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4

  ..續本文上一頁非常好,怎樣用佛法來幫助衆生,這方面想得稍微多一點。雖然我們是一個學校出來的,但心的方向完全不同。”

  在座道友也是同一個經堂裏一起聞法的,但每個人的方向不同,文化素質不同,再過幾十年,有一群人應該會受到世人的贊歎,飲食財産根本不用考慮,自然用之不竭。而另有一群人,由于行爲不如法,最後可能破戒還俗,這樣的話,他們每天想的肯定是“我現在怎麼謀生,孩子如何讀書”,除了這些以外,衆生的事情可能一刹那也想不起來,即使有時候想一次,也根本沒希望幫助衆生。

  所以,我們學《二規教言論》,主要是認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個有利他心的高尚人,還是自私自利的可憐蟲?在自私自利當中,有些人也根本不想自己的解脫,只看重眼前幾十年的暫時吃穿,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跟牦牛沒什麼差別了。當然,我並不是侮辱人,《薩迦格言》中就是這樣講的!

  

  第二節課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爲美名而奔走,

  哎呀美名雖悅意,然愈追逐愈遠離。

  凡夫人從懂事開始,各個爲了追求美名而四處奔走。美名雖然是人們極其向往的,但如果自己沒有福報和功德,再怎麼樣拼命追求,也像孩童追逐彩虹一樣,越追越遙遠。

  這個道理,從我們的親身體會也可以了解:小時候上幼兒園,小朋友都想得到小紅花和老師表揚;上了學以後,不管是小學、中學、大學,都希望自己表現突出,博得老師同學的認可,一聽到贊美之辭就喜不自禁;到了工作崗位、組織家庭以後,所做的一切也渴望得到別人的首肯,若沒有達成所願,就會憤憤不平、痛苦難當……不僅世人對美名贊譽如此執著,有時候出家人也不例外,但作者在這裏說:倘若沒有前世的福報,光是想也不一定能得到。

  其實,自己沒有德行的話,有地位名聲也不見得是好事。前不久某城市裏有個有錢人,他爲了當國土局的局長,給政府捐了一座高樓大廈,後來政府也予以方便,滿足了他的要求。但沒過幾天,他就因受賄過多被判無期徒刑,在鐵窗囚牢裏度過自己的余生……

  如今“權錢交易”相當嚴重,有錢人拼命想把名聲搞上去,有名聲的人盼望一朝大權在手,有權的人又想要招財進寶,錢、名、權之間的關系猶如叁角形,要互相觀待而安立。許多人自以爲聰明,爲了權而追求名聲,或者爲了錢而追求名聲,但最終又獲得什麼呢?今年全國縣級幹部換屆,在此過程中,局長想當副縣級幹部,副縣級幹部想當正縣級幹部,科長想當副局長……每個人面前都有一條路,自己使勁地向前奔。可在奔跑的過程中,有些不但不成功,反而掉了下去,最後傷心欲絕。

  好聽的名聲,除了看破世間的出家人和修行人以外,大多數人可能都樂此不疲。現在通過各種宣傳也看得出來,有些人本來沒什麼功德,但添枝加葉地渲染誇張,在過失方面相當嚴重,卻竭盡全力地加以掩飾。這些行爲非常不道德,真正講道義、有正直品行的人,唯一追求的就是真理,對非法所得的名聲、財産、地位根本不屑一顧。

  當然,若能無勤當中得到名聲,這也是自己的福報所感,隨意享用也無可厚非。但如果前世的福報不具足,或今生的行爲不如法,沒有獲得所希求的名聲也不要過于傷心。

  彼之理由此宣說,往昔福報淺薄故,

  猶如漢茶過濾器,留住垢穢漏精華。

  爲什麼世人拼命地追求,卻始終得不到所期盼的名聲呢?原因在此作了分析:因爲自己往昔積累的福報不夠,再加上今生的行爲不如法,有了這兩種原因之後,所求的一切不能如願以償,中間常有潑冷水造違緣的情況。猶如漢茶過濾器,通過濾網之後,茶的精華全部漏光,只剩下一些渣滓和不清淨的葉子。

  現在很多人該希求的真理道義不希求,經常爲了一己私利而造作惡業。從反腐敗整頓也可以了知,多數人表面上說“我要爲人民服務”,佛教徒也是“我要度化衆生”,但實際上除了極少數的人以外,真正的利他之心早就漏完了,而壞的一些形象,從他們的言行中處處可見。比如有些國家公務員,古代人文道德在他們身上蕩然無存,而現代不如法的行爲,如抽煙、喝酒、打麻將、看碟片,他們非常有經驗,不用勤作也可以從語言行爲中流露出來,不以爲恥、反以爲榮。

  我有時候感覺:當今社會物質文明日新月異,但若沒有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物質越發達,人們的欲望就越強烈,違法亂紀層出不窮。在古代的時候,雖然物質比較落後,但對道德修養極爲重視,起心動念有一定的約束,所以每個人心裏都有一份安甯,生活也過得十分自在。可是現在呢,包括修行人也是這樣,老一代的修行作風,在年輕人的身上很難發現,精華差不多都漏完了,釋尊傳下來的教規教義,真正能傳遞給衆生、自己也每天修持的修行人如鳳毛麟角,而串習修煉跟修行無關亂七八糟的做法行爲、垃圾知識,這類現象占大多數。所以,此頌可謂麥彭仁波切對未來的一種預言,現在大多數人的行爲,的確越來越破爛不堪!

