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走路,做什么都看不惯,这可能也是源于前世的因缘吧。
总之,我们遇到违缘时,最好不要成为修行的障碍。很多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时,修行很成功,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马上倒下去了,这是很可惜的,应该学会转为道用。同时,看见别人遭受违缘时,理应宽宏大量,尽量去帮助他,在别人最困难时施以援手,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丁三(修菩提心学处)分五:一、修学六度;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三、修学断烦恼之理;四、具足知念而修学行他利;五、善根回向圆满菩提。
戊一(修学六度)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
己一、布施度:
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
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
从佛陀的传记看,若要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连最宝贵的身体都要舍弃,何况是其他身外之物了。佛陀在因地时,多生累劫中将恒河沙数的头目脑髓、身体支分等布施给有缘众生,这些故事在《释尊广传》里数不胜数,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当然,没到一地菩萨之前,佛陀并不开许布施身体,我们在行持布施时,也没有必要说:“今天我把身体布施给你,你要不要我的身体啊?”
佛陀曾转生为一个王子,身体非常庄严,有次他在路上看见一个濒死的病人,王子问:“你需要什么啊?”他说:“我需要骨髓。但没有人捐给我,我只有等死了。”王子听后就用刀子割开自己的肉,析出骨髓捐给他。现在有些慈善机构,也有捐器官、捐骨髓等现象,这种行为确实非常伟大,但若能以大乘布施心来摄持,即使是凡夫人,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候我看报纸,发现有些人为了让别人活下来,将身体最珍贵的部位也捐给他,不知道这人到底是凡夫还是菩萨。
其实最伟大的捐献者,就是佛陀。现在有些慈善机构,认为捐了一两件衣服就很了不起,这只是小布施,不叫大布施。真正的大布施,就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不管是哪个层次的众生,好人也好、坏人也好,绝对不讲任何条件,只要他要一样东西,就可以拿走。我们作为佛陀的弟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却舍不得给,还要讲条件:“你太坏了,我不愿意给。”“你以前对我不恭敬,我现在不给。”这样的话,真的很惭愧。
身为大乘修行人,既然身体都可以舍弃,更何况是房屋车辆、家人子女了。这方面的公案,《释尊广传·布施品》中讲了很多。其实真正的布施,不应该贪求相貌端严、身材魁梧等即生的果报。现在很多人作一点布施供养,就附带很多很多要求:“我今天给你一百元,你可不可以让我的病全部消失,我的家庭要幸福,我丈夫一定要喜欢我……”给一百块钱带这么条件,有时候都不敢接受。或者他是希求来世果报,希望来世变成富翁,或者转生到天趣中去,过天人的生活。然而,真正的布施没有任何条件,并不希求这些异熟果报,众生获得快乐、获得利益,就是唯一的目标。佛陀传记里也经常有,帝释问他:“你布施身体有什么希求?”“唯愿众生得到利益,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要求。”
因此,将所有的财物善根全部给众生,才是真正的布施度。寂天菩萨也说:“身财及果德,施予众生心,经说施度圆。”将身体、财物、善根无条件地施给众生的心,大乘经典中说,就是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何时能生起这种境界,即是证得了一地菩萨。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行,但还是要尽量去做,一点一滴地积累,慢慢习惯以后,就能将很多东西布施给众生。博朵瓦格西曾说:“从一针一线等开始修学布施,逐步串修,最终就能做到对任何物品均不耽著而施舍。”当然在布施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不求果报,《经庄严论》中说是“不求之布施”,不求果报的布施最清净。
布施可分为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这些凡夫人都可以做到。法布施是对有缘众生传授佛陀的甘露妙法,这一点希望大家尽量去做,但在传法的过程中不要求名声。昨天有个法师从外面回来给我汇报:“我去了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传了《大圆满前行》、《入中论》,当地的人对我非常恭敬,都知道我的名字。”但知道你名字有什么用呢?作为修行人,这种名声真的没有任何意义。财布施,是遇到可怜的人时,根据自己的财力尽量帮助。而最重要的就是无畏布施,即很多众生在遭杀时,通过放生护生等方式来保护它们。
我们佛教徒在一年中,每个人都可以作这三种布施,只不过个人的财力和能力不同而已。其实尽心尽力地作布施,就是行持六度万行,也是护持行菩提心的戒律。
己二、持戒度: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
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
若没有护持所受的清净戒律,连自己趋往善趣的条件都不具足,还想让天下无边的众生都获得解脱,显然是非常可笑的。自己尚且关在监狱里无法解脱,还要帮助别人出去,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佛陀在《般若摄颂》中也说:“破戒自利尚不能,岂有成办利他力?”
