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是勝義谛,凡夫衆生前所顯現的迷亂相稱爲世俗谛,而迷亂現相的本體即是勝義谛。若離開勝義、世俗任一者而妄加區分,則萬法的實相與現相已經脫離,如此將無法抉擇萬法的真實本性。
以下是遣除他宗邪念與建立無垢之自宗。前者可分兩種,有些說中觀見解與密宗見解無有差別,還有些說密宗修行時雖觀清淨心,于見解上卻並非如此抉擇。對于上述兩種說法首先進行駁斥,然後再說明自宗觀點。
薩迦派有個別的大德認爲,密宗修行上有殊勝的特點,但見解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其他宗派的高僧大德認爲,顯宗密宗的見解沒有什麼差別,這與現在漢傳佛教有些大德所說基本相同。
對于此種說法,麥彭仁波切說,以顯密教理分析時並不合理,顯密見解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不能一概而論。僅以一句“顯宗密宗見解無有差別”根本無法做出圓滿解釋,必須清楚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然而二者雖有不同之處,卻也完全符合實相意義。
戊叁(遣除邪念建立無垢自宗)分叁:一、遣除顯密見解無別之邪見;二、諸續見解無別則有過失;叁、說自宗無垢觀點。
己一(遣除顯密見解無別之邪見)分叁:一、破析輪回不淨之觀點;二、于此區分實相現相;叁、見修相異則有過失。
庚一、破析輪回不淨之觀點:
假設未知此法理,認爲輪回不清淨,
同時觀爲淨天尊,亦如吐物瓶塗香,
修持等性金剛乘,如畫燈火真可悲!
此觀點在漢地個別佛教徒當中非常普遍,他們認爲顯宗密宗在見解上不相上下,密宗最高的見解也是顯宗見解。
若從空性見來說,如此承許當然未嘗不可,但從光明見而言,此許顯然有失偏頗。宗喀巴大師給任達瓦的信中所講到的中觀見解,與甯瑪巴所抉擇的見解比較吻合。大師認爲,修習密宗之補特伽羅首先需要修習顯宗,若未以般若見解攝持,則于密宗也無成就之道。但他講到密宗見時這樣說到:顯、密二者于知見上無有二致,但密宗具有一種不共特點,它于修習神通、寂止方面有極其殊勝的方便。
對于宗喀巴大師的這種觀點的確不是很好解釋,克主傑于《續部總說》中說:如來藏也是自之實空心的本性。現在漢傳禅宗、淨土宗等個別大德也抱持這種觀點,認爲密宗最高的見解應該是顯宗般若見,出現了諸如此類的許多說法。
實際上,以一部論典並不能代表其全部觀點,就像以第二轉*輪無法真正說明佛陀的所有密意一樣,爲說明般若空性的重要性,將宗喀巴大師的個別觀點暫時對部分衆生宣說也未嘗不可。然而真正抉擇時,從空性分而言,上述說法可以承認,但從如來藏光明這一分來講,聖者的淨見量才是最爲究竟的。麥彭仁波切于《叁本性論》中雖未提及宗喀巴大師的觀點,但卻間接講到:將密宗的特點安立于修習寂止時有一種不共方便之上,這種說法不合理。並且依靠《大幻化網》等論典所說教義作了辨析。如此抉擇時,密宗若無有空性見則絕對無法成立,以《時輪金剛》爲例,其中已經宣講了非常殊勝的空性見,于此空性見中可以包括單空等一切見解,究竟時應該是遠離一切戲論的。
有關這方面的問題,麥彭仁波切與宗喀巴大師之間辯論得非常精彩,像我們這樣的人,一方面根本沒有資格妄加評論,只是做一個旁觀者就可以了;但另一方面,對《定解寶燈論》若想深入細致地研究分析,沒有理解對方觀點肯定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因此,對于上述道理還是應該詳加分析。
在漢地,尤其古代的個別高僧大德認爲,顯宗密宗在知見上確實無有差別,密宗最高也就是一個般若空性。並且認爲,密宗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于見解上屬于空性見,于修行時則是將本不清淨的法觀爲清淨。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極度重視。
“此法理”,一切器情世界在空性方面如《般若經》中所說皆爲空性,遠離一切戲論;顯現角度則如第叁轉*輪所講一樣。宗大師的部分弟子認爲,大師在見解未究竟時作了如此抉擇。後來貢唐倉在《般若經注釋》中說:宗喀巴大師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文殊菩薩化身,若對他的見解做究竟與未究竟的區分是不合理的。真正說起來也確是如此,如釋迦牟尼佛轉叁次*輪,二轉所抉擇的要比一轉究竟,叁轉又將二轉未作抉擇的道理進一步作了闡述,若說釋迦牟尼佛抉擇第叁轉*輪時的見解不究竟,而抉擇第二轉*輪的見解最爲究竟,此種說法根本無有是處。
宗喀巴大師在其所著的《甘露妙藥》中已經抉擇了自己最究竟的見解。爲了適應部分衆生的根基,其他論典確實講到了某些不究竟觀點,對此不必強加區分,釋迦牟尼佛雖已獲得猶如甘露般的甚深妙法,但爲了利益衆生,仍然在不同根基衆生面前次第轉了叁次*輪。若因觀察未究竟才如此宣說,那佛轉第一四谛*輪時,是不是還沒有觀察究竟才如此宣說的呢?不能如此抉擇。分析解釋諸位高僧大德的觀點時應該了知,根據不同衆生根基宣說不同的觀點也是很合理的,不應該以一部論典中的觀點來代表他的所有觀點,因爲攝受衆生時,于不同的環境、所化衆生面前,需要顯示不同的觀點度化,因而不能以偏概全地妄加判斷。
