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再修佛法,才能将其真正的功德体现出来。
麦彭仁波切用一棵树作比喻,其中有相当甚深的意义。人就像是一棵树,树没有根肯定会干枯,人没有根也肯定一事无成。那什么才是人的根呢?就是智慧与稳重。没有智慧的话,世出世间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没有稳重的话,即使有智慧也用不上。所以,此二者是最关键的,犹如树的根一样。
树茎是有愧和不放逸。树只有根而没有茎也不行,同样,一个人虽然有了根本,但所作所为没有惭愧心,也不以正知正念对治自己的烦恼,那就不是真正的人。
树枝是正直和誓言坚定。一棵树有了树根和树茎,但没有树枝的话,看起来光秃秃的,也不完美,所以正直和誓言坚定不可缺少。
树叶是知恩与利他。树若没有一点枝叶,肯定不好看、不圆满,因此,一个人要具备知晓恩德和利他之心。
树花是信心和发放布施。树果是自他暂时究竟的安乐和荣誉,这两个是最后的收获。
一个人若具足前十种功德(树根、树茎、树枝、树叶、树花,各有两个功德),最后的果自然而然会出现。这十种功德是做人的根本,大家应该看看自己具不具足。至于每种功德的具体解释,下面会一一广说。
“此等缺一不可也。”这些功德一个也不能缺,如果少了一个,整棵树就不完整了。所以,
为了成为非常圆满的“大树”,我们一定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功德。假如其他功德都具足,唯独没有惭愧心,那今后应在这方面多加努力;如果稳重方面尚有欠缺,在家里始终呆不住,今天跑到这里、明天跑到那里,身体、语言、心都不稳重,那做人的根就没有了,树的一半已经枯掉了。
表面上看,这个教言非常简单,实际上做起来还是比较难。有些人总喜欢高攀“大圆满”,但如果自己人都没有做好,这些法也是没有用的。因此,“大圆满”过一段时间再说,最关键的是先做好一个人,不然连根都没有的话,一切只是纸上谈兵!
一、智 慧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
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此处的“妙慧”,是指能无误取舍的智慧,它犹如双目般不可或缺。假如没有智慧的明目,纵然具足其他功德,在世间上也是寸步难行。
在这个世间上,没有智慧的人相当可怜。前段时间我去了一个孤儿院,看到那些孤儿每天都在学知识,心里有种不可言说的欢喜。如
果没有别人的帮助,他们一辈子可能会成为没有知识的文盲。就像我家乡的有些牧民,什么功德都具足,但是因为没有知识,世间、出世间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不要说做生意赚钱,连写自己的名字也相当困难。
平时有些人把孩子就送到寺院出家,我就给他们提建议:“最好先让孩子好好读书,等有了一定的文化,再来出家也不迟。”一个人如果什么知识都没有,光剃个头出家是很可怜的。因此,智慧非常重要,寂天论师在《入行论·智慧品》中也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
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具有智慧的人,取舍任何事情时,首先都会做详细的观察,倘若自己智慧不够,就去征求智者的意见。那些损害名誉、倒霉失败的事,大多是由于当事人没有智慧、愚昧无知,有些虽然有一点智慧,但没有经过详细观察所致。这就是智者与愚者的区别,如《格言宝藏论》云:“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应当详详细细观察,智慧不够的话,问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格言中说,愚者问别人觉得羞愧,而智者不问别人才觉得羞愧。因此,自己若有不懂之处,理应虚心向他人求教,千万不要盲目行事!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虽然做事之前需要观察,但有时由于自己年龄未成熟而考虑不周,有时因为与外界接触少而孤陋寡闻,因此,所做之事当时觉得很合理,现在看来却幼稚可笑。
在我十来岁时,有次一个人给我一块香皂,我拿着它到河边洗脸。由于牧区的孩子基本上没有用过这些,所以洗完脸后,照镜子一看,觉得自己非常好看,当时就认为:“世界上好看的人,肯定都有一块香皂,人的美丑也是由香皂来分的。”后来一想起来,就觉得非常好笑。
曲恰堪布年轻时,家里也比较穷,一次别人给他做了件衣服,他看袖子上的羔儿皮特别漂亮,就马上卷起来露在外面。一个上师告诉他:“不要卷起来,这样并不好看!”我小时候也是这样,有了一件新衣服,就想穿给很多人看,长大后觉得自己非常愚蠢。
前段时间,有个学《入行论》的道友也说:“现在懂得佛法的道理后,想起以前的行为特别可笑,自己都不好意思!”我们很多道友也是这样,受过正规的佛法教育后,回顾以往刚学佛的心态,不禁感慨当时的孤陋寡闻,对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也非常后悔。因此,我们的智慧要成熟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
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颂词中的“善恶”,并不是善业和恶业,而是指善事和恶事。你若到一个地方,当地的人们认为哪些是好人好事、哪些是坏人坏事,对此应该有见多识广的智慧。如果没有这种智慧,自己每天困在一个“小口袋”里,重要的事情一问三不知,说别人过失却非常聪明,那就不是真正的好人。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无论对好事、坏事,都应该有所了解。就像上师如意宝,不说出世间的超越智慧,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众生的心态行为、各地的传统习俗,他老人家也都了如指掌。每到一个地方,必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该地的风土人情。
