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財,根本不考慮來世如何。說難聽一點,真是好可惜啊!因此,每個人要有廣大的發心,就像麥彭仁波切在這裏所說的,應當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一切行爲以菩提心來攝持。
第五節課
狹慧目光短淺者,成辦自他之諸事,
雖爲精勤果極小,猶如孩童造土房。
智慧狹窄、目光短淺之人,在成辦自他一些事情時,雖然盡心盡力,下了很大功夫,但猶如孩童們造土房一樣,所取得的成效卻很少。
沒有智慧、鼠目寸光的人,只在乎眼前利益,根本沒有長遠打算,不管是說話、事情,收效都微乎其微。所以一個人不要把自己束縛在小圈子裏,尤其是做事情、想事情時,不管自己有沒有能力,應該稍微擴大一下智慧的境界。
這一點,不僅出世間的成功需要,世間上的成功也不可缺少。“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正因爲他的狹隘自私、目光短淺,致使叱咤風雲的太平天國迅速夭折;還有明末闖王李自成,其失敗也跟他自身的這些缺陷有關。而現在的有些高僧大德,顯現上可能轟動一時,但後來在弘法利生方面也是命不久矣,原因多是因爲目光只放在自己的事情上,凡事考慮不周到。這些人暫時的輝煌事業,就像孩童在河邊用沙石堆砌的高樓大廈一樣,一股大風或一陣大雨便可將其毀壞無余。
因此,大家今後應當多想到衆生的利益,多想到自己生生世世的長遠利益,不要總顧慮眼前那點生活。就像有了火、灰會自然産生一樣,只要有了長遠的利他心,自己的利益無勤當中即可成辦。你們學到一些佛法後,也不要常想通過什麼途徑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如果總在這方面考慮,人人都知道你的動機,你也不一定會成功。一旦有了弘法利生的緣分,應當時時不離利他之心,千萬不要目光短淺,始終想著保護自我。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問智者,
當閱智者諸論典,思維愚智之差別。
具足辨別是非的智慧後,應通過智慧來詳細觀察,大多數問題可憑自己的智慧來抉擇,但有些問題若搞不清楚,可虛心向他人討教,不要不好意思,古人常言:“智者不問執爲恥,愚者詢問執爲恥。”
其實,不懂的問題應該問別人,問過之後,才可以得到准確無誤的答案。但有些人卻不懂裝懂,不願向他人請教,唯恐這樣會降低自己的身份,讓人覺得自己很笨,所以甯可死守似是而非的答案不放,也沒有面對別人的勇氣。這種態度不太好,應該把問題敞開來探討。我們這裏有些法師,經常互相提一些問題,把不懂的地方拿出來辯論,如此對自他都有很大收益。以前叁國的劉備德行高崇,但智慧不足,爲成就一番霸業,不惜叁顧茅廬,拜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爲軍師,最終感動了諸葛亮,出山助其建立了蜀漢。如果他當時顧及面子,不願意不恥下問,又怎能成就日後的大業?
每個人的智慧有高低,問別人也沒什麼不好意思的。《薩迦格言》中說:“對待智者,倘若不詢問也不辯論,就無法了知他學識的深淺。譬如最好的鼓,若不用槌子來敲打就不能發出聲響一樣。 ”所以,只有通過互相辯論提問,才能知道智者的淵博學識,自己也會藉此提高知識水平和處事能力。
近來學《入行論》的很多人,經常互相探討、辯論,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我聽後感到非常高興。剛開始大家擔心會産生矛盾,後來逐漸習慣了,不懂的就大膽提出來。當然,在研討的過程中,你們不要有蔑視別人的語氣:“連這一點都搞不清楚,真笨得跟豬八戒一樣,你是不是豬八戒的兒子啊……”若用這些惡語侮辱別人,自己也會生生世世墮爲旁生。以前有的人稍微有點智慧,就愛用不幹淨的語言諷刺別人,這是非常不好的。別人有問題來請教你,你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要一直藏在肚子裏,生怕別人知道。
除了向智者討教外,還應閱讀智者所造的論典。比如智悲光尊者沒見過無垢光尊者,但通過閱讀無垢光尊者的教典,完全領悟了諸法實相;法稱論師也是拜讀了陳那論師的因明論之後,成爲了世間的量自在;月稱論師看了龍猛菩薩的論典後,成爲了中觀的一代祖師。所以有些人雖然沒有見過前輩大德,但通過閱讀他們的論典,自己的智慧和見解完全改變,這也是智者的一種行爲。
我在上學讀書時,有空就喜歡看《格言寶藏論》、《水木格言》、《大圓滿前行》。現在想起來,自己當時的運氣真是不錯,學生時代亂七八糟的書都有,但我並沒有浪費時間去看這些。最喜愛的這些書,後來在我人生道路上,起到的作用相當大。
閱讀智者論典的同時,還要想一下智者與愚者之間的差別。《格言寶藏論》中專門有一品講智者與愚者:無論說話、做事、發願、修行,智者均以智慧攝持,而愚者則以愚癡來指導。看了這些教言之後,我們雖不敢說是大班智達、大智者,但也知道二者有哪些差別。
你們最近有時間的話,希望多看看《君規教言論》和《格言寶藏論》,裏面詳細宣說了智者與愚者的區別。經常對照一下自己,看你具足了愚者相還是智者相,若能這樣思維,就不會墮入愚者的群體當中。
如此行持則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長,
若其智慧愈增長,高尚行爲亦隨增。
