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醍醐▪P46

  ..续本文上一页下子就明白了,以后也会按照大乘教义去做的。

  我们作为凡夫人,正如《前行》中所说,恐怕做不到以三轮体空来回向。如果观想往昔的诸佛菩萨、高僧大德如何回向,我们也如是回向,这种回向与三轮体空的回向没有差别。故而大家在回向的时候,应以这种方式来摄持,这是相当重要的!

  《佛子行》的三十七颂已经讲完了,下面开始讲末义。这个比较简单,所以不广说,只是在字面上解释一下。

  甲三(末义)分五:一、为何如何造论;二、无误宣说;三、谦虚请求宽恕;四、造论善根回向菩提;五、具四圆满之结尾。

  乙一、为何如何造论:

  为利欲修菩萨道,依照经续论典义,

  诸圣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颂佛子行。

  本颂讲了无著菩萨以何发心、如何造这部论典的。

  他说:“我造《佛子行》是为了利益想修学菩萨道的善缘者,希望未来和现在的大乘行人,依此能得到殊胜的菩提妙果。在造的过程中,并非以分别念自我杜撰,而是依照三藏四续部、阿底峡尊者为主的噶当派大德的教言、传承上师们的窍决,汇集成了这样的三十七个颂词。”

  作者造论是有依据的,不像现在的有些人,讲经说法、著疏造论从来没有经教出处,想什么就说什么,自己的话已经成“金刚语”了。要知道,因果真的非常可怕,讲法者给人传授务必要谨慎,最好能够引经据典。我为什么经常用教证呢?就是害怕自己讲偏了、讲错了,按经论的内容去讲应该比较保险。

  现在很多人不管是造论、说话、给人开导、经常是凭自己的感觉去做。凡夫人的感觉没什么可靠的,即使像无著菩萨那样了不起的成就者,也没有说“《佛子行》是凭我的想象撰著的”。凡事依靠经论教证,我觉得这在藏传佛教确实有优势。

  当然,像我这样的讲法者,特别低劣,很惭愧的。如果真正是大格西、大堪布,肚子里全部是经论宝库,不管讲什么法,一下子来一个教证,一下子来一个理证,都是印度藏地、经典续部的教言。有些老堪布真的让人特别佩服,他们平时讲法、跟人交流,根本没有世间的粗语绮语,全部是《入行论》怎么讲的、《亲友书》怎么讲的、《华严经》怎么讲的、《法华经》怎么讲的……动不动就冒出一个教证,一点也不费力。不像我一样要想半天,有时候偈颂想不起来了,有时候出处想不起来了。

  所以大家应该多背一些,我今天是第三次要求你们背《佛子行》了。学院的道友应该在10月1日之前背完,其他菩提学会的成员,甚至凡是听受这部法的人,都一定要背。小学生没有背“一三得三、二三得六”的话,用起来翻书是很麻烦的,假如这样的教言都背不下来,那还闻思什么?如果能背诵的话,以后也可以多引用教证:“《佛子行》中说远离恶友佛子行,你就是恶友!”(众笑)

  乙二、无误宣说:

  因吾慧浅无修行,虽无智者所喜词,

  然依诸多经论故,此佛子行定无谬。

  无著论师说:“我的俱生智慧非常浅薄,修行智慧也极其微弱,所以在造论过程中,没有智者所喜欢的华丽词藻。”这是他的自谦之辞,看传记我们也知道,他对五部大论完全精通,非常了不起。

  他又说:“但也不是凭空捏造、凭想象臆造的,因为我参照了经论的诸多窍决,故从内容上来讲,《佛子行》绝对不会有任何错误,后人依之修行应该不会走偏。”以此让我们生起信心。

  乙三、谦虚请求宽恕:

  而诸佛子广大行,如我愚者难测故,

  相违不符等诸过,诸圣者前祈宽恕。

  “尽管我认为《佛子行》没有什么错谬,但想来想去也有点难说,毕竟一切佛子的行为浩如烟海、高深莫测,像我这样智慧浅薄的人,实在是难以揣测。因而,倘若词句或内容上有错误,或者有上下不符、互相矛盾、不符实际等过失,我诚心诚意在诸佛菩萨、空行护法、高僧大德、传承上师及十方信士面前忏悔,恳请你们予以宽恕。”

  我们平时做一件事情,就算自己很有把握,保证不会有错误,但为了让别人感觉舒服,觉得不傲慢,也应该说些谦虚话:“万一有错误的话,我还是忏悔。”这就是智者的表现。寂天论师在《入行论》开头,也说自己没有利他心,所以真正有利他心、具智慧的人说谦虚话,大家也知道他肯定在说方便妄语,并不是真的。

  乙四、造论善根回向菩提:

  以此善愿众有情,以胜世俗菩提心,

  等同不住有寂边,大悲怙主观自在。

  以此宣说佛子学处所生的善根,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愿他们通达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不堕入有寂二边。

  世俗菩提心是愿众生获得佛果,胜义菩提心是通达万法的实相。依世俗菩提心不堕入寂灭边,依胜义菩提心不堕三有边,所以依靠这两种心不会堕入二边,现前大悲观世音菩萨那样的圆满菩提。