  父母上師長老等,利己人前不報恩,

  護法諸天恥笑彼,失卻助伴如僵屍。

  有些人所做之事極易承辦,而有些人卻違緣重重,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後者忘恩負義,護法聖衆不願意幫助他。做任何一件事情,既需要人的幫助,也需要非人的護持。我們每個人身上,與生俱來有一些護神,若想承辦所做之事業,必須得到他們和護法天神的幫助。而如今的人分別念比較多,明白真相的比較少,凡有所作皆隨心所欲,以致失去了天衆的推助,如同一具屍體一樣,任何衆生都不願意理。

  大家都希望自己修行圓滿,或家庭幸福、工作順利,但要真正實現的話,離不開諸天的鼎力相助。而獲得他們的幫助,必須要完善自己的人格,懂得知恩報恩、孝順父母師長,恭敬具功德智慧的長老等。

  要知道,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育成人,可謂恩深似海;上師慈悲攝受,以佛法甘露滋潤我們的法身慧命,使自相續中的智慧得以開發,這種恩德,即使父母老師也無法與之相比;從小到大我們有不同的老師,他們教授各種知識,指示正道、明辨取舍,恩德也非常大;在修行過程中,有些人以財物、智慧幫助我們解決困難,剛到學院時借住處,沒有學佛時給法本、示佛理,引導我們進入佛門;在工作、家庭中,我們遇到一些麻煩時,也有人施以援手,解決燃眉之急……這些恩德,盡量不要忘記。有些忘恩負義之徒,對別人的深恩厚德不但不報答,反而嗤之以鼻,連基本的人格都沒有。這樣的人,護法天尊也會嫌棄,生起極大的厭煩心,最後就像屍體一樣,人們都覺得他特別髒,誰都不願意接近。

  當然,自己的福報、能力如果不夠,暫時雖不一定能報恩,但至少也要知恩。上師如意寶曾說:“在報恩這個問題上,能夠衡量一個人的人格好壞。有些人好像牛糞一樣,對他作利益無所謂,作損害也無所謂,他並非證得了大菩薩利害無二的境界,而是根本不知利害取舍。別人供養他黃金和說他壞話,對他而言沒什麼差別,這種人有沒有生命也不太清楚。”有的人覺得出家人用不著這樣斤斤計較、利害分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出家人以嗔心報仇,這是大乘佛教不允許的,但了知取舍、辨別是非,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以前上師也特別強調這方面的教言。

  所以,大家最好不要把自己變成屍體,而應通過各種方式來幫助父母,若將他們引入佛門、修持佛法,這就是最好的報恩。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經說:“兒子將父母扛在左右雙肩上,轉繞大地承侍,也難以報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趨入正法,則能回報恩德。”

  禅宗中也有公案講道,黃檗禅師通過給母親講佛陀傳記種下善根,最終讓她轉生善趣。黃檗禅師出家後,遠離家鄉,一直在寂靜的地方過禅堂生活,30年中沒有回家,但在他內心深處,非常記挂年邁的母親。50歲時,有一次在參訪途中,他不自覺地就往故鄉的方向走去。多年來,母親也思念出家的兒子,可是毫無音訊,每天從早到晚哀傷地哭泣,把眼睛都哭瞎了。爲了以示思子之心,母親就在路旁設個“司茶亭”,專門招待過往的雲遊僧,並爲他們洗腳,以示禮敬。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黃檗禅師左腳上有顆大痣,她眼睛雖瞎了,但希望憑萬分之一的洗腳機遇,或可認出誰是他的兒子。(父母對兒女的執著,真是勝過一切!我們在座的人,如果父母仍然健在,應盡心盡力地孝順侍奉;如果已經過世,開法會或遇到佛塔佛像時,則應提一提他們的名字,念《普賢行願品》作一些回向。在我們藏地,有些子女特別孝順,父母死了以後,每次遇到僧團或上師時,就把父母的名字交給他們。我們小的時候,知道好多人的父母叫什麼,因爲他們的子女天天回向。所以,身爲子女的人,今生中要盡量以佛法來報父母的恩德。)

  黃檗禅師當時也很想念母親,但害怕母親對他特別執著,若回家探望,對今後修行恐有障礙。後來得知母親雙目失明,依靠“司茶亭”來爲僧衆服務,他返回過兩次家,也接受了母親的招待。洗腳的時候,他只將右腳給母親洗,卻不把左腳給母親。一別叁十多年,口音基本上已改變了,爲了給母親種下善根,他一邊讓母親洗腳,一邊向母親述說佛陀出家的故事。

  當他離開時,鄰居們實在忍不住,將事實說了出來:“剛才給你講佛陀故事的人,就是你日夜盼望的兒子!”母親聽後,幾近瘋狂般地追趕,跌跌撞撞地朝碼頭方向狂奔。在奔跑過程中,因爲看不見路,她不幸掉到水裏淹死了。

  此時黃檗禅師已上船,且船也開動了,看到母親失足落水,返回來救也來不及了。他不禁悲從中來,恸哭著說:“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諸佛妄言。”說完之後,即刻乘船返回,火葬母親,並說了一首偈頌。在說偈的時候,鄉人都看見他的母親在火焰中升空而去。他母親終于獲得了善趣,但有沒有往生,曆史上並不明確。

  我們現在有些人,不要說30年不跟家人聯系,出家叁四年就忍不住了,又不想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哪裏,就借別人的手機偷偷打,這種境界…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