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44

  ..續本文上一頁說,現在世界上最胖的人有一千多斤。國外有個人越長越胖,後來沒辦法出門,就死在家裏了。周圍的鄰居把門砸掉後,才把屍體擡到火化場去。所以有些人身體特別大,可能也是這種業力所致吧。

  現在外面有些居士,說過失真的是天才,再難聽的語言都說得出來,有時我聽都不敢聽,更不要說去參與了。佛陀曾說:“像我和我這樣的才能了知補特伽羅的相續,一般人無法了知。”你看這個居士特別壞,那個人沒有學佛,邪見如何如何嚴重,但這樣說完了以後,你的相續也被染上了。甚至有些人以嫉妒心、嗔恨心等說別人過失,自己看不慣,就永遠當作敵人,永遠都是另眼看待,這也是不合理的。

  希望大家學了大乘佛法之後,自相續應該有進一步的改變,不要隨著以前在家的習氣,始終喜歡看別人過失。別人臉上有虱子都看得見,自己臉上有牦牛也看不出來;自己的過失像須彌山那麼大都看不見,別人的過失像微塵那麼小也了了分明。說別人吃飯非常不如法,原因是什麼?因爲一口一口地吞下去。其實也說不出來什麼理由,反正就是對他看不慣。

  大家學習大乘佛法後,自相續應該要調柔。尤其是有人講過失時,最好不要跟他一起說,假如你不是管理人員或法師,也沒有必要聽這些,聽慣了心裏會不舒服,好像整個世界都亂糟糟的。自己周圍的人,應該像《大圓滿前行》所講的那樣,觀想上師是邬金蓮花生大師,道友全部是蓮師的二十五大弟子,這個是布瑪莫紮,那個是益西釀波,那個是加納思紮,我們持明者全是清淨的,都是極樂世界的菩薩,菩薩哪裏會有過失?沒有過失、沒有過失,大家阿彌陀佛!

  第八節課

  己叁、于施主斷除貪戀:

  爲求利養相互爭,失壞聞思修事業,

  故于親友施主衆,根除貪執佛子行。

  爲追求名聲地位、財富利養而發生爭執,主要是以貪執親友或施主所致。現在很多人希求財富恭敬等世間八法,經常與人發生沖突矛盾,失毀自己的聞思修行等正法行爲。大家都清楚,佛法就是教法和證法,這要依靠聞思修行來弘揚,如果沒有聞思修行,光是修經堂或者作慈善,只是佛教的一種象征而已。倘若整天爭名奪利,爲了名聞利養而奔波,那絕不可能有聞思修行的機會。所以說,對親人施主的貪執一定要斷掉,斷除貪執就是大乘佛子的崇高行爲。

  現在很多人對施主的執著比較嚴重,“這是我家的施主”、“這是我的大董事長、大老板娘”,很多人特別喜歡用好聽的名稱來稱呼,修行人整天貪執他們、與他們聯系,逐漸相續中的佛法功德會毀壞的。以前的一些禅師,如虛雲老和尚及其弟子,終年與世隔絕,在山裏精進修行,看了他們的傳記,確實非常隨喜。噶當派和我們甯瑪派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是畢生住在寂靜的山洞裏,朝拜了他們的修行聖地,也是羨慕得不得了。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與世人關系不是很密切,不像現在所謂的修行人,整天在電話本上寫黃老板、白小姐、苟縣長、朱書記……作爲一個修行人,除了必需的生活資具和簡單的齋飯外,應該像蜜蜂在花中采蜜一樣,在不損害施主、也不損害自己的情況下,與施主淡淡相交。以前老堪布給我們講的時候說:“施主對你非常熱情、經常供養,但你以後不聯系他的話,可能他覺得你沒有良心。世間人的觀念就是這樣,我對你好,你也應該對我好,需要有一種禮尚往來。可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整天在這上面糾纏不清,修行一定會受到損害的。”

  所以我們對施主親友不要過于貪執,即使不能斷掉所有的關系,也不要動不動就打電話。那天我問一個道友:“聽說你電話打得比較多,爲什麼?”他說:“我給施主打電話,他對我恩德很大,買房子都是他給的錢。經常不聯系的話,害怕他生氣,所以我一個禮拜打一次電話。”這樣做真的對修行沒有多大意義,小乘律部中雲:“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利養和名聲是愚者特別喜歡的,它能毀壞自相續中的善法,猶如寶劍斬斷人頭一樣,會徹底斷除自己的修行。

  古大德最害怕與世人有牽連,而現在的初學者根本不知其中厲害,反而認爲供養的施主越來越多,自己修行越來越成功。這個頌詞主要是針對精進修行的出家人,但對在家人也同樣適用,如果經常被名聞利養所束縛,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佛陀在《彌勒請問經》中講了利養的22種過失,又講了斷除利養的14種功德,最後告訴彌勒菩薩:“若有菩薩,智慧聰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

  放眼整個世界,世人終日奔波忙碌,不外乎是爲了名利。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鎮江金山寺,他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千帆競駛,便問寺中老和尚:“你在這裏住了多少年了?”“二十多年了。”“你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的船只有多少?”老和尚說:“只有兩只,一只爲名,一只爲利。”乾隆皇帝聽後連聲稱贊:“妙、妙!”

