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所以无法做到,所作所为不成功、不顺利,就是没有得到护法神和天尊的加持。比如有些人家庭不和、工作受挫、生活不快乐,有些修行人的人格不稳重、心态不调整、身体不舒服、经常遭受谣言的攻击,这些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业力现前,另一方面就是自己人格太坏,护法神和非人都不愿意保护(此理下面还会具体分析)。倘若得到他们的保护,做什么都会一帆风顺,心情舒畅快乐,修行没有任何障碍,家庭工作也会非常圆满。而获得保护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具备这两种美德。
有些高僧大德弘法利生的事业十分圆满,做任何事情都能如愿以偿,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二者的关键差别在于:是否具足这些功德和窍诀。在座的道友也好,电视网络前的道友也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今生来世顺顺利利,修行、工作、家庭圆圆满满,快快乐乐。但很多人都达不到这种目标,原因是什么?百分之八十就是因为没有精通这些教义,当然也有前世不可饶恕的恶业等其他因素。
因此,希望大家在学习《二规教言论》的时候,尽量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的那样:先在上师面前听,听完了以后认真思维,思维过后对每一个道理深信不疑,有了这种见解之后,在实际行动中尽力去行持。现在世间上有些人,买一件产品或搞一个项目时,首先都要学习半天,掌握了操作方式后,自己会有一种信心,有了信心后再去做,成功率是很高的。假如你信心没有,也不懂,也不想做,那这个事情不会成功。所以对修行人而言,这种教言不可缺少,大家不要将它只停留在字面上。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总的来讲,世间行为有两种,一是高尚的行为,一是卑劣的行为。如果行持高尚的行为,即生中快乐,来世也会快乐;如果行持卑劣的行为,即生中痛苦,来世也会痛苦。
为什么这样呢?这是一种因果规律。我们的行为相当于一种因,依靠快乐的因,会产生快乐的果,依靠不快乐的因则产生不快乐的果,只要是毒药,怎么样都会产生苦果。
有些人认为:“既然如此,某人即生中造的恶业非常多,行为都是不高尚的,为什么他现在如此快乐?”这只是果报没有成熟前的暂时现象而已,实际上他不会永远快乐。就像已经服用了毒药的人,在毒性没有发作前,有时甚至会感觉极舒服,但过不了多久,痛苦必定会降临。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造恶业、行为不如法,果报不一定马上现前,但今生来世一定是逃不开苦果的。
重视因果极为重要。以前印光大师讲过这样一个公案:江南有一对双胞胎,相貌声音都一样,从小到30岁,读书、考取、娶妻、生子也相同。31岁那年,兄弟两人去赶考。旅店旁有一美丽的寡妇,先勾引老大,老大严肃地拒绝了,并且告诫老二要当心女色。老二口头答应,私下却和寡妇发生了关系。寡妇不知道他们是兄弟二人,日久情深,老二和她约定考中后必来迎娶。放榜时,老大高中,老二落选。老二又骗妇女说:“等我上京考取后再来娶你。”还说自己路费不够,此女遂将全部积蓄赠给老二。女人日夜盼望,后来一点也没有消息,抑郁成疾,私下写信给老大后,不久病死了(妇女认为他俩是一个人)。老大收到信追问,老二才低头认罪。第二年,老二儿子死了,他伤心过度,双目失明,没过多久也死了。老大子孙满堂,长寿高官,荣华富贵。从这个故事也可看出,若贪执美色,丧失自己的高尚行为,且不说来世的果报如何,即生中也会出现不悦意。
另外,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最后用自己的猎枪自杀,此事可谓轰动一时。为什么举世闻名的文学家会这样呢?这要追溯到他年轻的时候,那时的他经常带着猎枪到林中打猎,残杀了无数众生,因果不爽,最后他自己也丧生在这杆猎枪之下。可见,今生中不管行善、造恶,果报不一定马上成熟,但因果的裁决迟早是要落到自己头上的。
尤其对僧众等严厉的对境,行为务必要值得注意。以前有个出家人,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享用僧众财产,一点执著都没有。后来寺院虽没有对他作严厉的惩罚,但不到四五年,这种因果就现世现报了:他突然患了许多怪病,痛不欲生;强盗把他积累的财物洗劫一空;他整个人也疯疯癫癫疯的,非常可怕。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他滥用僧财的果报。所以,得一世人身很不容易,不敢说每个人都成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但最起码,我们也要做一个好人!
