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2

  ..續本文上一頁之所以無法做到,所作所爲不成功、不順利,就是沒有得到護法神和天尊的加持。比如有些人家庭不和、工作受挫、生活不快樂,有些修行人的人格不穩重、心態不調整、身體不舒服、經常遭受謠言的攻擊,這些一方面是無始以來的業力現前,另一方面就是自己人格太壞,護法神和非人都不願意保護(此理下面還會具體分析)。倘若得到他們的保護,做什麼都會一帆風順,心情舒暢快樂,修行沒有任何障礙,家庭工作也會非常圓滿。而獲得保護的前提是什麼?就是要具備這兩種美德。

  有些高僧大德弘法利生的事業十分圓滿,做任何事情都能如願以償,而有些人卻恰恰相反,二者的關鍵差別在于:是否具足這些功德和竅訣。在座的道友也好,電視網絡前的道友也好,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今生來世順順利利,修行、工作、家庭圓圓滿滿,快快樂樂。但很多人都達不到這種目標,原因是什麼?百分之八十就是因爲沒有精通這些教義,當然也有前世不可饒恕的惡業等其他因素。

  因此,希望大家在學習《二規教言論》的時候,盡量像麥彭仁波切所講的那樣:先在上師面前聽,聽完了以後認真思維,思維過後對每一個道理深信不疑,有了這種見解之後,在實際行動中盡力去行持。現在世間上有些人,買一件産品或搞一個項目時,首先都要學習半天,掌握了操作方式後,自己會有一種信心,有了信心後再去做,成功率是很高的。假如你信心沒有,也不懂,也不想做,那這個事情不會成功。所以對修行人而言,這種教言不可缺少,大家不要將它只停留在字面上。

  世間行爲總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現來樂,卑劣之道現來苦。

  總的來講,世間行爲有兩種,一是高尚的行爲,一是卑劣的行爲。如果行持高尚的行爲,即生中快樂,來世也會快樂;如果行持卑劣的行爲,即生中痛苦,來世也會痛苦。

  爲什麼這樣呢?這是一種因果規律。我們的行爲相當于一種因,依靠快樂的因,會産生快樂的果,依靠不快樂的因則産生不快樂的果,只要是毒藥,怎麼樣都會産生苦果。

  有些人認爲:“既然如此,某人即生中造的惡業非常多,行爲都是不高尚的,爲什麼他現在如此快樂?”這只是果報沒有成熟前的暫時現象而已,實際上他不會永遠快樂。就像已經服用了毒藥的人,在毒性沒有發作前,有時甚至會感覺極舒服,但過不了多久,痛苦必定會降臨。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造惡業、行爲不如法,果報不一定馬上現前,但今生來世一定是逃不開苦果的。

  重視因果極爲重要。以前印光大師講過這樣一個公案:江南有一對雙胞胎,相貌聲音都一樣,從小到30歲,讀書、考取、娶妻、生子也相同。31歲那年,兄弟兩人去趕考。旅店旁有一美麗的寡婦,先勾引老大,老大嚴肅地拒絕了,並且告誡老二要當心女色。老二口頭答應,私下卻和寡婦發生了關系。寡婦不知道他們是兄弟二人,日久情深,老二和她約定考中後必來迎娶。放榜時,老大高中,老二落選。老二又騙婦女說:“等我上京考取後再來娶你。”還說自己路費不夠,此女遂將全部積蓄贈給老二。女人日夜盼望,後來一點也沒有消息,抑郁成疾,私下寫信給老大後,不久病死了(婦女認爲他倆是一個人)。老大收到信追問,老二才低頭認罪。第二年,老二兒子死了,他傷心過度,雙目失明,沒過多久也死了。老大子孫滿堂,長壽高官,榮華富貴。從這個故事也可看出,若貪執美色,喪失自己的高尚行爲,且不說來世的果報如何,即生中也會出現不悅意。

  另外,美國著名文學家海明威,最後用自己的獵槍自殺,此事可謂轟動一時。爲什麼舉世聞名的文學家會這樣呢?這要追溯到他年輕的時候,那時的他經常帶著獵槍到林中打獵,殘殺了無數衆生,因果不爽,最後他自己也喪生在這杆獵槍之下。可見,今生中不管行善、造惡,果報不一定馬上成熟,但因果的裁決遲早是要落到自己頭上的。

  尤其對僧衆等嚴厲的對境,行爲務必要值得注意。以前有個出家人,明目張膽、肆無忌憚地享用僧衆財産,一點執著都沒有。後來寺院雖沒有對他作嚴厲的懲罰,但不到四五年,這種因果就現世現報了:他突然患了許多怪病,痛不欲生;強盜把他積累的財物洗劫一空;他整個人也瘋瘋癫癫瘋的,非常可怕。大家都覺得,這就是他濫用僧財的果報。所以,得一世人身很不容易,不敢說每個人都成爲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但最起碼,我們也要做一個好人!