一般来讲,小乘守的是别解脱戒,若没有以别解脱戒为基础,出离心则没办法产生,而没有出离心的话,那在轮回中就不可能解脱。所以要想解脱的话,必须具足清净的戒律,佛在经中也说:“吾趋涅槃后,戒为汝导师。”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涅槃后,以戒为师,戒律在修学当中非常重要。同样在大乘中如果没有戒律,想利益他众也是不可能的。有些出家人毁坏了戒体,然后要去帮助众生,这是根本成办不了的事情。
在末法时代,出家人守持净戒的因缘越来越稀少,毁坏戒体的违缘越来越增多。前段时间我跟一个法师也谈了,这几年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出家人不愿意呆在寺院里,甚至顺便上网,做各种非法事。据说藏地有一个寺院,以前有两百多出家人,将近十多年来,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只剩下一百来人了。如今藏地出家人的还俗率越来越高,主要原因就是外面的诱惑性太强了,电视、手机、电影等令人眼花缭乱的事物,呈现在凡夫出家人的面前,守戒的环境就没有了。
以前一些老和尚终生守持清净戒律,只能成为后人赞叹的对境了,真正去身体力行可能越来越困难了。有些道友也说,文革那样的逆境不一定让很多人退失道心,但现在条件好了,什么因缘都具足了,反而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烦恼。所以你们想要出家的话,首先应该保护自己,一定要有防护措施,否则,想终生成为清净的出家人,现在是越来越难了。因为外面的诱惑性一天比一天多,凡夫人的定力一天比一天差,现在很多寺院闻思修行的传统几乎没有,很多人受戒以后马上就破完了。
要知道,戒律对趋入善趣、趋入解脱非常重要,《别解脱经》云:“戒为趋善趣,渡河之桥梁。”龙猛菩萨也在《亲友书》里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从居士戒到比丘比丘尼戒,从小乘的别解脱戒一直到密乘戒,戒有不同层次的分类,这里主要讲的是菩萨戒。但不管是菩萨戒还是别解脱戒,戒律都是修行的基础,如果对戒律不重视,佛陀的教法就会逐渐逐渐隐没。因此,要成为弘法利生者或真正的修行人,没有闻思修行的功德不要紧,但一定要具足清净的戒律。《赞戒论》中也说:“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
过去的大德纵然遭受种种违缘,也能保持戒体清净而弘法利生,所以末法时代的年轻僧人,一定要反复观察自相续。否则现在媒体信息极度泛滥,垃圾知识一泻而入,染污自己的思想,摧毁自己的智慧和悲心,实在是让人“玩物丧志”。如今很多人像发疯了一样,学生不愿意读书,成天到网吧打电子游戏,白天晚上不吃不喝,最后脸色都变得黑黑的,吃饭时甚至把方便面的皮都吞下去了。
原本分别念让我们变成了一个疯狂者,外面的事物袭进来以后,又变成第二个疯狂者,得了两种病的疯狂者特别可怕,什么时候才有醒觉的机会啊?因此,你们若想当个出家人,自己应该保持清净,不要随外境而转,发了誓言以后尽量不要违越。那天我在办公室,叫益西堪布用手机打电话,他说:“我已经发愿了,在学院里不用手机。”当时我确实生起很随喜的心。现在有些孤陋寡闻的人,没有什么见识,得到手机电话以后,觉得特别欢喜,其实外面的这些并不稀有,内在的美才是最珍贵的。
现在大城市里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发生,每天都有新的分别念升起,很多人白天上班时,各种东西事物呈现,自己确实疲惫不堪,晚上回家后不知不觉就倒下去了。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做个比较清净的人。我曾遇到一个上海居士,他从来都不拿手机,说使用这些是很累的,对修行人来讲不必要。大城市里有这样的大学生还是非常难得,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有控制能力,一个手机不行,还要两个、三个、四个……整天不是产生各种分别念,就是玩各种游戏。而作为修行人,应该把心放在清净的位置上,这样才比较有意义。
颂词还说,若想护持清净的戒律,不能杂有对三有 的贪执,如果有了一点贪执,那就是戒律不清净。《入中论》云:“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假如你执著“我是清净的比丘,250条一点都没有染污过,我多了不起啊”,这样想的话,你就是戒律不清净。《大智度论》亦云:“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真正的戒律清净,须以三轮体空的境界来摄持,《宝积经》里面也说了,若执著自己持戒清净,这种人就是第一破戒。
这里所说的戒律是菩萨戒,它可以全部包括在禁止恶行戒、摄受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中,其中饶益有情戒是很重要的。在持戒的过程中,不应该贪著三界的安乐,也不要想“我今天守清净戒律,是为了以后获得快乐的果位,一个人平平安安地往生极乐世界,拜见阿弥陀佛”。虽然对中等人来说这也可以,但受戒最究竟的目的,应该是为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而得到一定的果位。比如一个领导有了官位,不一定要自己享受,而是应该服务大众。孙中山先生…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