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走路,做什麼都看不慣,這可能也是源于前世的因緣吧。
總之,我們遇到違緣時,最好不要成爲修行的障礙。很多人平平安安、順順利利時,修行很成功,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馬上倒下去了,這是很可惜的,應該學會轉爲道用。同時,看見別人遭受違緣時,理應寬宏大量,盡量去幫助他,在別人最困難時施以援手,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
丁叁(修菩提心學處)分五:一、修學六度;二、修學經中所說四法;叁、修學斷煩惱之理;四、具足知念而修學行他利;五、善根回向圓滿菩提。
戊一(修學六度)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叁、安忍度;四、精進度;五、靜慮度;六、智慧度。
己一、布施度:
獲得菩提身尚舍,何況一切身外物,
故不圖報異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
從佛陀的傳記看,若要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連最寶貴的身體都要舍棄,何況是其他身外之物了。佛陀在因地時,多生累劫中將恒河沙數的頭目腦髓、身體支分等布施給有緣衆生,這些故事在《釋尊廣傳》裏數不勝數,大家應該非常清楚。當然,沒到一地菩薩之前,佛陀並不開許布施身體,我們在行持布施時,也沒有必要說:“今天我把身體布施給你,你要不要我的身體啊?”
佛陀曾轉生爲一個王子,身體非常莊嚴,有次他在路上看見一個瀕死的病人,王子問:“你需要什麼啊?”他說:“我需要骨髓。但沒有人捐給我,我只有等死了。”王子聽後就用刀子割開自己的肉,析出骨髓捐給他。現在有些慈善機構,也有捐器官、捐骨髓等現象,這種行爲確實非常偉大,但若能以大乘布施心來攝持,即使是凡夫人,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有時候我看報紙,發現有些人爲了讓別人活下來,將身體最珍貴的部位也捐給他,不知道這人到底是凡夫還是菩薩。
其實最偉大的捐獻者,就是佛陀。現在有些慈善機構,認爲捐了一兩件衣服就很了不起,這只是小布施,不叫大布施。真正的大布施,就像釋迦牟尼佛那樣,不管是哪個層次的衆生,好人也好、壞人也好,絕對不講任何條件,只要他要一樣東西,就可以拿走。我們作爲佛陀的弟子,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卻舍不得給,還要講條件:“你太壞了,我不願意給。”“你以前對我不恭敬,我現在不給。”這樣的話,真的很慚愧。
身爲大乘修行人,既然身體都可以舍棄,更何況是房屋車輛、家人子女了。這方面的公案,《釋尊廣傳·布施品》中講了很多。其實真正的布施,不應該貪求相貌端嚴、身材魁梧等即生的果報。現在很多人作一點布施供養,就附帶很多很多要求:“我今天給你一百元,你可不可以讓我的病全部消失,我的家庭要幸福,我丈夫一定要喜歡我……”給一百塊錢帶這麼條件,有時候都不敢接受。或者他是希求來世果報,希望來世變成富翁,或者轉生到天趣中去,過天人的生活。然而,真正的布施沒有任何條件,並不希求這些異熟果報,衆生獲得快樂、獲得利益,就是唯一的目標。佛陀傳記裏也經常有,帝釋問他:“你布施身體有什麼希求?”“唯願衆生得到利益,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要求。”
因此,將所有的財物善根全部給衆生,才是真正的布施度。寂天菩薩也說:“身財及果德,施予衆生心,經說施度圓。”將身體、財物、善根無條件地施給衆生的心,大乘經典中說,就是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何時能生起這種境界,即是證得了一地菩薩。盡管我們現在還不行,但還是要盡量去做,一點一滴地積累,慢慢習慣以後,就能將很多東西布施給衆生。博朵瓦格西曾說:“從一針一線等開始修學布施,逐步串修,最終就能做到對任何物品均不耽著而施舍。”當然在布施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不求果報,《經莊嚴論》中說是“不求之布施”,不求果報的布施最清淨。
布施可分爲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這些凡夫人都可以做到。法布施是對有緣衆生傳授佛陀的甘露妙法,這一點希望大家盡量去做,但在傳法的過程中不要求名聲。昨天有個法師從外面回來給我彙報:“我去了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傳了《大圓滿前行》、《入中論》,當地的人對我非常恭敬,都知道我的名字。”但知道你名字有什麼用呢?作爲修行人,這種名聲真的沒有任何意義。財布施,是遇到可憐的人時,根據自己的財力盡量幫助。而最重要的就是無畏布施,即很多衆生在遭殺時,通過放生護生等方式來保護它們。
我們佛教徒在一年中,每個人都可以作這叁種布施,只不過個人的財力和能力不同而已。其實盡心盡力地作布施,就是行持六度萬行,也是護持行菩提心的戒律。
己二、持戒度: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誠可笑,
故于叁有無希求,守護淨戒佛子行。
若沒有護持所受的清淨戒律,連自己趨往善趣的條件都不具足,還想讓天下無邊的衆生都獲得解脫,顯然是非常可笑的。自己尚且關在監獄裏無法解脫,還要幫助別人出去,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佛陀在《般若攝頌》中也說:“破戒自利尚不能,豈有成辦利他力?”
