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醍醐▪P45

  ..续本文上一页御北风的侵袭,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那人渐渐觉得浑身暖和,继而解开扣子,脱掉大衣。良言好比南风,粗语就像北风。愚者认为做事情时,必须用粗暴的语言才能成功,而有智慧的人以婉转的语言就能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

  当然,我说是会说,真正去做的话,恐怕很多道友会笑我的。但是笑我也无所谓,我按照高僧大德的教言宣讲,并没有说我百分之百能做得到。可是道理确确实实是这样,我自己也有信心每天往好的方面发展,这种愿望一直也没有舍弃过。我有时候非常非常羡慕阿底峡尊者说的一句话:“恒常面带笑容、以慈悲菩提心、远离一切嗔怒、以公平正直来交谈。”我再重复一遍,“恒常面带笑容”,不要愁眉苦脸,让人看了就不舒服。有些人可能是前世的业力吧,长着一脸忿怒相,再怎么笑也没办法。(我看你们每个人现在都面带笑容,好像特别慈悲一样,如果时常都能这样,那真的非常好。但等一会儿下课后,也许为了一件小事就开始发怒,脸上的皱纹马上积聚起来了。)然后是“以慈悲菩提心、远离一切嗔怒、以公平正直来交谈”。与别人交谈时,不要掺杂自私自利的心、污辱攻击的语言,说这个过失、说那个过失,好像已经天下大乱了,一开口就让人觉得不舒服。

  我们凡夫人应该有一种约束。不过以前不懂佛教的有些道友,现在好像懂一些了,不管做什么事情自己都会注意,这真的是个进步。否则,肆无忌惮地说粗语,很可能会导致特别可怕的后果。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喂鸡的时候,邻居的鸡也跑过来抢食,他可能脾气不太好,拿石头把鸡的脚砸断了。邻居看见后骂道:“哪个狗杂种敢砸我的鸡?”两人从破口大骂到大打出手,最后一人开枪打死了对方四个人。为了一句粗话,竟然失去了四条宝贵生命。

  所以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语言品》中说,世间上的友好与冲突,全是依靠语言而产生,假如说话不掌握窍诀,可能会酿成大错。作为一个修行人,若连基本的语言规范都不了解,那是值得惭愧的。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法者,一定要搞明白如何跟别人交流,并且杜绝说粗语的过失。

  戊三、修学断烦恼之理:

  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

  众生具有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在分别念的诱导下,逐渐在相续中串习成熟,积习难改。因而,一定要执持不能忘记善法的正念、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之宝剑,一旦烦恼刚开始萌生,马上用这种武器斩草除根,阻止它在相续中继续蔓延,毁坏自他的善根。所以,立即铲除一切烦恼,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一个凡夫人,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无论你是出家人、在家人,肯定都有贪心嗔心。其实这只是你不用窍诀而已,真正用窍诀的话,每一个烦恼都可以对治。以前成千上万的修行人,都是通过对治烦恼而获得了成就,涅热巴格西说:“烦恼伺机出现时绝不能懈怠,要立即以对治消灭它。如果实在不能消灭,依靠供曼茶罗、忏悔罪业、祈祷上师本尊、观想而诵猛咒,便可使之销声匿迹。”上师如意宝也常说:“凡夫人不犯戒律、不生烦恼是很难的,但如果有了猛厉的对治心,即使生起,时间也不会太长。若能时时祈祷根本上师、本尊、护法,纵然产生了天大烦恼,依靠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也会马上断掉的。”《赞戒论》的后面还说,祈祷莲花生大士,能够遣除一切违缘。所以大家在修学过程中,遇到违缘的时候一定要对治。

  现在很多人不重视对治烦恼,天天希求表面上的神通神变,实际上这不是正法。仲敦巴尊者说过:“若成为烦恼的对治则是正法,否则是非法。”正法与非法以能否对治烦恼来界限,不管是修什么法、做什么善事,关键看自己在对治烦恼方面有没有起作用。如果起到了作用,那就是正法,一定要继续修持。

  我们生起烦恼时,要像朗日塘巴尊者所说:“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一旦发现自己生起特别可怕的烦恼,马上要强行断掉。以前藏汉有许多修行人,假如自己生起了猛烈烦恼,就不吃不喝,用种种方式来惩罚自己,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倘若没有这样,一旦烦恼在相续中串习下来,要改的话难如登天。不要说无始以来的烦恼,就算即生中两人产生口角,过了几年仍会耿耿于怀。

  习气是很难以对治的,不仅是凡夫人,即便阿罗汉也不例外。曾有个阿罗汉五百世投生在高贵家族中,养成了傲慢的个性。有一天他来到恒河边观赏风景,恒河水神非常欢喜,连忙上来迎接,恭敬地说:“万分荣幸,尊贵的阿罗汉您老人家来到恒河边,参观我们美丽的风景,欢迎光临……”不等说完,阿罗汉打断她的话:“你这个小奴仆,还不快快断流,让我过河!”水神气得浑身颤抖:“普通人都不会这样叫我,你一个阿罗汉,竟然如此污辱我。”她立即跑到佛陀那里去告状。佛陀静静听着,然后说:“你不要伤心,我叫他给你赔礼道歉。”说完便和水神一起来到恒河岸边。

