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48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境界也不會喪失。”但我們現在能不能做到,還是要好好觀察。

  總的來講,有病是修行的助緣,無病也是修行的助緣,若能如此,什麼情況都可以面對,信心悲心也會增上的。

  如若無財當快樂,無有守護忙碌事,

  所有爭端及惱怒,悉由貪執財物起。

  倘若一貧如洗、無吃無穿、賺不到錢,世人可能覺得特別痛苦。然對修行人而言,沒有財富是很快樂的,爲什麼呢?因爲《親友書釋》中說,財富首先要積累,然後要守護,最後還要擔心滅盡,前中後沒有一處安樂可言。如果沒有這些財富,那就不用買保險櫃了。有些人一個鐵門不夠,外面還要再加一個,如今許多房子都有防盜門、防盜窗,就像鳥關在籠子裏一樣,自己把自己關在鐵籠裏,害怕錢被人偷走了。假如沒有財富的話,就用不著這樣操心了。

  國際上的爭端、戰爭,除了極少數是政治等原因以外,大多數都跟財富有關,有些是爲了石油,有些是爲了地盤,有些是經濟合作不成功,于是發生各種不愉快的事情。相比之下,山裏的修行人沒有任何追求,無憂無慮,過著安閑的生活。經雲:“奢望即痛苦,無求最快樂,做到無求者,安然而睡眠。”這樣的境界,是依靠對財富的少欲知足而來的,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言:“若具知足一寶藏,無有財産真富翁。”知足少欲的人,即使沒有什麼財産,也是“王侯亦難享,知足閑居歡”。

  一個人沒有財産,住在山裏過知足少欲的生活,真的是很快樂。昨天來了個西雙版納那邊的南傳佛教出家人,我看了一下很羨慕,不知道他心裏的境界怎麼樣,但身上除了叁衣一杖外,連鞋都沒有穿。(現在是秋天了,不穿鞋多難受啊!)我問:“你坐車來的,還是走路來的?”他說:“方便的時候坐車,不方便就走路。”看起來十分自在。現在貪欲強的人,這個需要、那個需要,什麼都需要,可是沒有財産的話,也是很快樂的。

  有時候看我下面那個房子,雖然房子不大,但裏面堆滿了東西,給別人也不行,不給的話,看起來心裏很不舒服。前兩天我就想:“如果發生一場火災,全部燒光了多好啊!到時候什麼都沒有,買一個被子蓋就行了。”我年輕時特別貪書,到一個新華書店就請好幾本書,每次出去一趟,帶回來很多書。現在書也堆得像山一樣,送人的話又舍不得,因此最好出現一場火災,全部都沒有了,只要一串念珠就可以。

  我這串念珠也很便宜,大概十來塊錢,是1997年有個喇嘛從五臺山給我帶來的,已經用了十年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遇到很多好念珠,(上師拿起桌上的一串念珠)剛才有個人供養我這個珊瑚念珠,今天倒沒有聽到“這個不要給別人”,一般來講,許多人供養後都會說:“這個是珊瑚,幾千塊錢;這個是水晶,幾萬塊錢,千萬千萬不要給別人。”但不給別人的話,我自己也用不上,這些特別貴的念珠,不管它是多少錢,對我來說一毛錢都不值。爲什麼呢?因爲賣也不賣出去,給別人的話,反而有人生邪見或者生貪心:“爲什麼堪布給我一個念珠,是不是裏面有密意啊?”所以一般都不敢給,好多念珠就放在那裏。本想交給僧衆念經,但管理員又不懂價錢,幾萬塊錢、幾千塊錢的念珠,馬上賣成幾十塊錢,這樣也有點心痛,所以財富真是痛苦的根源。

  唐代有一位承遠法師(蓮宗叁祖),他在山裏修行時,生活過得非常隨緣。有人布施東西給他,他就吃;沒人布施食物,他就吃草木。有人仰慕他的德行而來拜谒,和他在山裏碰面,大師身形消瘦、蓬頭垢面,自己背著薪柴,來訪者以爲他是侍者而不在意,不知道他就是大師本人。

  華智仁波切以前與弟子紐西龍多,住在森林中修行。他們經常沒有東西吃,有糌粑的時候,紐西龍多就供養讓華智仁波切吃。有一次有一塊餅,好像是紐西龍多母親帶來的,他們准備分的時候,華智仁波切突然問:“這個餅的頭在哪兒,尾在哪兒?”紐西龍多就反複思索,之後依靠這樣的竅訣,體悟了無頭無尾、一切無有實相的大圓滿最高境界。

  所以,真正的證悟不在于物質生活如何富裕。有些修行人覺得自己很窮,做夢也想遇到一個大施主;有些世間人整天想著怎麼樣賺錢,大城市裏的話題盡是如何賺錢,廣告也是賺錢的竅訣、賺錢的秘方等等。這是人們的一種貪欲,真正能轉爲道用的話,沒有財産也非常快樂。

  要知道,一切爭端皆以貪執財物而生,這對修行有很大的障礙。因此沒有財物也不要痛苦,大家應該這樣想:“我現在錢包丟了,什麼都沒有了,多快樂啊,一定要寫個《快樂之歌》!”但有些居士可能不是這樣的,“哎呀,我錢包丟了!身份證倒不要緊,回去可以重新辦。但裏面有銀行卡,萬一別人知道密碼怎麼辦?”所以沒有財富是最快樂的。

