活费用以外,什么都不提供了。

  真正的修行人需要这样。佛陀要求我们有, 多的法衣和财产时必须忏悔、进行加持,原因也在这里。凡夫的欲望是无限的,一个人有再多的财产,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所以除了日常必需品以外,其他都是多余的东西,是增长痛苦的因而已。

  有时候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很好的修行人,家里除了两床被子、一个垫子、一点点食物外,什么都没有,人这样活下去,也是完全可以的。但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吃穿等方面要求特别高,表面上生活条件比以往好多了,但他们并不觉得快乐,压力和负担反而越来越重,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满足感,再加上贪欲的对境越来越多,得不到就非常苦恼。古人的生活虽然不是这么富裕,但每天有休息的时间、有开心的笑容,而现在人天天都是愁眉苦脸,日日夜夜一直操劳,这就是因为满足感越来越小,贪欲越来越大。

  所以,有了财产之后,一定要用于布施,这样才能遣除不必要的痛苦,为来世种下安乐之因。比如一家两个兄弟,前世的福报完全不同,父母把家产平等地分给他们,最后一个非常穷,另一个非常富裕。那天有位居士告诉我,他家的兄弟姊妹福报特别大,不用勤作,财富也像涌泉般源源不断,而他再怎么样精勤,始终只能维持温饱,非常苦恼。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有这种情况,包括自己读小学时的同学,当时似乎没有多大差别,但后来因为各自的福报不同、造的善业不同,今天的生活也有天壤之别。

  但如果布施时发心比较大,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前有一对乞丐夫妇,他们没有可布施的东西,为了来世不受贫穷之苦,就以净瓶装水供养殊胜对境,并发愿生生世世成为有福报者。因此,我们有条件时,在无有吝啬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布施或供养,否则过多的财富真的是一种压力!

  布施长寿名誉盛,布施增德增安乐,

  布施乃为增上门,然诸士夫恐耗财,

  恒时积财不布施,若细观察如旁生,

  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

  布施的果报可令施者长寿少病,名声远扬四方,增上福德与安乐。有些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非常开心,而有些人不是这样,有财富不乐,没有财富更不乐,原因就是自己前世没有布施,所以整天以泪洗面。有些人的眼泪特别多,没有必要的时候,也开始没办法抑制,这就是没有积累福德所致。因此,以有关教言进行观察时,所谓的布施,是增长一切福德的因。

  当然,布施不一定非要有特别多的财富,有些人认为自己没有福报,什么样的供品都没有,所以特别伤心。不要这么想,稍微有一点东西就可以布施,即使没有的话,诚心随喜别人的布施,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功德。

  可是现在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布施会令钱财耗尽,所以拼命地积财产、不布施。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古大德也说过,凡夫人认为:“我布施了,享用什么?”而圣者却认为:“我享用了,布施什么?”其实如果布施的话,自己绝不会就此贫穷,反而可以得到许多功德,其果报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虚耗。

  假如不布施的话,那跟愚笨的旁生没什么差别。藏地有一种地鼠,它在春天和夏天时,每天都在积累植物的根,但是到了冬天,人们就把那些根掏走了。所以,现在积累的财产,完全是自己享用也不太可能。比如你买了特别好的房子,这是你自己住、还是别人住也说不清楚。我们这里的很多道友,没有出家之前,拼命挣钱买房子,买了以后现在只有别人住了,自己卖也卖不出去,用也用不上,只不过自己还没有死,死了以后,所有权就彻底属于别人了。可见,自己积累的财富到底是谁的,确实不好分,如果现在还不舍得布施,实在是跟旁生一样愚笨。

  因此,无常的财富犹如秋天浮云,用以上供下施才能取得实义。当然,在供养一些对境时,大家应当注意:若对个人供养最后会后悔,那不如供养戒律清净的道场和僧众,那里面肯定有一些圣者。现在有些人刚看见一位上师时,信心大得不得了,把所有的家产全部供养,然后看出他很多过失时,又特别后悔。这种情况不太好,这还不如供养一些比较如法的道场,或者放生、做善事、帮助可怜众生,这样一来,钱财虽然是无常的,如泡影一样虚幻不实,但从中却能取得真正的实义。

  有时候我用钱帮助一些贫困学生,他们从此有了读书的机会,我觉得这个钱还是用到了实处。如果没有钱,这些可怜的众生永远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而有了钱,他们就有了开智慧的机会、修行的机会,依靠这种机会,也许以后会弘法利生,对佛法和众生都能做出巨大的贡献。

  但是世间上许许多多的人,那些钱自己舍不得用,别的地方也用不上,只是把它放在一个地方。前段时间我们商量事情时,听说有个富翁有多少人民币,当时有个山沟里的出家人就惊叹道:“啊!那么多钱,他放在哪里哦?哎哟,他多麻烦啊。”我就安慰说:“不要紧,钱多了的话,可以存在银行里。”后来慈诚罗珠堪布也经常拿这个开玩笑。

  所以,有些人不知道钱应该放在哪里,应该放在一个小口袋里戴在脖子上,几百万装在大口袋里天天背着。(众笑)其实没有离开人间之前,应该用这些钱来上供下施,否则,死了以后一直耽著这些,可能也会死不瞑目的。

  当观未用未布施,国王之财皆无常,

  岂非曾以一口食,获得轮王之胜财。

  我们看一看历史上的君主国王,即使他们的财富再多,生前自己享用不完,也不愿意布施供养,死后只能全部留给后人,成为他们争执不息的因。

  就像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他积累了那么多财产,最后到底是谁用了?还有阿拉法特,他在法国医院里死时,留下了多少美金?听说国内有些领导,钱都存在外国银行里,死后又被谁取走了?藏地过去也有很多部落小国,大概在50年代时,财产也全部被别人拿走了。自己所拥有的财产,不一定就是自己的,所以应尽量地布施作功德,这样才对自他都有利益。

  佛陀时代的波斯匿王…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