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醍醐▪P3

  ..续本文上一页佛教而言,有些人叫法师、高僧,但他根本没有这些功德,称呼再大、地位再高也用不上,过段时间可能就变成最可怜的人。

  反之,倘若一个人行为高尚、智慧超群、道德圆满,世间上的地位财富也会唾手可得。格鲁派有种说法:“甘丹 的金法座没有主人,谁有本事谁可得。”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真有一些高尚行为的话,今生来世都非常快乐,人人也对他特别恭敬。但若行为恶劣、人品低下,不管在哪个团体中,别人都不会对他有好的看法。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为恶劣,无论处于什么团体,总觉得那里不舒服,跟谁的关系都不好,过不多久就要跑到别的团体去。我们学院也有这种情况,有些坏人离开后,听说在哪里都呆不长,经常会传出他的一些劣迹。而有些人道德、修养、智慧、人格等非常好,虽然人已经离开,但大家都觉得他不管到哪里去,对众生肯定有贡献,人人都会赞叹他。在座的道友,有些也是从其他道场来的,如果自己以前口碑很好,现在的闻思修行肯定也不错。当然,有些人是跟俱生的性格有关,有些人刚开始行为不如法,后来通过教言、上师的开导,也逐渐变成非常好的人。

  所以,好人和坏人,并不是谁给你刻在头上的,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这部论典再再强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依靠别人是非常困难的,佛陀为什么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原因就在这里。

  从另一种层面来讲,对于上中下三等人,人们也有不同的对待。有一次,赵州城的赵王拜访赵州禅师,当时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给他送礼,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众弟子很不理解,就问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你为什么下床到门外相迎呢?”(不管是禅宗大德还是印度上师,下面都有些弟子分别念特别多,这个不理解、那个不理解,自古以来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由于经常生邪见,有些弟子就用棍棒打自己。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没有好好修空性法门,另一方面,也是前世诽谤佛法的一种果报。)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门外去迎接他。”

  然而,有些上师的行为也不相同。以前上师如意宝到印度时拜见大悲上师,当时大悲上师手捧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亲自到门口来迎接。那里有些弟子说:“大上师对上等的客人,会到门前去迎接;对中等的客人,专门在接待室单独会见;对一些普通的信众,则让大家在接待室前排队,一加持就过了。”可见,高僧大德们的行为风格迥异,这也跟他们摄受弟子、度化众生的方式有关。

  此处的主题,主要讲我们的行为。好人、坏人、中等人,均由自己的行为决定,这一点大家应该搞清楚!

  本论既讲佛法的做人道理,也讲世间的为人处世,假如世间好人都做不到,那佛法的境界是望尘莫及的。这就好比加行的基础没有打好,佛法的甚深教言不可能通达。听说前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在成都时,有位傲慢的居士在堪布面前说:“我于某地专门闭关六个月修托嘎,今天下来了。”堪布问:“那你修加行了没有?”“没有,我直接观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哦,你白修了,徒劳无益!”他可能气坏了吧。实际上,我觉得堪布言之有理,真要修一些高深的法门,基础没打好是不行的。同样,要想获得佛法的境界,没有善良的人格不可能成功。当然,世间上的高尚行为,不用我解释,大家也应该清楚。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世间上的众生,都喜欢自己幸福快乐,恒时追求自己的利益,除了极个别的发大乘菩提心的圣者以外,其余众生再无其他可求之事。

  这一点,大家应该都会了解。现在世间上的人,多数都是日日夜夜希求自己的快乐。大城市里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几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为了“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快乐。而在希求自利的人当中,真正思维“我”的解脱、“我”的成就的人非常少。

  前段时间,我们开“极乐法会”,当时人山人海,千百万人聚在一起精进念佛。但在这精进的背后,智慧稍微不错的人,可能会想到来世的解脱,但大多数人都是追求自己的快乐。尤其是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天天想着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平时在交往的过程中,所谈的话题也不外乎这些,除此之外,自他怎样获得解脱、如何帮助利益众生,这样的话语难得一闻。纵使去到偏僻的农村,人们所讲的话也全部围绕着自己利益,为众生着想的语言,恐怕不太多。

