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過:“人生應該以服務爲目的,不應該以奪取爲目的。”這句話說得非常好,假如一個人從小就想:“我長大以後怎麼樣爲社會服務,怎麼樣反饋社會,怎麼樣利益衆生?”有了這樣的心態,那一定會變成有用的人的。
可是我以前在中學有一個班主任,他經常召集我們幾個學生叮囑:“你們要好好地讀書啊,這樣以後就可以買房子、娶老婆……”當時我覺得老師真是苦口婆心、語重心長,他的教育相當深奧。但現在回想起來,他的目標已經搞錯了,如果當時說“你們長大後要爲社會服務,幫助那些可憐的衆生”,可能很多人的未來會另有打算。所以現在的教育還是有一些問題。
總之,我們出家人講經也好,居士們學法也好,不要一味地貪執“我”快樂、“我”解脫、“我”平安、“我”健康,如果一天到晚都這樣求,那是沒有意義的。很多人學了大乘佛法以後,真的還是有些幫助,不管他有沒有發起菩提心,至少口頭上常說“我要發菩提心”。這種話以前在很多城市裏根本聽不到,學佛都是爲了治病、搞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因此,講經說法和聽經聞法還是有必要的。
己叁、安忍度:
于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損害如寶藏,
故于諸衆無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
對于希求菩提妙果的佛子而言,一切損害、怨敵、邪魔等不悅意的對境,就像如意寶般難得,他不會加以遮遣,反而會樂于接受。試想,窮人如果在家裏發現賜予一切所欲的如意寶,那肯定是喜出望外,同樣,大乘菩薩若遇到了怨恨的敵人,也是求之不得、歡喜異常。
大家都知道,所有的罪業當中,嗔恨是最可怕的,所有的修行裏面,安忍是最有功德的。寂天菩薩也說:“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應以衆理,努力修安忍。”所以大家一定要通過各種方法修持安忍波羅蜜多。在修持的過程中,一旦遇到了嗔恨的對境,比如同事、道友對你誹謗,那個時候一定要樂于接受,不要覺得:“他是壞人,這是幹嘛?!”眼色也好,口氣也好,什麼都變得特別凶。以前有這種習氣毛病的人,應該盡量地改過來,我們的本質具有如來藏,是善良的,應該是可以改變的。牦牛、大象通過訓練都能變得溫順,那何況是我們人了?不要總覺得自己是個壞人、沒有希望變好,只要經過長期的聞思修行,暴躁的心性是可以調柔的。
我們對任何一個衆生,最好不要有怨恨,證嚴法師說過:“天下沒有一個我的敵人。”這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自己的生活也會過得非常圓滿。否則這個看不慣、那個聽不慣,整天活在憤世嫉俗當中,真的特別累。大乘菩薩的心是快快樂樂的,沒有什麼看不慣。當然,在度化衆生的過程中,也不能一概而論,該說的還是要說,該做的還是要做。但平時與人交往時,自己畢竟學過大乘佛法,心態應該有調整的能力。有次我給一個道友打電話,她一邊哭一邊說:“沒事沒事,我有調整的能力,我有調整的辦法,沒事沒事!”她氣得哭得不行了,但還是說自己有能力。其實她說得也對,學過大乘佛法的人,應該有控製的能力、有調整的辦法。
可是話雖如此,一旦違緣降臨時,真正能轉爲道用也不容易。日本有位白隱禅師,以修安忍而著稱于世。曾有個姑娘與男人有染而生下一子,怕虔信佛法的父母譴責,就說乃白隱禅師所爲。不明真相的父母特別不滿,把孩子扔給禅師說:“你這個敗壞佛門清規的假和尚,以前我們沒有看清你的醜惡面目,沒想到你竟做出如此禽獸不如的勾當。這是你的孩子,拿去吧!”禅師淡淡地說了聲:“是這樣嗎?”就默默地接過孩子。
一個和尚帶著一個孩子,路人當然是白眼相視。以前他很出名,但後來就連給孩子喂奶都得不到。有個剛生過孩子的母親說:“哼!要不是看在可憐孩子的份上,才不會給你呢。你這個假和尚,我理都不願理!”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姑娘的良心備受折磨,她看到人們對白隱禅師的不公正待遇後,終于向父母坦白了一切。當父母萬分羞愧地來到白隱禅師面前忏悔時,他仍然是那句話:“是這樣嗎?”試想,如果換作是我們,會這樣淡而化之嗎?
