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夫人回向時無法以叁輪體空來攝持,那怎樣才能獲得與之相等的功德?請從兩方面進行說明。
40、作者是以什麼發心、如何造這部論典的?你對此有何感觸?
41、學習了《佛子行》這部論典後,你對佛教的認識上有哪些改變?
《快樂之歌》講記
著:無著菩薩
譯講:索達吉堪布
思考題
1、本論所講的竅訣,平時應當如何串習,這樣有什麼必要?
2、爲什麼說自他的蘊身看似實有,實則虛幻?請以本論的教義歸納說明。
3、如果患了不治之症,世間人會如何面對,修行人會如何面對?爲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
4、健康、發財、長壽對世間人而言,本來就會很快樂,爲什麼作者還要宣說呢?是從哪個角度宣說的?請分別說明。
5、作爲凡夫人,活得長一點好、還是早點死了好呢?爲什麼?
6、你學了《快樂之歌》以後,內心有何觸動?今後有何打算?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學習的《快樂之歌》,也是無著菩薩撰著的。在藏文版《佛子行》的後面,一般都附有《快樂之歌》。上節課剛好講完了《佛子行》,今天就利用一堂課的時間,給大家順便作個簡單解釋。
《快樂之歌》是將一切苦樂轉爲道用的殊勝竅訣。通常來講,世人在享受快樂時,法修不成;感受痛苦時,法也修不成,以致無法圓滿善根,獲得的人身無有意義。而這個修法中有很甚深的竅訣,明白此理之後,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任何挫折不幸,都有轉爲道用的勇氣和方法。因此,現代人一定要懂得這些道理。
其他大德的教言中說,修行首先要考慮,如果遇到生病、死亡、身無分文等痛苦時,自己應該怎麼樣面對?倘若事先沒有准備,以後一旦遇到了,當下轉爲道用有一定的困難。就像士兵還沒有去戰場之前,一定要有所訓練,光是了解不行,必須要動作很娴熟。同樣,如何面對死亡、如何面對病苦等道理,我們在身體健康、沒有苦惱時要經常修習,一旦疾病來了、死亡來了,因爲以前有准備,馬上就能用上。否則,生病時再修已經來不及了,從來沒有訓練的話,不但于事無補,反而容易生煩惱。
所以大家應該經常修煉噶當派的一些教法。生老病死是輪回的必然規律,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有了這些竅訣,那時候就不會害怕了。有病與無病、富裕與貧窮、短命與長壽,這些降臨到自己身上時,不會過于痛苦,也不會過于歡喜。
頂禮上師!
自他虛幻此蘊身:如若患病當快樂,
滅盡昔積諸惡業,修行正法衆所作,
皆爲淨除二障礙。
自他的蘊身看似實有,實則虛幻,沒有一點價值和精華。如果患了艾滋病、癌症等不治之症,大多數人都特別痛苦,渴望早日從中解脫。有些患者求生欲望非常強,一直追著醫生問:“我到底怎麼樣了,是不是很嚴重,有沒有希望了?”生怕自己將不久于人世。然而對于修行人來講,得病是一件快樂的事,是個好消息。剛才有個道友說腳腫了,起不來了,這是一個很好的證悟象征,說明你的境界快越來越高了。身體永遠健健康康的話,對輪回生不起厭離心,對修法也增不上精進心,所以身體不好時應該快樂。
那這是不是違越了世間規律呢?並非如此。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我們無始以來造了殺生、誹謗、攻擊別人等無量惡業,成熟之後定會在身上産生各種疾病,修法時必須經曆這些痛苦,才能遣除一切罪業,清淨煩惱障和所知障,否則修行是不會成功的。不說無始以來,我們在即生當中,回顧童年時代或青年時代,也殺害了不少衆生,不管是天上飛的、水裏遊的、山上跑的,被我們吃了不計其數,尤其在海邊長大的人,可能吃了特別多的海鮮。這些罪業遲早都要償還的,一命抵一命,害了別人的性命,也要用自己的生命來補償。但現在我們通過得病就把罪障清淨了,小痛除大苦,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中觀寶鬘論》裏面說:“如醫術中說,以毒能攻毒,小苦除大苦,如是何相違?”按古代醫書的觀點,毒藥運用恰當,即可以毒攻毒,消除自身的痛苦。同理,疾病、毀謗、違緣、不悅等,智者用上適當的竅訣,就可以將之轉爲道用,消除輪回深淵的極大苦楚。
所以患病對有些人來講是個好事,朗日塘巴格西曾說:“昨晚我感到特別不適,修法的效果卻反而增長了許多。”有些人晚上失眠特別痛苦,最後幹脆不睡了,開始念咒語,一晚上能念幾萬遍,修行越來越精進了。《前行》中講過,吉祥比丘尼不幸患上了龍病(麻風病),覺得一切希望都沒有了,于是一心一意地修觀音法,最後獲得了殊勝成就。這類現象在曆史上比比皆是。