一般來講,小乘守的是別解脫戒,若沒有以別解脫戒爲基礎,出離心則沒辦法産生,而沒有出離心的話,那在輪回中就不可能解脫。所以要想解脫的話,必須具足清淨的戒律,佛在經中也說:“吾趨涅槃後,戒爲汝導師。”佛在世時,以佛爲師;佛涅槃後,以戒爲師,戒律在修學當中非常重要。同樣在大乘中如果沒有戒律,想利益他衆也是不可能的。有些出家人毀壞了戒體,然後要去幫助衆生,這是根本成辦不了的事情。
在末法時代,出家人守持淨戒的因緣越來越稀少,毀壞戒體的違緣越來越增多。前段時間我跟一個法師也談了,這幾年隨著科學的發展,很多出家人不願意呆在寺院裏,甚至順便上網,做各種非法事。據說藏地有一個寺院,以前有兩百多出家人,將近十多年來,不但沒有發展,反而只剩下一百來人了。如今藏地出家人的還俗率越來越高,主要原因就是外面的誘惑性太強了,電視、手機、電影等令人眼花缭亂的事物,呈現在凡夫出家人的面前,守戒的環境就沒有了。
以前一些老和尚終生守持清淨戒律,只能成爲後人贊歎的對境了,真正去身體力行可能越來越困難了。有些道友也說,文革那樣的逆境不一定讓很多人退失道心,但現在條件好了,什麼因緣都具足了,反而沒辦法控製自己的煩惱。所以你們想要出家的話,首先應該保護自己,一定要有防護措施,否則,想終生成爲清淨的出家人,現在是越來越難了。因爲外面的誘惑性一天比一天多,凡夫人的定力一天比一天差,現在很多寺院聞思修行的傳統幾乎沒有,很多人受戒以後馬上就破完了。
要知道,戒律對趨入善趣、趨入解脫非常重要,《別解脫經》雲:“戒爲趨善趣,渡河之橋梁。”龍猛菩薩也在《親友書》裏說:“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從居士戒到比丘比丘尼戒,從小乘的別解脫戒一直到密乘戒,戒有不同層次的分類,這裏主要講的是菩薩戒。但不管是菩薩戒還是別解脫戒,戒律都是修行的基礎,如果對戒律不重視,佛陀的教法就會逐漸逐漸隱沒。因此,要成爲弘法利生者或真正的修行人,沒有聞思修行的功德不要緊,但一定要具足清淨的戒律。《贊戒論》中也說:“無論何人受持清淨戒,雖無一分聞思修功德,死時必定往生清淨刹,行善無欺緣起之特法。”
過去的大德縱然遭受種種違緣,也能保持戒體清淨而弘法利生,所以末法時代的年輕僧人,一定要反複觀察自相續。否則現在媒體信息極度泛濫,垃圾知識一瀉而入,染汙自己的思想,摧毀自己的智慧和悲心,實在是讓人“玩物喪志”。如今很多人像發瘋了一樣,學生不願意讀書,成天到網吧打電子遊戲,白天晚上不吃不喝,最後臉色都變得黑黑的,吃飯時甚至把方便面的皮都吞下去了。
原本分別念讓我們變成了一個瘋狂者,外面的事物襲進來以後,又變成第二個瘋狂者,得了兩種病的瘋狂者特別可怕,什麼時候才有醒覺的機會啊?因此,你們若想當個出家人,自己應該保持清淨,不要隨外境而轉,發了誓言以後盡量不要違越。那天我在辦公室,叫益西堪布用手機打電話,他說:“我已經發願了,在學院裏不用手機。”當時我確實生起很隨喜的心。現在有些孤陋寡聞的人,沒有什麼見識,得到手機電話以後,覺得特別歡喜,其實外面的這些並不稀有,內在的美才是最珍貴的。
現在大城市裏每天都有新的事物發生,每天都有新的分別念升起,很多人白天上班時,各種東西事物呈現,自己確實疲憊不堪,晚上回家後不知不覺就倒下去了。既然如此,那還不如做個比較清淨的人。我曾遇到一個上海居士,他從來都不拿手機,說使用這些是很累的,對修行人來講不必要。大城市裏有這樣的大學生還是非常難得,現在很多人根本沒有控製能力,一個手機不行,還要兩個、叁個、四個……整天不是産生各種分別念,就是玩各種遊戲。而作爲修行人,應該把心放在清淨的位置上,這樣才比較有意義。
頌詞還說,若想護持清淨的戒律,不能雜有對叁有 的貪執,如果有了一點貪執,那就是戒律不清淨。《入中論》雲:“若彼淨戒執有我,則彼屍羅不清淨。”假如你執著“我是清淨的比丘,250條一點都沒有染汙過,我多了不起啊”,這樣想的話,你就是戒律不清淨。《大智度論》亦雲:“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真正的戒律清淨,須以叁輪體空的境界來攝持,《寶積經》裏面也說了,若執著自己持戒清淨,這種人就是第一破戒。
這裏所說的戒律是菩薩戒,它可以全部包括在禁止惡行戒、攝受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中,其中饒益有情戒是很重要的。在持戒的過程中,不應該貪著叁界的安樂,也不要想“我今天守清淨戒律,是爲了以後獲得快樂的果位,一個人平平安安地往生極樂世界,拜見阿彌陀佛”。雖然對中等人來說這也可以,但受戒最究竟的目的,應該是爲利益天下無邊的衆生而得到一定的果位。比如一個領導有了官位,不一定要自己享受,而是應該服務大衆。孫中山先生…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