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31

  ..續本文上一頁,急不可待地把頭發剃了,通過各種方式來跟著他。

  這種做法並不是很穩固,我經常強調,你們想出家的話,最少也要兩叁年、叁四年好好地觀察,看今後的人生若以出家身份來度過,能不能受得了這種苦行?能不能割舍對親友的貪戀?出家後能不能精進地聞思修行?如果不能,那你當個清淨的在家人也可以。有些地方的在家人,真的超越一些惡劣野蠻的出家人,現在個別出家人不如法的現象相當多,所以說,想依止寂靜地方一定要觀察。

  當然,如果有了這樣的緣分,那麼依止寂靜的功德確實非常大。佛陀在《月燈經》中贊歎了靜處的很多功德,尤其是作爲初學者,《寶積經》雲:“初學者爲使自心寂靜調順,當居寂靜處。”阿底峽尊者也說:“沒有得到穩固的境界之前,不能離開寂靜的地方。”所謂的穩固境界,就是獲得極喜地(一地菩薩),這時候才不會爲外緣所轉,在此之前,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寂靜處,否則,多多少少都會被外境轉變自己的心。

  作爲發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薩,一定要喜歡寂靜地方,遠離城市等對修行不利的環境,《富樓那請問經》雲:“是故一切菩薩衆,恒時當依寂靜處,切莫貪戀大城市。”這個教證,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裏也引用過,我當時就開玩笑說:“切莫貪戀大城市,那可不可以貪戀小城市?小城市散亂得可能不太嚴重,大城市真的特別可怕。”古人言:“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聾。”古代有沒有五色五音也不知道,但現在到了城市裏,到街上去走一圈,色法令人眼花缭亂,噪音也是各種各樣,有時候耳朵都快聾了。爲什麼現在那麼多人戴眼鏡,有很多近視眼?原因就是外面的五色太多了,眼根經常受到損害。假如一直住在這樣的環境裏,信心恐怕永遠都提不起來,所以最好遠離喧鬧的城市、雜亂的環境,選擇清淨的地方。

  倘若條件不具足,也不要整天隨外境轉。我們凡夫人沒有控製能力,我看見很多人真的很可憐,整天沈溺在網上,日複一日迷戀于幻覺中,一直醒不過來。以前古人很清淨,生活只要吃叁頓飯,平時聽得不多、看得不多,即使是在家人,也過得比較平淡,不像現在一樣。

  因此,修行人應該盡量遠離雜亂的環境。到了寂靜地方,有一種新的空氣吸入體內,有種重新恢複的感覺,絕對會對佛法生起信心。說實話,我除了看病或辦一些重要的事情外,確實不敢呆在城市裏,如果呆的時間太長,今天減少一點功德,明天減少一點功德,善法增上幾乎是不可能的。

  對修行人而言,離開靜處也是一種違緣。昨天有個道友和他母親對我說,他們想到城市裏住一段時間調節調節,真能調節倒是可以,可是寂靜地方不能調節,到城市裏就可以嗎?呆在靜處叁四年的人,最後要到城市裏去,我心裏總有一種擔憂,希望他能早日回來,否則外面太亂了,不要說沒有境界的人,就算境界很高的所謂的高僧大德,也會逐漸逐漸被染汙的。

  昨前天德巴堪布和我談論了漢地的一些狀況,我們都共同認爲,現在年輕的修行人,最好不要到城市裏去,去的話,不一定是弘法利生的目的,如果沒有這個目的,真的很擔心會被染汙了。二叁十年的老修行人也許好一點,但是也不好說,很多人的體會和體驗都說明,在惡劣的環境中很難以轉爲道用。依止靜處學習佛法是我們的福分,因此在座年輕的出家人,若想舍棄時,務必要再叁觀察自相續。有些人一點也不知道什麼是正法、什麼是自己的命運和前途,這方面我不廣說了。

  丙四、憶念無常而放下今生:

  長伴親友各分離,勤積之財留後世,

  識客終離身客店,舍棄今世佛子行。

  此處主要講看破今世。通過觀修無常,我們知道長期相伴的親朋好友,最終都會彼此分離;辛辛苦苦積累的財産,死時要統統留在人間;意識也會舍棄身體,孤獨無依地前往後世。思維這叁種原因以後,我們理當看破對今世的貪執與牽挂,只有看得破,才能放得下,只有放得下,才能獲得自在,只有獲得自在,才能得到解脫,這也是禅宗和淨土宗大德口口聲聲宣揚的教言。

  《開啓修心門扉》的第一個教言,就廣泛闡述了看破今世的利益和功德。有些人可能想:“看破今世很困難啊,我怎麼舍得親友、財産乃至身體?”其實若從道理上分析,這些沒什麼值得貪戀的。父母親眷、兄弟姊妹等關系密切之人,雖與自己相依相伴,但到了最後也是各奔前程,不可能一起前往中陰。有時候是他們先離世而抛棄我們,有時候是我們先離開,把他們留在人間,這是一個必然規律,誰也無法躲避。

  至于財産,因爲是自己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積累的,好像也舍不得。但就算再依依不舍,離開人世時,也如同從酥油中拔出毛發般,帶不走一絲一毫。甚至有些人在還沒死之前,依靠種種原因,就沒有權力享用財産了。所以,我們不要成爲財産的奴仆,這樣並沒有什麼價值。