還有布袋和尚的傳記中說,別人用粗惡的語言來罵他,他就笑眯眯地說:“罵得好,罵得好!”別人用棍棒來打他,他說:“你們不用打了,我自己倒下去,省得你們費力氣。”別人把口水吐到他臉上,“沒事沒事,不用擦,口水自然會幹的。”我們很多人可能不是這樣,不要說口水吐到臉上,就連洗臉水倒到鞋上,也是氣得要命。
憨山大師曾說:“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在茫茫的紅塵中,忍辱柔和實際上是爲人處世的一劑良方。有了這樣的修行教言,我們隨時都可以調整自己,處處修持安忍波羅蜜多,隨緣度過一生的時光。
第七節課
六波羅蜜多中的布施、持戒、安忍這叁個已經講完了,現在是講精進波羅蜜多。
己四、精進度:
唯成自利小乘士,勤如撲滅燃頭火,
饒益衆生功德源,具足精進佛子行。
小乘與大乘在發心上、精進上、行爲上有很大差別,許多人認爲小乘修行不是很精進,獲得的果位也不那麼殊勝,其實這是錯誤的。小乘行人不管是聲聞也好、緣覺也好,都想遠離輪回、離開煩惱,獨自趨入寂靜的涅槃。爲了實現這個願望,他們要經過長期的勤奮努力。從佛陀在世時的公案可以看出,小乘修行者特別精進,即使是現在,緬甸、斯裏蘭卡、泰國等國的小乘學人,也是日日夜夜相當勤奮。爲了希求自己的利益,他們就像頭上、衣服著火了,迅速要去撲滅一樣,一生中以最大的精進來修行。
小乘行人尚且如此,我們發了無上菩提心、發誓度化無量衆生的大乘修行人,爲什麼不需要精進呢?我們的責任更重,任重道遠,如果每天不精進,反而一直睡懶覺,那是不合理的。就好比一個企業家接了很多工程和項目,但他整天都是睡覺,別人會不會譏笑他啊?小乘爲了自己解脫都要如是精進,我們不但要自己解脫,還要度化無邊衆生,天天懈怠是不合理的。菩薩是饒益一切有情的功德源泉,不具足精進的話,饒益衆生和求證菩提只是紙上談兵,所以具足精進就是佛子行。
精進分爲盔甲精進、攝持善法精進、饒益有情精進。覺得自己太懶惰了,從今天開始一定要精進,披上這種誓願的盔甲,叫做盔甲精進;凡是行持善法的行爲,自己就要取受,這樣的發心叫攝持善法精進;一切力量全部用于饒益有情方面,這叫饒益有情精進。不管我們有沒有得地,只要是爲了衆生,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覺,甯願生病或者操勞,一切行爲皆隨利他而轉,這就是饒益有情精進。
在座的道友當中,我希望培養出一批真正利益衆生的人。現在的衆生特別可憐,每天迷迷迷糊糊地忙著瑣事,沒有受過佛法教育,也沒有善知識來引導。所以我們非常需要舍棄自己、利益他衆,這也是現代社會的需要。
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倘若沒有精進、沒有勤奮努力,那是不能成功的。《入行論》也講過:“精進證菩提,若無風不動,無勤福不生。”沒有精進的話,根本得不到菩提聖果,就像沒有風的吹動,萬物不會動搖一樣,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根功德,全部依靠精進而産生。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裏也說:“功德皆隨精進行。”
因此大家修持善法時,一定要具足精進。高爾基說:“天才出于勤奮。”他認爲天才是不存在的,完全依靠精進而來。但這種說法可能偏向于唯物論。利根和鈍根在界性中是有的,但是通過精進,成功與失敗也有差別。假如沒有精進,一切功德和智慧都無法獲得,佛陀在《正法念住經》中雲:“諸惑一根源,即是懈怠也,何有一懈怠,彼無一切法。”任何人如果非常懈怠,到了九十點鍾還像豬八戒一樣呼呼大睡,那他的聞思修行也好、禅定也好,是沒辦法增上的。
心的力量非常強大,只要精進的話,學問或菩提心都會不斷增上,很多事情也可以成辦。有些人認爲:“我現在不行了,人已經老了,不用聞思了,只要好好地閉關、念念咒語就可以了。”也不能這樣,國家還沒有退休,家裏還沒有退休,佛教團體中也沒有退休,你自己就把自己退休了,打上一個老人的記號,這是不合理的。前段時間的新聞中說,印度上任了六十年來第一位女總統,她今年是72歲。我當時看了大吃一驚,有些人到72歲時,不要說國家總統,連“家庭主任”都當不上了。心的力量確實不可思議,有些人五六十歲的時候,“不行了、不行了,我該死了”,最後心也沒有力量了,身體也沒有力量了,因此,一切皆隨自己的心態而轉。
尤其在聞思佛法、行持善法方面,大家一定要精進。古人有很多精進的公案,“鑿壁偷光”就是一例:有個人非常喜歡讀書,但是家裏貧窮,買不起蠟燭,故晚上無法看書。他隔壁家裏有燈光,他就在牆上鑿了一個小洞,鄰居家裏的光透過來,他就把書對著光看,最後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
還有晉代的車胤,也是看書沒錢買燈油。(我當年剛來學院時,也沒有買煤油的錢,點蠟燭就更不用說了。自己經常在月光下看書,有了月亮的晚上,心裏非常舒服。)夏天的時候,他在院子裏看見很多螢火蟲,一閃一閃的。于是就把螢火蟲抓來,放在一個口袋裏,雖然不怎麼明亮,但也可勉強用來看書。由于他勤學苦練,後來終于做了很大的官。
世間人尚且如是精進,我們修行人就更不用說了。現在很多人條件非常優越,但是就不願意修行,每天要麼散亂,要麼昏沈,要麼隨著煩惱轉,情緒不穩定是最大一個毛病,今天還想好好地學習、背幾個頌詞,明天就像子彈打中心髒一樣倒下去了,再也沒有爬起來的念頭了。學習佛法應該持之以恒,博朵瓦格西說過:“未成佛之前,我們要持久地精進、勇猛地精進、不斷地精進。”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勇猛精進能不能長久?叁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叫不叫不斷精進?
有些老和尚從小到晚年一直非常精進,我們真的特別隨喜。前段時間也講過,海城大悲寺的一些出家人,晚上十點睡覺,早上兩點鍾起…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