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有了過失也不要害怕,只要知錯能改,過失畢竟是有爲法,它能依靠對治來摧毀。前段時間,有些道友通過反省,完全認識到自己某些行爲不對,從內心中忏悔:“我真的很壞,如果再這樣下去,肯定會成法油子,幸好現在醒過來了!”有了這樣的認識,就像離開烏雲的皎潔明月一樣,修行才能獲得成就。否則,始終沈溺在過錯中,不願對別人講,自己也不知忏悔,這樣下去是很可憐的。
若能精進地忏悔,什麼事情都有挽回的余地。以前我講《金剛經》時也給大家講過:唐朝有個人不信佛教,他有一次到朋友家中,看見一本《金剛經》,于是把經書撕毀,隨手丟棄于窗外。回到家中,他突然不能說話了,家人屢次請名醫治療,仍然無效。五六年之後,他偶爾聽鄰居念《金剛經》,方恍然醒悟,知道這是以前毀經的果報,心中十分後悔,便耳朵貼著牆靜聽,合掌默默地忏悔。過了一個多月,有天他到寺院裏去,見到一位慈祥莊嚴的老和尚,老和尚問他有何事,他指著嘴巴示意自己不能說話。老和尚從袖中抽出一把刀,在其舌下一割,立刻能說話了。他摸摸嘴,沒有出血,也無疼痛,淚水奪眶而出,磕頭致謝。老和尚爲其念《金剛經》,聲音和鄰居誦經聲一模一樣。不久他又來該寺,拜訪這位老和尚,但寺中都說無有此人。他疑惑不信,來到羅漢殿,看見須菩提尊者的像與那位老和尚相仿,才明白鄰家的誦經和那位老和尚,全是須菩提尊者的化現。于是請畫家繪製一幅尊者聖像,致誠禮拜供養。他也親自書寫《金剛經》,終身持誦,變成了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故意撕壞佛經,是非常嚴重的罪業,但若了知過失後誠心忏悔,就會像《親友書》中所講的,即便是嗔心最大、貪心最大、癡心最大的人,後來也會改邪歸正,猶如月亮撥雲而出一樣,獲得聖者的果位 。
我們藏族有種說法:“無過之人找不著,無結疤樹尋不到。”古人亦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此,人沒有一點過失是不可能的,有了過失一定要懂得忏悔,否則若一犯再犯,來世就不知要變成什麼樣了。
圓滿諸德雖罕見,若于功德生欣樂,
且于彼德常串習,則將成爲具德者。
除了佛陀以外,圓滿功德、十全十美、無有缺陷的人極其罕見,但若對功德善法生起希求心、歡喜心,並經常串習這些功德,同樣也能成爲具足功德者。
在這個世界上,完美的好人非常難找。我經常想:“智慧不錯的人,卻很傲慢,心不穩定;穩定老實的人,可又特別笨,什麼都不懂。真正又穩重、又有智慧、又有慚愧心、又具因果正見的,如同一棵完美大樹般的人非常難得。有時候覺得一個人各方面挺不錯,但不久就會發現他有這樣那樣的毛病。”
我們發現自己有過失時,爲了遣除這些過失,對善法生歡喜心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聽到聞思修行等善法功德就悶悶不樂,像餓狗面前放青草一樣,特別沒有興趣。而做一些無聊的事情,比如看電影、看電視,就樂此不疲,怎麼樣都沒有厭煩心。
最近我通過不同途徑了解,有些人有看電視的現象,你們以前發過願的,現在這樣的話,是要懲罰的。我們在寂靜的地方看這些,確實很無聊,我在大城市裏遇到很多居士,他們不看電視已經五六年了,在城市裏都能避免這樣的染汙,我們修行人就更不用說了。其實,造惡業沒有任何意義,一定要盡量製止。從無始以來,我們在這方面已經串習得足夠了,現在應該改變自己,讓自己逐漸變成智者,對自他有一定的利益。
就像我們這裏的有些法師,剛開始也是有很多煩惱和習氣,但就是因爲他們喜歡善法,串習久了以後,現在不僅能保護自己,而且也能度化衆生。每個人都需要達到這樣的境界!
若于過失不知錯,爾時彼人常犯錯,
如是重蹈覆轍者,則滅前有之諸德。
若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便會一而再、再而叁地屢犯不止,如此重蹈覆轍之人,會把以前所積累的功德全部滅盡。
這個道理對我們很重要。世人很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渾渾噩噩過了幾十年,卻從來沒有發現過。大家現在依靠善知識的引導,了知大半生都是在無意義中度過了,爲了改變這種狀態,今後當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己,一旦發現自己的錯誤,馬上要加以改正。如果永遠一直錯下去,那就無藥可救了。
以前律登堪布有個出家弟子,他破了好幾次根本戒,每次事後都在上師跟前忏悔,但不久後又重蹈覆轍。最後他再去忏悔時,上師都哭起來了,說:“再給你傳戒,我都無能爲力了!”現在有些官員特別喜歡貪汙,他們也不知道這是錯的,還認爲自己很聰明,自己很有能力,于是一錯再錯,锒铛入獄時才悔之晚矣。
這些人的下場,必定會越來越墮落,最終將辛苦累積的善根摧毀無余。尤其是有些人,學佛多年後改學外道,對上師叁寶生起大邪見,當下便將以前的資糧徹底毀盡。因此,作爲一個人,必須要具足正知正念!
