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否則,你造原子彈的話,對方實力更強大,製造核武器的力量更不可思議。因此,大家現在用溫和的語言說:“我們要好好地團結起來。”原來我當小學生打架時,實在是打不贏,就只有給對方糖說:“我們以後不打架,變成好朋友好不好?”現在國家之間的態度轉變,恐怕也有點這個意思。
內心能調柔的話,自己就不會如此苦惱,阿底峽尊者說:“內心若調柔,外敵不能害。”如果內心真的調伏,不管地水火風的危害,還是人和非人的違緣,都不可能傷害你。尤其是假如有了慈悲菩提心,一切外敵都會消失。奔公甲格西在家時有好多刀子,敵人還是多得不得了,出家後一把刀子都沒有,但一個敵人也沒有了。有些道友也是如此,在家時有很多武器,可是敵人越來越多了,現在出完家以後,頭發沒有了,武器沒有了,結果敵人也沒有了。
有了慈悲菩提心,所有敵人都會消于虛空,且來世根本不會墮入惡趣。上師如意寶講過:“有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不會墮入惡趣。”仲敦巴的教言裏也說:“若不離慈悲菩提心,便不可能轉生惡趣。”這句話大家應該記住。原來我們在辯論時,專門辯過“有菩提心的人會不會轉生惡趣”,仲敦巴尊者在藏地這麼出名,又是精通顯密的大智者,他都這樣講的話,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所以大家在臨死之前,不要舍棄慈悲菩提心,若能做到這一點,修行肯定會成功,敵人也會沒有的。
現在有些在家人,跟這個合不攏、那個也合不攏——心不清淨的話,外面統統是壞人,如果自心清淨,那外面全是好人。所以佛看衆生都是佛,凡夫看衆生都是凡夫,有些可憐的外道,甚至看釋迦牟尼佛都非常醜陋。自心倘若染汙了,就像鏡子上有很多塵垢一樣,顯現的境相都不清淨、不漂亮,如果擦得很幹淨,那什麼都會顯得一清二楚。
大家平時應盡量以這些大德的教言調伏自相續,《佛子行》盡管只有叁十七個頌詞,但是對治煩惱的作用不可思議。我再次強調,凡是聽受我的課,包括通過光碟聽課的道友們,生活再怎麼樣忙,背誦叁十七頌的時間應該有,如果連這個時間都沒有,恐怕你學佛的機緣已經到盡頭了。因此,希望除了極個別的老年人和文盲以外,一定要背誦《佛子行》!
辛二、貪境轉爲道用:
一切妙欲如鹽水,愈享受之愈增貪,
令生貪戀諸事物,即刻放棄佛子行。
美妙的色法、動聽的聲音、芬芳的香味、可口的味道、柔軟的所觸等五欲妙樂,人們都非常喜歡、拼命追求,實際上它們現而無實,越享受,貪心就越增長,如同喝鹽水一樣越喝越渴,實在是控製不了。現在很多人對妙欲貪得無厭,有了地位還要財産,有了財産還要房子……把知足少欲完全抛之腦後,就像佛陀在《因緣品》中所說:“雖降珍寶雨,貪者不滿足。”貪心非常大的人,即使面前出現一座金山也不滿足,從而“今生或他世,貪欲生禍殃”。
所以當遇到貪戀的對境時,不管是美貌的異性、動聽的聲音、豪華的住宅,都應該學會立即放棄貪執。有些人到了一個道友家裏,看別人修了一個玻璃房,就想:“玻璃房多好啊,我也要想辦法修一個。”聽別人放了什麼歌,“特別好聽啊,我也應該刻一個。”別人地裏種了小白菜,“哎,多新鮮哪,我院子裏要不要也種小白菜?”在座的修行人,大的貪欲倒是沒有,不可能想買輛幾百萬的轎車,看別人在加拿大有所大別墅,自己就要在美國也買一個。然而,大人物有大的貪欲,小人物有小的貪欲,盡管貪欲的對境和方式不盡相同,其本質是完全一樣的。小螞蟻對小食物貪執很大,大獅子對大食物貪心很強,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不斷希求,這就是凡夫人的特征。
因此,當我們生起貪心時,一定要盡量斷掉,作爲修行人,沒必要這樣貪下去,貪這些有什麼用呢?始終沒有盡頭,貪了一個還要一個。如古人說:“終日忙忙只思飽,食得飽來便思衣,衣食兩樣皆具足,便想嬌容美貌妻…… ”有了一個妻子嫌不夠,還要叁妻四妾,出外有馬車。古人喜歡馬車,就像現在人喜歡轎車一樣,要有一個輪子、兩個輪子,外面的裝飾如何華麗,就是貪著這些。以前藏地的出家人,所貪的對境跟現在也截然不同,他們追求披單是氆氇做的,裙子是氆氇做的,氆氇又分上、中、下叁等。而現在不是這樣,一是房子二是轎車,有些活佛在轎車上還是有競爭性的。
貪心真的非常可怕,當我們遇到所貪對境時,盡量要把貪心斷掉,以正知正念來攝持,過一種知足少欲的生活。我旁邊有個修行人,我經常到他家裏去,他家除了生活用品以外,什麼都沒有。二十年前是這樣,二十年後還是如此。其實按他的經濟實力,不敢說買很好的轎車,吉普車應該買得起,但是他不願意,每天就願意過簡單的生活,沒有什麼競爭心,心裏有一種滿足感,整天盡量看些書,然後禅修,過得特別快樂。
這種滿足感,帝釋天王也難以得到,帝王將相也很難獲得。現在的出家人和在家人真的沒有滿足感,有些居士有了一般的手機不行,還要能拍照的、能攝像的,欲望越來越增上,最後不知道什麼時候離開世間。因此到了一定的時候,自己應該學會控製,我要求學院的道友盡量保持知足少欲,這就是修行人的行爲,對今生來世都有利。不然一直貪得無厭,最後一切都會落空的。
