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26

  ..續本文上一頁的家裏,他算是牧區當中比較富裕的,他活著的時候穿得特別破爛,死後打開他的箱子一看,裏面有很多嶄新的衣服折得好好的,已經放了幾十年了,拿出來都不能穿了。這個箱子裏的東西,誰都不知道,只有他死後才發現。

  古人把金子鎖在箱子裏,但現在人是爲銀行做貢獻。有很多的在家人,比如妻子搞一個生意,丈夫搞另一個生意,他們彼此不信任,自己單獨設密碼,單獨存不同的銀行,一個死了以後,另一個人根本不知道對方的財産,最後很多銀行發大財。

  不作布施、不考慮後世的人非常可憐,要知道,往昔的布施導致今生富足,今生若沒有布施,來世定會非常貧窮。嘎達亞那尊者有一次到河邊去,遇到一個女人手持水瓶,坐在那裏大哭。尊者前去問她爲何痛苦,女人說自己非常貧窮,到哪裏都找不到任何財産,實在是不想活了。尊者說:“不要痛苦,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女人問:“誰肯買貧窮呢?”尊者說:“我肯買。”“那我怎麼賣呢?”“要布施。要知道,窮人之所以貧窮,是因爲前世沒有布施修福;富人之所以富貴,是因爲前世願意布施。所以,布施是賣貧買富的最好辦法!”女人聽後非常有信心,但苦于自己除了一個水瓶外,身上一無所有。尊者教她用水瓶裝水布施給他,她以歡喜心依教奉行。以此功德,命終後轉生天界,從此再也沒有轉生到貧窮家。

  有些道友從小到現在一直吃不好、穿不好,錢包裏始終是空空的,別人有很多錢,但自己的錢嘩啦嘩啦就沒有了。這樣的話,你應該在沒有吝啬心的情況下,盡量布施可憐的乞丐、對僧衆供齋,如果實在沒有能力,買一包奶粉加在供齋的奶茶裏也可以,然後自己發願:“願我生生世世不要變成貧窮的衆生。”這樣一次的發心,你相續中貧窮的種子就斬斷了,生生世世肯定變成富貴者。所以大家應該爲來世作考慮。

  積累守護消耗等,財有甚多此過患,

  縱彼財寶遍大地,凡夫貪欲尚不足。

  財産有很多過患,正如《親友書》和《入行論》中所說:首先有積累的痛苦,掙錢很不容易,許多人起早貪黑只爲了賺錢。現在的社會風氣很不好,很多公務員根本不想爲衆生做事情,他們在選擇單位時,眼光全部盯在單位有沒有錢、待遇怎麼樣上面,從來不考慮自己去那個單位是不是幫助別人的好機會。其實積累財産並不是那麼簡單,如果沒有福報,再奔波勞碌也沒有用。即使有了錢,還要日夜考慮如何守護財産,最後害怕財産消耗、減少。

  所以財産是無量痛苦的根源,有了一定的財産,自己就應該滿足了。否則,縱然獲得遍滿叁千大千世界的金銀財寶,貪得無厭的人仍會嫌太少。他們有了一萬想兩萬,有了兩萬想更多,有了一百萬希望再賺五百萬,有了五百萬又想一千萬……一直不斷地貪求,始終沒有盡頭。

  其實,只要心裏滿足,一切資具都已經圓滿了。知足少欲是最殊勝的財富,這一點,薩迦班智達和寂天菩薩也再叁贊歎過。倘若沒有滿足感,貪欲是永無止境的,以外在的物質來滿足自己、彌補內心的空白,恐怕還有一定的距離,即使你的生活富如龍王,欲望沒有調伏的話,也得不到真實的快樂。

  日常衣食住處外,余財無益痛苦因,

  布施今生與來世,財富增上如湧泉。

  除了日常的衣服、飲食、住處之外,其余財物不但于己無益,反而是增長痛苦的因。

  人活在世界上,除了衣食住行,並不需要其他什麼。不管你有多少財富,只是爲了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適而已,如果要求過高、希求過大,那麼所追求的目標永遠無法達到。佛陀在戒律中也經常強調,作爲一個出家人,應該衣食簡樸、住處簡陋,其他的財産要布施給衆生。所以,如理如法護持戒律的人,不會積累許多財産。

  我認識一位道友,他家的條件相當相當好,但他在寂靜的地方修行多年,家人給他的錢財,他最多留下維持兩叁個月的生活費,其余的全部布施,家人給他最好的衣服、地毯及處所,他也在很快的時間中全部處理。後來家人有點煩,除了給他基本的生活費用以外,什麼都不提供了。

  真正的修行人需要這樣。佛陀要求我們有, 多的法衣和財産時必須忏悔、進行加持,原因也在這裏。凡夫的欲望是無限的,一個人有再多的財産,永遠也不會感到滿足。所以除了日常必需品以外,其他都是多余的東西,是增長痛苦的因而已。

  有時候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很好的修行人,家裏除了兩床被子、一個墊子、一點點食物外,什麼都沒有,人這樣活下去,也是完全可以的。但現在大城市裏的人,吃穿等方面要求特別高,表面上生活條件比以往好多了,但他們並不覺得快樂,壓力和負擔反而越來越重,原因是什麼呢?因爲他們沒有滿足感,再加上貪欲的對境越來越多,得不到就非常苦惱。古人的生活雖然不是這麼富裕,但每天有休息的時間、有開心的笑容,而現在人天天都是愁眉苦臉,日日夜夜一直操勞,這就是因爲滿足感越來越小,貪欲越來越大。