一切萬法之本性,從空性來講是離一切戲論的,從明分而言是光明不滅一切現分的。這樣的法理若根本沒有通達,認爲器情萬法原本不清淨卻強行觀爲清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前面的密宗發心部分,講到觀自己的住所爲法界蓮花宮殿或者西方極樂刹土,觀傳法上師爲蓮花生大士或諸佛菩薩的化身,但如果所處之地、傳法上師等並非清淨卻觀爲清淨,如此一來,即使觀想能力非常好,也只是一種表面功夫而已,無有很大意義。
就好像瓶子裏面裝滿了不淨嘔吐物,瓶子外面以種種飾物作爲妝點,實際對于內在所盛裝之物起不到絲毫改善作用,同理,本來不清淨的法觀爲清淨的話,根本無有意義。不論對上師、道友還是自己所處的地方等,其本性都是清淨的,自己也是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無有絲毫垢染,但由于迷亂現相導致處于一種迷惑狀態,從而忘失了自己的本性,現在精進觀想修習就是爲了能夠重新認識它的本面。並非說,自己原本不是文殊菩薩,現在要精進地改裝,使自己變成文殊菩薩,若如此則成不符合實際道理了。
從密宗角度,說究竟一點,自心的明分即是諸佛菩薩,雖然顯現上諸佛形象各有千秋,實際于如來藏光明分上卻是無二無別的,很多了義經典中說一切顯現皆爲佛,原因即是如此。這方面的道理非常甚深,所謂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都是與清淨觀密切相聯的。實際上,自己的所處與極樂世界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差別,清淨刹土也並不是在其他地方單獨安立。
如果沒有通達這一教理,認爲密宗最高的見解即是空性,不了知器情世界皆爲清淨之理,那即使觀想清淨或本尊也是徒勞,如同對裝滿嘔吐物的瓶子百般裝飾、塗抹香料一樣。口頭雖說要修習無上大圓滿、生圓次第等等,心中對它的真實教義卻根本未能了知,那真的是非常可憐!如此修行,就如同高明畫家繪畫燈火一樣,即使畫得異常逼真,但能否以此遣除黑暗呢?根本不行。同樣的道理,器情萬法本來不是清淨的反而觀爲清淨,這只是一種形象的密宗修法。
因此,觀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時,一定要了知一切萬法本來就是清淨的。平時經常說“對上師、道友要觀清淨心”,這並不是說將一介凡夫強硬地觀爲清淨,實際上師原本即是諸佛菩薩的化現,同行道友原本即是金剛勇士、勇母。對這方面的道理若未能真正認識,僅僅在表面上作一種形象觀想是不合理的。
現在很多人都認爲:自己根本不是文殊,但密宗修行時要求將自心觀爲文殊菩薩,這樣的話,我也不得不如此觀想。這是非常可笑的想法!不論修任何一種法、觀修任何一位本尊,先決條件是要了知自己實際就是這一聖尊,只不過被迷亂習氣所迷惑,現在需要重新認識而已。
凡夫衆生前顯現的各種迷亂相,雖然如是顯現,但從本質來講,根本不是如此,就如麥彭仁波切所講,現在修習密宗已經成了一種形象,漢藏兩地的許多人觀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灌頂、傳法時,對別人自稱爲“密宗金剛乘”,但實際還根本不具足一切萬法皆爲清淨這一殊勝見解。
密宗與顯宗的不同之處,即是麥彭仁波切于《大幻化網》、《定解寶燈論》中所講的“清淨見”。不僅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也有觀天尊的儀軌,修行人觀天尊時一定要了知如來藏的明分,于修行還未達到究竟時,如來藏明分暫時就是聖尊之相,究竟時即成爲法界光明分。比如外續部在修生起次第時,先是將聖尊觀在自己的前方,這是因爲自己的見解、修行等還沒有究竟;見修稍微穩固時,自心與聖尊無二無別;真正到達無上大圓滿的最高境界,聖尊與法界無別一體,除認識自心覺性以外,根本沒有另外的一個聖尊相。
對于上述甚深的道理一定要細心思維,深深生起定解。尤其修學密宗的人,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心就是文殊菩薩,一切器情世界本來就是清淨的,若認爲文殊菩薩完全是他相續的,自己在其面前努力祈求悉地,這僅是事續部的一種修法。
庚二、于此區分實相現相:
現相雖現不清淨,然爲迷亂所立宗,
實相淨見量之義,稱爲無上金剛乘。
從現相上,凡夫衆生六根識前所顯現的萬法確實是不清淨的,密宗也承認凡夫衆生前所見到的山河大地皆爲不清淨,上師、道友只是普通凡夫而已。顯現雖然不清淨,但切莫以爲這些顯現是最究竟的,凡夫衆生由無始以來的煩惱障、所知障導致,才將一切顯現都見爲不清淨,由此建立了自己的宗派。如同具眼翳者見海螺爲黃色一樣,凡夫衆生相續中存在眼翳般的無明習氣,將原本清淨的一切法均見爲不清淨。再比如一碗水,原本是法界明分,但人類將之見爲水,地獄衆生見爲鐵水,這也只是人類的業障較地獄衆生輕微,所見相對清淨而已。
真正的實相應是淨見量前的顯現,也即諸佛菩薩所見才是究竟…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