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醍醐▪P38

  ..续本文上一页好。否则,你造原子弹的话,对方实力更强大,制造核武器的力量更不可思议。因此,大家现在用温和的语言说:“我们要好好地团结起来。”原来我当小学生打架时,实在是打不赢,就只有给对方糖说:“我们以后不打架,变成好朋友好不好?”现在国家之间的态度转变,恐怕也有点这个意思。

  内心能调柔的话,自己就不会如此苦恼,阿底峡尊者说:“内心若调柔,外敌不能害。”如果内心真的调伏,不管地水火风的危害,还是人和非人的违缘,都不可能伤害你。尤其是假如有了慈悲菩提心,一切外敌都会消失。奔公甲格西在家时有好多刀子,敌人还是多得不得了,出家后一把刀子都没有,但一个敌人也没有了。有些道友也是如此,在家时有很多武器,可是敌人越来越多了,现在出完家以后,头发没有了,武器没有了,结果敌人也没有了。

  有了慈悲菩提心,所有敌人都会消于虚空,且来世根本不会堕入恶趣。上师如意宝讲过:“有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不会堕入恶趣。”仲敦巴的教言里也说:“若不离慈悲菩提心,便不可能转生恶趣。”这句话大家应该记住。原来我们在辩论时,专门辩过“有菩提心的人会不会转生恶趣”,仲敦巴尊者在藏地这么出名,又是精通显密的大智者,他都这样讲的话,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所以大家在临死之前,不要舍弃慈悲菩提心,若能做到这一点,修行肯定会成功,敌人也会没有的。

  现在有些在家人,跟这个合不拢、那个也合不拢——心不清净的话,外面统统是坏人,如果自心清净,那外面全是好人。所以佛看众生都是佛,凡夫看众生都是凡夫,有些可怜的外道,甚至看释迦牟尼佛都非常丑陋。自心倘若染污了,就像镜子上有很多尘垢一样,显现的境相都不清净、不漂亮,如果擦得很干净,那什么都会显得一清二楚。

  大家平时应尽量以这些大德的教言调伏自相续,《佛子行》尽管只有三十七个颂词,但是对治烦恼的作用不可思议。我再次强调,凡是听受我的课,包括通过光碟听课的道友们,生活再怎么样忙,背诵三十七颂的时间应该有,如果连这个时间都没有,恐怕你学佛的机缘已经到尽头了。因此,希望除了极个别的老年人和文盲以外,一定要背诵《佛子行》!

  辛二、贪境转为道用:

  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

  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

  美妙的色法、动听的声音、芬芳的香味、可口的味道、柔软的所触等五欲妙乐,人们都非常喜欢、拼命追求,实际上它们现而无实,越享受,贪心就越增长,如同喝盐水一样越喝越渴,实在是控制不了。现在很多人对妙欲贪得无厌,有了地位还要财产,有了财产还要房子……把知足少欲完全抛之脑后,就像佛陀在《因缘品》中所说:“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贪心非常大的人,即使面前出现一座金山也不满足,从而“今生或他世,贪欲生祸殃”。

  所以当遇到贪恋的对境时,不管是美貌的异性、动听的声音、豪华的住宅,都应该学会立即放弃贪执。有些人到了一个道友家里,看别人修了一个玻璃房,就想:“玻璃房多好啊,我也要想办法修一个。”听别人放了什么歌,“特别好听啊,我也应该刻一个。”别人地里种了小白菜,“哎,多新鲜哪,我院子里要不要也种小白菜?”在座的修行人,大的贪欲倒是没有,不可能想买辆几百万的轿车,看别人在加拿大有所大别墅,自己就要在美国也买一个。然而,大人物有大的贪欲,小人物有小的贪欲,尽管贪欲的对境和方式不尽相同,其本质是完全一样的。小蚂蚁对小食物贪执很大,大狮子对大食物贪心很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希求,这就是凡夫人的特征。

  因此,当我们生起贪心时,一定要尽量断掉,作为修行人,没必要这样贪下去,贪这些有什么用呢?始终没有尽头,贪了一个还要一个。如古人说:“终日忙忙只思饱,食得饱来便思衣,衣食两样皆具足,便想娇容美貌妻…… ”有了一个妻子嫌不够,还要三妻四妾,出外有马车。古人喜欢马车,就像现在人喜欢轿车一样,要有一个轮子、两个轮子,外面的装饰如何华丽,就是贪著这些。以前藏地的出家人,所贪的对境跟现在也截然不同,他们追求披单是氆氇做的,裙子是氆氇做的,氆氇又分上、中、下三等。而现在不是这样,一是房子二是轿车,有些活佛在轿车上还是有竞争性的。

  贪心真的非常可怕,当我们遇到所贪对境时,尽量要把贪心断掉,以正知正念来摄持,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我旁边有个修行人,我经常到他家里去,他家除了生活用品以外,什么都没有。二十年前是这样,二十年后还是如此。其实按他的经济实力,不敢说买很好的轿车,吉普车应该买得起,但是他不愿意,每天就愿意过简单的生活,没有什么竞争心,心里有一种满足感,整天尽量看些书,然后禅修,过得特别快乐。

