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闻思修行,诚如仲敦巴尊者所言:“修法需要闻、思、修结合起来,这是修持佛法的窍诀。”
寂天菩萨云:“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既得此闲暇,若未行此善,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佛陀三番五次地告诫我们,人身难得易失,一旦幸运获得了,却没有好好行持善法,充分利用起来,再没有比这更愚痴的事情了。放眼整个世界,无数人天天都在奔波忙碌,行持善法、闻思修行的又有多少呢?所以仲敦巴尊者说:“人身非常难得,遇到佛法更为难得,因此千万不要空耗。”但是现在的世间上,无义虚度时光的人特别多,整天打麻将、喝酒、抽烟,做各种非法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人生价值。
大家既然获得了人身,发了这么殊胜的菩提心,一定要把这个机会利用起来闻思修行。当然,闻思修行并不是今天闻、明天思、后天修,而是要像《扎嘎山法》所说的那样:“闻思修行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而身体力行,就像骏马吃草、嚼草、咽草同时进行一样。”这是很殊胜的窍诀。一边听佛法,一边思维它,思维的同时尽力去行持,这就是闻思修行不脱离,《扎嘎山法》专门有一章节宣讲这个道理。
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得了人身以后干什么,有些甚至出家以后还不知道,“我已经剃了头发,现在要干什么呀?”那你跳河吧!还干什么呀?当然是闻思修行了,除此以外,没什么可干的。出家以后不用问了,就是闻思修行,皈依、受居士戒以后要干什么?也是闻思修行,此外没有其他的了。
现在很多人学了一点课本知识,就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实际上从国际上看,现在的课本知识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有些人读了博士生之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如果没有学习佛法,光学那些知识非常狭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此,没有必要傲慢。现在有些有知识的人,根本不愿闻思修行,读过几年书,就认为自己是遍知了,“我是博士生,你看我的名片”……没有什么可看的,这只是某个专业中你学了一点东西而已,跟过去广闻博学、精通五明的大德们比起来,现在所谓有智慧的人真是非常可怜。
丙二、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
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
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真正要闻思修行的话,最好是远离故乡,到一个寂静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故乡是一切贪、嗔、痴的来源。
具体而言,修行正法之时,如果住在自己的家乡,
1、贪心:对父母、亲友、家属等,时时生起强烈的贪染之心,犹如滚滚沸水般翻腾不息。这种现象,在城市里感受得尤为明显,今天对这个人贪执,明天对那个人贪执,始终被烦恼缠缚着,想修行也没办法解脱出来。我认识一个居士,她经常给我打电话,也没什么可说的,“我今天跟妹妹过生日”、“明天跟哥哥过生日”、“后天跟姐夫过生日”……每天过生日要花很长时间,世间人彼此贪著特别可怕,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
2、嗔心:对嗔恨自己的人、抢夺自己财产的人、毁谤自己的人、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生起熊熊烈火般炽盛的嗔恨,刹那间焚毁了自己的善根。
3、痴心:丧失如理取舍所行善法、所断恶业的正知正念,取舍因果的智慧逐渐消失,无明愚痴在心的虚空中密布起来。
不说别人,作为我的话,本来在寂静地方受了二十多年的佛法教育,应该有一种定力,但惭愧得很,我不敢在很多人的城市中呆太久,不然的话,除了做些无聊的事以外,每天没有什么修行,悲心慈心都发不起来。所以除非是放生或看病,我平时尽量躲避城市,本来自己的悲心和智慧就很微薄,再这样呆下去的话,一天减一斤,一天减一斤……最后十斤都没了,所以特别害怕,真的有这种感觉。
故乡是贪心、嗔心、痴心的来源,贪嗔痴在烦恼中是最可怕的三大魔军,这些烦恼没有降伏之前,我们一定要抛弃故乡。当然,大城市的有些人要完全抛弃故乡,放弃家庭工作、孩子老婆,背着一个包前往寂静地方,恐怕是不现实的。但有些想离开的人,往往把这句话记得很清楚。去年还是前年,我在杭州讲《佛子行》,一堂课全部讲下来,可能用了两个多小时。当时有个居士特别想出家,我讲完以后在吃饭时,开玩笑地问他:“我今天讲了什么法?”“哦,您今天讲了远离故乡。”他旁边的妻子有点不高兴:“堪布讲了三十七个佛子行,你怎么只记得一个远离故乡?”听说他后来没有出家,也许家人不同意吧。但他当时的感受很深,确实觉得家庭是贪嗔痴的来源,没有意义。有些道友回去后也有同感,前段时间,有个道友非要下去度化家人,结果在家里呆了几天后,贪嗔痴全部感受到了,然后赶快回来了。
修行人住在山里真的很好,但对城市里的多数人来讲,恐怕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给你们一种教言:不一定要远离故乡,应该尽量把时间调整好,断绝一些琐事,有条件的话弄一个佛堂,每天以比较寂静的方式来修持一段时间,或者自己看书,这也是一种远离喧闹。
