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每天只睡四個小時,保持日中一食。記者采訪時問:“你們這樣的話,身體能不能罩得住啊?”妙詳和尚回答說:“可以,生活可充實啦!你看我身體這麼好,多年來一直只睡四個小時,日中一食,都很好、都很好!”我在大連也見過他,他們請我到那裏去,可惜我當時沒有時間。他們的寺院規定不摸金錢,與很多寺院的風格截然不同。當然他們是怎麼樣調心的,我也不好說,如果內心沒有調伏,光是外表上這樣行持,也沒有多大意義。但我想他們不會的,因爲這沒有任何必要。
我以前剛來學院時,大概在十來年當中,一直精進地修行。現在回憶起來,還是對那段黃金歲月非常懷念,可能一生中再也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我看這裏的個別道友,年齡跟我當時也差不多,現在背這部論典、背那部論典,每天都是聽輔導、講考,生活過得很充實。這是人生中最難得、最寶貴的時光了,也許你們在晚年時也會很懷念的。
有些大城市裏的居士,真的也是非常精進,讓人很佩服。本來他們跟我們不同,我們星期天可以洗個衣服,稍微放松一下,但他們每天都忙于工作和家庭的事情,好不容易到星期天可以喘口氣,也是偷偷跑去一起學習。這種精神很難得,沒有一定精進心的話,中間很可能會倒下去。所以,學習佛法的的確確需要精進,一切功德皆依精進而得,這一點大家務必要記住!
己五、靜慮度:
當知止觀雙運理,以此摧毀諸煩惱,
真實超越四無色,修習禅定佛子行。
我們應當修持寂止和勝觀。寂止是心對善法一緣安住,勝觀則是對諸法本體證悟空性。具足安住,也了知萬法的本性,這樣的寂止與勝觀雙運,能夠摧毀輪回的根本——無明煩惱,超離四無色界 而獲得解脫。
我們坐禅時一定要超離四種禅定,千萬不要執著“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一切都像虛空一樣”、“一切都是非有非無”,這些分別念會導致轉生于無色界。所以禅修的人一定要具足勝觀智慧,了知萬法沒有任何體性,如《中觀根本慧論》所抉擇的那樣,全部都是空性。以這種空性智慧來攝持禅定,才是非常保險的,否則光是安住于一個寂靜,擔心到時會出問題。盡管有些大德傳下來的禅宗教言非常殊勝,依之修行定會超離叁界而趨入涅槃,但如果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竅訣,每天光是無所緣地安住,害怕會墮入寂滅之邊——無色界或阿羅漢的境界。因此,我們應該修持超離兩邊的禅定,以大悲不住寂滅,以智慧不住叁有,這就是大乘佛子的行爲。
當然,要修止觀的話,需要一個寂靜的環境。正如噶當派大德所說,一定要遠離嘈雜的紅塵,否則禅定是修不出來的。《入行論》雲:“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間。”心若一直散于分別妄念中,那此人已處于煩惱的獠牙之間了。又雲:“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放縱自己狂象般的心,最終定會感受無間地獄的痛苦。因此,大家要常以正知正念來觀察相續,如果自心一直放縱,很多分別念是永無間斷的。
現在末法時代,真正能入定的人非常罕見,但佛陀在世的時候,這種人卻相當多。有一次佛陀面前來了個女的,她一直入定。文殊菩薩走來一看:“哎喲,這個女子不像話,怎麼坐在佛前入定了?”就對她彈指,但她不出定。又把她舉到叁十叁天,不出定。再把她打到十八層地獄,還是不出定。佛陀說:“下方有個罔明菩薩能叫她出定。”一呼喚罔明菩薩,他就來了,在女子面前也是一彈指,她就出定了。
以前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獅子岩住茅棚,當時是隆冬,下大雪,特別冷,一天老和尚煮芋頭,跏趺坐等待芋頭煮熟,不知不覺就入定了。他旁邊有一個修行人,好久沒有看見老和尚了,第二年正月下來一看,茅棚周圍全是老虎的足迹,沒有人的腳印。他以爲老和尚被老虎吃掉了,一進門,才發現老和尚在入定,于是以磬開靜,問:“老和尚吃飯沒有?”答曰:“沒有,我正在煮芋頭,大概已經熟了。”打開鍋蓋一看,芋頭早就發黴了,凍得堅硬如石。那個修行人驚訝地說:“你可能入定有半個月了。”
這種境界真的讓人羨慕,我們作爲凡夫人,有時候入定是很困難的。這段時間我天天閉關,除了隔天一堂課以外,什麼事情都沒有,我本想一定要好好坐禅。昨天早上起來打坐有點冷,就用衣服包著身體,後來還是比較冷,我突然生起一個念頭:“哎呀,智悲學校的幾百個學生可能冷得不得了,怎麼辦哪?”這個分別念特別猛烈,我用各種對治方法來壓,也壓不下來。“這麼幾百人全部依靠我而來的,他們真的凍壞了怎麼辦?現在外面越來越冷,我得想個辦法。”馬上拿起線接上,要打個電話。但轉念一想:“不能接,現在是坐禅時間。”于是又取掉,打算休息時再打。後來電話也沒有打,可是心卻無法安住,一直胡思亂想……
假如不能入定,是很難證悟佛陀密意的。《學集論》雲:“真實而入定,方知佛所說。”不管人身難得也好、菩提心也好,光是講得天花亂墜沒有用,只有安住下來去思維,才能品嘗到它的真味。無著菩薩在其他教言書裏也說:“沒有禅定則不能見法性,所以要修無念相的等持。”
總之,我們應該壓製自己的分別念,若整天隨著起心動念跑,證悟法性真的有點困難。我有一種很強烈的感受:如果外面做的事情特別多,心是很難靜下來的。今年是我入定最差的一年,因爲辦學校等事情很多,分別念動不動就會冒出來。按照高僧大德們的教言,修禅定的話,第一要舍棄一切瑣事,第二要觀修死亡無常。倘若你從事弘法事業,今天忙這個、明天忙那個,同時還想安住的話,像我這樣的人確實有點困難。
當然,獲得自在的人就不可同日而語了,法王的有些教言中也說,這種人弘法利生時猶如格薩爾王出兵勢不可擋,行持入定時就像仙人坐禅如如不動。對于真正的修行人來講,不管到哪裏去弘法利生,都不離以禅定攝持,有時間就馬上坐禅,什麼都不想,安住于法界中。然而,有些人也許有點困難,記者采訪海外的大德時,有些大德就說:“我現在很少修禅定,盡量地弘法利生。”這番話可能也有甚深的密意。
在座各位現在的任務主要是聞思,但在放假或者有空時,也應該抽出一個禮拜或一個月,稍微安住一下。在家人同樣也要盡量空出一部分時間,稍微觀一下自心,把所學修的佛法慢慢消化。思維和修持的力量非常非常大,這一點我確有深深的體會,倘若做不到這一點,整天隨著分別念、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而奔波,什麼時候能了生死啊?