我們在座的有些道友,如果一直身體健康、無病無惱,恐怕不會有出家學佛的機會。當時生的一場大病,確實是自己修行最好的助緣,所以應該感謝那些病魔以及非人的侵害。這樣一來,即使生病,也有生病的快樂。修心法中也說:“如果我生病對衆生有利,但願讓我生病;如果我死亡對衆生有利,但願我盡快死亡。”
很多人身患重病時,覺得一切都完蛋了,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其實這是佛菩薩和上師賜予的修法良機,大家一定要用上。生病沒有什麼痛苦,真的是一種快樂,曆代的很多高僧大德就是因爲生病而徹知了輪回本質,佛陀也是看到老死病的痛苦之後,對輪回心生厭離,有了出家的機會。倘若從來沒有生病,那就感覺不到病苦的煎熬,修行怎麼可能增上呢?因此大家以後遇到病苦時,不要愁眉苦臉、叫苦連天,而要覺得這是個好消息。
如若無病亦快樂,身心舒適善行增,
欲令人身具實義,叁門奉行諸善法。
反過來說,假如身體健康結實,像牦牛一樣好得不得了,(有些人常說自己“體壯如牛”,其實牦牛也會生病的,這個比喻不太恰當。)這樣也應該很快樂。
這一點,可能大家都有共識。很多人覺得“有病很快樂”不成立,如果世上有一種快樂,那應該建立在無病的基礎上。無病爲什麼快樂呢?因爲身體很調和的話,心情就穩定快樂,走路不用喘來喘去,聽課也會非常開心。一看這個人,就覺得他修行肯定有力氣。所以身心舒暢時,善行會越來越增上,難得的人身也用得起來,不管是修加行、持咒、念佛、放生,作任何功德都會善始善終。
我們這裏個別的發心道友,幾十年來身體很好,發心也很圓滿,情緒上從來沒有不穩定,也不會叁天兩頭就打針、缺課,身口意叁門所造的善法非常圓滿,這真的是一種福報。佛陀在有關經典裏說:“有一種禅定名叫安樂叁摩地,獲得此種叁摩地的大菩薩,所感受到的萬法皆是快樂的。”身體沒有生病,安樂叁摩地就容易生得起來,如此一來,身體快樂,心也快樂,成就自然會輕而易舉。
有些法師身體很好,講經說法從來不斷,而有些道友身體不好,經常有缺課的現象,即使去聽課也沒有力氣,就像《前行》中所講的,猶如被石頭擊中的鳥雀一樣身衰力竭,無精打采。其實前世沒有損害過衆生的人不會這樣。在《釋尊廣傳》當中,佛陀因地轉生爲人藥王子,他剛降生就響亮說道:“我能治愈一切病患,是世間的妙藥。”他住世有一千年,在此期間,身體的任何部位與病者接觸,這個衆生的病馬上就好了,而且他自己也沒有絲毫疾病。以此種方式,世界上所有病人均得以康複痊愈。(不像現在,搞不清楚的怪病層出不窮,醫生整天皺著眉頭,遇到一個病人,只有拿儀器來敲敲胸口,但也聽不清楚什麼。那時人藥王子不用開中藥、西藥、藏藥,就能把病治好。現在有些人對藥都沒有信心了,什麼藥都不吃了,只喝白開水就可以。)
人藥王子圓寂之後,他的骨灰若敷于身體病變部位,也能治愈一切病痛。骨灰用盡以後,火化遺體之處的灰塵,亦可醫治衆生頑疾。人藥王子在《本生傳》中,叫做衆生藥王子,說法與此處大致相同。他沐浴之後的洗澡水,或吹過其身的風,只要與病者相觸,惡疾都可以痊愈。時至今日,人們如若聽聞他的名號,依然可憑此根治衆多疑難雜症。今天我給大家講了人藥王子的名號,但願世間上凡是聽到名號的人,都能從病苦中獲得解脫。畢竟佛陀的真實語不可思議,有無量的加持。
唐代有個杜順和尚,行爲與此也基本相同。生來就是聾子的人,法師把他叫過來,跟他說話,他馬上就能聽到聲音;生來就是啞巴的人,法師和他談話,他當下就能開口。人們稱之爲“華嚴和尚”,他在曆史上也非常出名。
無病確實很快樂,我以前看過一本《哲鄧嘉措自傳》,哲鄧嘉措是七八十年代藏地著名的文學家、佛學家,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在自傳裏說:“善趣中長壽、無病等七種福德,我全部具足了。從小一直到現在(當時他五十多歲),我連感冒、拉肚子都沒有。”你們有沒有這樣的?從小到大沒有打過針、沒有輸過液,這種福報很快樂的。當然誰都認爲沒病的感覺很好,我在這裏也不用多說了。
但光沒有病就快樂也不行,還需要善法增長,這也是通過沒有疾病而獲得的。佛陀在經中說:“受苦者修行難成就,享樂者修行易成就。”一般來講,整天被病魔纏繞的人,除了個別高僧大德和修行境界非常高的人以外,根本沒有修行的力量和勇氣,而如果身體比較健康,心情也非常不錯,那很容易修成一些法。這一點,恐怕很多人都有同感。自己身體特別好的時候,聞思也好、背誦也好,做什麼都可以;假如身體不好,就算只是一個感冒,不要說做大事情,就連早晨上課都起不來。
當然,極個別堅強的人,在逆境中,修行也有可能越來越增上。帕單巴尊者說:“人們受得了苦,但是受不了樂。”有些人在困難的環境中可以忍受下來,修行反而有進步,往往在一些好環境中就懈怠了,沒辦法抵擋誘惑了。
作爲一個修行人,應該什麼樣的環境都能適應。有些大德在道歌裏說:“達到一定境界時,在寂靜的山林裏,修行境界會增上;在熱鬧的城市中,…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