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39

  ..續本文上一頁實執)分二:一、于貪境斷除實執;二、于嗔境斷除實執。

  庚一、于貪境斷除實執:

  逢遇悅意對境時,視如夏季之彩虹,

  雖顯美妙然無實,斷除貪執佛子行。

  遇到自己的親朋好友、美妙的色法、悅耳的聲音、芬芳的香氣等令人賞心悅目、快樂歡喜的對境時,應該如何對待呢?一般的凡夫人會受著誘惑,被外境所控製,隨外境而轉。但具有上師竅訣、殊勝大乘教言的人,則可以將之轉爲道用。盡管外境的人事物很美,但這種美並非實有,猶如夏天的彩虹雖然絢麗多彩,但從本體來講並不成立。許多人在童年時,每次在山上看見特別好看的彩虹,就很想據爲己有,覺得“這些五顔六色的線,如果是我的,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包括我自己在內,也拼命地尋過彩虹,長大以後覺得非常可笑。

  凡夫人遇到美妙的對境時,通常會貪著不舍,但若從裏裏外外進行剖析,一切都會蕩然無存。帝洛巴尊者曾對那若巴說:“顯現不會把你束縛,執著才會把你束縛。”世間上最可怕的就是貪執,如果沒有舍棄貪執,在輪回中根本沒辦法解脫。

  若明白了萬法猶如幻化師的幻化,對諸法的空性應該會有一定的體悟。佛陀在《叁摩地王經》中說:“幻師所化色,象馬車種種,顯現皆無有,諸法如是觀。”幻化師變出來的大象、駿馬等事物,正在顯現的當下,其本體就是空性,我們對一切法都應如是觀想。若能通達這個道理,對有漏的美好現象就不會貪執了。

  《釋尊廣傳》中記載,佛陀因地時當過桑, 嘎拉商主,他帶領五百商人到大海裏取寶,結果遇到災難,漂泊到一個島上,與島上的美女成家,生兒育女。美女囑咐他們千萬不要去南方。桑嘎拉覺得很奇怪,有一天趁妻子睡著,就悄悄地前往南方。在那裏,他看到一個鐵室,裏面關了很多人,那些人告訴他:“這裏是羅刹國,你們的妻子是羅刹女,以後她們會吃掉你們,暫時沒吃完的就關在這裏,我們現在就是這種命運。”桑嘎拉聽後,忙打探道:“那有沒有辦法解脫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每月十五日,駿馬王雲行力 將來到這裏,它會帶你們回南贍部洲。你們騎在上面時,若對妻子兒女等不生貪念,就有機會獲得解脫。”

  他回去將這一消息告訴其他商人,然後在約定的時間裏,大家都騎上了駿馬王,准備前往南贍部洲。此時他們的妻子抱著孩子來到面前,哭訴著說這是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你的珍寶,乃至你的右旋海螺,說出一些可愛的名詞,凡對之生起貪念的商人,都從馬背上一一掉下來,統統被羅刹女吃掉。只有桑嘎拉一人不爲所動,順利地返回南贍部洲。

  佛陀後來告訴諸比丘:“凡是貪執我和我所的衆生,均會感受無邊痛苦,並墮入輪回深淵;而無有我與我所等執著的衆生,則如返回瞻部洲之人一般,必能從輪回中獲得解脫。”

  然而對很多人來說,一旦外境現前,自己恐怕控製不住。尤其是一些年輕人,遇到所貪愛的美色時,大多數都會心猿意馬。因此凡夫人最好不要有外境現前,否則,那個時候再以正知正念來對治,恐怕非常麻煩。因爲自己的正知正念很薄弱,長期以來沒有熏習過,所以大家首先應該遠離貪嗔的對境,最好不要去那種環境中,即使去了,也不要呆在這裏,不然的話,生貪嗔的對境真正現前時,你就沒有辦法了。

  作爲一個佛教徒,除了對聞思修行有利以外,最好不要經常上網。去年有些法師在電視上罵電視,我可能也是這樣。盡管若不利用這些科學技術,世界上那麼多人連聽受佛法的機緣都沒有,但是應該學會取舍。一方面現在的網絡和電信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方便,但另一方面,許多人很容易被眼花缭亂的外境所迷惑,相當可怕。古人提倡“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不該看的鏡頭和外境最好不要看,不該聽的信息和資訊最好不要聽。古代可能也沒有各種各樣的境相,而現在,什麼事物都能顯現出來。凡夫人的相續中本來就充滿貪嗔癡的雜念、很多不幹淨的垃圾,再加上一些外面的誘惑,那確實非常可怕。垃圾堆得太多了,最後肯定會溢出來,自他都會被摧毀的。

  在座的有些道友,上網等方面務必要注意,沒有正知正見的話,這是毀壞自己的一種因。因此始終要觀察,看看自己有沒有定力。有些居士剛開始想利用網絡好好地聽一堂課,結果一打開電腦之後,佛法灌入心中並不容易,因爲內容太深奧,與胡言亂語迥然不同,沒有一定善根的話,可能會打瞌睡、打妄想,有種種違緣出現。而貪嗔癡融入相續輕而易舉,魔王波旬一直在創造順緣,心馬上進入不清淨的外境中去了,逐漸逐漸自己就完蛋了。所以我們面前顯現的美好對境到底是魔還是聖?應該好好去取舍,沒有取舍的話,最後自己也不知道被引入什麼樣的境地去了。

  這裏的教言非常殊勝,我前面也講過,《佛子行》具有殊勝的加持力,不知不覺你的煩惱就會消失。因此,大家不僅僅背一遍就可以了,而是應該經常念誦。我平時把它放在念誦集裏,一個月念一兩次,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間斷過。剛開始的時候,我每天都念一遍,可能堅持了好多年。但現在因爲有各種瑣事,每天確實不能保證。可是不管怎麼樣,我總覺得這麼好的法,整個世界上也是找不到的。