你們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永無止境地奔跑,還是要控製自己?假如自己不管好開關,讓別人管不一定方便。因此,大家應該學會知足少欲,有一種滿足感。
戊二(修勝義菩提心)分二:一、入定修離戲無執;二、後得于貪嗔對境斷除實執。
己一、入定修離戲無執:
一切境現唯心造,心性本來離戲邊,
了達此理于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
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形形色色的現象,全是心的顯現,就像唯識宗所說,完全是心的妙用、心的遊舞,是由心來造的。那麼心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呢?以《中觀根本慧論》等殊勝論典的教言來觀察,心的本體也遠離常斷、有無、是非等一切戲論,如同虛空一樣無有任何相狀。因此,一切外境是心的顯現,心的本體也遠離戲論,若通達了這樣的道理,外所取與內能取的二取執著都會泯滅,消失無余,這就是大乘佛子修勝義菩提心的最究竟方法。
《般若經》雲:“了知諸法無生空性理,此乃勝行智慧波羅蜜多。”了知萬法都是空性的,沒有任何實在的相,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寂天論師在《智慧品》中也說:“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余相,無緣最寂滅。”如果有實法和無實法都不住于心前,心無有任何成實之所緣,即是佛陀的寂滅境界。解釋這個頌詞時,有些大德說是一地菩薩的境界,有些說是佛地的境界,以前法王也有幾種解釋方法,但不管怎麼樣,若真正通達了這種境界,一切相都是沒有的。
1986年我剛來學院時,喇西堪布給我和另一個小僧人傳過《佛子行》。那個時候我也算是個小出家人,堪布講到這個頌詞時說:“如果深一點來講,這就是大圓滿的境界,萬法抉擇爲心,心又抉擇爲離一切戲論,即是大圓滿的本來清淨。若能通達這種離戲的境界,也是所謂的大中觀。”後來1989年我到一個寺院安居,給僧衆講完經之後,就一個人到山頂上坐著,大聲地念這個偈頌,心裏非常快樂,覺得高僧大德所證悟的境界全包含在這一頌當中。
當然,每個人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我非常希望你們不是口頭上,而是真正領悟它的內涵。若能做到這一點,不但世間八法不會染汙你,邪魔外道也不會危害你。漢地曾有個叫金碧峰的禅師,他功夫用得很好。閻王派小鬼來捉拿他,小鬼找來找去也找不到,就問他的弟子,弟子說:“你要找他,只要把他最心愛的金缽敲幾下就可以了。”小鬼聽後,就把金缽敲了幾下,金碧峰禅師果然出現,小鬼就把他捉住了。金碧峰禅師說:“你可不可以給我請幾天假?過七天以後,你再來抓我。”小鬼開始不同意,他就再叁請求,最後小鬼說:“好吧,就讓你七天。”
小鬼走後,金碧峰禅師想:“小鬼能抓到我,就是因爲我放不下這個金缽。”于是把它砸掉了,之後他一心入定。小鬼再來找,哪兒都找不到。這時聽到金碧峰禅師在虛空中說:“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鐵鏈鎖得虛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寂天論師在《智慧品》中也說:“一切如虛空,如我當受持。”與此境界應該相同。可是衆生沒有通達這一點,故對得失名聲極其執著,特別可憐。《大圓滿心性休息》及噶當派教言中,常用虛空來比喻證悟的境界,若能通達虛空般的境界,那麼對外境的執著是沒有的。當然,虛空的比喻,正如無垢光尊者所說,並不是單單指空的方面,只不過是從沒有相狀的角度來定義的。
萬事萬物全部是心,心又遠離一切戲論,何時對萬法均不作意,按照般若波羅蜜多那樣安住,就是通達了勝義谛,現前了無二中觀見。這樣的境界,一方面需要自己努力,另一方面需要傳承上師的加持。大圓滿的境界就是這個,禅宗的明心見性也是這個。當然,我並不是說禅宗的明心見性跟大圓滿相同,這種說法也不是特別合理,但是它的最高境界跟大圓滿非常相似。
因此,大家要多祈禱自己的傳承上師,以期獲得傳承上師相續中如虛空般的境界。得到了這種境界以後,我們在解脫輪回或度化衆生方面,肯定有很大的心力,不會有任何違緣,畢竟違緣全部來源于執著——對身體的執著、親友的執著、名聲的執著……其實證悟諸法無礙的廣大境界,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只不過沒有串習而已,如果真正去串習,解脫離我們並不遙遠。世人都說“香巴拉並不遙遠”,但香巴拉還是很遙遠的,因爲他們對時輪金剛的教言一竅不通,只不過口頭上說說罷了。然而若具足出離心和菩提心,解脫確實並不遙遠。這是傳承上師留下的甚深珍寶,大家務必要珍惜!
第六節課
現在講的是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分爲入定和出定,出定是對貪嗔的對境不貪執,這又分兩個方面。
己二(後得于貪嗔對境斷除…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