  在这个世间中,只有真正的圣者,或者虽不是圣者,但内心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乐。他们对自己的病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并不会如是执著,反正身体是假合之躯,怎么样过都可以,只要有一口气、有一份力量,就要献给众生,就要为众生做事情。正如《华严经》所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当然,有这种精神的人,在凡夫的群体中寥寥无几,相当稀少。上至国家总统、国家主席,下至沦落街头的乞丐,大多数都是纯粹为了自利。佛陀在经中也说:“不净粪中不会有妙香,凡夫人一定会有自私自利。”所以严格来讲,高尚行为在凡夫人中比较难以产生,除极少数发了愿行菩提心的人,会经常思维利益众生并身体力行,其他人只是希望自己过得舒适安乐。

  所以,各位也不要太傲慢了,否则,只会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现在的有些人特别傲,当辅导员给几十个人传一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身的过失那么多,但却视而不见,好像成了大法王一样,对谁都看不起,以这种心态来学佛,肯定是不行的。真正的高僧大德们,一辈子都在学习佛法,他们如是的谦虚、如是的精进,而我们有些人,闭关几年或是学佛几年,就觉得自己不得了,实际上自相续中连出离心都生不起来,形象上摆出傲慢的姿态,只会成为他人的笑柄。

  不知道别人怎么感觉,反正我有时候看自己,觉得凡夫人真是特别差,自己对自己都生起厌恶心。试想,一天有二十四小时,我们为众生想过几个小时,为自己想过几个小时?假如除了睡觉外,平时分别念中占多数的都是为了众生利益,那已经算是不错了。但大多数的人若将一天的分别念过过秤,有多少时间想的是众生?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因此,你们不要觉得如何如何了不起,自己到底有没有高尚的品德行为,衡量一下就会明白!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尽管人人都希求安乐,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前世没有高尚的行为,所以今生感受许许多多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跟即生中的发心和行为有一定关系。

  由于业力的不同,有些人不需要奔波劳作,自然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虽然精勤不息,并为此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但因为前世未积累善根,不但无法金玉满堂,反而经常遭受违缘,被病魔缠绕,苦不堪言。这些归根到底,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质所致。

  放眼四周,有些众生非常可怜,不是心情不好,就是身体不好,有些虽然有财产,但没有福报享用,有些人暂时能享用一点,可是无常却不期而至……所以,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行持善法?通过这些也看得出来。

  大家应仔细审察自相续,不要总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做人也很好。说实话,有些人不管是言行举止,还是发心方面,真的是特别糟糕。自认为学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似乎就高人一等,但如果观察自己的相续,以真正的佛规和人规来衡量,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跟我没什么差别,真是非常差劲。世间人是这样,有些修行人也是这样,在修行方面不精进,平时行为不如法,自然增长了许多恶行,必定会因此备受苦痛。所以,麦彭仁波切在此用悲哀的语气说:呜呼!大家应多多观察轮回众生的痛苦与安乐。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如果自己行为高尚、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通过现在的行为,也能推测出未来的前途如何。品行高尚的人,即生中自己衣食不愁,就连亲朋好友的生活也能帮忙解决。而行为卑劣之人,不要说是帮助别人,连自己维持生存也有一定困难,不仅得不到饮食、名声、地位,心里还有说不出的种种痛苦,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恶行所导致。

  即使一个家里出来的两兄弟,或一个教室里出来的两个学生,各自的前程也不相同。以前曲恰堪布在讲此颂时说:“人的际遇还是跟行为好坏有一定关系。我并不是说我非常了不起,但比较而言,很多人天天给我献哈达。可是有些人不但没有,反而天天被别人责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应该是有差别的。”

  他的话的确言之有理。前段时间,我上学时的一个同学来看我,晚上在我家里过了一夜。以前我们俩比起来,智慧方面我可能好一点,能力方面他非常不错。但是现在,他完全没有以前的影子了,整个晚上一会儿谈家庭,一会儿谈钱,一会儿谈地位,从头到尾全部围绕着自己,只要一开口,直接或间接就是在谈自己的利益,从来不谈众生的事情。偶尔谈一谈家乡的学校,也谈得不深入,只是表面上应付我而已。

  我当时就想:“尽管我不是真正有利他心的人,但不管怎么样,为自己的吃穿、为明天的生存、为帮助家人,这方面我用的时间几乎没有。经常想的可能是,佛法…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