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醍醐▪P29

  ..续本文上一页但为了不破坏缘起,我只好硬着头皮坚持,那时候没有佛教词典,晚上就使劲翻阅各种资料,花费了不少心血才算勉强完成任务。不想以此因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才有了今天与汉地众生结下不解之缘。对我来说,给汉地传授的第一部法,就是这个《佛子行》。以此缘起,近二十年来,在放生、了解佛法、行持佛法等方面,大家还是共同做了一点事情。我们一方面应该感恩上师,一方面也要以欢喜心来接受这部法。

  下面对本论内容作个简单介绍:

  释题:佛子行三十七颂

  什么叫做“佛子”呢?严格来讲,就像《入中论》所言,佛子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而一般意义上讲,在座诸位都可以称为佛子,如《入行论》云:“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轮回中任何一个苦恼众生,在生起菩提心的刹那,就变成了佛子,值得一切人天众生礼敬。

  那么,大乘佛子要做什么事情呢?就是下面所讲的三十七条,无著菩萨在每一颂结尾都加上“佛子行”三字,指大乘菩萨所应行持的律仪,发了心后要怎么做、如何以大乘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佛子行。

  作者:无著菩萨

  他也是《入行论释·善说海》、《修心七要耳传略释》的作者,但并不是印度龙猛、无著中的无著菩萨。现在有些人搞错了,我看见一本《佛子行》的讲义,封面竟是印度无著菩萨的画像,说明他不知道这是藏传佛教的无著论师。

  无著菩萨的传记,我以前已经翻译过,前段时间讲《入行论》时,附在第二册讲记后面了,希望你们再三看一下作者的大悲心。作者教言的殊胜性与众不同,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多听多读《佛子行》,菩提心会自然而然增长,究其原因,来源于无著菩萨的殊胜加持和殊胜发心。”世间上类似的论典肯定非常多,但为什么《佛子行》在佛教界中如是兴盛呢?就是因为作者的不共发心。现在国内外的很多大德在传授佛法时,会经常听到“这位大德在印度传《佛子行》”、“那位大德在美国传《佛子行》”……所以,对今天学习的这部论典,大家应该有一种欢喜心,没有欢喜心、没有兴趣的话,学习是不会成功的。

  全论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初义)分二:一、顶礼;二、立誓。

  乙一(顶礼)分二:一、总顶礼;二、分别顶礼。

  丙一、总顶礼:

  那莫罗给夏 雅!

  这是梵语,“那莫”是顶礼,“罗给夏 雅”是世间自在王,合在一起就是顶礼世间自在王——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无著菩萨的本尊,有些史料中说,无著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在他所造的论典前面,处处可见顶礼观世音菩萨,让后学者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生起不共的悲心,逐渐成熟菩提心。

  丙二、分别顶礼(与观世音菩萨无别的上师):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

  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

  这里是赞叹作者的上师。从实相角度讲,他上师照见了万事万物的真相,什么真相呢?如龙猛菩萨在《中论》的开头偈中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虽然他证悟了诸法本体远离八边戏论,却不像阿罗汉那样自己融入法界、趋入涅槃,而是现相上仍无条件地唯一利益众生,大悲心非常强烈。如《涅槃经》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现观庄严论》也有一类似教证说:“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因为智慧非常殊胜,故不会沉溺于三界轮回;因为悲心极为强烈,故不像小乘阿罗汉一样住于寂灭。

  在作者的一生中,有恩重如山的十位上师、广闻博学的十位上师、无与伦比的两位上师……然而,使他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上师是索南扎巴和仁钦西日,这两位上师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因而作者在此以身口意三门,毕恭毕敬地进行顶礼。这样的顶礼,对生起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利益和加持。

  观世音菩萨显现为菩萨身份,但佛经中早就说过他是古佛再来,如云:“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普门品》云:“三十二应周尘刹,随类化现救诸难。”在汉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化身,而在我们藏传佛教,只有二臂观音、四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这几类。藏地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相当大,有一种说法是:“藏族人从小会叫妈妈时,就会念观音心咒了。”确实,很多小孩不用特意教“嗡玛呢巴美吽”,也没有一个不会念的。不过现在城市里长大的藏族人,恐怕有点危险,我用百分之百来保证的话,可能会遭到因明的妨难。在汉地,尤其是南方一带,“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蔚然成风,反正是观世音就信得不得了,有些人连他是神、是天仙还是菩萨都分不清楚。我遇到一个人,他就说:“我不信佛教,只信观音菩萨。”

