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爲了不破壞緣起,我只好硬著頭皮堅持,那時候沒有佛教詞典,晚上就使勁翻閱各種資料,花費了不少心血才算勉強完成任務。不想以此因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才有了今天與漢地衆生結下不解之緣。對我來說,給漢地傳授的第一部法,就是這個《佛子行》。以此緣起,近二十年來,在放生、了解佛法、行持佛法等方面,大家還是共同做了一點事情。我們一方面應該感恩上師,一方面也要以歡喜心來接受這部法。
下面對本論內容作個簡單介紹:
釋題:佛子行叁十七頌
什麼叫做“佛子”呢?嚴格來講,就像《入中論》所言,佛子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薩。而一般意義上講,在座諸位都可以稱爲佛子,如《入行論》雲:“生死獄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輪回中任何一個苦惱衆生,在生起菩提心的刹那,就變成了佛子,值得一切人天衆生禮敬。
那麼,大乘佛子要做什麼事情呢?就是下面所講的叁十七條,無著菩薩在每一頌結尾都加上“佛子行”叁字,指大乘菩薩所應行持的律儀,發了心後要怎麼做、如何以大乘理念來規範自己的行爲,這就是佛子行。
作者:無著菩薩
他也是《入行論釋·善說海》、《修心七要耳傳略釋》的作者,但並不是印度龍猛、無著中的無著菩薩。現在有些人搞錯了,我看見一本《佛子行》的講義,封面竟是印度無著菩薩的畫像,說明他不知道這是藏傳佛教的無著論師。
無著菩薩的傳記,我以前已經翻譯過,前段時間講《入行論》時,附在第二冊講記後面了,希望你們再叁看一下作者的大悲心。作者教言的殊勝性與衆不同,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多聽多讀《佛子行》,菩提心會自然而然增長,究其原因,來源于無著菩薩的殊勝加持和殊勝發心。”世間上類似的論典肯定非常多,但爲什麼《佛子行》在佛教界中如是興盛呢?就是因爲作者的不共發心。現在國內外的很多大德在傳授佛法時,會經常聽到“這位大德在印度傳《佛子行》”、“那位大德在美國傳《佛子行》”……所以,對今天學習的這部論典,大家應該有一種歡喜心,沒有歡喜心、沒有興趣的話,學習是不會成功的。
全論分叁:一、初義;二、論義;叁、末義。
甲一(初義)分二:一、頂禮;二、立誓。
乙一(頂禮)分二:一、總頂禮;二、分別頂禮。
丙一、總頂禮:
那莫羅給夏 雅!
這是梵語,“那莫”是頂禮,“羅給夏 雅”是世間自在王,合在一起就是頂禮世間自在王——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無著菩薩的本尊,有些史料中說,無著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在他所造的論典前面,處處可見頂禮觀世音菩薩,讓後學者依靠觀世音菩薩的加持,生起不共的悲心,逐漸成熟菩提心。
丙二、分別頂禮(與觀世音菩薩無別的上師):
雖見諸法無來去,然唯精勤利衆者,
勝師怙主觀音前,叁門恒時敬頂禮。
這裏是贊歎作者的上師。從實相角度講,他上師照見了萬事萬物的真相,什麼真相呢?如龍猛菩薩在《中論》的開頭偈中所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雖然他證悟了諸法本體遠離八邊戲論,卻不像阿羅漢那樣自己融入法界、趨入涅槃,而是現相上仍無條件地唯一利益衆生,大悲心非常強烈。如《涅槃經》雲:“智不住叁有,悲不住涅槃。”《現觀莊嚴論》也有一類似教證說:“智不住叁有,悲不滯涅槃。”因爲智慧非常殊勝,故不會沈溺于叁界輪回;因爲悲心極爲強烈,故不像小乘阿羅漢一樣住于寂滅。
在作者的一生中,有恩重如山的十位上師、廣聞博學的十位上師、無與倫比的兩位上師……然而,使他相續中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上師是索南紮巴和仁欽西日,這兩位上師與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因而作者在此以身口意叁門,畢恭畢敬地進行頂禮。這樣的頂禮,對生起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利益和加持。
觀世音菩薩顯現爲菩薩身份,但佛經中早就說過他是古佛再來,如雲:“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大家應該非常清楚,《普門品》雲:“叁十二應周塵刹,隨類化現救諸難。”在漢傳佛教中,觀世音菩薩有叁十二應化身,而在我們藏傳佛教,只有二臂觀音、四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這幾類。藏地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相當大,有一種說法是:“藏族人從小會叫媽媽時,就會念觀音心咒了。”確實,很多小孩不用特意教“嗡瑪呢巴美吽”,也沒有一個不會念的。不過現在城市裏長大的藏族人,恐怕有點危險,我用百分之百來保證的話,可能會遭到因明的妨難。在漢地,尤其是南方一帶,“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蔚然成風,反正是觀世音就信得不得了,有些人連他是神、是天仙還是菩薩都分不清楚。我遇到一個人,他就說:“我不信佛教,只信觀音菩薩。”