我看到很多居士,以前特别特别散乱,现在虽然摆脱不了工作和家庭,但是能掌握自己的时间,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能调整自己的工作,每天可以创造出学习佛法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非常殊胜的方便方法。上师如意宝在美国时讲过:“你们所有的人都到山上去,可能很多条件不允许,但自己可以创造一个修行的条件,这也是远离故乡的窍诀,也是依止寂静的教言。”
因此,远离故乡非常重要,《扎嘎山法》里面讲了,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回到世俗的家里去,即便听到别人说“你的父母现在危在旦夕,按情理你应当回去”,自己也要暗自思忖:“我不能回去,即使回去也无济于事,我又没有能使他们不死的办法,为他们念经回向在这里也可以做,一定要安心住下来。”
所以,有些道友听别人说“你妈妈死了、爸爸死了,赶快回来啊”,应该这样想:“我现在连头发都没有了,回去也不是特别自在,父母怎么样生病我也没办法,毕竟我又不是医生,干脆在这里给他念一个《普贤行愿品》,不回去了!”按照《扎嘎山法》的教言,就应该这样。但是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恐怕有些人也无法面对。其实远离故乡对修行来说是最好的方便法,前辈高僧大德经常这样讲。
第二节课
这次《佛子行》讲得不是特别广,只是稍微广一点,由于有些大德传讲时、有些居士自学时,理解得都比较简单,里面的深义没有特别去探究,所以稍微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每个道友一定要背诵。还要看一下《佛子行释》,它是上师如意宝的前世根桑秋扎仁波切造的,以前上师在讲义上给我们传过,那时候人比较少,我们喇荣山沟也非常清净。上师说里面有很多噶当派的教言、印度大德的教言,所以当时我觉得非常非常殊胜——在这么好的圣地,依止这么好的上师,学这么好的法,得到这么好的人身……那种感觉,现在回忆起来,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几年前,我把《佛子行释》翻译出来了,因为各种事情比较散乱,现在还没有校对完,但基本上没有大的问题。这样的法本非常难得,你们不要看作社会上的书籍那样来对待,社会上的书籍虽然在新华书店卖得很贵,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但它们只能令众生产生贪嗔痴,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而诸大德的这些善说,犹如如意宝般珍贵,这一点,有智慧的人应该清楚,不用我在这里啰唆。
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每天所讲的内容对照《佛子行释》来修行,我不可能引用里面所有的教证,这也没有必要,翻译完了以后,你们可以自己学。其他城市里的道友,通过网络等方式一定要得到这个讲义,然后自己要勤学。现在很多人光是听一听、自己不下工夫,这样的话,闻思修行并没有如是实践。希望大家学任何一部法时,应该有种精进的态度,通过几种方式把经论的内容在自相续中串习成熟,一方面要听上师的教言,一方面要背诵和思维,同时还要参考其他大德的讲义,几方面的因缘聚合后,菩提心才会越来越增长。否则,我们从小就在散乱中度过,现在一下子依靠佛法来转变,就像石头上灌水一样,不会进入相续中去。
因此,学习方式千万不能搞错。我看到外面的一些道友,尽管学了个别论典,但学习方法完全是空白,自认为学了什么什么法,很殊胜,但我详细问他到底怎么学的、怎么背诵的、怎么思维的,回答就不容乐观了。所以,学一部法不要留在口头上,也不要停在形象上,应该踏踏实实地把所有内容想方设法融入自相续中。
丙三、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
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
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为什么要依止寂静地方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功德,一是远离喧闹的城市和恶劣环境后,自相续比较清净,贪嗔嫉等八万四千烦恼会逐渐减少,乃至灭尽。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大城市里想得多,做得也多,心没办法归入佛法,但是远离了恶劣环境后,原来的贪嗔痴等烦恼就渐渐消失了。
二是没有经商务农等散乱之因,相续中的善法,如大悲菩提心、闻思修行等功德日益增长。很多人也感觉得到,在城市里面,整天浑浑绰绰的,什么善法都搞不上,而一到寂静的地方,心从早到晚还是归于法性,对众生生悲心,对上师三宝也能起清净心、信心、恭敬心。
三是远离不好的环境后,心极为清净,对佛法可以生起定解。证悟空性也好,深信因果、取舍善恶也罢,善法方面的定解逐渐增长,恶法方面的邪知邪见逐渐退失,乃至彻底消尽。所以,作为修行人,依止寂静的地方非常重要。
当然,依止寂静有几种方式,上等修行人应舍弃亲朋好友等一切的一切,到山沟里剃度出家,终生修行。但是这方面一定要考虑好,现在很多人不经观察,一听说佛法或遇到一个活佛,就马上出家,这种行为不一定可靠,不值得接受。要知道,出家是终生大事,一定要反反复复考虑,我看见有些道友,今天听说来了个活佛,觉得跟他的因缘很好,就不加思索马上出家,什么事情都不处理…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