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再修佛法,才能將其真正的功德體現出來。
麥彭仁波切用一棵樹作比喻,其中有相當甚深的意義。人就像是一棵樹,樹沒有根肯定會幹枯,人沒有根也肯定一事無成。那什麼才是人的根呢?就是智慧與穩重。沒有智慧的話,世出世間什麼事情都幹不了;沒有穩重的話,即使有智慧也用不上。所以,此二者是最關鍵的,猶如樹的根一樣。
樹莖是有愧和不放逸。樹只有根而沒有莖也不行,同樣,一個人雖然有了根本,但所作所爲沒有慚愧心,也不以正知正念對治自己的煩惱,那就不是真正的人。
樹枝是正直和誓言堅定。一棵樹有了樹根和樹莖,但沒有樹枝的話,看起來光禿禿的,也不完美,所以正直和誓言堅定不可缺少。
樹葉是知恩與利他。樹若沒有一點枝葉,肯定不好看、不圓滿,因此,一個人要具備知曉恩德和利他之心。
樹花是信心和發放布施。樹果是自他暫時究竟的安樂和榮譽,這兩個是最後的收獲。
一個人若具足前十種功德(樹根、樹莖、樹枝、樹葉、樹花,各有兩個功德),最後的果自然而然會出現。這十種功德是做人的根本,大家應該看看自己具不具足。至于每種功德的具體解釋,下面會一一廣說。
“此等缺一不可也。”這些功德一個也不能缺,如果少了一個,整棵樹就不完整了。所以,
爲了成爲非常圓滿的“大樹”,我們一定要反反複複觀察自己有沒有這些功德。假如其他功德都具足,唯獨沒有慚愧心,那今後應在這方面多加努力;如果穩重方面尚有欠缺,在家裏始終呆不住,今天跑到這裏、明天跑到那裏,身體、語言、心都不穩重,那做人的根就沒有了,樹的一半已經枯掉了。
表面上看,這個教言非常簡單,實際上做起來還是比較難。有些人總喜歡高攀“大圓滿”,但如果自己人都沒有做好,這些法也是沒有用的。因此,“大圓滿”過一段時間再說,最關鍵的是先做好一個人,不然連根都沒有的話,一切只是紙上談兵!
一、智 慧
所謂妙慧即智慧,即是無誤取舍者,
若無如眼此智慧,則彼無有其余德。
此處的“妙慧”,是指能無誤取舍的智慧,它猶如雙目般不可或缺。假如沒有智慧的明目,縱然具足其他功德,在世間上也是寸步難行。
在這個世間上,沒有智慧的人相當可憐。前段時間我去了一個孤兒院,看到那些孤兒每天都在學知識,心裏有種不可言說的歡喜。如
果沒有別人的幫助,他們一輩子可能會成爲沒有知識的文盲。就像我家鄉的有些牧民,什麼功德都具足,但是因爲沒有知識,世間、出世間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不要說做生意賺錢,連寫自己的名字也相當困難。
平時有些人把孩子就送到寺院出家,我就給他們提建議:“最好先讓孩子好好讀書,等有了一定的文化,再來出家也不遲。”一個人如果什麼知識都沒有,光剃個頭出家是很可憐的。因此,智慧非常重要,寂天論師在《入行論·智慧品》中也說:“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 ”
彼亦取舍一切事,須先詳細而觀察,
世間衆生之遭殃,皆從未知未察來。
具有智慧的人,取舍任何事情時,首先都會做詳細的觀察,倘若自己智慧不夠,就去征求智者的意見。那些損害名譽、倒黴失敗的事,大多是由于當事人沒有智慧、愚昧無知,有些雖然有一點智慧,但沒有經過詳細觀察所致。這就是智者與愚者的區別,如《格言寶藏論》雲:“必定發生之事前,對此研究則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別,事後觀察即愚者。”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應當詳詳細細觀察,智慧不夠的話,問別人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格言中說,愚者問別人覺得羞愧,而智者不問別人才覺得羞愧。因此,自己若有不懂之處,理應虛心向他人求教,千萬不要盲目行事!
