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了。你什麼時候把《現觀莊嚴論》講完?快了了就好,哎呀太累了。”我當時有點不高興:“我們講法接近20年了,還是沒有厭煩心,你講經說法沒有兩叁年,現在就開始說這些話,這種態度是不合理的。”真的,有些人的這種說法我不贊歎,不能了了,《現觀莊嚴論》講完以後,如果我人還活著,還要繼續講《俱舍論》、講因明,你不想聽的話,那你已經成佛了,但沒有成佛的肯定大有人在。
藏地有些人當活佛、當堪布後,聞思的腰帶就解下來了,平時只作個說法手印就可以,什麼聞思都不精進。漢地有些人舉行儀式當方丈、當住持後,從此之後再也不學法了,自己認爲自己不起,走路的勢都跟以前完全不同。這些行爲我覺得沒有必要,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看內心有沒有煩惱,永無止境地去修學。夏繞瓦格西的這句教言,每個人應當牢記于心,沒有成佛之前不要說“講完我就不學了”,這是非常可怕的語言。作爲凡夫人,智慧波羅蜜多就是要聞思修行。
戊二(修學經中所說四法)分四:一、自觀自之錯誤而斷除;二、斷除談論菩薩之過;叁、于施主斷除貪戀;四、斷除說粗語。
己一、自觀自之錯誤而斷除:
若未觀察自錯誤,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時審自己,斷除過患佛子行。
如果未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起心動念,即使形象上是修行人,看起來真的了不起,但由于法沒有融入心,行爲也可能與佛法背道而馳。前兩天一個評論書上說,合肥某商場裏來了兩個和尚,在櫃臺前細心地觀看珠寶黃金、首飾項鏈,這個照片也被拍下來了,題目是“太瘋狂了!和尚都到商場買鑽戒了”。當然,他們的行爲或許是以貪心來攝持,但也有可能是去買一些珠寶供養諸佛菩薩。然而很多人都認爲,穿和尚衣服的人這樣做,確實非常不如法。
現在社會真的很複雜,所以佛陀在《因緣品》中說:“應當觀察自己合理與非理之事。”假如沒有好好觀察自己行爲是應理還是非理,有時候自認爲是修行人,實際上不是的情況非常多。因此,大家應該時時刻刻觀察自己,以正知正念來審察:“我到底在做什麼?想什麼?說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自己的行爲不被世人認可,你也不一定能發覺。寂天論師說:“世間所不信,觀詢而舍棄。”世人不起信心、起邪見的事情,我們應當通過觀察或者詢問盡量舍棄。
如今修行人的行爲,讓人起邪見的恐怕比較多,因此我們要保護衆生,經常觀察自己的相續。佛陀在《慧海請問經》中說:“涵蓋大乘之一法,即是觀察自過而護持一切衆生。”上師如意寶在接近圓寂時也說:“要經常觀察自己的相續,自己要穩重,不損害衆生。”這與《慧海請問經》所說的一模一樣。我們作爲大乘修行人,千經萬論都歸攝爲時刻觀察自己、護持一切衆生的心,不要讓衆生生邪見,對佛教産生不好的念頭。否則,自己的點滴行爲讓別人生起不好的念頭,一定會摧毀自他相續的。
有些佛教徒生活太奢侈了,這也能遭來人們的不信或誹謗。現在社會兩極分化特別嚴重,有些人揮金如土,太腐化了;有些人流離失所、饑寒交迫,連吃飯穿衣都成問題。盡管現在提倡人人平等、共同發展,但有些領導吃一頓飯就要幾萬塊錢,就像杜甫所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人的東西吃不完、穿不完,以致酒肉都白白地臭掉了,而在他們的門口上、大街上,凍死餓死的人多不勝數。在這種社會氣氛下,修行人若也隨學這些人,整天講究吃喝、行爲不如法,確實是消自己的福報。以前臺灣有個集團的老總,生活特別奢侈,喝一瓶酒就要幾萬美金,特別嚇人。最後他年輕時就暴死了,正是應驗了“祿盡人亡”這句話。
因此,修行人要盡量惜福,尤其在吃飯上,千萬不要隨便浪費。聽說我們有些部門不節約,經常做各種各樣的菜,大家都說好吃好吃,吃飽之後“嘩——”全部倒掉,太可惜了。我那天去我們那邊一個學校,好多孩子吃午飯時盛特別多,吃了一半就倒在垃圾桶裏。當時我的心特別痛,跟那個校長狠狠地說:“你連基本的觀念都沒有,現在特別富裕的國家,像美國、新加坡,他們吃飯都非常節省,你們憑什麼這樣浪費?孩子們穿得那麼不好,卻把這麼多食物倒掉,太可惜了!”昨前天那個校長給我打電話:“現在我們特別節省啊,即使一顆米掉在地上,也讓孩子們撿起來。”我說:“你也有點過分了,掉在地上不衛生。像新加坡的話,桌子很幹淨不要緊,一顆米掉在桌子上,可以撿起來吃。但我們這裏條件很差,滿地都是塵土,掉在地上還強迫孩子們吃的話,恐怕不衛生。”
我跟居士信徒吃飯時,經常第一句話就是:“不要點太多了,吃不完浪費了。”有時候起到作用,有時候也起不到作用。有些人覺得“今天日子多好啊,千百萬年難遭遇”,于是要啊要啊,整個桌子都擺不下。但只有幾個人,能吃多少啊,最後剩的特別多。其實如果飯菜太多了,就沒有口味了,少一點、基本上夠就可以。現在很多人都有冰箱,剩下的還是應該帶回去,不過夜盡量地吃掉。但有時候看來,貧窮的人似乎更奢侈,本來包裏沒有錢,吃飯的時候卻剩好多好多。如果你是出家人,應該知道這是信衆的錢財,沒有用好的話,真的非常令人痛心。
前段時間,我聽說附近有一個縣,十方信施給他們捐來扶貧的衣服。縣民政局和扶貧辦公會的領導首先自己分,“這是羽絨服,給你”、“這是羊毛衫,給我”,分完了以後,再把最不好的衣服發給窮人。現在上上下下非常糟糕,浪費、奢侈、享受,十方信徒所捐的錢也好、衣服也好,很多都沒有用在刀口上。
不過我可能是悲觀主義者吧,看這個也不如法,那個也不如法。按理來講,依照下面的頌詞,不能說別人的過失,我剛才說了那麼多,嗡班匝兒薩埵吽!
