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3

  ..續本文上一頁佛教而言,有些人叫法師、高僧,但他根本沒有這些功德,稱呼再大、地位再高也用不上,過段時間可能就變成最可憐的人。

  反之,倘若一個人行爲高尚、智慧超群、道德圓滿,世間上的地位財富也會唾手可得。格魯派有種說法:“甘丹 的金法座沒有主人,誰有本事誰可得。”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真有一些高尚行爲的話,今生來世都非常快樂,人人也對他特別恭敬。但若行爲惡劣、人品低下,不管在哪個團體中,別人都不會對他有好的看法。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行爲惡劣,無論處于什麼團體,總覺得那裏不舒服,跟誰的關系都不好,過不多久就要跑到別的團體去。我們學院也有這種情況,有些壞人離開後,聽說在哪裏都呆不長,經常會傳出他的一些劣迹。而有些人道德、修養、智慧、人格等非常好,雖然人已經離開,但大家都覺得他不管到哪裏去,對衆生肯定有貢獻,人人都會贊歎他。在座的道友,有些也是從其他道場來的,如果自己以前口碑很好,現在的聞思修行肯定也不錯。當然,有些人是跟俱生的性格有關,有些人剛開始行爲不如法,後來通過教言、上師的開導,也逐漸變成非常好的人。

  所以,好人和壞人,並不是誰給你刻在頭上的,主要取決于自己的行爲。這部論典再再強調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依靠別人是非常困難的,佛陀爲什麼說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原因就在這裏。

  從另一種層面來講,對于上中下叁等人,人們也有不同的對待。有一次,趙州城的趙王拜訪趙州禅師,當時禅師正在床上休息,他躺著對來訪者說:“大王,我現在已老邁,雖然你專程來看我,但我實在無力下床接待你,請別見怪!”趙王非但不見怪,反而對趙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趙王派遣一位將軍給他送禮,趙州一聽卻馬上下床,到門外相迎。衆弟子很不理解,就問道:“前天趙王來時,你不下床,這次趙王的部下來,你爲什麼下床到門外相迎呢?”(不管是禅宗大德還是印度上師,下面都有些弟子分別念特別多,這個不理解、那個不理解,自古以來這種現象比比皆是。由于經常生邪見,有些弟子就用棍棒打自己。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沒有好好修空性法門,另一方面,也是前世誹謗佛法的一種果報。)禅師解釋道:“你們有所不知,我待客之道有上中下叁等:上等人來時,我在床上用本來面目接待他;中等人來時,我下床到客堂裏用禮貌接待他;第叁等人來時,我用世俗的應酬到門外去迎接他。”

  然而,有些上師的行爲也不相同。以前上師如意寶到印度時拜見大悲上師,當時大悲上師手捧一尊釋迦牟尼佛像,親自到門口來迎接。那裏有些弟子說:“大上師對上等的客人,會到門前去迎接;對中等的客人,專門在接待室單獨會見;對一些普通的信衆,則讓大家在接待室前排隊,一加持就過了。”可見,高僧大德們的行爲風格迥異,這也跟他們攝受弟子、度化衆生的方式有關。

  此處的主題,主要講我們的行爲。好人、壞人、中等人,均由自己的行爲決定,這一點大家應該搞清楚!

  本論既講佛法的做人道理,也講世間的爲人處世,假如世間好人都做不到,那佛法的境界是望塵莫及的。這就好比加行的基礎沒有打好,佛法的甚深教言不可能通達。聽說前段時間慈誠羅珠堪布在成都時,有位傲慢的居士在堪布面前說:“我于某地專門閉關六個月修托嘎,今天下來了。”堪布問:“那你修加行了沒有?”“沒有,我直接觀本來清淨和任運自成。”“哦,你白修了,徒勞無益!”他可能氣壞了吧。實際上,我覺得堪布言之有理,真要修一些高深的法門,基礎沒打好是不行的。同樣,要想獲得佛法的境界,沒有善良的人格不可能成功。當然,世間上的高尚行爲,不用我解釋,大家也應該清楚。

  此等世衆愛安樂,恒時唯有求自利,

  除聖者外諸士夫,無有其余之所求。

  世間上的衆生,都喜歡自己幸福快樂,恒時追求自己的利益,除了極個別的發大乘菩提心的聖者以外,其余衆生再無其他可求之事。

  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會了解。現在世間上的人,多數都是日日夜夜希求自己的快樂。大城市裏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幾乎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爲都是爲了“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快樂。而在希求自利的人當中,真正思維“我”的解脫、“我”的成就的人非常少。

  前段時間,我們開“極樂法會”,當時人山人海,千百萬人聚在一起精進念佛。但在這精進的背後,智慧稍微不錯的人,可能會想到來世的解脫,但大多數人都是追求自己的快樂。尤其是現在大城市裏的人,天天想著升官發財、飛黃騰達,平時在交往的過程中,所談的話題也不外乎這些,除此之外,自他怎樣獲得解脫、如何幫助利益衆生,這樣的話語難得一聞。縱使去到偏僻的農村,人們所講的話也全部圍繞著自己利益,爲衆生著想的語言,恐怕不太多。

