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是胜义谛,凡夫众生前所显现的迷乱相称为世俗谛,而迷乱现相的本体即是胜义谛。若离开胜义、世俗任一者而妄加区分,则万法的实相与现相已经脱离,如此将无法抉择万法的真实本性。
以下是遣除他宗邪念与建立无垢之自宗。前者可分两种,有些说中观见解与密宗见解无有差别,还有些说密宗修行时虽观清净心,于见解上却并非如此抉择。对于上述两种说法首先进行驳斥,然后再说明自宗观点。
萨迦派有个别的大德认为,密宗修行上有殊胜的特点,但见解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其他宗派的高僧大德认为,显宗密宗的见解没有什么差别,这与现在汉传佛教有些大德所说基本相同。
对于此种说法,麦彭仁波切说,以显密教理分析时并不合理,显密见解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能一概而论。仅以一句“显宗密宗见解无有差别”根本无法做出圆满解释,必须清楚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然而二者虽有不同之处,却也完全符合实相意义。
戊三(遣除邪念建立无垢自宗)分三:一、遣除显密见解无别之邪见;二、诸续见解无别则有过失;三、说自宗无垢观点。
己一(遣除显密见解无别之邪见)分三:一、破析轮回不净之观点;二、于此区分实相现相;三、见修相异则有过失。
庚一、破析轮回不净之观点:
假设未知此法理,认为轮回不清净,
同时观为净天尊,亦如吐物瓶涂香,
修持等性金刚乘,如画灯火真可悲!
此观点在汉地个别佛教徒当中非常普遍,他们认为显宗密宗在见解上不相上下,密宗最高的见解也是显宗见解。
若从空性见来说,如此承许当然未尝不可,但从光明见而言,此许显然有失偏颇。宗喀巴大师给任达瓦的信中所讲到的中观见解,与宁玛巴所抉择的见解比较吻合。大师认为,修习密宗之补特伽罗首先需要修习显宗,若未以般若见解摄持,则于密宗也无成就之道。但他讲到密宗见时这样说到:显、密二者于知见上无有二致,但密宗具有一种不共特点,它于修习神通、寂止方面有极其殊胜的方便。
对于宗喀巴大师的这种观点的确不是很好解释,克主杰于《续部总说》中说:如来藏也是自之实空心的本性。现在汉传禅宗、净土宗等个别大德也抱持这种观点,认为密宗最高的见解应该是显宗般若见,出现了诸如此类的许多说法。
实际上,以一部论典并不能代表其全部观点,就像以第二转*轮无法真正说明佛陀的所有密意一样,为说明般若空性的重要性,将宗喀巴大师的个别观点暂时对部分众生宣说也未尝不可。然而真正抉择时,从空性分而言,上述说法可以承认,但从如来藏光明这一分来讲,圣者的净见量才是最为究竟的。麦彭仁波切于《三本性论》中虽未提及宗喀巴大师的观点,但却间接讲到:将密宗的特点安立于修习寂止时有一种不共方便之上,这种说法不合理。并且依靠《大幻化网》等论典所说教义作了辨析。如此抉择时,密宗若无有空性见则绝对无法成立,以《时轮金刚》为例,其中已经宣讲了非常殊胜的空性见,于此空性见中可以包括单空等一切见解,究竟时应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有关这方面的问题,麦彭仁波切与宗喀巴大师之间辩论得非常精彩,像我们这样的人,一方面根本没有资格妄加评论,只是做一个旁观者就可以了;但另一方面,对《定解宝灯论》若想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没有理解对方观点肯定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因此,对于上述道理还是应该详加分析。
在汉地,尤其古代的个别高僧大德认为,显宗密宗在知见上确实无有差别,密宗最高也就是一个般若空性。并且认为,密宗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于见解上属于空性见,于修行时则是将本不清净的法观为清净。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极度重视。
“此法理”,一切器情世界在空性方面如《般若经》中所说皆为空性,远离一切戏论;显现角度则如第三转*轮所讲一样。宗大师的部分弟子认为,大师在见解未究竟时作了如此抉择。后来贡唐仓在《般若经注释》中说:宗喀巴大师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文殊菩萨化身,若对他的见解做究竟与未究竟的区分是不合理的。真正说起来也确是如此,如释迦牟尼佛转三次*轮,二转所抉择的要比一转究竟,三转又将二转未作抉择的道理进一步作了阐述,若说释迦牟尼佛抉择第三转*轮时的见解不究竟,而抉择第二转*轮的见解最为究竟,此种说法根本无有是处。
宗喀巴大师在其所著的《甘露妙药》中已经抉择了自己最究竟的见解。为了适应部分众生的根基,其他论典确实讲到了某些不究竟观点,对此不必强加区分,释迦牟尼佛虽已获得犹如甘露般的甚深妙法,但为了利益众生,仍然在不同根基众生面前次第转了三次*轮。若因观察未究竟才如此宣说,那佛转第一四谛*轮时,是不是还没有观察究竟才如此宣说的呢?不能如此抉择。分析解释诸位高僧大德的观点时应该了知,根据不同众生根基宣说不同的观点也是很合理的,不应该以一部论典中的观点来代表他的所有观点,因为摄受众生时,于不同的环境、所化众生面前,需要显示不同的观点度化,因而不能以偏概全地妄加判断。
