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醍醐▪P31

  ..续本文上一页,急不可待地把头发剃了,通过各种方式来跟着他。

  这种做法并不是很稳固,我经常强调,你们想出家的话,最少也要两三年、三四年好好地观察,看今后的人生若以出家身份来度过,能不能受得了这种苦行?能不能割舍对亲友的贪恋?出家后能不能精进地闻思修行?如果不能,那你当个清净的在家人也可以。有些地方的在家人,真的超越一些恶劣野蛮的出家人,现在个别出家人不如法的现象相当多,所以说,想依止寂静地方一定要观察。

  当然,如果有了这样的缘分,那么依止寂静的功德确实非常大。佛陀在《月灯经》中赞叹了静处的很多功德,尤其是作为初学者,《宝积经》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当居寂静处。”阿底峡尊者也说:“没有得到稳固的境界之前,不能离开寂静的地方。”所谓的稳固境界,就是获得极喜地(一地菩萨),这时候才不会为外缘所转,在此之前,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寂静处,否则,多多少少都会被外境转变自己的心。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一定要喜欢寂静地方,远离城市等对修行不利的环境,《富楼那请问经》云:“是故一切菩萨众,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这个教证,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也引用过,我当时就开玩笑说:“切莫贪恋大城市,那可不可以贪恋小城市?小城市散乱得可能不太严重,大城市真的特别可怕。”古人言:“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聋。”古代有没有五色五音也不知道,但现在到了城市里,到街上去走一圈,色法令人眼花缭乱,噪音也是各种各样,有时候耳朵都快聋了。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戴眼镜,有很多近视眼?原因就是外面的五色太多了,眼根经常受到损害。假如一直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信心恐怕永远都提不起来,所以最好远离喧闹的城市、杂乱的环境,选择清净的地方。

  倘若条件不具足,也不要整天随外境转。我们凡夫人没有控制能力,我看见很多人真的很可怜,整天沉溺在网上,日复一日迷恋于幻觉中,一直醒不过来。以前古人很清净,生活只要吃三顿饭,平时听得不多、看得不多,即使是在家人,也过得比较平淡,不像现在一样。

  因此,修行人应该尽量远离杂乱的环境。到了寂静地方,有一种新的空气吸入体内,有种重新恢复的感觉,绝对会对佛法生起信心。说实话,我除了看病或办一些重要的事情外,确实不敢呆在城市里,如果呆的时间太长,今天减少一点功德,明天减少一点功德,善法增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修行人而言,离开静处也是一种违缘。昨天有个道友和他母亲对我说,他们想到城市里住一段时间调节调节,真能调节倒是可以,可是寂静地方不能调节,到城市里就可以吗?呆在静处三四年的人,最后要到城市里去,我心里总有一种担忧,希望他能早日回来,否则外面太乱了,不要说没有境界的人,就算境界很高的所谓的高僧大德,也会逐渐逐渐被染污的。

  昨前天德巴堪布和我谈论了汉地的一些状况,我们都共同认为,现在年轻的修行人,最好不要到城市里去,去的话,不一定是弘法利生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个目的,真的很担心会被染污了。二三十年的老修行人也许好一点,但是也不好说,很多人的体会和体验都说明,在恶劣的环境中很难以转为道用。依止静处学习佛法是我们的福分,因此在座年轻的出家人,若想舍弃时,务必要再三观察自相续。有些人一点也不知道什么是正法、什么是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这方面我不广说了。

  丙四、忆念无常而放下今生: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

  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此处主要讲看破今世。通过观修无常,我们知道长期相伴的亲朋好友,最终都会彼此分离;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死时要统统留在人间;意识也会舍弃身体,孤独无依地前往后世。思维这三种原因以后,我们理当看破对今世的贪执与牵挂,只有看得破,才能放得下,只有放得下,才能获得自在,只有获得自在,才能得到解脱,这也是禅宗和净土宗大德口口声声宣扬的教言。

  《开启修心门扉》的第一个教言,就广泛阐述了看破今世的利益和功德。有些人可能想:“看破今世很困难啊,我怎么舍得亲友、财产乃至身体?”其实若从道理上分析,这些没什么值得贪恋的。父母亲眷、兄弟姊妹等关系密切之人,虽与自己相依相伴,但到了最后也是各奔前程,不可能一起前往中阴。有时候是他们先离世而抛弃我们,有时候是我们先离开,把他们留在人间,这是一个必然规律,谁也无法躲避。

  至于财产,因为是自己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积累的,好像也舍不得。但就算再依依不舍,离开人世时,也如同从酥油中拔出毛发般,带不走一丝一毫。甚至有些人在还没死之前,依靠种种原因,就没有权力享用财产了。所以,我们不要成为财产的奴仆,这样并没有什么价值。

  不仅是这些身外之物,就连心识这个旅客,也要离开身体这个客栈,孤独无助地去往陌生的地方。身体就像一家旅馆,心识犹如一位过客,客人在旅店中呆了一两天,就要离开,同样,我们在六道中不断流转,今生依靠这个身体而留在人道中,一旦离开了身体,身体被火葬或者天葬后,心识又开始转入下一世。