  乙五、具四圆满之结尾:

  此佛子行,是为利益自他而教理法师无著于水银宝洞撰写。

  水银宝洞,又名屋齐宝洞,是离拉萨不远的地方。我们学院的有些法师曾去过,说洞里有一尊无著菩萨的塑像。我倒是很想去,但一直没有去成。因为《佛子行》的加持非常大,藏地各教各派没有一个不学的。说实话,各派在所学的论典方面,本来是有一定的隔阂,就像汉地禅宗和净土宗的关系一样。然而这部论典,不管什么宗派的人都在学,凡是大乘修行人对这部法的信心都非常大。

  如今《佛子行》已被译为英文、日文、中文等多国语言,无论是哪个教派的高僧大德,对学习本论都非常赞叹。我们若能每天观修的话,菩提心一定会越来越增长的。因此上师如意宝经常强调让我们读诵,传承上师的教言和金刚语的缘起不可思议,大家若能把它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修行,尽管只有三十七个颂词,但它的内容也包括了生生世世的修行目标。

  当然,我们是业力深重的凡夫人,这些完全能够身体力行,确实有点困难。可是以这么好的法经常约束自己、提醒自己,如来藏的光明定会自然而然现前的。在那个时候,任何烦恼也不能摧毁我们,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说,具有正知正念或者体悟空性的人,成千上万的烦恼魔军也无法危害。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堂课讲本论作者所造的《快乐之歌》。

  

  《佛子行》思考题

  第1节课

  1、什么叫做“佛子行”?你打算如何学习这部论典?

  2、请解释顶礼句和立誓句的意义。

  3、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暇满人身具有实义?正确的闻思修行是什么样的?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4、为什么修行人要抛弃故乡、前往寂静处?如果没有这种条件,那该怎么办?你是怎么样做的?

  第2节课

  5、修行人为什么要依止寂静的地方?请以教证、理证进行说明。

  6、本论中作者依靠什么窍诀让我们看破今世?你对此有何体会?

  7、请具体分析远离恶友的必要性,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8、为什么要依止上师?应该如何依止?请剖析你的依止方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9、为何说世间天神不是究竟的皈依处?你对三宝是唯一的皈依处能生起定解吗?为什么?

  第3节课

  10、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之间有何区别?你属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11、为什么不应该贪著三有的安乐?家庭幸福、财富圆满难道不是很快乐吗?请谈谈你的体会。

  12、为什么要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怎样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

  13、一切痛苦的来源是什么?一切快乐的来源是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后,你打算怎么做?

  14、作为大乘佛教徒,假如有人损害你、抢夺你的财产,你会如何对待?原因何在?

  第4节课

  15、如果你没有犯任何错,却有人用刀砍伤你,你会怎么样对待?为什么?

  16、若有人经常暗中诋毁你、当众辱骂你,怎么做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17、假如你救一个人于危难之中,而他事后却恩将仇报,百般加害于你,你会如何面对?

  18、倘若你的下属以傲慢心经常侮辱你,你应该怎么对待?

  第5节课

  19、假如你穷困潦倒、身患重病,成为众人欺辱的对境,此时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说痛苦具有很大的利益?

  20、如果你相貌端严、智慧超群、财富圆满,一切世间福报具足,那会不会生起傲慢心?为什么?请以你自己的体会说明。

  21、怎样才能彻底消灭所有的敌人?请以教证、理证、比喻分析其合理性。

  22、为什么不能贪著五欲妙乐?怎样将之转为道用?你以后有何打算?

  23、修胜义菩提心时,入定有哪些境界?用什么窍诀进行修持?依靠哪两个条件才能证悟?

  第6节课

  24、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断除对贪、嗔之境的实执?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25、有人声称三宝没有加持力,因为自己学佛多年还是会生病。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6、从什么角度说佛陀的布施是最伟大的?你与之相比有何差距?

  27、布施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解释。你平时是怎么样作布施的?

  28、对大、小乘行人而言,不守戒律会导致什么后果?守戒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如何才是最清净的持戒?并以教证说明护戒的重要性。

  29、遇到损恼怨害时,大乘行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你是怎么做的?

  第7节课

  30、大乘行人为什么要精进?精进分为哪几种?你具足什么样的精进?

  31、修禅定时,寂止与胜观为何缺一不可?修止观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任何人都要如此吗?为什么?

  32、智慧分为几种?请具体解释,并说明什么样的人才具足。

  33、凡夫人怎样做才是智慧波罗蜜多?对此你有何打算?

  34、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如何护持众生的心?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35、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如法,为什么也不能说他的过失?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周围的人?

  第8节课

  36、为什么要断除对亲人施主的贪执?你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做的?

  37、现今社会上骂人的术语层出不穷,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你应当以什么样的语言如何跟别人交谈?

  38、既然凡夫人不可能没有烦恼,那么当烦恼生起时,自己应该怎么做?假如听之任之,将会导致什么后果?

  39…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