一切万法之本性,从空性来讲是离一切戏论的,从明分而言是光明不灭一切现分的。这样的法理若根本没有通达,认为器情万法原本不清净却强行观为清净,《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面的密宗发心部分,讲到观自己的住所为法界莲花宫殿或者西方极乐刹土,观传法上师为莲花生大士或诸佛菩萨的化身,但如果所处之地、传法上师等并非清净却观为清净,如此一来,即使观想能力非常好,也只是一种表面功夫而已,无有很大意义。
就好像瓶子里面装满了不净呕吐物,瓶子外面以种种饰物作为妆点,实际对于内在所盛装之物起不到丝毫改善作用,同理,本来不清净的法观为清净的话,根本无有意义。不论对上师、道友还是自己所处的地方等,其本性都是清净的,自己也是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无有丝毫垢染,但由于迷乱现相导致处于一种迷惑状态,从而忘失了自己的本性,现在精进观想修习就是为了能够重新认识它的本面。并非说,自己原本不是文殊菩萨,现在要精进地改装,使自己变成文殊菩萨,若如此则成不符合实际道理了。
从密宗角度,说究竟一点,自心的明分即是诸佛菩萨,虽然显现上诸佛形象各有千秋,实际于如来藏光明分上却是无二无别的,很多了义经典中说一切显现皆为佛,原因即是如此。这方面的道理非常甚深,所谓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是与清净观密切相联的。实际上,自己的所处与极乐世界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清净刹土也并不是在其他地方单独安立。
如果没有通达这一教理,认为密宗最高的见解即是空性,不了知器情世界皆为清净之理,那即使观想清净或本尊也是徒劳,如同对装满呕吐物的瓶子百般装饰、涂抹香料一样。口头虽说要修习无上大圆满、生圆次第等等,心中对它的真实教义却根本未能了知,那真的是非常可怜!如此修行,就如同高明画家绘画灯火一样,即使画得异常逼真,但能否以此遣除黑暗呢?根本不行。同样的道理,器情万法本来不是清净的反而观为清净,这只是一种形象的密宗修法。
因此,观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一定要了知一切万法本来就是清净的。平时经常说“对上师、道友要观清净心”,这并不是说将一介凡夫强硬地观为清净,实际上师原本即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同行道友原本即是金刚勇士、勇母。对这方面的道理若未能真正认识,仅仅在表面上作一种形象观想是不合理的。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根本不是文殊,但密宗修行时要求将自心观为文殊菩萨,这样的话,我也不得不如此观想。这是非常可笑的想法!不论修任何一种法、观修任何一位本尊,先决条件是要了知自己实际就是这一圣尊,只不过被迷乱习气所迷惑,现在需要重新认识而已。
凡夫众生前显现的各种迷乱相,虽然如是显现,但从本质来讲,根本不是如此,就如麦彭仁波切所讲,现在修习密宗已经成了一种形象,汉藏两地的许多人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灌顶、传法时,对别人自称为“密宗金刚乘”,但实际还根本不具足一切万法皆为清净这一殊胜见解。
密宗与显宗的不同之处,即是麦彭仁波切于《大幻化网》、《定解宝灯论》中所讲的“清净见”。不仅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也有观天尊的仪轨,修行人观天尊时一定要了知如来藏的明分,于修行还未达到究竟时,如来藏明分暂时就是圣尊之相,究竟时即成为法界光明分。比如外续部在修生起次第时,先是将圣尊观在自己的前方,这是因为自己的见解、修行等还没有究竟;见修稍微稳固时,自心与圣尊无二无别;真正到达无上大圆满的最高境界,圣尊与法界无别一体,除认识自心觉性以外,根本没有另外的一个圣尊相。
对于上述甚深的道理一定要细心思维,深深生起定解。尤其修学密宗的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心就是文殊菩萨,一切器情世界本来就是清净的,若认为文殊菩萨完全是他相续的,自己在其面前努力祈求悉地,这仅是事续部的一种修法。
庚二、于此区分实相现相:
现相虽现不清净,然为迷乱所立宗,
实相净见量之义,称为无上金刚乘。
从现相上,凡夫众生六根识前所显现的万法确实是不清净的,密宗也承认凡夫众生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皆为不清净,上师、道友只是普通凡夫而已。显现虽然不清净,但切莫以为这些显现是最究竟的,凡夫众生由无始以来的烦恼障、所知障导致,才将一切显现都见为不清净,由此建立了自己的宗派。如同具眼翳者见海螺为黄色一样,凡夫众生相续中存在眼翳般的无明习气,将原本清净的一切法均见为不清净。再比如一碗水,原本是法界明分,但人类将之见为水,地狱众生见为铁水,这也只是人类的业障较地狱众生轻微,所见相对清净而已。
真正的实相应是净见量前的显现,也即诸佛菩萨所见才是究竟…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