  所以,有了財産之後,一定要用于布施,這樣才能遣除不必要的痛苦,爲來世種下安樂之因。比如一家兩個兄弟,前世的福報完全不同,父母把家産平等地分給他們,最後一個非常窮,另一個非常富裕。那天有位居士告訴我,他家的兄弟姊妹福報特別大,不用勤作,財富也像湧泉般源源不斷,而他再怎麼樣精勤,始終只能維持溫飽,非常苦惱。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也有這種情況,包括自己讀小學時的同學,當時似乎沒有多大差別,但後來因爲各自的福報不同、造的善業不同,今天的生活也有天壤之別。

  但如果布施時發心比較大,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以前有一對乞丐夫婦,他們沒有可布施的東西,爲了來世不受貧窮之苦,就以淨瓶裝水供養殊勝對境,並發願生生世世成爲有福報者。因此,我們有條件時,在無有吝啬的情況下,應當盡量布施或供養,否則過多的財富真的是一種壓力!

  布施長壽名譽盛,布施增德增安樂,

  布施乃爲增上門,然諸士夫恐耗財,

  恒時積財不布施,若細觀察如旁生,

  無常無實財富中,爲何不取其精華?

  布施的果報可令施者長壽少病,名聲遠揚四方,增上福德與安樂。有些人不管在什麼環境中,都非常開心,而有些人不是這樣,有財富不樂,沒有財富更不樂,原因就是自己前世沒有布施,所以整天以淚洗面。有些人的眼淚特別多,沒有必要的時候,也開始沒辦法抑製,這就是沒有積累福德所致。因此,以有關教言進行觀察時,所謂的布施,是增長一切福德的因。

  當然,布施不一定非要有特別多的財富,有些人認爲自己沒有福報,什麼樣的供品都沒有,所以特別傷心。不要這麼想,稍微有一點東西就可以布施,即使沒有的話,誠心隨喜別人的布施,自己也能獲得同樣的功德。

  可是現在人並不這樣認爲,他們覺得布施會令錢財耗盡,所以拼命地積財産、不布施。這種行爲是不合理的。古大德也說過,凡夫人認爲:“我布施了,享用什麼?”而聖者卻認爲:“我享用了,布施什麼?”其實如果布施的話,自己絕不會就此貧窮,反而可以得到許多功德,其果報乃至生生世世都不會虛耗。

  假如不布施的話,那跟愚笨的旁生沒什麼差別。藏地有一種地鼠,它在春天和夏天時,每天都在積累植物的根,但是到了冬天,人們就把那些根掏走了。所以,現在積累的財産,完全是自己享用也不太可能。比如你買了特別好的房子,這是你自己住、還是別人住也說不清楚。我們這裏的很多道友,沒有出家之前,拼命掙錢買房子,買了以後現在只有別人住了,自己賣也賣不出去,用也用不上,只不過自己還沒有死,死了以後,所有權就徹底屬于別人了。可見,自己積累的財富到底是誰的,確實不好分,如果現在還不舍得布施,實在是跟旁生一樣愚笨。

  因此,無常的財富猶如秋天浮雲,用以上供下施才能取得實義。當然,在供養一些對境時,大家應當注意:若對個人供養最後會後悔,那不如供養戒律清淨的道場和僧衆,那裏面肯定有一些聖者。現在有些人剛看見一位上師時,信心大得不得了,把所有的家産全部供養,然後看出他很多過失時,又特別後悔。這種情況不太好,這還不如供養一些比較如法的道場,或者放生、做善事、幫助可憐衆生,這樣一來,錢財雖然是無常的,如泡影一樣虛幻不實,但從中卻能取得真正的實義。

  有時候我用錢幫助一些貧困學生,他們從此有了讀書的機會,我覺得這個錢還是用到了實處。如果沒有錢,這些可憐的衆生永遠是目不識丁的文盲,而有了錢,他們就有了開智慧的機會、修行的機會,依靠這種機會,也許以後會弘法利生,對佛法和衆生都能做出巨大的貢獻。

  但是世間上許許多多的人,那些錢自己舍不得用,別的地方也用不上,只是把它放在一個地方。前段時間我們商量事情時,聽說有個富翁有多少人民幣,當時有個山溝裏的出家人就驚歎道:“啊!那麼多錢,他放在哪裏哦?哎喲,他多麻煩啊。”我就安慰說:“不要緊,錢多了的話,可以存在銀行裏。”後來慈誠羅珠堪布也經常拿這個開玩笑。

  所以,有些人不知道錢應該放在哪裏,應該放在一個小口袋裏戴在脖子上,幾百萬裝在大口袋裏天天背著。(衆笑)其實沒有離開人間之前,應該用這些錢來上供下施,否則,死了以後一直耽著這些,可能也會死不瞑目的。

  當觀未用未布施,國王之財皆無常,

  豈非曾以一口食,獲得輪王之勝財。

  我們看一看曆史上的君主國王,即使他們的財富再多,生前自己享用不完,也不願意布施供養,死後只能全部留給後人,成爲他們爭執不息的因。

  就像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他積累了那麼多財産,最後到底是誰用了?還有阿拉法特,他在法國醫院裏死時,留下了多少美金?聽說國內有些領導,錢都存在外國銀行裏,死後又被誰取走了?藏地過去也有很多部落小國,大概在50年代時,財産也全部被別人拿走了。自己所擁有的財産,不一定就是自己的,所以應盡量地布施作功德,這樣才對自他都有利益。

  佛陀時代的波斯匿王…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