  確實,站在四通八達的城市街頭,行人車輛川流不息,人們無非是爲了地位名利而奔波。其實世界如此廣大,一個人吃得也不是很多,想生存並不需要那麼勞累。但現在的世人就像蚯蚓一樣,即使大地非常廣袤,它也害怕沒有吃的,成天在地裏鑽來鑽去。究其原因就是自己的貪欲無法控製,所以接連不斷地在忙碌。

  在如今的末法時代,修行的違緣比較大,尤其是出家人,能從名聞利養中解脫出來的少之又少,猶如火中紅蓮般罕見。阿底峽尊者說:“緊緊縛出家,利養與恭敬,彼中得解脫,猶如火中蓮。”外境的誘惑特別強,在這樣的氛圍中,無論漢地還是藏地,出家人不顧利養,一心一意地憶佛念佛,精進修證,希求菩提正道,真的是寥寥無幾。

  現在已經入秋了,藏地會變得越來越冷,過一段時間,很多“高僧大德”就會紛紛跟漢地聯系,每天都要翻日曆,考慮什麼時候出發才吉祥。雖不能排除個別大德是去利益衆生,但相當一部分是爲了利養。因此阿底峽尊者的那句話,希望大家能牢牢記住。現在外面很多違緣自然具足,修行的順緣極其微弱,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以知足少欲的心態,修持傳承上師留下來的甘露教言,對一切財物名聲都不貪求,才有機會獲得解脫。無著菩薩雲:“知足具慧最富裕,不貪一切最快樂。”這句話講得非常好,一個人若具有知足少欲的智慧,那他已經成了第一富翁了,什麼都不貪執是最快樂的。否則始終貪得無厭,縱然擁有世間上的一切,心裏仍會覺得不快樂。比如一個家庭裏的人,倘若沒有嚴重的貪心嗔心,縱然不是很富裕,每個人也會有安全感,過得特別開心;如果一個人貪心特別大,嗔心特別厲害,就算他有幾百萬的財富,全家也會不快樂。

  所以調整自心非常重要,假如整天都希求名聞利養,那就不叫修行人了。不管是居士、出家人,大家應該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追什麼?不斷去追會不會很累?自己能不能真正厭離這些?只有經常以傳承上師的教言來調整相續,生活才會過得比較充實、有意義。

  本論若結合噶當派的教言來講,每個頌詞應該可以發揮很多內容,但是鑒于時間關系,我在這裏只是作個簡單介紹。

  己四、斷除說粗語:

  惡言刺傷他人心,亦失菩薩品行故,

  莫說他人不悅詞,杜絕粗語佛子行。

  如果不經觀察隨便揭露別人過失,說特別難聽的粗語,將會擾亂他人的心,對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來講,則失毀了菩薩的高尚行爲 。因此,不管在什麼場合中,與什麼樣的人交往,都應該說溫和悅意、具有實義、吐詞清楚的語言,千萬不能說讓人不歡喜、刺傷人心的話,杜絕粗語是大乘佛子的行爲。

  大乘行人的叁門當中,語言戒律至關重要。佛經雲:“故當說柔語,莫言不悅語。若說悅耳語,成善無罪業。”一定要說柔和的語言,千萬不能說刺傷人心的話,如果說了悅耳的語言,說者不會染上罪業,且生生世世都會種下善妙菩提的因緣。現在有些人可能是道德修養不夠吧,說一些有意義、慈悲菩提心方面的語言,怎麼樣也憋不出來,而說些亂七八糟,尤其是罵人的髒話就非常有能力,嘴巴也特別會說。有些佛友也是如此,讓他講個簡單的顯密教言,好像嘴裏含了石頭一樣,一個字也吐不出來,然後若說別人的過失,那時候石頭已經拿出來了,口才相當好。

  現在的社會特別顛倒,網上盡是教你罵人的竅訣,什麼罵人網站、罵人大全、罵人的精彩故事、罵人的片段等等,造惡業的話,一個比一個厲害。有些人寫書也是讓人怎麼樣鍛煉口才、怎麼樣罵人,那些沒有道德、修養不高的人,對于這些一學就會。以前我們在讀書時,開始時什麼漢語都不懂,但是漢族罵人的話,我現在還記得非常清楚,這種教言在肚子裏很豐富。可能你們很多人也是這樣,跟素質比較低的人接觸久了,對高尚的知識一無所知,但那些不堪入耳的話,隨隨便便就能說得出來。

  其實說話也可以體現一個人的素質,如果自己爲人處世、道德教養不錯,那麼跟別人交談時,語言柔和悅耳,所講的內容也處處是道。俗話說:“良言一句叁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別人說特別刺耳的語言,好長時間都沒辦法恢複過來。我們藏人有些說法是:“雖無箭尖利刃語,亦能刺入人心間。”“用刀砍的傷口有愈合的機會,惡言的創傷很難以愈合。”

  我們應該經常觀察自己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沒有這種機會,也沒有這樣的學習環境,甚至學校裏的有些老師,也無法給他帶來正面影響。然而若從小就呆在善知識身邊,這方面會培養得很好,根本不會說那些話。《親友書》用蜂蜜、鮮花、不淨糞,分別比喻了悅耳語、真實語、肮髒語這叁種語言。我們修行人應該接受前兩者,盡量說具有實義的悅耳語、斷除妄語的真實語,不然的話,一開口就說妄語,說話水分很重,這樣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認爲說粗語比較有力量,說粗語容易承辦事情,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這麼一個寓言:北風和南風比武,看誰能把一個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風首先施展威力,猛厲地刮起來,那人爲了抵…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