  上師如意寶在有生之年,著重弘揚的就是這部法,不管是到哪個道場、什麼樣的環境,哪怕時間特別特別緊,上師也經常說:“有沒有傳《佛子行》的時間哪?我們念一遍吧,這裏人比較多,在他們耳邊念一遍,也能種下菩提善根。念一遍吧!”以前上師去美國時,有次在一個道場特別忙,他們問:“您可不可以在短暫的時間中傳一個最殊勝的法?”上師說:“可以可以,我給你們傳一個《佛子行》。”于是就給這些人念了《佛子行》的傳承。

  很多人對這部法的重視程度不夠,其實假如把它視爲如意寶,那會起到如意寶的作用。如果把它看作一般的文字,認爲“叁十七頌我也會作,不要說叁十七頌,叁十八頌我一個小時也可以寫出來”,那它就沒有價值了。若沒有把它當作如意寶,如意寶就不會降下悉地,所以大家應對此法有信心,從這樣殊勝的教言中汲取養分,以滋潤自己的相續。

  庚二、于嗔境斷除實執:

  諸苦如同夢子死,迷現執實誠疲憊,

  是故遭遇違緣時,視爲幻相佛子行。

  遇到怨恨敵人、邪魔幹擾、各種疾病等時,沒有必要特別去執著,因爲不管是什麼樣的對境,全部是心的執著顯現,應該看作爲幻化。阿底峽尊者曾說:“貪嗔境現時,視爲如幻化。”顯現任何貪嗔對境時,理應把它當作幻化,不要去執著。《入行論》也說:“不執悅意物,彼爲真妙物。”不貪執世俗悅意之物,才是最殊勝的事物。

  很多人認爲,執著美色才是對的,仇恨怨敵才是對的,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當我們遭遇種種不幸時,實際上就像在夢中生孩子,覺得“寶寶特別好看,很可愛、很乖,應該用什麼來沐浴呢?用牛奶來沐浴,還是用洗衣粉來洗澡?”後來孩子突然死了,自己就悲痛萬分、非常傷心。然而這完全是一場夢,第一自己沒生過孩子,第二孩子沒有死過,痛苦簡直是徒勞無益,醒來後根本沒有真實的對境。佛經也說:“如女夢中見,兒生複死亡,生喜死憂傷,諸法如是觀。”一個少女夢見生了孩子很歡喜,最後死了很痛苦,但這些都是不存在的,同樣,怨恨的敵人對我攻擊,我對他生起嗔恨心,彼此針鋒相對、不共戴天,這類事情也全部是幻化。

  所以,當最可怕的違緣降到你頭上時,一定要把它轉爲道用,不要認爲它是真的。有些人父親死了,就非常痛苦,覺得他是自己唯一的父親,從此再也見不到他了,他生前說過:“好兒子,……”很多世間人都是這樣,那天我在上海仁濟醫院,看見一個老太太死了丈夫,不斷地在那兒哭訴,我就很稀奇地在旁邊聽。那個老太太一直說:“我們生活53年了,我以後再也見不到你了,我實在不願意離開你啊!”我當時就想:“已經可以了,53年在一起生活很不錯了。”

  我們遭受各種違緣時,應該把它觀爲幻化,雖然顯現,但並非實有,這些痛苦暫時在心前出現,可一定會消失的,它只是一種愚癡的實執。寂天菩薩雲:“愚癡所執谛,何異幻化物?”愚人所執著的谛實法,全部都不存在,跟幻化沒有任何差別。這些教言若能逐漸融入自心,那麼得癌症也好、得艾滋病也罷,都不會特別痛苦,因爲人生就是一場夢,沒有什麼好執著的,假如沒有如是耽執,那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朗日塘巴格西也說:“了知諸法皆如幻,解脫貪執之束縛。”如果能夠解脫貪執,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不會被世間八法所染汙。

  現在有些佛教徒,遇到違緣時特別煩惱:“我學佛很長時間了,爲什麼還生病啊?”聽起來特別可笑。要知道,佛陀並沒有說只要學佛就平平安安,永遠都不會生病,輪回的真相就是生老病死,這是誰都要經曆的,尤其我們人類還有八大痛苦,每個人的身上都會出現。輪回本來即是痛苦的本性,學了佛以後,並不是不會遇到痛苦。其實這些痛苦是如幻如夢的,沒有實體,若能了達這一點,所作所爲都會很自在、很快樂,遇到痛苦也可以轉爲道用,快樂的時候也不會過于傲慢。

  我非常希望大家在修行過程中,當自己遭受違緣時,應該轉爲道用;當別人遭受違緣時,應該觀悲愍心,不要幸災樂禍。梁武帝在曆史上非常有名,據記載,他一生造了484座寺院。有一次他在逛街時,看見有個人在賣瓜,一個人來買時,他說什麼也不賣;另一個人來買時,他很高興地賣給他,錢不多也沒關系。梁武帝見後大惑不解:“這兩個人都與他素不相識,爲什麼態度有天壤之別呢?”于是去問國師志公禅師。志公禅師用宿命通一觀察,原來那賣瓜人前世是死囚犯,當他要被處斬時,很多人都在旁邊圍觀,那兩個人也在場。第一個人認爲:“這家夥罪有應得,活該!”第二個人卻覺得他很可憐,對他産生同情心。以這個因緣,賣瓜人今生不把瓜賣給前者,而願意賣給後者。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討厭一個人,不管他吃飯、說話…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