  下面講有財富也很快樂。這會不會相違呢?不相違,真正的修行人事事隨緣,什麼都很快樂。

  如若有財當快樂,廣興福德之善資,

  暫時究竟諸利樂,定是福澤之果報。

  反過來說,擁有財富也很快樂。爲什麼呢?有了財富的話,可以作很多功德,積累很多福報。《寶鬘論》雲:“不可思福中,生出佛妙相。”佛陀不可思議的諸般妙相,是依靠福報而産生的。佛陀的色身由福德資糧而生,法身依靠智慧資糧而生,這一點龍猛菩薩在《六十正理論》、《寶鬘論》中有詳細說明。如果有了福報,從暫時的角度來講,還可以廣興善法,辦學校、建醫院,作各種慈善事業來幫助衆生。

  對修行人而言,福報用得上的話,確實是利益衆生的一種資源,也是一種方便,自己修行時也不必操心:“我以後吃什麼啊?明年生活怎麼樣?房子會不會漏雨啊?”有很多人民幣的話,自己不用辛苦了——“工人,過來!你給我修房子,質量好一點,價錢不成問題。”現在有些道友很大方,修的房子也很舒服,以前住在草坯房子裏,每次下雨屋子裏全是水,很苦惱。後來有錢了,蓋一層房子不行,兩層,兩層不行,叁層。早上起來站在陽臺上,自己對自己充滿信心:“哎,我真是有福報啊!剛來這個山溝時可不是這樣,諸佛菩薩、阿彌陀佛加持真的不可思議!”

  在佛陀時代,佛陀成道的最初幾年,在印度的北方沒有一個說法的根據地。給孤獨長者發心,爲請佛陀來傳法,欲覓地爲佛建造精舍。他發現祇陀太子的花園清淨閑曠,所以打算購買,太子跟他開玩笑說:“你若能把這裏鋪滿黃金,我就答應你的要求。”給孤獨長者回家後打開寶庫,用大象把所有的黃金馱到那裏。最後祇陀太子爲其誠心所動,將花園賣給他。

  于是佛陀派舍利子到那裏指揮修建精舍,他天天戴個安全帽,當監工和設計員。(開玩笑!佛陀的故事太現代化了,也不太好。)將要完工時,舍利子對給孤獨長者說:“你看,天上出現了什麼景象?”

  “尊者,我什麼都看不到。”

  “難怪,肉眼是看不到這種現象的,你仗我的天眼再看一下。”

  “啊,有很多莊嚴堂皇的宮殿。”

  “這都是六欲天中的宮殿。因爲你布施精舍給佛陀講法,精舍雖未完成,但六欲天的宮殿早就爲你造好了。”

  “六欲天中的宮殿這麼多,我將來究竟住在哪一天呢?”

  “忉利天壽命很長,知道修行,勤于佛道,不容易墮落。”

  “好,我將來一定生在忉利天。”給孤獨長者說完,其他的宮殿漸漸隱沒,唯有忉利天的宮殿更金碧輝煌。

  若以佛陀爲供養對境,當下即可圓滿資糧,生生世世都不會變成貧窮者。佛陀的有些傳記中也說,我乳輪王因前世對如來供養一點財物,後來變成統治四大部洲的轉輪聖王。所以衆生擁有的福報,都是作布施、積累善根所獲得的。我有時很隨喜有些大老板、大施主,他們對寺院捐的錢特別多,在成千上萬的僧衆面前作大供養,這種福報生生世世都不會耗盡。尤其是無有自私自利,以菩提心來攝持的話,功德真的是無法描述。

  所以,你們有一些財富,也不要特別苦惱:“我有錢了怎麼辦哪?花不完怎麼辦哪?”沒事,供養僧衆就可以了,或者幫助一些貧困者。有些大學生讀不起書特別傷心,給他一些學費的話,這個錢還是很有價值的。真的,有些富翁到賓館裏花錢,不一定有這種利益,但是窮人依靠這些錢,一生中能對叁寶起信心,乃至生生世世不會變成愚昧之人,有很多很多的利益。所以當我們有財富時,應該把它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這樣就不用痛苦了。

  當然,因財富而痛苦的人,世間上比較少,包括有些修行人,也是對財富情有獨鍾,“以前不成功的時候沒有財富,現在叁寶的加持下,我才有了今天。你看我現在條件這麼好,地上是很好的地毯,不管坐在哪裏都可以。”很多人覺得是一種成功,但如果沒有轉爲道用,天天爲這個而忙碌,實則對修行是一種障礙。

  對初學者來講,沒有財富,過一個平平淡淡的生活、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修行人,應該是最好的。佛經中說“不墮兩邊”,不要過于貧窮,也不要過于富裕,這對修行中等者來講非常適合。但如果有些人利益衆生的發心比較大,那麼財富對他來講,還是有一定用處的。

  如若速死當快樂,惡緣無機作阻撓,

  銜接來世之善緣,定入無誤之妙道。

  如果重病纏身,已經到晚期了,很快就要死了,那也應該快樂。爲什麼呢?因爲本來你還會遭受修行的違緣,但現在這些違緣無法阻撓你了,再加上自己修行佛法的很多善緣具足,戒律沒有毀壞,善知識已經攝持,該修的法也圓滿了,你以出家身份或者修行人、皈依者的身份死,來世必定會趨入解脫妙道,這是很快樂的,所以應該早點死,一點擔心都沒有。

  原來有一次法王如意寶灌頂,灌完頂之後,一個道友跟我說:“今天灌了這麼殊勝的頂,剛好誓言也沒有破,以後的事情難以預料,我現在死了多好啊!”我有時候也有這種感覺,現在如果死的話,該做的事情基本都做完了,雖然對佛教沒什麼貢獻,但也沒有敗壞佛門清規的行爲。人的分別念是很難說的,以後一旦遭受大的違緣,給佛教帶來不好的影響,那不如早一點死了好。

  仲敦巴格西有一個弟子叫薩西,他在一次紛爭中不幸…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