  不僅是這些身外之物,就連心識這個旅客,也要離開身體這個客棧,孤獨無助地去往陌生的地方。身體就像一家旅館,心識猶如一位過客,客人在旅店中呆了一兩天,就要離開,同樣,我們在六道中不斷流轉,今生依靠這個身體而留在人道中,一旦離開了身體,身體被火葬或者天葬後,心識又開始轉入下一世。

  通過這幾種原因來分析,我們應該知道今生所貪的身體、財産、親友一定要舍棄,不然就不可能獲得殊勝的定解。無常觀在修行人的境界中非常重要,假如生起了對無常的感悟,知道生老死病、得失成敗等都是正常現象,那麼修行很容易成功。佛經也說:“叁有無常如秋雲,有情生死如觀戲。”這個教證以前用過很多次。真的,有情的生死就像看戲一樣瞬息萬變,今天生、明天死,沒有什麼可靠的,只要懂得世界的虛幻本質,面對生老死病,很多人就不會特別在意了。但現在的世間人並非如此,有時候看到他們的行爲,我們修行人確實有種不同的感受。盡管我自己也修行很差,但是跟長期受世間教育的人相比,某些方面還是有一點差別。

  以前米拉日巴即將返回家鄉時,上師送他一段金玉良言:“如果沒有看破塵世,將世間法與勝法混爲一談,修法必將荒廢。”也就是說,殊勝的佛法與看破今世是緊密相連的,倘若能夠看破今世,那麼修行一定會成功,否則是非常困難的。

  當然,作爲世間人,對財産和身體等不貪著是不可能的,但是也應該想一想這些道理,看看每天特別耽著的事物到底有沒有意義。現在的世間人,要麼對親友特別執著,經常痛苦萬分,要麼對財産特別執著,尤其是開放以後,每個人的要求特別高,買房子、買轎車……享受的層次越來越提升,一直盲目地往前追,根本沒有修行的機會和時間。但最後得到什麼呢?只有勞累、憂愁、滄桑,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的?自己應該會明白。

  所以,到了一定的時候,應該要觀觀無常,學會知足少欲。北京有個修行很好的知識分子,現在已經退休了,他以前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對新事物的判斷和研究非常深,關于科學方面寫過十幾本書。他對佛教也有虔誠的信心,白天不斷地探索科學知識,晚上一直修頗瓦法。他的生活相當簡樸,整個屋子裏,家具是古式的桌子椅子,除了一個電風扇和電話以外,什麼現代化的東西都沒有。電話是爲了方便國外的孩子跟他問候,看他的身體怎麼樣了;北京比較熱,夏天沒有電風扇也不行,而其他的錢財,他全部用于慈善方面,自己沒有被新時代所轉變。

  可我們不是這樣,今天看到一個新産品——“啊,這個東西很好!是MP3、MP4、MP5、MP6……”就開始不斷地求啊求啊,最後也不知道到了什麼地步,反正是永無止境地往前追,拼命追。其實這是很累的,一切全都是幻化,沒有多大意義,所以到了一定的時候,自己應該有控製能力,生活知足少欲,才不會很痛苦。但現在的人恰恰相反,一生中瘋狂地往前沖,最終一無所得、空空歸回,非常可憐!

  丙五、遠離違緣之惡友:

  交往惡人增叁毒,失壞聞思修事業,

  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

  平時修行過程中要遠離惡友和惡知識,這就是佛子行。爲什麼要遠離惡友呢?這也有叁個原因,交往惡友增長叁毒,失壞聞思修行,讓人變得沒有慈悲心。

  無著菩薩的《佛子行》講得非常殊勝,文字上不多,但是把一切修行要訣都歸納了。這裏說依止惡友的話,貪心嗔心會越來越增上。很多道友就是這樣,遇到一些修行不好的人,那人肯定想盡辦法——“我們要不要去看電視,要不要到舞廳去啊?”自己沒有定力的話,就跟他跑了,如此一來,貪嗔之心很容易增長。《俱舍論》中說,非理作意沒有斷時,一旦外面的對境現前,那時候因緣具足,煩惱馬上就産生了。所以如果依止惡友,貪嗔癡爲主的煩惱和業障很容易現前,這是一個。

  第二個,聞思修行會毀壞無余。這一點,也是我們多年得出的結論,有些道友本來非常不錯,後來遇到一個惡友,過兩天就不想聞思了,整天跟他到處跑,再過一陣子,背誦、考試都沒辦法搞上,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跟某某道友在一起了。外面有些居士也有這種情況,剛開始非常非常精進,但是遇到一個特別散亂的人後,與他同吃同住,沒過幾天就被他同化了,最後根本不想聞思修行了,這種現象非常非常多。

  更可怕的是什麼?依靠這些惡友,大乘的根本——慈悲菩提心將逐漸隱沒。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人不受環境影響是不可能的。以前阿底峽尊者問仲敦巴:“世間上最可怕的敵人是誰?”仲敦巴回答:“是惡友。”“男衆出家人最大的違緣是什麼?”“是女人。”

  因此,大家應該看看自己有沒有被惡人轉化。上師如意寶講過:“修行人最好是遠離惡友,擺脫一切散亂,好好地聞思修行。如果實在無法離開散亂,那也應該跟上師和善友一起散亂,這樣的話,沒過幾天,你就慢慢被轉入聞思修的行列中了。”所以,你們想跟人聊天的話,不要找不喜歡聞思修行的人,應該去找法師、輔導員這些人,跟他們聊一聊,“我太散亂了,這幾天…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