  这种满足感,帝释天王也难以得到,帝王将相也很难获得。现在的出家人和在家人真的没有满足感,有些居士有了一般的手机不行,还要能拍照的、能摄像的,欲望越来越增上,最后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世间。因此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应该学会控制,我要求学院的道友尽量保持知足少欲,这就是修行人的行为,对今生来世都有利。不然一直贪得无厌,最后一切都会落空的。

  你们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永无止境地奔跑,还是要控制自己?假如自己不管好开关,让别人管不一定方便。因此,大家应该学会知足少欲,有一种满足感。

  戊二(修胜义菩提心)分二:一、入定修离戏无执;二、后得于贪嗔对境断除实执。

  己一、入定修离戏无执:

  一切境现唯心造,心性本来离戏边,

  了达此理于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

  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形形色色的现象,全是心的显现,就像唯识宗所说,完全是心的妙用、心的游舞,是由心来造的。那么心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以《中观根本慧论》等殊胜论典的教言来观察,心的本体也远离常断、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如同虚空一样无有任何相状。因此,一切外境是心的显现,心的本体也远离戏论,若通达了这样的道理,外所取与内能取的二取执著都会泯灭,消失无余,这就是大乘佛子修胜义菩提心的最究竟方法。

  《般若经》云:“了知诸法无生空性理,此乃胜行智慧波罗蜜多。”了知万法都是空性的,没有任何实在的相,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寂天论师在《智慧品》中也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如果有实法和无实法都不住于心前,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即是佛陀的寂灭境界。解释这个颂词时,有些大德说是一地菩萨的境界,有些说是佛地的境界,以前法王也有几种解释方法,但不管怎么样,若真正通达了这种境界,一切相都是没有的。

  1986年我刚来学院时,喇西堪布给我和另一个小僧人传过《佛子行》。那个时候我也算是个小出家人,堪布讲到这个颂词时说:“如果深一点来讲,这就是大圆满的境界,万法抉择为心,心又抉择为离一切戏论,即是大圆满的本来清净。若能通达这种离戏的境界,也是所谓的大中观。”后来1989年我到一个寺院安居,给僧众讲完经之后,就一个人到山顶上坐着,大声地念这个偈颂,心里非常快乐,觉得高僧大德所证悟的境界全包含在这一颂当中。

  当然,每个人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我非常希望你们不是口头上,而是真正领悟它的内涵。若能做到这一点,不但世间八法不会染污你,邪魔外道也不会危害你。汉地曾有个叫金碧峰的禅师,他功夫用得很好。阎王派小鬼来捉拿他,小鬼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就问他的弟子,弟子说:“你要找他,只要把他最心爱的金钵敲几下就可以了。”小鬼听后,就把金钵敲了几下,金碧峰禅师果然出现,小鬼就把他捉住了。金碧峰禅师说:“你可不可以给我请几天假?过七天以后,你再来抓我。”小鬼开始不同意,他就再三请求,最后小鬼说:“好吧,就让你七天。”

  小鬼走后,金碧峰禅师想:“小鬼能抓到我,就是因为我放不下这个金钵。”于是把它砸掉了,之后他一心入定。小鬼再来找,哪儿都找不到。这时听到金碧峰禅师在虚空中说:“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寂天论师在《智慧品》中也说:“一切如虚空,如我当受持。”与此境界应该相同。可是众生没有通达这一点,故对得失名声极其执著,特别可怜。《大圆满心性休息》及噶当派教言中,常用虚空来比喻证悟的境界,若能通达虚空般的境界,那么对外境的执著是没有的。当然,虚空的比喻,正如无垢光尊者所说,并不是单单指空的方面,只不过是从没有相状的角度来定义的。

  万事万物全部是心,心又远离一切戏论,何时对万法均不作意,按照般若波罗蜜多那样安住,就是通达了胜义谛,现前了无二中观见。这样的境界,一方面需要自己努力,另一方面需要传承上师的加持。大圆满的境界就是这个,禅宗的明心见性也是这个。当然,我并不是说禅宗的明心见性跟大圆满相同,这种说法也不是特别合理,但是它的最高境界跟大圆满非常相似。

  因此,大家要多祈祷自己的传承上师,以期获得传承上师相续中如虚空般的境界。得到了这种境界以后,我们在解脱轮回或度化众生方面,肯定有很大的心力,不会有任何违缘,毕竟违缘全部来源于执著——对身体的执著、亲友的执著、名声的执著……其实证悟诸法无碍的广大境界,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只不过没有串习而已,如果真正去串习,解脱离我们并不遥远。世人都说“香巴拉并不遥远”,但香巴拉还是很遥远的,因为他们对时轮金刚的教言一窍不通,只不过口头上说说罢了。然而若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解脱确实并不遥远。这是传承上师留下的甚深珍宝,大家务必要珍惜!

  第六节课

  现在讲的是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分为入定和出定,出定是对贪嗔的对境不贪执,这又分两个方面。

  己二(后得于贪嗔对境断除…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