己二、斷除談論菩薩之過:
以惑談他菩薩過,則將毀壞自功德,
故于大乘諸士夫,不說過失佛子行。
假如以煩惱引發,尤其在嫉妒心的驅使下,評論發菩提心的菩薩之過失,則會毀壞自己的功德,相續中的善法也不能增上。因爲凡是趨入大乘的士夫,在世間中就像摩尼寶般難得,對他們的細微過失也不能說,謹護語言就是大乘佛子的行爲。
有些人可能認爲:“不說大乘菩薩的過失,一般人的過失應該可以說吧。”但那個人到底是不是登地菩薩,我們是很難發現的。所以大家應該盡量頂禮諸佛菩薩,念誦清淨的金剛語經典,發誓不說別人的過失,《學集論》也引用教證說:“晝夜中叁次,頂禮諸菩薩,恒時依欲行,微錯亦不尋。”意即早晚叁次頂禮佛菩薩,恒時依清淨的所行所想,不尋別人的點滴過失。若能做到這一點,那確實非常了不起。但我們作爲凡夫人,心、眼不清淨的時候,經常喜歡看別人過失。佛陀在《迦葉請問經》中說:“我于一切有情生本師想。”我們對衆生應該像本師那樣來看待,他們不會有任何過失,不要今天這個看不慣,明天那個聽不慣。
這方面我確實修得很差。學院裏有很多高僧大德,只要聽別人在說過失,他就不跟那人繼續交談了。這種修行人比較多,非常了不起。我可能是學過因明或其他原因吧,經常說這個不如法、那個不合理,但從清淨的角度來講,就像佛陀所說,應該盡量不尋他人的過失,而要觀察自己的相續。《修心七要》有一句話叫做:“不應說缺陷,切莫思他過。”不應該說別人的缺陷,也不要全力以赴想著別人的過失。否則,一天到晚找別人過失的話,不要說凡夫人,甚至佛菩薩來到你面前,你也會覺得他不如法。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沒有注意,自相續會毀壞的。有些高僧大德也說,表面上看不出來誰是菩薩、誰是佛陀,因爲就外在行爲而言,有些人成熟,有些人沒有成熟。《親友書》也講了四種人,其中一種就是內在成熟、外面不成熟,這種人是真正的大菩薩,但外面的行爲不一定如法,因此是最容易被誹謗的。噶當派的教言中說,就好比被灰覆蓋的火星,看起來只是一堆灰,沒有火,但你坐上去的話,裏面會有火燃起來燒你。同樣,有些人外表看來很普通,似乎沒什麼過人之處,但他內在是大菩薩,我們若去說他的過失,這種罪業相當可怕。
也許你覺得他不可能是菩薩,因爲他行爲特別不如法。但這也不一定,印度的80位大成就者,行爲真正如法的很少。他們或是當屠夫,或是當妓女,或是當下賤者,但內在的成熟和智慧境界遠遠超過了任何凡夫人。所以我們哪怕在街上看見討厭的乞丐或者屠宰場裏持刀殺牦牛的屠夫,也不要妄生邪見毀謗。原來我去青海那邊時,有時候覺得那些屠夫特別可憐,但有時候又想:“也許他是菩薩正在度化衆生,我一個凡夫人對他生悲心,我也很可憐。”
因此,一個人的境界,無法以外在來衡量。喀繞瓦格西曾說:“開示大乘之上師,外表威儀雖不妙,不知內在密意故,切莫觀察上師過。”開示大乘佛法的有些上師,就像印度大成就者一樣,也許行爲言論不一定如法,但千萬不要輕易去誹謗,因爲他的密意、智慧、悲心、力量,一般凡夫人很難以測度,所以千萬不要觀察結過法緣的上師們,更不能隨意說過失,否則就在阿賴耶上種下了特別不好的種子。
同樣,對金剛道友和其他有情,也不要輕易說過失。以前上師如意寶講《百業經》時,要求我們大家都發願,無論對哪一個衆生,不能給他取外號,叫什麼高個子、大個子、小個子,或者胖子、瞎子、聾子等等。後來我在修行過程中,沒有注意的情況下也會說,但說完過後就馬上忏悔了。
希望在座的道友們,也不要講這個人是惡劣的人、那個人是醜陋的人。當然,如果你是大乘上師,出于慈悲心來調伏弟子的煩惱,以刺耳語來揭露他的過失,阿底峽尊者也是開許的。除此之外,大家說話一定要注意。《極樂願文大疏》裏面有許多說過失的公案,有個人對一尊斷了手指的佛像說“斷指佛”,話音剛落,他自己的手指即刻斷了;還有個人譏諷一座佛塔太大了,結果他于許多世中轉生爲身體龐大者。據…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