依靠上述方法,比如向智者請教、閱讀智者的論典,自己的智慧就會越來越增上,如此一來,行爲也會隨之越來越如法。即便原來是妓女、屠夫等下等人,通過學習智者的行爲,也有機會變成了不起的大德。這種現象在古今中外的佛教曆史上都有,所以我希望能讓現在的人多懂一點佛法,只有越來越了解佛法真理,才會越來越增上高尚行爲。
今年覺姆們非常精進,不久前的考試成績也很不錯。通過聞思,僧衆的紀律比往年大有改進,用不著天天拿著棍棒監督,只要道理上明白了,素質肯定會提高,行爲也自然規範起來。
總之,智慧非常重要,沒有智慧的愚者相當可憐。現在有些人特別想學佛法,但什麼都不懂,不知道從何入手。所以,我們要想盡辦法提高大家的佛學水平,水平提高了以後,不用特意地去提醒,行爲上也會如理如法。
高尚行爲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湧,
其後年月日時中,自己獲得大進益。
若行爲越來越高尚,自然會贏得衆人恭敬,名聲、財富、事業等也如夏天泉水般噴湧而出,相續中的智慧、境界、修行及高尚品德,一年比一年、一月比一月,甚至一日比一日更超勝,自己會獲得很大的進步和利益。
智者在短暫的時間中,轉變也會相當大。愚者無論過了多長時間,也沒有任何長進,原來稍微有正知正見,還算是不錯,但由于自己不精進,想盡辦法躲避佛法的教育,以致行爲一天比一天糟糕。就像個漏水的瓶子,本來還有一點水,最後全部漏光了。而智者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上,最終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發出利他的光芒。
可見,智慧極爲重要,這一品主要講智慧,沒有智慧的人非常可憐,智慧又是依靠精進而來。所以,大家理應精進不懈地增上自己的智慧。
于此世間萬物中,更無如己之愛重,
若不思維己過德,則與禽獸有何異?
于此世間萬事萬物中,我們對任何事物的態度,都不如對自己那樣愛重。即使有人口頭上說“我對別人如何如何關心”,實際上他真正最喜歡、最執著的,唯一就是自己。但盡管最執著的是自己,很多人卻不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什麼才對自己有利呢?增長智慧,學習對今生來世有利的知識,思維哪些是過失、哪些是功德,對過失盡量去克製,對功德盡量去增上。如果對此一點也不思維,表面上看來是人,實則跟飛禽走獸無有二致,畢竟它們也是爲了短暫的生活而忙忙碌碌。
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人,應該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打算。現在很多在家人和出家人,人生沒有什麼方向,反正過一天算一天,從來沒想過一生中最有意義的是什麼?最沒有意義的是什麼?要舍棄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整天迷迷糊糊的,除了飲食生活以外,什麼都不管。
其實作爲一個人,要分清功德與過失,是過失就盡量克製,是功德就盡量行持。那什麼是功德呢?比如學習這部論典,要爲一切衆生發無上的菩提心;或者自己終生斷肉茹素,盡心盡力地聽受佛法;或者每天念誦經典,竭力做一些放生的善舉。這些都可以作爲畢生行持的目標。當然,如果你有弘法利生的大能力,那就更好了。
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思維,自己活在世界上到底是幹什麼的?假如你什麼安排都沒有,每天天亮了就爬起來,吃點東西再睡一會兒,隨便做點事情就好。幾十年渾渾噩噩的,一下子就晃過去了。這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態度,假如人生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這樣跟禽獸有什麼差別?
乃至營商諸瑣事,亦需問他及自察,
一生所取所舍事,不問不察豈非蠢?
做生意、搞修建等簡單瑣事,自己不懂的時候,尚且知道向經驗豐富的人反複詢問,而對一生中應取應舍的大事,反倒既不詢問別人、也不自行觀察,那豈非世界上最愚蠢之人?
上師如意寶在加拿大時,也曾對西方人諄諄教誡:“你們每天對吃飯都會再叁觀察——今天吃什麼菜?這個菜不要有毒,不然對身體不好。一頓飯尚且如此重視,但對生生世世的解脫大計卻從不思維,這跟旁生有什麼差別?”當時許多人認爲法王的教言很有意義,他們爲婚姻、家庭、生活一直操勞,卻從沒想過來世到底存不存在?今生應該爲來世做點什麼?這方面若沒有任何打算,那簡直是太愚蠢了。所以,後來很多人發起堅定的誓言:從今以後要行持善法!
我們有些人已年過半百,過去幾十年基本上是虛度了,從現在開始,你們的心應該專注在佛法上,一邊學理論,一邊調伏自己的相續。當然,沒有一點修持,光是口頭上會說,也起不到作用;修持若沒有與理論相結合,天天都是盲目地看虛空、觀自己的心,這樣也不行。利他的行爲要與聞思結合起來,然後一定要修,否則時間過得特別快,聞思了二叁十年,但煩惱一點也沒有調伏,那是沒有用的!
無過之士雖少見,若于過失知爲過,
則能斷彼所作故,將成猶如離雲月。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諸佛菩薩以外,沒有過失的人極爲少見。…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