從前印度有一位八十老翁,念誦觀音心咒一億遍,成就長壽持明的果位,住世叁百年後,肉身直接飛往極樂刹土。尼泊爾境內有一妓女,舍惡業後,持觀音心咒一億余遍,身體顯相爲至尊度母,余人皆可親見。再者,藏地有一獵人,爲淨除大惡業,至心誦觀音心咒一億多遍,後來七次親見觀音,命終之後有許多成就相。這類事例不計其數。尤其在我們藏地,很多人老了以後,都發願念一億遍觀音心咒或阿彌陀佛聖號。但在別的城市裏,有些人念佛沒有計數,其實計數還是有必要的,知道念了多少,對自己也是一種鞭策。當然,要念一億遍的話,某些人可能嚇壞了,有個人曾得意地說:“我已經念了一萬遍阿彌陀佛心咒了!”這可能不算什麼,但若一直這樣下工夫,一心一意地持誦心咒或名號,自相續中必定會生起大悲心。
這裏說智慧和悲心是他上師的特點,也講了觀世音菩薩的殊勝境界,所以大家應該求什麼呢?一是智慧,二是悲心。有了智慧和悲心,就不會愚昧,也不會不度衆生。否則,沒有悲心、只有智慧,就像一些大學生或高材生,人雖然很聰明,但不願意幫助衆生;很有悲心、沒有智慧的話,想幫助衆生也是力不從心。因此,大家一定要盡力具足智悲,尤其對小孩子,從小就要好好培養。
乙二、立誓:
利樂之源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說佛子行。
這個偈頌,我看到很多法師都講錯了,所以講經的時候應該注意,但是沒有傳承的話,確實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作爲一切快樂利益的源泉佛果,不是平白無故就出現的,是修持正法而成就的。或者“利”解釋爲增上生,“樂”解釋爲決定勝,龍猛菩薩雲:“增上生許樂,定勝許解脫,彼因若略攝,信心與智慧。”人天福報的增上生,叫做樂;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的決定勝,稱爲解脫,這兩者的來源非常多,但龍猛菩薩歸納起來就是信心和智慧。對上師叁寶沒有信心或者沒有取舍智慧的話,做什麼都會一事無成。
佛果是一切利樂的源泉,那麼它是由什麼因中産生的呢?不是通過發動戰爭侵略他國,也不是依靠狡詐的手段巧取豪奪,唯一就是通過修持正法而來的。因此,在座的各位要想獲得聖果,一定要修持佛法,這是利樂有情最好的辦法。
我經常在想:“佛法的加持和利益真是不可思議,像我這樣的小人物,也能通過佛法來幫助衆生。”有時候能幫助一些衆生的話,不管自己生病還是勞累,都覺得很快樂,這是發自內心的快樂,不是表面上的快樂。去尋找這個快樂的來源,它就是佛法,如果沒有佛法,哪怕我一個人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也不一定快樂,哪怕我當了國家總統,也不一定快樂。但我現在的快樂,的確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當然,這種快樂也不是無漏的快樂,只不過是一種執著的快樂。
我們附近有一位閉關的法師,他天天都說:“我好快樂,我好快樂……”前段時間他去漢地,也是張口閉口說很快樂,我就跟他開玩笑:“你不要總說自己很快樂,你是不是著喜樂魔了?”當然,有了一定修行境界的話,不管什麼樣都很快樂。在座很多道友也是這樣,沒有遇到佛法之前,有錢也不行,有條件也不行,反正心裏有種說不清楚的痛苦,但通過佛法調伏自心後,隨時隨地都覺得快樂。當然如果獲得了佛果,有漏的痛苦全部會消于法界,而這一切的來源就是佛法,也即《佛子行》中所闡述的道理。
一般而言,造論者應具備叁種條件:登地菩薩、現見本尊、精通五明。有些論師說無著菩薩完全圓具這叁者,而且他的悲心極爲強烈。希望大家看一看作者的傳記,通過傳記中的有些道理,才知道這部法的殊勝性,跟其他法是
不相同的。現在很多凡夫人隨便造論,不要說叁十七頌,五十七頌也一下子就造出來了。那天有個道友也造了一個《佛子行叁十七頌》,但是他寫得亂七八糟的,不要說佛子行,連凡夫行都不行。現在的世間人,什麼事情都搞得出來。
總而言之,一切利樂的源泉就是佛果,而佛果的來源就是了解、修持正法,爲令自他懂得佛法,無著菩薩以大悲心造了叁十七個帶有“佛子行”的頌詞。
甲二(論義)分二:一、入前行法之方式;二、正行宣說叁士道。
乙一(入前行法之方式)分七:一、當使難得之暇滿人身具義;二、抛棄叁毒根源之故鄉;叁、依止功德源泉之靜處;四、憶念無常而放下今世;五、遠離違緣之惡友;六、依止順緣之善知識;七、佛教入門之皈依。
丙一、當使難得之暇滿人身具義:
已獲暇滿大舟時,爲自他渡輪回海,
日日夜夜不懈怠,聞思修持佛子行。
未轉生到八無暇處而獲得了八閑暇,同時又有修行正法的順緣,從自己角度已具足五種自圓滿,從他緣方面具足五種他圓滿,具全十八種暇滿、猶如越過大海的航船般的此人身,非常來之不易。依靠它,能讓自他一切芸芸衆生,從無邊無際、被煩惱所纏的輪回苦海中得到解脫。因此,已獲得這般殊勝微妙的人身大船時,萬萬不要懈怠懶惰,務必要夜以繼日地精進,精進什麼呢?不是天天上班,到辦公室去抽一根煙,看一張報紙,然後混時間,而是要盡心盡力…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