或由年齡未成熟,或是孤陋寡聞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衆多自所笑。
雖然做事之前需要觀察,但有時由于自己年齡未成熟而考慮不周,有時因爲與外界接觸少而孤陋寡聞,因此,所做之事當時覺得很合理,現在看來卻幼稚可笑。
在我十來歲時,有次一個人給我一塊香皂,我拿著它到河邊洗臉。由于牧區的孩子基本上沒有用過這些,所以洗完臉後,照鏡子一看,覺得自己非常好看,當時就認爲:“世界上好看的人,肯定都有一塊香皂,人的美醜也是由香皂來分的。”後來一想起來,就覺得非常好笑。
曲恰堪布年輕時,家裏也比較窮,一次別人給他做了件衣服,他看袖子上的羔兒皮特別漂亮,就馬上卷起來露在外面。一個上師告訴他:“不要卷起來,這樣並不好看!”我小時候也是這樣,有了一件新衣服,就想穿給很多人看,長大後覺得自己非常愚蠢。
前段時間,有個學《入行論》的道友也說:“現在懂得佛法的道理後,想起以前的行爲特別可笑,自己都不好意思!”我們很多道友也是這樣,受過正規的佛法教育後,回顧以往剛學佛的心態,不禁感慨當時的孤陋寡聞,對很多不如法的行爲也非常後悔。因此,我們的智慧要成熟起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是故于諸善惡事,見多識廣極爲要,
尤其大國大政規,廣見多聞亦爲要。
頌詞中的“善惡”,並不是善業和惡業,而是指善事和惡事。你若到一個地方,當地的人們認爲哪些是好人好事、哪些是壞人壞事,對此應該有見多識廣的智慧。如果沒有這種智慧,自己每天困在一個“小口袋”裏,重要的事情一問叁不知,說別人過失卻非常聰明,那就不是真正的好人。
作爲一個有智慧的人,無論對好事、壞事,都應該有所了解。就像上師如意寶,不說出世間的超越智慧,即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衆生的心態行爲、各地的傳統習俗,他老人家也都了如指掌。每到一個地方,必先通過各種途徑了解該地的風土人情。
當然,你若一輩子呆在山洞裏修行,不了解這些也關系不大,但大多數人可能沒有這種緣分。所以不管是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對于世間的好壞善惡、國家的重大決策、國際的政治變動,應該適當做一些了解,這對修行和人格培養也很有幫助。
有些人想:“看報紙、聽新聞都是世間人幹的事情,像我這樣脫俗出塵的修行人,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呢?”當然,這些若對修行有影響,讓你一天到晚沈迷其中,那可以不用去了解。以前我看到有個出家人整天看電視,甚至吃飯時也盯著看,看到精彩的地方,筷子就懸在半空中,嘴巴張得大大的,一直保持了好長時間。這樣入迷也太過分了,如果控製不了自己,那還是盡早放棄好。但一般來講,我們最好能關注一些國內外時事,這樣一來,眼光會越來越開闊,心胸也會越來越廣大。否則,只知道白菜多少錢一斤、牛糞棚裏還剩幾袋牛糞,除此以外,連聯合國秘書長是誰都不知道,尤其是有些女人,跟自己家庭工作沒關系的事情,從來不願意過問,這並不是智者的做法,而是一般市井小民的行爲。因此,對有智慧的人來講,應當學著去了解整個世界。
我們學院的有些道友,去外面回來以後,言談舉止都變了,一方面是不太好,天天都觀外面,一點也不觀自己的心。但也有一個好處,就是讓人覺得他不太笨,什麼事情都懂一些,而且關心的問題比較大,不是除了自己的飯碗以外一無所知!因此,根據麥彭仁波切的教言,大家應當廣聞多學,了解一些事情還是有必要的。
一旦胸懷極寬廣,接受好壞諸事時,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廣見極爲要。
若按此處的標准來衡量,有些人的肚量小,什麼都不能接受,那不算是真正的人。人的標准是什麼樣呢?心胸猶如虛空般寬廣,別人誹謗你也好、贊歎你也好,什麼都可以容受,對痛苦和快樂不會斤斤計較。遇到自他的痛苦,不會特別傷心;遇到自他的快樂,也不會過分歡喜。什麼事情都想得開、放得下,同時具有廣大的見識,這才是列入了人的行列。
有些人剛開始學佛,哪怕做了一個好夢,第二天就興奮得吃不下飯,到處宣傳:“我昨天做好夢了,好大一片光啊!”但若遇到一點點違緣,他又痛苦得要死要活。可是若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修行中出現什麼樣的覺受、驗相,他都不會特別執著了,只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什麼苦樂都能接受,這才是真正的一個人。
我們現在的這個年齡,在人生道路上經曆了許多事情,《二規教言論》的這些教言,親身體驗過以後,才發現確實一點也不錯。你們有些年輕人,無論對生活還是修行,什麼都看得非常簡單,有點挫折就接受不了。其實,只有經曆一些事情後,你才會發現:“的確如此!人到了最後的時候,心胸很寬廣,什麼都可以接受,那才是個真正的人。”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慮長遠之利益,
平時目光極遠大,發起廣大殊勝心。
具有世出世間智慧的人,應該“站得高,看得遠”,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不要只考慮眼前的蠅頭小利,僅僅想到個人的事情,而應發起廣大殊勝之心。
你們現在都發了菩提心,這種發心非常廣大,所以平時也不要總惦記自己的事情,應該爲衆生、爲民族文化多考慮一些,這對你生生世世的影響也非常大。即使你今生的事業不廣大,也沒什麼培養前途,但如果發心很大的話,對來世將有不可思議的利益。
在座的道友,無論男衆女衆,不要天天想著自己,應當想以後怎麼樣弘揚佛法、怎麼樣幫助衆生、爲來世積累什麼樣的資糧。不要像現在有些目光短淺之輩,只盯著今生的短暫利益不放,今生中也只考慮年輕的這幾年,根本不管晚年如何度過。手上稍微有點錢,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到飯館裏去揮霍一番,整天迷迷糊糊的,從來不想自己和他人的前途命運。
要知道,一個人不管能力大小,發心還是很重要。老年人也應當如此,即便明天離開人間,今天也要發廣大的誓願:“乃至生生世世弘揚佛法,廣利有情。”倘若發心很廣大,來世的行爲定會發出利他之光。
現在有些寺院裏的師父,經常諄諄告誡弟子:“自己的利益很重要,要發財發財……”有些弟子本來是大乘根基,人也很有智慧,但因爲師父沒有教好,心胸就越來越小。原來他的學問很不錯,目光也很遠大,但現在整天想的都是自己…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