  通过这几种原因来分析,我们应该知道今生所贪的身体、财产、亲友一定要舍弃,不然就不可能获得殊胜的定解。无常观在修行人的境界中非常重要,假如生起了对无常的感悟,知道生老死病、得失成败等都是正常现象,那么修行很容易成功。佛经也说:“三有无常如秋云,有情生死如观戏。”这个教证以前用过很多次。真的,有情的生死就像看戏一样瞬息万变,今天生、明天死,没有什么可靠的,只要懂得世界的虚幻本质,面对生老死病,很多人就不会特别在意了。但现在的世间人并非如此,有时候看到他们的行为,我们修行人确实有种不同的感受。尽管我自己也修行很差,但是跟长期受世间教育的人相比,某些方面还是有一点差别。

  以前米拉日巴即将返回家乡时,上师送他一段金玉良言:“如果没有看破尘世,将世间法与胜法混为一谈,修法必将荒废。”也就是说,殊胜的佛法与看破今世是紧密相连的,倘若能够看破今世,那么修行一定会成功,否则是非常困难的。

  当然,作为世间人,对财产和身体等不贪著是不可能的,但是也应该想一想这些道理,看看每天特别耽著的事物到底有没有意义。现在的世间人,要么对亲友特别执著,经常痛苦万分,要么对财产特别执著,尤其是开放以后,每个人的要求特别高,买房子、买轿车……享受的层次越来越提升,一直盲目地往前追,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和时间。但最后得到什么呢?只有劳累、忧愁、沧桑,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的?自己应该会明白。

  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要观观无常,学会知足少欲。北京有个修行很好的知识分子,现在已经退休了,他以前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对新事物的判断和研究非常深,关于科学方面写过十几本书。他对佛教也有虔诚的信心,白天不断地探索科学知识,晚上一直修颇瓦法。他的生活相当简朴,整个屋子里,家具是古式的桌子椅子,除了一个电风扇和电话以外,什么现代化的东西都没有。电话是为了方便国外的孩子跟他问候,看他的身体怎么样了;北京比较热,夏天没有电风扇也不行,而其他的钱财,他全部用于慈善方面,自己没有被新时代所转变。

  可我们不是这样,今天看到一个新产品——“啊,这个东西很好!是MP3、MP4、MP5、MP6……”就开始不断地求啊求啊,最后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步,反正是永无止境地往前追,拼命追。其实这是很累的,一切全都是幻化,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应该有控制能力,生活知足少欲,才不会很痛苦。但现在的人恰恰相反,一生中疯狂地往前冲,最终一无所得、空空归回,非常可怜!

  丙五、远离违缘之恶友:

  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

  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

  平时修行过程中要远离恶友和恶知识,这就是佛子行。为什么要远离恶友呢?这也有三个原因,交往恶友增长三毒,失坏闻思修行,让人变得没有慈悲心。

  无著菩萨的《佛子行》讲得非常殊胜,文字上不多,但是把一切修行要诀都归纳了。这里说依止恶友的话,贪心嗔心会越来越增上。很多道友就是这样,遇到一些修行不好的人,那人肯定想尽办法——“我们要不要去看电视,要不要到舞厅去啊?”自己没有定力的话,就跟他跑了,如此一来,贪嗔之心很容易增长。《俱舍论》中说,非理作意没有断时,一旦外面的对境现前,那时候因缘具足,烦恼马上就产生了。所以如果依止恶友,贪嗔痴为主的烦恼和业障很容易现前,这是一个。

  第二个,闻思修行会毁坏无余。这一点,也是我们多年得出的结论,有些道友本来非常不错,后来遇到一个恶友,过两天就不想闻思了,整天跟他到处跑,再过一阵子,背诵、考试都没办法搞上,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跟某某道友在一起了。外面有些居士也有这种情况,刚开始非常非常精进,但是遇到一个特别散乱的人后,与他同吃同住,没过几天就被他同化了,最后根本不想闻思修行了,这种现象非常非常多。

  更可怕的是什么?依靠这些恶友,大乘的根本——慈悲菩提心将逐渐隐没。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人不受环境影响是不可能的。以前阿底峡尊者问仲敦巴:“世间上最可怕的敌人是谁?”仲敦巴回答:“是恶友。”“男众出家人最大的违缘是什么?”“是女人。”

  因此,大家应该看看自己有没有被恶人转化。上师如意宝讲过:“修行人最好是远离恶友,摆脱一切散乱,好好地闻思修行。如果实在无法离开散乱,那也应该跟上师和善友一起散乱,这样的话,没过几天,你就慢慢被转入闻思修的行列中了。”所以,你们想跟人聊天的话,不要找不喜欢闻思修行的人,应该去找法师、辅导员这些人,跟他们聊一聊,“我太散乱了,这几天…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