当然,你若一辈子呆在山洞里修行,不了解这些也关系不大,但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这种缘分。所以不管是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对于世间的好坏善恶、国家的重大决策、国际的政治变动,应该适当做一些了解,这对修行和人格培养也很有帮助。
有些人想:“看报纸、听新闻都是世间人干的事情,像我这样脱俗出尘的修行人,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当然,这些若对修行有影响,让你一天到晚沉迷其中,那可以不用去了解。以前我看到有个出家人整天看电视,甚至吃饭时也盯着看,看到精彩的地方,筷子就悬在半空中,嘴巴张得大大的,一直保持了好长时间。这样入迷也太过分了,如果控制不了自己,那还是尽早放弃好。但一般来讲,我们最好能关注一些国内外时事,这样一来,眼光会越来越开阔,心胸也会越来越广大。否则,只知道白菜多少钱一斤、牛粪棚里还剩几袋牛粪,除此以外,连联合国秘书长是谁都不知道,尤其是有些女人,跟自己家庭工作没关系的事情,从来不愿意过问,这并不是智者的做法,而是一般市井小民的行为。因此,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应当学着去了解整个世界。
我们学院的有些道友,去外面回来以后,言谈举止都变了,一方面是不太好,天天都观外面,一点也不观自己的心。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人觉得他不太笨,什么事情都懂一些,而且关心的问题比较大,不是除了自己的饭碗以外一无所知!因此,根据麦彭仁波切的教言,大家应当广闻多学,了解一些事情还是有必要的。
一旦胸怀极宽广,接受好坏诸事时,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若按此处的标准来衡量,有些人的肚量小,什么都不能接受,那不算是真正的人。人的标准是什么样呢?心胸犹如虚空般宽广,别人诽谤你也好、赞叹你也好,什么都可以容受,对痛苦和快乐不会斤斤计较。遇到自他的痛苦,不会特别伤心;遇到自他的快乐,也不会过分欢喜。什么事情都想得开、放得下,同时具有广大的见识,这才是列入了人的行列。
有些人刚开始学佛,哪怕做了一个好梦,第二天就兴奋得吃不下饭,到处宣传:“我昨天做好梦了,好大一片光啊!”但若遇到一点点违缘,他又痛苦得要死要活。可是若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修行中出现什么样的觉受、验相,他都不会特别执著了,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什么苦乐都能接受,这才是真正的一个人。
我们现在的这个年龄,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许多事情,《二规教言论》的这些教言,亲身体验过以后,才发现确实一点也不错。你们有些年轻人,无论对生活还是修行,什么都看得非常简单,有点挫折就接受不了。其实,只有经历一些事情后,你才会发现:“的确如此!人到了最后的时候,心胸很宽广,什么都可以接受,那才是个真正的人。”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
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具有世出世间智慧的人,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只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仅仅想到个人的事情,而应发起广大殊胜之心。
你们现在都发了菩提心,这种发心非常广大,所以平时也不要总惦记自己的事情,应该为众生、为民族文化多考虑一些,这对你生生世世的影响也非常大。即使你今生的事业不广大,也没什么培养前途,但如果发心很大的话,对来世将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在座的道友,无论男众女众,不要天天想着自己,应当想以后怎么样弘扬佛法、怎么样帮助众生、为来世积累什么样的资粮。不要像现在有些目光短浅之辈,只盯着今生的短暂利益不放,今生中也只考虑年轻的这几年,根本不管晚年如何度过。手上稍微有点钱,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到饭馆里去挥霍一番,整天迷迷糊糊的,从来不想自己和他人的前途命运。
要知道,一个人不管能力大小,发心还是很重要。老年人也应当如此,即便明天离开人间,今天也要发广大的誓愿:“乃至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广利有情。”倘若发心很广大,来世的行为定会发出利他之光。
现在有些寺院里的师父,经常谆谆告诫弟子:“自己的利益很重要,要发财发财……”有些弟子本来是大乘根基,人也很有智慧,但因为师父没有教好,心胸就越来越小。原来他的学问很不错,目光也很远大,但现在整天想的都是自己…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