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行境界也不会丧失。”但我们现在能不能做到,还是要好好观察。
总的来讲,有病是修行的助缘,无病也是修行的助缘,若能如此,什么情况都可以面对,信心悲心也会增上的。
如若无财当快乐,无有守护忙碌事,
所有争端及恼怒,悉由贪执财物起。
倘若一贫如洗、无吃无穿、赚不到钱,世人可能觉得特别痛苦。然对修行人而言,没有财富是很快乐的,为什么呢?因为《亲友书释》中说,财富首先要积累,然后要守护,最后还要担心灭尽,前中后没有一处安乐可言。如果没有这些财富,那就不用买保险柜了。有些人一个铁门不够,外面还要再加一个,如今许多房子都有防盗门、防盗窗,就像鸟关在笼子里一样,自己把自己关在铁笼里,害怕钱被人偷走了。假如没有财富的话,就用不着这样操心了。
国际上的争端、战争,除了极少数是政治等原因以外,大多数都跟财富有关,有些是为了石油,有些是为了地盘,有些是经济合作不成功,于是发生各种不愉快的事情。相比之下,山里的修行人没有任何追求,无忧无虑,过着安闲的生活。经云:“奢望即痛苦,无求最快乐,做到无求者,安然而睡眠。”这样的境界,是依靠对财富的少欲知足而来的,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言:“若具知足一宝藏,无有财产真富翁。”知足少欲的人,即使没有什么财产,也是“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一个人没有财产,住在山里过知足少欲的生活,真的是很快乐。昨天来了个西双版纳那边的南传佛教出家人,我看了一下很羡慕,不知道他心里的境界怎么样,但身上除了三衣一杖外,连鞋都没有穿。(现在是秋天了,不穿鞋多难受啊!)我问:“你坐车来的,还是走路来的?”他说:“方便的时候坐车,不方便就走路。”看起来十分自在。现在贪欲强的人,这个需要、那个需要,什么都需要,可是没有财产的话,也是很快乐的。
有时候看我下面那个房子,虽然房子不大,但里面堆满了东西,给别人也不行,不给的话,看起来心里很不舒服。前两天我就想:“如果发生一场火灾,全部烧光了多好啊!到时候什么都没有,买一个被子盖就行了。”我年轻时特别贪书,到一个新华书店就请好几本书,每次出去一趟,带回来很多书。现在书也堆得像山一样,送人的话又舍不得,因此最好出现一场火灾,全部都没有了,只要一串念珠就可以。
我这串念珠也很便宜,大概十来块钱,是1997年有个喇嘛从五台山给我带来的,已经用了十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很多好念珠,(上师拿起桌上的一串念珠)刚才有个人供养我这个珊瑚念珠,今天倒没有听到“这个不要给别人”,一般来讲,许多人供养后都会说:“这个是珊瑚,几千块钱;这个是水晶,几万块钱,千万千万不要给别人。”但不给别人的话,我自己也用不上,这些特别贵的念珠,不管它是多少钱,对我来说一毛钱都不值。为什么呢?因为卖也不卖出去,给别人的话,反而有人生邪见或者生贪心:“为什么堪布给我一个念珠,是不是里面有密意啊?”所以一般都不敢给,好多念珠就放在那里。本想交给僧众念经,但管理员又不懂价钱,几万块钱、几千块钱的念珠,马上卖成几十块钱,这样也有点心痛,所以财富真是痛苦的根源。
唐代有一位承远法师(莲宗三祖),他在山里修行时,生活过得非常随缘。有人布施东西给他,他就吃;没人布施食物,他就吃草木。有人仰慕他的德行而来拜谒,和他在山里碰面,大师身形消瘦、蓬头垢面,自己背着薪柴,来访者以为他是侍者而不在意,不知道他就是大师本人。
华智仁波切以前与弟子纽西龙多,住在森林中修行。他们经常没有东西吃,有糌粑的时候,纽西龙多就供养让华智仁波切吃。有一次有一块饼,好像是纽西龙多母亲带来的,他们准备分的时候,华智仁波切突然问:“这个饼的头在哪儿,尾在哪儿?”纽西龙多就反复思索,之后依靠这样的窍诀,体悟了无头无尾、一切无有实相的大圆满最高境界。
所以,真正的证悟不在于物质生活如何富裕。有些修行人觉得自己很穷,做梦也想遇到一个大施主;有些世间人整天想着怎么样赚钱,大城市里的话题尽是如何赚钱,广告也是赚钱的窍诀、赚钱的秘方等等。这是人们的一种贪欲,真正能转为道用的话,没有财产也非常快乐。
要知道,一切争端皆以贪执财物而生,这对修行有很大的障碍。因此没有财物也不要痛苦,大家应该这样想:“我现在钱包丢了,什么都没有了,多快乐啊,一定要写个《快乐之歌》!”但有些居士可能不是这样的,“哎呀,我钱包丢了!身份证倒不要紧,回去可以重新办。但里面有银行卡,万一别人知道密码怎么办?”所以没有财富是最快乐的。
下面讲有财富也很快乐。这会不会相违呢?不相违,真正的修行人事事随缘,什么都很快乐。
如若有财当快乐,广兴福德之善资,
暂时究竟诸利乐,定是福泽之果报。
反过来说,拥有财富也很快乐。为什么呢?有了财富的话,可以作很多功德,积累很多福报。《宝鬘论》云:“不可思福中,生出佛妙相。”佛陀不可思议的诸般妙相,是依靠福报而产生的。佛陀的色身由福德资粮而生,法身依靠智慧资粮而生,这一点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宝鬘论》中有详细说明。如果有了福报,从暂时的角度来讲,还可以广兴善法,办学校、建医院,作各种慈善事业来帮助众生。
对修行人而言,福报用得上的话,确实是利益众生的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方便,自己修行时也不必操心:“我以后吃什么啊?明年生活怎么样?房子会不会漏雨啊?”有很多人民币的话,自己不用辛苦了——“工人,过来!你给我修房子,质量好一点,价钱不成问题。”现在有些道友很大方,修的房子也很舒服,以前住在草坯房子里,每次下雨屋子里全是水,很苦恼。后来有钱了,盖一层房子不行,两层,两层不行,三层。早上起来站在阳台上,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哎,我真是有福报啊!刚来这个山沟时可不是这样,诸佛菩萨、阿弥陀佛加持真的不可思议!”
