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46

  ..續本文上一頁下子就明白了,以後也會按照大乘教義去做的。

  我們作爲凡夫人,正如《前行》中所說,恐怕做不到以叁輪體空來回向。如果觀想往昔的諸佛菩薩、高僧大德如何回向,我們也如是回向,這種回向與叁輪體空的回向沒有差別。故而大家在回向的時候,應以這種方式來攝持,這是相當重要的!

  《佛子行》的叁十七頌已經講完了,下面開始講末義。這個比較簡單,所以不廣說,只是在字面上解釋一下。

  甲叁(末義)分五:一、爲何如何造論;二、無誤宣說;叁、謙虛請求寬恕;四、造論善根回向菩提;五、具四圓滿之結尾。

  乙一、爲何如何造論:

  爲利欲修菩薩道,依照經續論典義,

  諸聖者言而撰著,叁十七頌佛子行。

  本頌講了無著菩薩以何發心、如何造這部論典的。

  他說:“我造《佛子行》是爲了利益想修學菩薩道的善緣者,希望未來和現在的大乘行人,依此能得到殊勝的菩提妙果。在造的過程中,並非以分別念自我杜撰,而是依照叁藏四續部、阿底峽尊者爲主的噶當派大德的教言、傳承上師們的竅決,彙集成了這樣的叁十七個頌詞。”

  作者造論是有依據的,不像現在的有些人,講經說法、著疏造論從來沒有經教出處,想什麼就說什麼,自己的話已經成“金剛語”了。要知道,因果真的非常可怕,講法者給人傳授務必要謹慎,最好能夠引經據典。我爲什麼經常用教證呢?就是害怕自己講偏了、講錯了,按經論的內容去講應該比較保險。

  現在很多人不管是造論、說話、給人開導、經常是憑自己的感覺去做。凡夫人的感覺沒什麼可靠的,即使像無著菩薩那樣了不起的成就者,也沒有說“《佛子行》是憑我的想象撰著的”。凡事依靠經論教證,我覺得這在藏傳佛教確實有優勢。

  當然,像我這樣的講法者,特別低劣,很慚愧的。如果真正是大格西、大堪布,肚子裏全部是經論寶庫,不管講什麼法,一下子來一個教證,一下子來一個理證,都是印度藏地、經典續部的教言。有些老堪布真的讓人特別佩服,他們平時講法、跟人交流,根本沒有世間的粗語绮語,全部是《入行論》怎麼講的、《親友書》怎麼講的、《華嚴經》怎麼講的、《法華經》怎麼講的……動不動就冒出一個教證,一點也不費力。不像我一樣要想半天,有時候偈頌想不起來了,有時候出處想不起來了。

  所以大家應該多背一些,我今天是第叁次要求你們背《佛子行》了。學院的道友應該在10月1日之前背完,其他菩提學會的成員,甚至凡是聽受這部法的人,都一定要背。小學生沒有背“一叁得叁、二叁得六”的話,用起來翻書是很麻煩的,假如這樣的教言都背不下來,那還聞思什麼?如果能背誦的話,以後也可以多引用教證:“《佛子行》中說遠離惡友佛子行,你就是惡友!”(衆笑)

  乙二、無誤宣說:

  因吾慧淺無修行,雖無智者所喜詞,

  然依諸多經論故,此佛子行定無謬。

  無著論師說:“我的俱生智慧非常淺薄,修行智慧也極其微弱,所以在造論過程中,沒有智者所喜歡的華麗詞藻。”這是他的自謙之辭,看傳記我們也知道,他對五部大論完全精通,非常了不起。

  他又說:“但也不是憑空捏造、憑想象臆造的,因爲我參照了經論的諸多竅決,故從內容上來講,《佛子行》絕對不會有任何錯誤,後人依之修行應該不會走偏。”以此讓我們生起信心。

  乙叁、謙虛請求寬恕:

  而諸佛子廣大行,如我愚者難測故,

  相違不符等諸過,諸聖者前祈寬恕。

  “盡管我認爲《佛子行》沒有什麼錯謬,但想來想去也有點難說,畢竟一切佛子的行爲浩如煙海、高深莫測,像我這樣智慧淺薄的人,實在是難以揣測。因而,倘若詞句或內容上有錯誤,或者有上下不符、互相矛盾、不符實際等過失,我誠心誠意在諸佛菩薩、空行護法、高僧大德、傳承上師及十方信士面前忏悔,懇請你們予以寬恕。”

  我們平時做一件事情,就算自己很有把握,保證不會有錯誤,但爲了讓別人感覺舒服,覺得不傲慢,也應該說些謙虛話:“萬一有錯誤的話,我還是忏悔。”這就是智者的表現。寂天論師在《入行論》開頭,也說自己沒有利他心,所以真正有利他心、具智慧的人說謙虛話,大家也知道他肯定在說方便妄語,並不是真的。

  乙四、造論善根回向菩提:

  以此善願衆有情,以勝世俗菩提心,

  等同不住有寂邊,大悲怙主觀自在。

  以此宣說佛子學處所生的善根,回向給所有的衆生,願他們通達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不墮入有寂二邊。

  世俗菩提心是願衆生獲得佛果,勝義菩提心是通達萬法的實相。依世俗菩提心不墮入寂滅邊,依勝義菩提心不墮叁有邊,所以依靠這兩種心不會墮入二邊,現前大悲觀世音菩薩那樣的圓滿菩提。

  乙五、具四圓滿之結尾:

  此佛子行,是爲利益自他而教理法師無著于水銀寶洞撰寫。

  水銀寶洞,又名屋齊寶洞,是離拉薩不遠的地方。我們學院的有些法師曾去過,說洞裏有一尊無著菩薩的塑像。我倒是很想去,但一直沒有去成。因爲《佛子行》的加持非常大,藏地各教各派沒有一個不學的。說實話,各派在所學的論典方面,本來是有一定的隔閡,就像漢地禅宗和淨土宗的關系一樣。然而這部論典,不管什麼宗派的人都在學,凡是大乘修行人對這部法的信心都非常大。

  如今《佛子行》已被譯爲英文、日文、中文等多國語言,無論是哪個教派的高僧大德,對學習本論都非常贊歎。我們若能每天觀修的話,菩提心一定會越來越增長的。因此上師如意寶經常強調讓我們讀誦,傳承上師的教言和金剛語的緣起不可思議,大家若能把它作爲自己最主要的修行,盡管只有叁十七個頌詞,但它的內容也包括了生生世世的修行目標。

  當然,我們是業力深重的凡夫人,這些完全能夠身體力行,確實有點困難。可是以這麼好的法經常約束自己、提醒自己,如來藏的光明定會自然而然現前的。在那個時候,任何煩惱也不能摧毀我們,就像阿底峽尊者所說,具有正知正念或者體悟空性的人,成千上萬的煩惱魔軍也無法危害。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堂課講本論作者所造的《快樂之歌》。

  

  《佛子行》思考題

  第1節課

  1、什麼叫做“佛子行”?你打算如何學習這部論典?

  2、請解釋頂禮句和立誓句的意義。

  3、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暇滿人身具有實義?正確的聞思修行是什麼樣的?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4、爲什麼修行人要抛棄故鄉、前往寂靜處?如果沒有這種條件,那該怎麼辦?你是怎麼樣做的?

  第2節課

  5、修行人爲什麼要依止寂靜的地方?請以教證、理證進行說明。

  6、本論中作者依靠什麼竅訣讓我們看破今世?你對此有何體會?

  7、請具體分析遠離惡友的必要性,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8、爲什麼要依止上師?應該如何依止?請剖析你的依止方式是否正確,並說明理由。

  9、爲何說世間天神不是究竟的皈依處?你對叁寶是唯一的皈依處能生起定解嗎?爲什麼?

  第3節課

  10、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之間有何區別?你屬于哪一種?請說明理由。

  11、爲什麼不應該貪著叁有的安樂?家庭幸福、財富圓滿難道不是很快樂嗎?請談談你的體會。

  12、爲什麼要爲一切衆生發菩提心?怎樣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

  13、一切痛苦的來源是什麼?一切快樂的來源是什麼?明白這個道理後,你打算怎麼做?

  14、作爲大乘佛教徒,假如有人損害你、搶奪你的財産,你會如何對待?原因何在?

  第4節課

  15、如果你沒有犯任何錯,卻有人用刀砍傷你,你會怎麼樣對待?爲什麼?

  16、若有人經常暗中诋毀你、當衆辱罵你,怎麼做才是大乘佛子的行爲?

  17、假如你救一個人于危難之中,而他事後卻恩將仇報,百般加害于你,你會如何面對?

  18、倘若你的下屬以傲慢心經常侮辱你,你應該怎麼對待?

  第5節課

  19、假如你窮困潦倒、身患重病,成爲衆人欺辱的對境,此時你該怎麼辦?爲什麼說痛苦具有很大的利益?

  20、如果你相貌端嚴、智慧超群、財富圓滿,一切世間福報具足,那會不會生起傲慢心?爲什麼?請以你自己的體會說明。

  21、怎樣才能徹底消滅所有的敵人?請以教證、理證、比喻分析其合理性。

  22、爲什麼不能貪著五欲妙樂?怎樣將之轉爲道用?你以後有何打算?

  23、修勝義菩提心時,入定有哪些境界?用什麼竅訣進行修持?依靠哪兩個條件才能證悟?

  第6節課

  24、作爲一個修行人,應該怎樣斷除對貪、嗔之境的實執?你平時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25、有人聲稱叁寶沒有加持力,因爲自己學佛多年還是會生病。這種說法正確嗎?爲什麼?

  26、從什麼角度說佛陀的布施是最偉大的?你與之相比有何差距?

  27、布施分爲哪幾種?請一一解釋。你平時是怎麼樣作布施的?

  28、對大、小乘行人而言,不守戒律會導致什麼後果?守戒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如何才是最清淨的持戒?並以教證說明護戒的重要性。

  29、遇到損惱怨害時,大乘行人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你是怎麼做的?

  第7節課

  30、大乘行人爲什麼要精進?精進分爲哪幾種?你具足什麼樣的精進?

  31、修禅定時,寂止與勝觀爲何缺一不可?修止觀需要什麼樣的環境?任何人都要如此嗎?爲什麼?

  32、智慧分爲幾種?請具體解釋,並說明什麼樣的人才具足。

  33、凡夫人怎樣做才是智慧波羅蜜多?對此你有何打算?

  34、作爲大乘修行人,應當如何護持衆生的心?請以教證進行說明。

  35、如果一個人的行爲不如法,爲什麼也不能說他的過失?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周圍的人?

  第8節課

  36、爲什麼要斷除對親人施主的貪執?你日常生活中是怎麼做的?

  37、現今社會上罵人的術語層出不窮,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如何看待這種現象?你應當以什麼樣的語言如何跟別人交談?

  38、既然凡夫人不可能沒有煩惱,那麼當煩惱生起時,自己應該怎麼做?假如聽之任之,將會導致什麼後果?

  39…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