修習功德越增上,如是過失越減滅,
處事渾噩不觀察,雖經百年無長進。
如果修習的功德越來越增上,與之相反的過失便會越來越減滅。比如一個人的聞思修行非常精進,智慧得以提高,他相續中的貪嗔癡慢嫉以及各種罪業和過失,就會日漸減少。所以修學過程中需要精進,有了精進一定會有進步。假如沒有這樣,整天渾渾噩噩、糊裏糊塗,即使過了一百年,也不會有任何長進,智慧永遠無法增上。今年是一歲,明年還是一歲,始終沒辦法長大,越來越像個法油子,吃喝玩樂、閑談度日,生活沒有任何實義。
有智慧的人哪怕在學院裏呆一個月,進步也會突飛猛進。而沒有智慧的人,即使長年累月住在這裏,對相續也沒有多大幫助,正如《水木格言》所言:“沈在水中之石頭,即便浸泡一百年,石頭裏面終是幹。”
我們作爲一個人,首先應辨別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我家鄉那邊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過失,每天早上起來吃飯,然後去放牦牛,賺一點錢,這就是人生的價值,除此之外,身口意如何向善、做有意義的事情,這些問題從未考慮過。而對需要遮止的,如打麻將等不如法行爲,他們也沒什麼感覺,整天都是庸庸碌碌地度日。
我們修行人必須要睜開眼睛,看一看哪些是功德、哪些是過失?了知這兩個問題非常重要,若不知道這一點,對功德就沒有向往之心,對過失也不會有排斥之心,沒有這兩者的話,則不可能懂得取舍。作爲一個人,最主要的是渴求好的方面,製止不好的方面。如果實在是前世業力現前,今生中對治力薄弱而犯了錯,至少也要有種慚愧心,這樣才不至于屢教不改。
若自相續增學問,昔過己者成同等,
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終獲得極無上。
倘若自相續中的學問不斷增上,那麼往昔超過自己的人,就被自己漸漸追上,到了一定時候會與他們並駕齊驅;昔日與自己同等的人,會被遠遠地甩在後面;如此繼續發展下去,自己終將達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我們這裏有些道友,剛來學院才一兩年,就把以前沒有學的課程全部補上了。和那些老道友一起考試時,剛開始成績並不比他們差,下一次就遙遙領先,明顯超過他們了。所以,有智慧人的行爲、戒律等好多方面,開始時雖然不如別人,但由于自己的精進和努力,以至于後來者居上,變成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因此精進非常重要,只要這顆心不退,就算自己人老體衰,也可以獲得極無上之位。《人間奇譚》中說:有個人叫魏遐昌,他年輕時讀書很用功,但每次都名落孫山,年紀大了以後,只好在家鄉教書維生。他的學生中有個叫朱富新的,非常聰明,但家境貧寒,無力供他讀書。魏遐昌得知後,不但不收他學費,逢年過節還給他很多東西。
後來朱富新年紀輕輕就考上了秀才,他非常傲慢,對老師不但不感恩,反而當衆羞辱他不長進。受到這種侮辱後,魏遐昌雖然很生氣,但轉念一想,也是自己不長進,沒有再接再厲求取功名,于是在68歲時發奮讀書。幾年後,與朱富新同時考取舉人。
不久後,魏遐昌給皇上出謀劃策,平定海賊,以此功勞被封爲禦使,專門去巡視廣東一帶的政事。沒想到,到那裏的第一件案子,就是審理朱富新(在那裏當縣官)貪汙一案。魏遐昌不念舊惡,盡量找一些有利的證據,使他無罪釋放,但縣官的官職卻被免了。
魏遐昌辦事公正廉明,深得皇上的賞識,後來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禮部尚書才功成身退。他告老還鄉時,皇上親自大擺宴席爲他送行。而朱富新一輩子也沒有出人頭地。由此公案也可以看出,魏遐昌首先是不如他的學生,後來通過精進與之平等,最後遠遠超在了前面。
有些人在學佛方面也是如此。昨前天我了解到一個居士,他學佛時間並不長,但現在已是幾百個人的輔導員了,這跟他的精進和智慧是分不開的。而有些居士學佛十幾年,還不如剛皈依一年的人懂的佛理多。因此,精進的人必定有不同的成就,大家也應該有一種決心,不要再讓自己下降或停滯不前了。
若自相續增過失,猶如陡山之流水,
彼等下墮勢難擋,向上牽引無可奈。
如果相續中的貪嗔癡等煩惱越來越增上,過失也會越來越多,這種人就像陡山流水般一瀉萬裏、勢不可擋,即使有很多人想製止,千方百計想把他拉上來,但也是無能爲力。
有些人在犯錯誤時,旁邊人怎麼勸也勸不住,包括有些出家人想還俗時,誰的話也聽不進去,完全陷入了可怕的深淵當中。
今天有個居士給我打電話,說她馬上要自殺,並說自己本來是個非常好的佛教徒,後來對別人産生執著,現在精神已經不正常了,今晚要寫一份遺囑,明天就前往某地,准備對自己采取措施。我勸她最好不要這樣做,此舉沒有任何必要,人身如此難得,今生又能遇到佛法,倘若不好好珍惜,隨隨便便輕生,下場是非常可怕的。但她根本聽不進去。現在有些領導也是這樣,本來是非常好的人民公仆,後來變成了貪官汙吏,下墮的速度相當快。藏地有種說法:“上去需要叁年,下去只要叁天。”
但不管怎麼樣,希望大家遇到違緣痛苦時,最好能虔誠地祈禱叁寶,不要做…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