有些人可能会想:“除了高尚和低劣的行为外,应该还有中等的行为吧?”其实高尚与低劣是观待安立的,行为要么是高尚的,要么是低劣的,中等的界限分得不是很清楚。这一点平时也看得出来,比如找一个发心的人,要么说“他人很好,可以接受”,要么说“他人不好,不要用他”,如果说他是中等的,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这种情况就很难抉择。总之,不管怎么样,我们应选择高尚的行为。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这个偈颂非常重要。上面刚讲的高尚行为,可分为世间的高尚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所谓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叫做小品的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上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
为什么呢?因为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如果要拥有大乘六度四摄、瑜珈行境、神通神变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最起码在世间中也要是个好人。假如整天都喝酒、抽烟、杀生,连普通人都比不上,想获得成就是不可能的。以前有个领导常说:“你们有些出家人,连我一个党员都不如,我平时都好好地行持善法,看见别人痛苦也有悲悯心,但有些出家人连这一点都没有。”他说的是千真万确。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身披袈裟,声称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口头上说得特别好听,但有时候若连善良的心态都没有,那真是非常惭愧!
那天有个人说:“我对某某失去了信心,他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实际行动中不要说菩提心,就连善良的人格都不具足,竟对我如何如何地伤害……”当然,这也许是他们的个人矛盾,里面有些夸张成分,但如果是真实的,所谓出世间佛法的高深境界,一定要建立在世间人规的基础上,倘若连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没有,佛法是根本谈不上的。
有些人原来特别坏、特别可恶,但进入佛门以后,摇身一变,现在成了了不起的大活佛、大瑜珈师、大和尚,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一定要值得观察。如果他在家时是公认的好人,出家后也非常了不起,这样的话,说他有一些高深境界,那倒有可能。六祖也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法的证悟离不开高尚人格,若抛弃世规而想希求无上菩提,就像寻求龟毛兔角一样不现实。
世法既然是佛法的根本,若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不可能拥有出离心、菩提心,也不可能有神通神变、可以看到别人的前世——“你前世跟我是一家人,我对你的恩德非常大,所以你对我很有信心,你现在应该对我如何如何……”,这些眼耳鼻舌以外的境界,是根本不可能照见的。其实真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讲这些,那些将“前世”天天挂在嘴上的人,大家应该好好观察。
下面作者用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对这两个比喻,你们一定要好好思维!首先,“如无树根即无茎”,没有树根的话,树干肯定不会产生。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树干要从树根产生,没有树根的树只能成为无本之木,世间上根本找不到。同样的道理,若连世间好人都做不到,佛法中不可思议的境界,在相续中也不可能出现。
第二个比喻,“或如无福即无财”。没有福报的人犹如沦落街头的乞丐,连吃穿等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不可能拥有如意宝或万贯家财,他每天为了填饱肚子,拿着破碗到处乞讨,用现在的话来讲,他肯定没有轿车、别墅等等。因此,佛法的根本就是世间人格,想获得出世间成就,首先在世间中要变成一个好人,让家庭、社会、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印象好一点。
前段时间,有些学《入行论》道友的家属给我打电话,说:“非常感谢您!学了《入行论》以后,我家那口子对我很好。以前他学佛后一直不理我,我心里特别痛苦,觉得佛教徒没有良心,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连家人都不顾。最近听说他在学《入行论》,现在对我还不错,经常比较关心。”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种加持吧。如果对世间法都不会处理,出世间的境界肯定没办法谈。
法王如意宝在教言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在这句话里面,做人的道理全部都包括了。我们平时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应该随顺别人,不要别人说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别人说做稀饭、自己偏要吃干饭,什么都要自己特例独行。法王如意宝之所以能摄受这么多弟子,一方面当然是不可思议的超胜功德,另一方面,做人的基本原则,他老人家完全具足了。所以心很坏的话,要变成一个好修行人,绝对不可能!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分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类,这种次第并非他人安排,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
倘若一个人行为高尚,大家会公认他是好人;假如行为中等,则称为中等人;如果行为恶劣,就是所谓的坏人。因此,世间中的好坏划分,主要依靠自己,并不是别人来操纵。
假设有个人特别坏,即使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呼,比如国家总统、国务院常委、省级领导,也没有用。由于他自己恶习不改,经常作恶多端,下场肯定非常悲惨。同样,从…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