  在這個世間中,只有真正的聖者,或者雖不是聖者,但內心已生起無僞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樂。他們對自己的病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樂,並不會如是執著,反正身體是假合之軀,怎麼樣過都可以,只要有一口氣、有一份力量,就要獻給衆生,就要爲衆生做事情。正如《華嚴經》所講:“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

  當然,有這種精神的人,在凡夫的群體中寥寥無幾,相當稀少。上至國家總統、國家主席,下至淪落街頭的乞丐,大多數都是純粹爲了自利。佛陀在經中也說:“不淨糞中不會有妙香,凡夫人一定會有自私自利。”所以嚴格來講,高尚行爲在凡夫人中比較難以産生,除極少數發了願行菩提心的人,會經常思維利益衆生並身體力行,其他人只是希望自己過得舒適安樂。

  所以,各位也不要太傲慢了,否則,只會成爲自己修行的障礙。現在的有些人特別傲,當輔導員給幾十個人傳一些法,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自身的過失那麼多,但卻視而不見,好像成了大法王一樣,對誰都看不起,以這種心態來學佛,肯定是不行的。真正的高僧大德們,一輩子都在學習佛法,他們如是的謙虛、如是的精進,而我們有些人,閉關幾年或是學佛幾年,就覺得自己不得了,實際上自相續中連出離心都生不起來,形象上擺出傲慢的姿態,只會成爲他人的笑柄。

  不知道別人怎麼感覺,反正我有時候看自己,覺得凡夫人真是特別差,自己對自己都生起厭惡心。試想,一天有二十四小時,我們爲衆生想過幾個小時,爲自己想過幾個小時?假如除了睡覺外,平時分別念中占多數的都是爲了衆生利益,那已經算是不錯了。但大多數的人若將一天的分別念過過秤,有多少時間想的是衆生?自己應該心裏有數。因此,你們不要覺得如何如何了不起,自己到底有沒有高尚的品德行爲,衡量一下就會明白!

  然由前世業所感,有人獲得勝財富,

  有人不幸病所纏,嗚呼當觀衆苦樂。

  盡管人人都希求安樂,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如願以償。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前世沒有高尚的行爲,所以今生感受許許多多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跟即生中的發心和行爲有一定關系。

  由于業力的不同,有些人不需要奔波勞作,自然就能獲得無盡財富;有些人雖然精勤不息,並爲此費盡心機、絞盡腦汁,但因爲前世未積累善根,不但無法金玉滿堂,反而經常遭受違緣,被病魔纏繞,苦不堪言。這些歸根到底,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質所致。

  放眼四周,有些衆生非常可憐,不是心情不好,就是身體不好,有些雖然有財産,但沒有福報享用,有些人暫時能享用一點,可是無常卻不期而至……所以,我們到底需不需要行持善法?通過這些也看得出來。

  大家應仔細審察自相續,不要總認爲自己學得很好、做人也很好。說實話,有些人不管是言行舉止,還是發心方面,真的是特別糟糕。自認爲學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似乎就高人一等,但如果觀察自己的相續,以真正的佛規和人規來衡量,不管是說話也好,做事情也好,跟我沒什麼差別,真是非常差勁。世間人是這樣,有些修行人也是這樣,在修行方面不精進,平時行爲不如法,自然增長了許多惡行,必定會因此備受苦痛。所以,麥彭仁波切在此用悲哀的語氣說:嗚呼!大家應多多觀察輪回衆生的痛苦與安樂。

  無食空腹之痛苦,等同無譽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譽德,彼之財食如泉湧。

  貧窮者由于沒有飲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財富者雖然家財萬貫,卻因沒有名聲地位,內心同樣也有難忍之苦。這些皆由前世業力所感,或者今生行爲不如法所致。如果自己行爲高尚、積功累德,就會具有名聲美譽,進而財産飲食等受用,會如泉水湧出般汩汩而來,用之不盡。

  通過現在的行爲,也能推測出未來的前途如何。品行高尚的人,即生中自己衣食不愁,就連親朋好友的生活也能幫忙解決。而行爲卑劣之人,不要說是幫助別人,連自己維持生存也有一定困難,不僅得不到飲食、名聲、地位,心裏還有說不出的種種痛苦,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惡行所導致。

  即使一個家裏出來的兩兄弟,或一個教室裏出來的兩個學生,各自的前程也不相同。以前曲恰堪布在講此頌時說:“人的際遇還是跟行爲好壞有一定關系。我並不是說我非常了不起,但比較而言,很多人天天給我獻哈達。可是有些人不但沒有,反而天天被別人責罵。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人與人之間應該是有差別的。”

  他的話的確言之有理。前段時間,我上學時的一個同學來看我,晚上在我家裏過了一夜。以前我們倆比起來,智慧方面我可能好一點,能力方面他非常不錯。但是現在,他完全沒有以前的影子了,整個晚上一會兒談家庭,一會兒談錢,一會兒談地位,從頭到尾全部圍繞著自己,只要一開口,直接或間接就是在談自己的利益,從來不談衆生的事情。偶爾談一談家鄉的學校,也談得不深入,只是表面上應付我而已。

  我當時就想:“盡管我不是真正有利他心的人,但不管怎麼樣,爲自己的吃穿、爲明天的生存、爲幫助家人,這方面我用的時間幾乎沒有。經常想的可能是,佛法…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