  从前印度有一位八十老翁,念诵观音心咒一亿遍,成就长寿持明的果位,住世三百年后,肉身直接飞往极乐刹土。尼泊尔境内有一妓女,舍恶业后,持观音心咒一亿余遍,身体显相为至尊度母,余人皆可亲见。再者,藏地有一猎人,为净除大恶业,至心诵观音心咒一亿多遍,后来七次亲见观音,命终之后有许多成就相。这类事例不计其数。尤其在我们藏地,很多人老了以后,都发愿念一亿遍观音心咒或阿弥陀佛圣号。但在别的城市里,有些人念佛没有计数,其实计数还是有必要的,知道念了多少,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当然,要念一亿遍的话,某些人可能吓坏了,有个人曾得意地说:“我已经念了一万遍阿弥陀佛心咒了!”这可能不算什么,但若一直这样下工夫,一心一意地持诵心咒或名号,自相续中必定会生起大悲心。

  这里说智慧和悲心是他上师的特点,也讲了观世音菩萨的殊胜境界,所以大家应该求什么呢?一是智慧,二是悲心。有了智慧和悲心,就不会愚昧,也不会不度众生。否则,没有悲心、只有智慧,就像一些大学生或高材生,人虽然很聪明,但不愿意帮助众生;很有悲心、没有智慧的话,想帮助众生也是力不从心。因此,大家一定要尽力具足智悲,尤其对小孩子,从小就要好好培养。

  乙二、立誓:

  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

  这个偈颂,我看到很多法师都讲错了,所以讲经的时候应该注意,但是没有传承的话,确实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作为一切快乐利益的源泉佛果,不是平白无故就出现的,是修持正法而成就的。或者“利”解释为增上生,“乐”解释为决定胜,龙猛菩萨云:“增上生许乐,定胜许解脱,彼因若略摄,信心与智慧。”人天福报的增上生,叫做乐;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的决定胜,称为解脱,这两者的来源非常多,但龙猛菩萨归纳起来就是信心和智慧。对上师三宝没有信心或者没有取舍智慧的话,做什么都会一事无成。

  佛果是一切利乐的源泉,那么它是由什么因中产生的呢?不是通过发动战争侵略他国,也不是依靠狡诈的手段巧取豪夺,唯一就是通过修持正法而来的。因此,在座的各位要想获得圣果,一定要修持佛法,这是利乐有情最好的办法。

  我经常在想:“佛法的加持和利益真是不可思议,像我这样的小人物,也能通过佛法来帮助众生。”有时候能帮助一些众生的话,不管自己生病还是劳累,都觉得很快乐,这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不是表面上的快乐。去寻找这个快乐的来源,它就是佛法,如果没有佛法,哪怕我一个人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也不一定快乐,哪怕我当了国家总统,也不一定快乐。但我现在的快乐,的确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当然,这种快乐也不是无漏的快乐,只不过是一种执著的快乐。

  我们附近有一位闭关的法师,他天天都说:“我好快乐,我好快乐……”前段时间他去汉地,也是张口闭口说很快乐,我就跟他开玩笑:“你不要总说自己很快乐,你是不是着喜乐魔了?”当然,有了一定修行境界的话,不管什么样都很快乐。在座很多道友也是这样,没有遇到佛法之前,有钱也不行,有条件也不行,反正心里有种说不清楚的痛苦,但通过佛法调伏自心后,随时随地都觉得快乐。当然如果获得了佛果,有漏的痛苦全部会消于法界,而这一切的来源就是佛法,也即《佛子行》中所阐述的道理。

  一般而言,造论者应具备三种条件:登地菩萨、现见本尊、精通五明。有些论师说无著菩萨完全圆具这三者,而且他的悲心极为强烈。希望大家看一看作者的传记,通过传记中的有些道理,才知道这部法的殊胜性,跟其他法是

  不相同的。现在很多凡夫人随便造论,不要说三十七颂,五十七颂也一下子就造出来了。那天有个道友也造了一个《佛子行三十七颂》,但是他写得乱七八糟的,不要说佛子行,连凡夫行都不行。现在的世间人,什么事情都搞得出来。

  总而言之,一切利乐的源泉就是佛果,而佛果的来源就是了解、修持正法,为令自他懂得佛法,无著菩萨以大悲心造了三十七个带有“佛子行”的颂词。

  甲二(论义)分二:一、入前行法之方式;二、正行宣说三士道。

  乙一(入前行法之方式)分七:一、当使难得之暇满人身具义;二、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三、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四、忆念无常而放下今世;五、远离违缘之恶友;六、依止顺缘之善知识;七、佛教入门之皈依。

  丙一、当使难得之暇满人身具义:

  已获暇满大舟时,为自他渡轮回海,

  日日夜夜不懈怠,闻思修持佛子行。

  未转生到八无暇处而获得了八闲暇,同时又有修行正法的顺缘,从自己角度已具足五种自圆满,从他缘方面具足五种他圆满,具全十八种暇满、犹如越过大海的航船般的此人身,非常来之不易。依靠它,能让自他一切芸芸众生,从无边无际、被烦恼所缠的轮回苦海中得到解脱。因此,已获得这般殊胜微妙的人身大船时,万万不要懈怠懒惰,务必要夜以继日地精进,精进什么呢?不是天天上班,到办公室去抽一根烟,看一张报纸,然后混时间,而是要尽心尽力…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