己六、智慧度:
若無智慧以五度,不得圓滿菩提果,
故以方便叁輪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若沒有將萬法抉擇爲空性的智慧,光靠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這五度,是無法圓滿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入中論》裏面提過,沒有智慧度,就沒辦法獲得圓滿佛果。《智慧品》也說:“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布施等一切支,佛陀是爲了現前智慧波羅蜜多而宣說的。如果沒有智慧度,六度就無法圓滿,佛果也不可能獲得。
智慧有幾種,世俗智慧是了知世間萬法的智慧;勝義智慧是通達萬法空性的智慧,如《解義慧劍》所說,它又分相似勝義和真實勝義兩種智慧;還有一種是饒益有情的智慧,即自己哪怕懂得一點點學問,也全部用于利益衆生。
饒益有情的智慧,每個人應該都會具足。最高深的智慧是佛菩薩具足,一般的智慧很多人都有。比如你是木匠的話,無條件地幫助別人作木工;你會修電腦的話,整天幫別人修電腦,這都是一種饒益有情的智慧。所以,饒益有情智慧的範圍非常廣。
勝義智慧,又叫做叁輪體空,這種智慧是佛和菩薩的境界,凡夫人還是比較難了解的。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由誰于誰斷何事,若彼叁輪有可得,名世間波羅蜜多。”能修、所修、修法,或者能斷、所斷、斷法,對這叁者都有執著的話是世間波羅蜜,也是我們凡夫人的境界。“叁著皆空乃出世”,叁種執著全部證悟爲空性,即出世的智慧波羅蜜多。這樣的境界沒有所修、沒有能修、也沒有修法,比如修金剛薩埵時,所修的法沒有,能修的我沒有,所淨除的罪障也不存在,這種修行超越了尋思分別念,世間上很多智者都是沒有的。
許多人認爲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他的智商高達160左右,但他對空性法門有沒有領悟呢?絕對是沒有的。最近英國有一個兩歲的小孩,智商是152,有些英國物理學家才是140以上,所以她還是蠻聰明的。以這種年齡擁有這麼高的智商非常少有,所以大家認爲她是最有智慧的人。
對于智商方面的評價,有些人認爲愛因斯坦最高,有些認爲德國的歌德最高,智商是188。剛才那個兩歲的小孩,一歲就可以跟別人交流,說:“你好,我是喬治娅,我一歲。”但她長大後會給人類作貢獻還是毀滅也不好說,假如她製造一些毀滅人類的武器,那她的智慧一點也沒有用處。
世人所謂的智慧,並不是智慧波羅蜜多。智慧波羅蜜多是調整自己的相續,對今生來世都有利,對世間萬物都有幫助。這種遠離一切、叁輪體空的智慧,在世間中非常非常難得,雖然凡夫人不可能進入,但很多高僧大德都說過,通過聞思修行來修習佛法,也是智慧波羅蜜多。
所以大家沒有證悟之前,一定要聽聞佛法,這就是智慧波羅蜜多。我們學院的聞思風氣確實很好,每個人都有聞法的興趣和信心,這就是希求智慧波羅蜜多。阿底峽尊者說:“未證悟實相之前需要聞法,因而聽受上師之竅訣。”我非常喜歡這句話,還沒有證悟一地之前,需要在不同的上師面前聞受佛法,聽受上師們的竅訣,這對自相續會有好處的。夏繞瓦格西也說:“未成佛之前,學無止境。成佛之時,方可完結。”沒有成佛之前,學習佛法永無止境,成佛了以後,聞思才算圓滿了。
外面有些人說:“《入行論》還講沒完啊?什麼時候學完,我就再也不學了。”這裏有些道友也說:“五部大論什麼時候學完?學完了以後,我要開始修行。”那天有個法師開會時抱怨:“唉,現在太累了,年齡已經不…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