  有些人可能會想:“除了高尚和低劣的行爲外,應該還有中等的行爲吧?”其實高尚與低劣是觀待安立的,行爲要麼是高尚的,要麼是低劣的,中等的界限分得不是很清楚。這一點平時也看得出來,比如找一個發心的人,要麼說“他人很好,可以接受”,要麼說“他人不好,不要用他”,如果說他是中等的,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這種情況就很難抉擇。總之,不管怎麼樣,我們應選擇高尚的行爲。

  下品高尚世間規,上品高尚聖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間高尚行,

  則彼始終不通達,殊勝佛規及證悟,

  如無樹根即無莖,或如無福即無財。

  這個偈頌非常重要。上面剛講的高尚行爲,可分爲世間的高尚行爲、出世間的高尚行爲。所謂世間的高尚行爲,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爲教養,叫做小品的行爲;出世間的高尚行爲,如發出離心、發菩提心、利益無量衆生、行持六度萬行,叫做聖者之道。上品的高尚行爲,是從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爲,是從世間法上來講的。我們學佛的人,不僅要有出世間的高尚行爲,世間的高尚行爲也不可缺少。

  爲什麼呢?因爲世法乃爲佛法的根本,如果沒有世間的高尚行爲,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談不上的。如果要擁有大乘六度四攝、瑜珈行境、神通神變等不可思議的境界,最起碼在世間中也要是個好人。假如整天都喝酒、抽煙、殺生,連普通人都比不上,想獲得成就是不可能的。以前有個領導常說:“你們有些出家人,連我一個黨員都不如,我平時都好好地行持善法,看見別人痛苦也有悲憫心,但有些出家人連這一點都沒有。”他說的是千真萬確。作爲一個出家人,我們身披袈裟,聲稱要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口頭上說得特別好聽,但有時候若連善良的心態都沒有,那真是非常慚愧!

  那天有個人說:“我對某某失去了信心,他口口聲聲說發菩提心,但實際行動中不要說菩提心,就連善良的人格都不具足,竟對我如何如何地傷害……”當然,這也許是他們的個人矛盾,裏面有些誇張成分,但如果是真實的,所謂出世間佛法的高深境界,一定要建立在世間人規的基礎上,倘若連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沒有,佛法是根本談不上的。

  有些人原來特別壞、特別可惡,但進入佛門以後,搖身一變,現在成了了不起的大活佛、大瑜珈師、大和尚,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一定要值得觀察。如果他在家時是公認的好人,出家後也非常了不起,這樣的話,說他有一些高深境界,那倒有可能。六祖也講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法的證悟離不開高尚人格,若抛棄世規而想希求無上菩提,就像尋求龜毛兔角一樣不現實。

  世法既然是佛法的根本,若沒有世間的高尚行爲,就不可能擁有出離心、菩提心,也不可能有神通神變、可以看到別人的前世——“你前世跟我是一家人,我對你的恩德非常大,所以你對我很有信心,你現在應該對我如何如何……”,這些眼耳鼻舌以外的境界,是根本不可能照見的。其實真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任何場合都不會講這些,那些將“前世”天天挂在嘴上的人,大家應該好好觀察。

  下面作者用兩個比喻進一步說明,對這兩個比喻,你們一定要好好思維!首先,“如無樹根即無莖”,沒有樹根的話,樹幹肯定不會産生。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樹幹要從樹根産生,沒有樹根的樹只能成爲無本之木,世間上根本找不到。同樣的道理,若連世間好人都做不到,佛法中不可思議的境界,在相續中也不可能出現。

  第二個比喻,“或如無福即無財”。沒有福報的人猶如淪落街頭的乞丐,連吃穿等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不可能擁有如意寶或萬貫家財,他每天爲了填飽肚子,拿著破碗到處乞討,用現在的話來講,他肯定沒有轎車、別墅等等。因此,佛法的根本就是世間人格,想獲得出世間成就,首先在世間中要變成一個好人,讓家庭、社會、周圍的人,對自己的印象好一點。

  前段時間,有些學《入行論》道友的家屬給我打電話,說:“非常感謝您!學了《入行論》以後,我家那口子對我很好。以前他學佛後一直不理我,我心裏特別痛苦,覺得佛教徒沒有良心,口口聲聲說發菩提心,但連家人都不顧。最近聽說他在學《入行論》,現在對我還不錯,經常比較關心。”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種加持吧。如果對世間法都不會處理,出世間的境界肯定沒辦法談。

  法王如意寶在教言中說:“言行恒時隨順友,秉性正直心善良。”在這句話裏面,做人的道理全部都包括了。我們平時說什麼話、做什麼事,應該隨順別人,不要別人說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別人說做稀飯、自己偏要吃幹飯,什麼都要自己特例獨行。法王如意寶之所以能攝受這麼多弟子,一方面當然是不可思議的超勝功德,另一方面,做人的基本原則,他老人家完全具足了。所以心很壞的話,要變成一個好修行人,絕對不可能!

  此等士夫之次第,雖無他人作分析,

  然將世間高尚行,分爲上中下叁品。

  世間上的所有衆生,可分爲好人、中等人、壞人叁類,這種次第並非他人安排,完全是由自己的行爲來決定。

  倘若一個人行爲高尚,大家會公認他是好人;假如行爲中等,則稱爲中等人;如果行爲惡劣,就是所謂的壞人。因此,世間中的好壞劃分,主要依靠自己,並不是別人來操縱。

  假設有個人特別壞,即使給他一個響亮的稱呼,比如國家總統、國務院常委、省級領導,也沒有用。由于他自己惡習不改,經常作惡多端,下場肯定非常悲慘。同樣,從…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