  听了佛陀的教诲后,阿罗汉向水神道歉:“小奴仆,对不起。”水神更加气愤了:“佛陀,您看,他还在骂我!”佛陀说:“没办法,他不是故意的,这是他累世的习气。”可见习气相当难断,目犍连尊者也因前世当过猴子,证果后时常在僧众中跳一跳,走路的威仪出一些问题。还有些阿罗汉,由于以前当过其他众生,也会突然大声呼唤等等。

  有些出家人在众人前威仪非常如法,走路也好、说话也好,特别调柔,看起来都起信心,但若没有上师、道友时,行为也不一定是这样。以前有一个道友,我每次看到他,不管是走路、说话,威仪相当如法,吃饭时好像嘴都不用动,慢慢慢慢就吞下去了。但有一次我偷看他时,他在屋子里把衣服全部脱下来,一个人乱跳乱舞。所以,有些习气真的很难改掉!

  戊四、修学以正知念而成办他利:

  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

  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

  总而言之,上述教言归纳起来,即佛子应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昼夜六时观察自心处于善、不善何种状态,行为到底如法、不如法。那用什么来观察呢?用正知正念。若不具足正知正念,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很多人修行之所以不成功,关键在于没有正知正念,因此寂天菩萨说:“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他合掌诚挚地祈请十方修行人,时时刻刻用最大的力量来护持正知正念,假如失去了正知正念,那就如同毁坏了宝瓶一样,灌多少甘露也无济于事。

  打个比方说,我叫迈克尔的话,经常都要提醒自己:“迈克尔,你在做什么?有什么起心动念?今天为什么要出去?心会不会散乱?”时时对自己加以观察,修行就会成功,否则随心所欲、放任自流,随便怎么样都可以,那真的很危险。

  三藏十二部经论的教言,归纳起来就是时时护持自心、观察相续,并要成办利他事业。朗日塘巴格西说过:“大乘的所为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再没有了,因此要披上利他的坚韧盔甲。”其他修行教言中也讲过,一切威仪当以菩提心摄持,要将菩提心放在首位。

  在座诸位都已经发了菩提心,想守护她的话,务必具足正知正念,同时要帮助他人、不损害众生。昨天我引用了一个教证说,涵盖大乘之一法,就是观察自己的过失和维护众生。这是所有教证的总结,好比做数学题时最后得出结论一样,前面所讲的经论窍诀之精要,就是具足正知正念和利益他众!

  戊五、善根回向圆满菩提:

  如是勤修诸善根,为除无边众生苦,

  皆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我们所积累的有漏、无漏一切善根,为了遣除无边众生的苦恼,应以三轮清净的智慧回向无上菩提。

  众生的痛苦并不是通过其他方式来遣除的,也不是要天天赚钱或者制造一些化学物。许多科学家绞尽脑汁,发明这个、创造那个,只不过是给众生暂时提供一点方便而已,无法从根本上断除他们的恐惧和痛苦。要想真正断除无始以来的各种痛苦,必须要依靠智慧波罗蜜多,以清净能回向、所回向、回向方式三轮执著的智慧,为利他而回向大菩提。

  当然,这样的智慧,一般的凡夫无法证悟,但如果以利他心来回向,也照样可以获得这种功德。《入行论》云:“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但为有情利,回向大菩提。”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以此心态进行回向,即可获得无上佛果。

  这种回向的功德也非常大,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形象善法,《无尽慧经》中说:“善根回向菩提,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穷尽。”这是为什么呢?佛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定获如是果。”一切善恶的划分全部依赖于自己发心,无论在何地、发何愿、作何回向,以诸佛菩萨的加持和自己的发心力,最后肯定会成就的。

  尤其《普贤行愿品》,是汇入大菩提的金刚语,念诵它来回向,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无著菩萨在做任何善事的末尾,都以“文殊狮利猛勇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作了广大回向。我们回向时也应如此,假如时间比较充裕、各方面因缘具足,则要念《普贤行愿品》等长的回向文;如果没有条件的话,以简单的金刚语作回向也可以。

  回向的时候应该想:“我今天所造的以此善为主的三世一切善根,全部回向给有情众生。”回向,有赐给、给予之意,即把善根给予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不是回向给爸爸妈妈升官发财。(你爸爸现在升官也老了,该退休了,回向也没有什么用了。)现在很多人回向的就是眼前利益,经常想自己不要生病。其实明天的《快乐之歌》中会讲到,生病、不生病都应该很快乐。

  世间人的回向,跟大乘的回向完全不相同。大家学佛也不能太世间化了。许多大德讲经时,害怕下面的人接受不了,就专门讲符合他们口味的语言,这样一来,不能以佛法度化他们,反而被他们度化了。因此方向不能搞错,给他们正确指点之后,是大乘根基的一…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