在佛陀时代,佛陀成道的最初几年,在印度的北方没有一个说法的根据地。给孤独长者发心,为请佛陀来传法,欲觅地为佛建造精舍。他发现祇陀太子的花园清净闲旷,所以打算购买,太子跟他开玩笑说:“你若能把这里铺满黄金,我就答应你的要求。”给孤独长者回家后打开宝库,用大象把所有的黄金驮到那里。最后祇陀太子为其诚心所动,将花园卖给他。
于是佛陀派舍利子到那里指挥修建精舍,他天天戴个安全帽,当监工和设计员。(开玩笑!佛陀的故事太现代化了,也不太好。)将要完工时,舍利子对给孤独长者说:“你看,天上出现了什么景象?”
“尊者,我什么都看不到。”
“难怪,肉眼是看不到这种现象的,你仗我的天眼再看一下。”
“啊,有很多庄严堂皇的宫殿。”
“这都是六欲天中的宫殿。因为你布施精舍给佛陀讲法,精舍虽未完成,但六欲天的宫殿早就为你造好了。”
“六欲天中的宫殿这么多,我将来究竟住在哪一天呢?”
“忉利天寿命很长,知道修行,勤于佛道,不容易堕落。”
“好,我将来一定生在忉利天。”给孤独长者说完,其他的宫殿渐渐隐没,唯有忉利天的宫殿更金碧辉煌。
若以佛陀为供养对境,当下即可圆满资粮,生生世世都不会变成贫穷者。佛陀的有些传记中也说,我乳轮王因前世对如来供养一点财物,后来变成统治四大部洲的转轮圣王。所以众生拥有的福报,都是作布施、积累善根所获得的。我有时很随喜有些大老板、大施主,他们对寺院捐的钱特别多,在成千上万的僧众面前作大供养,这种福报生生世世都不会耗尽。尤其是无有自私自利,以菩提心来摄持的话,功德真的是无法描述。
所以,你们有一些财富,也不要特别苦恼:“我有钱了怎么办哪?花不完怎么办哪?”没事,供养僧众就可以了,或者帮助一些贫困者。有些大学生读不起书特别伤心,给他一些学费的话,这个钱还是很有价值的。真的,有些富翁到宾馆里花钱,不一定有这种利益,但是穷人依靠这些钱,一生中能对三宝起信心,乃至生生世世不会变成愚昧之人,有很多很多的利益。所以当我们有财富时,应该把它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样就不用痛苦了。
当然,因财富而痛苦的人,世间上比较少,包括有些修行人,也是对财富情有独钟,“以前不成功的时候没有财富,现在三宝的加持下,我才有了今天。你看我现在条件这么好,地上是很好的地毯,不管坐在哪里都可以。”很多人觉得是一种成功,但如果没有转为道用,天天为这个而忙碌,实则对修行是一种障碍。
对初学者来讲,没有财富,过一个平平淡淡的生活、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修行人,应该是最好的。佛经中说“不堕两边”,不要过于贫穷,也不要过于富裕,这对修行中等者来讲非常适合。但如果有些人利益众生的发心比较大,那么财富对他来讲,还是有一定用处的。
如若速死当快乐,恶缘无机作阻挠,
衔接来世之善缘,定入无误之妙道。
如果重病缠身,已经到晚期了,很快就要死了,那也应该快乐。为什么呢?因为本来你还会遭受修行的违缘,但现在这些违缘无法阻挠你了,再加上自己修行佛法的很多善缘具足,戒律没有毁坏,善知识已经摄持,该修的法也圆满了,你以出家身份或者修行人、皈依者的身份死,来世必定会趋入解脱妙道,这是很快乐的,所以应该早点死,一点担心都没有。
原来有一次法王如意宝灌顶,灌完顶之后,一个道友跟我说:“今天灌了这么殊胜的顶,刚好誓言也没有破,以后的事情难以预料,我现在死了多好啊!”我有时候也有这种感觉,现在如果死的话,该做的事情基本都做完了,虽然对佛教没什么贡献,但也没有败坏佛门清规的行为。人的分别念是很难说的,以后一旦遭受大的违缘,给佛教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不如早一点死了好。
仲敦巴格西有一个弟子叫萨西,他在一次纷争中不幸…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