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30

  ..續本文上一頁地聞思修行,誠如仲敦巴尊者所言:“修法需要聞、思、修結合起來,這是修持佛法的竅訣。”

  寂天菩薩雲:“是故世尊說,人身極難得,既得此閑暇,若未行此善,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佛陀叁番五次地告誡我們,人身難得易失,一旦幸運獲得了,卻沒有好好行持善法,充分利用起來,再沒有比這更愚癡的事情了。放眼整個世界,無數人天天都在奔波忙碌,行持善法、聞思修行的又有多少呢?所以仲敦巴尊者說:“人身非常難得,遇到佛法更爲難得,因此千萬不要空耗。”但是現在的世間上,無義虛度時光的人特別多,整天打麻將、喝酒、抽煙,做各種非法的行爲,這就是所謂的人生價值。

  大家既然獲得了人身,發了這麼殊勝的菩提心,一定要把這個機會利用起來聞思修行。當然,聞思修行並不是今天聞、明天思、後天修,而是要像《紮嘎山法》所說的那樣:“聞思修行叁者必須結合起來而身體力行,就像駿馬吃草、嚼草、咽草同時進行一樣。”這是很殊勝的竅訣。一邊聽佛法,一邊思維它,思維的同時盡力去行持,這就是聞思修行不脫離,《紮嘎山法》專門有一章節宣講這個道理。

  現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得了人身以後幹什麼,有些甚至出家以後還不知道,“我已經剃了頭發,現在要幹什麼呀?”那你跳河吧!還幹什麼呀?當然是聞思修行了,除此以外,沒什麼可幹的。出家以後不用問了,就是聞思修行,皈依、受居士戒以後要幹什麼?也是聞思修行,此外沒有其他的了。

  現在很多人學了一點課本知識,就自以爲是、驕傲自滿,實際上從國際上看,現在的課本知識根本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有些人讀了博士生之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實如果沒有學習佛法,光學那些知識非常狹隘,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因此,沒有必要傲慢。現在有些有知識的人,根本不願聞思修行,讀過幾年書,就認爲自己是遍知了,“我是博士生,你看我的名片”……沒有什麼可看的,這只是某個專業中你學了一點東西而已,跟過去廣聞博學、精通五明的大德們比起來,現在所謂有智慧的人真是非常可憐。

  丙二、抛棄叁毒根源之故鄉:

  貪戀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如烈火,

  遺忘取舍愚暗者,抛棄故鄉佛子行。

  真正要聞思修行的話,最好是遠離故鄉,到一個寂靜的地方。爲什麼呢?因爲故鄉是一切貪、嗔、癡的來源。

  具體而言,修行正法之時,如果住在自己的家鄉,

  1、貪心:對父母、親友、家屬等,時時生起強烈的貪染之心,猶如滾滾沸水般翻騰不息。這種現象,在城市裏感受得尤爲明顯,今天對這個人貪執,明天對那個人貪執,始終被煩惱纏縛著,想修行也沒辦法解脫出來。我認識一個居士,她經常給我打電話,也沒什麼可說的,“我今天跟妹妹過生日”、“明天跟哥哥過生日”、“後天跟姐夫過生日”……每天過生日要花很長時間,世間人彼此貪著特別可怕,根本沒有修行的機會。

  2、嗔心:對嗔恨自己的人、搶奪自己財産的人、毀謗自己的人、與自己關系不好的人,生起熊熊烈火般熾盛的嗔恨,刹那間焚毀了自己的善根。

  3、癡心:喪失如理取舍所行善法、所斷惡業的正知正念,取舍因果的智慧逐漸消失,無明愚癡在心的虛空中密布起來。

  不說別人,作爲我的話,本來在寂靜地方受了二十多年的佛法教育,應該有一種定力,但慚愧得很,我不敢在很多人的城市中呆太久,不然的話,除了做些無聊的事以外,每天沒有什麼修行,悲心慈心都發不起來。所以除非是放生或看病,我平時盡量躲避城市,本來自己的悲心和智慧就很微薄,再這樣呆下去的話,一天減一斤,一天減一斤……最後十斤都沒了,所以特別害怕,真的有這種感覺。

  故鄉是貪心、嗔心、癡心的來源,貪嗔癡在煩惱中是最可怕的叁大魔軍,這些煩惱沒有降伏之前,我們一定要抛棄故鄉。當然,大城市的有些人要完全抛棄故鄉,放棄家庭工作、孩子老婆,背著一個包前往寂靜地方,恐怕是不現實的。但有些想離開的人,往往把這句話記得很清楚。去年還是前年,我在杭州講《佛子行》,一堂課全部講下來,可能用了兩個多小時。當時有個居士特別想出家,我講完以後在吃飯時,開玩笑地問他:“我今天講了什麼法?”“哦,您今天講了遠離故鄉。”他旁邊的妻子有點不高興:“堪布講了叁十七個佛子行,你怎麼只記得一個遠離故鄉?”聽說他後來沒有出家,也許家人不同意吧。但他當時的感受很深,確實覺得家庭是貪嗔癡的來源,沒有意義。有些道友回去後也有同感,前段時間,有個道友非要下去度化家人,結果在家裏呆了幾天後,貪嗔癡全部感受到了,然後趕快回來了。

  修行人住在山裏真的很好,但對城市裏的多數人來講,恐怕這是不現實的,所以我給你們一種教言:不一定要遠離故鄉,應該盡量把時間調整好,斷絕一些瑣事,有條件的話弄一個佛堂,每天以比較寂靜的方式來修持一段時間,或者自己看書,這也是一種遠離喧鬧。

  我看到很多居士,以前特別特別散亂,現在雖然擺脫不了工作和家庭,但是能掌握自己的時間,能把握自己的命運,能調整自己的工作,每天可以創造出學習佛法的機會和條件,這也是非常殊勝的方便方法。上師如意寶在美國時講過:“你們所有的人都到山上去,可能很多條件不允許,但自己可以創造一個修行的條件,這也是遠離故鄉的竅訣,也是依止寂靜的教言。”

  因此,遠離故鄉非常重要,《紮嘎山法》裏面講了,住在寂靜地方的修行人,不管怎麼樣都不能回到世俗的家裏去,即便聽到別人說“你的父母現在危在旦夕,按情理你應當回去”,自己也要暗自思忖:“我不能回去,即使回去也無濟于事,我又沒有能使他們不死的辦法,爲他們念經回向在這裏也可以做,一定要安心住下來。”

  所以,有些道友聽別人說“你媽媽死了、爸爸死了,趕快回來啊”,應該這樣想:“我現在連頭發都沒有了,回去也不是特別自在,父母怎麼樣生病我也沒辦法,畢竟我又不是醫生,幹脆在這裏給他念一個《普賢行願品》,不回去了!”按照《紮嘎山法》的教言,就應該這樣。但是真正落到自己頭上,恐怕有些人也無法面對。其實遠離故鄉對修行來說是最好的方便法,前輩高僧大德經常這樣講。

  

  第二節課

  這次《佛子行》講得不是特別廣,只是稍微廣一點,由于有些大德傳講時、有些居士自學時,理解得都比較簡單,裏面的深義沒有特別去探究,所以稍微給大家介紹一下,希望每個道友一定要背誦。還要看一下《佛子行釋》,它是上師如意寶的前世根桑秋紮仁波切造的,以前上師在講義上給我們傳過,那時候人比較少,我們喇榮山溝也非常清淨。上師說裏面有很多噶當派的教言、印度大德的教言,所以當時我覺得非常非常殊勝——在這麼好的聖地,依止這麼好的上師,學這麼好的法,得到這麼好的人身……那種感覺,現在回憶起來,也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幾年前,我把《佛子行釋》翻譯出來了,因爲各種事情比較散亂,現在還沒有校對完,但基本上沒有大的問題。這樣的法本非常難得,你們不要看作社會上的書籍那樣來對待,社會上的書籍雖然在新華書店賣得很貴,幾十元甚至上百元,但它們只能令衆生産生貪嗔癡,沒有多大的意義和價值。而諸大德的這些善說,猶如如意寶般珍貴,這一點,有智慧的人應該清楚,不用我在這裏啰唆。

  你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把每天所講的內容對照《佛子行釋》來修行,我不可能引用裏面所有的教證,這也沒有必要,翻譯完了以後,你們可以自己學。其他城市裏的道友,通過網絡等方式一定要得到這個講義,然後自己要勤學。現在很多人光是聽一聽、自己不下工夫,這樣的話,聞思修行並沒有如是實踐。希望大家學任何一部法時,應該有種精進的態度,通過幾種方式把經論的內容在自相續中串習成熟,一方面要聽上師的教言,一方面要背誦和思維,同時還要參考其他大德的講義,幾方面的因緣聚合後,菩提心才會越來越增長。否則,我們從小就在散亂中度過,現在一下子依靠佛法來轉變,就像石頭上灌水一樣,不會進入相續中去。

  因此,學習方式千萬不能搞錯。我看到外面的一些道友,盡管學了個別論典,但學習方法完全是空白,自認爲學了什麼什麼法,很殊勝,但我詳細問他到底怎麼學的、怎麼背誦的、怎麼思維的,回答就不容樂觀了。所以,學一部法不要留在口頭上,也不要停在形象上,應該踏踏實實地把所有內容想方設法融入自相續中。

  丙叁、依止功德源泉之靜處:

  離惡境故惑漸輕,無散亂故善自增,

  淨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靜處佛子行。

  爲什麼要依止寂靜地方呢?主要有叁方面的功德,一是遠離喧鬧的城市和惡劣環境後,自相續比較清淨,貪嗔嫉等八萬四千煩惱會逐漸減少,乃至滅盡。很多人都是這樣,在大城市裏想得多,做得也多,心沒辦法歸入佛法,但是遠離了惡劣環境後,原來的貪嗔癡等煩惱就漸漸消失了。

  二是沒有經商務農等散亂之因,相續中的善法,如大悲菩提心、聞思修行等功德日益增長。很多人也感覺得到,在城市裏面,整天渾渾綽綽的,什麼善法都搞不上,而一到寂靜的地方,心從早到晚還是歸于法性,對衆生生悲心,對上師叁寶也能起清淨心、信心、恭敬心。

  叁是遠離不好的環境後,心極爲清淨,對佛法可以生起定解。證悟空性也好,深信因果、取舍善惡也罷,善法方面的定解逐漸增長,惡法方面的邪知邪見逐漸退失,乃至徹底消盡。所以,作爲修行人,依止寂靜的地方非常重要。

  當然,依止寂靜有幾種方式,上等修行人應舍棄親朋好友等一切的一切,到山溝裏剃度出家,終生修行。但是這方面一定要考慮好,現在很多人不經觀察,一聽說佛法或遇到一個活佛,就馬上出家,這種行爲不一定可靠,不值得接受。要知道,出家是終生大事,一定要反反複複考慮,我看見有些道友,今天聽說來了個活佛,覺得跟他的因緣很好,就不加思索馬上出家,什麼事情都不處理…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