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這才是無上金剛乘需要修持的真正義理。在顯宗根本沒有“淨見量”這一說法,這是密宗非常獨特的特點。
凡夫衆生對于一切萬法的本質雖然未能真正見到,但業障越來越清淨時,自己面前所現的萬法會漸漸清淨,這一點可以由淨見量得到,也就是密宗金剛乘的獨特修法。
《無盡慧經·緣起分》中說:佛對衆眷屬說,一切萬法本來即是清淨的。舍利子認爲並非如此,自己所見之刹土乃爲不清淨,其時有具髻梵天所見皆爲清淨,于是二人開始爭辯。正于此時,佛陀示現此刹均爲清淨,使衆人皆得以現見,並對舍利子說:“我之刹土恒時所現皆如此清淨,然汝等未能現見,如此而已。”如此宣說時,舍利子深感稀有。
這並非釋迦牟尼佛如同幻化師一般,將一切刹土變爲清淨,實際它的本來面目即是清淨無染的,所享用的四大本來即是佛母的本性。但凡夫衆生以迷亂習氣導致,根本未能真實現見,雖如此,但仍可通過比量進行推知,一切顯現其實就是清淨的,因諸佛菩薩淨見量前所現皆爲清淨,自己的業障越來越清淨,所見也就會越來越究竟,比如獲得一地時,可以見水爲瑪瑪格佛母;獲得佛果時,一切都成爲不可思議之明分。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依靠許多推理對這些道理進行了論證,依靠上述推理,即使凡夫衆生也可以認識。
抉擇諸法明分這一道理,只有密宗具足如此殊勝的教言,顯宗根本沒有將萬法建立爲清淨的竅訣,但看到現在的狀況,麥彭仁波切依舊感歎說:密宗現在已經到達此種地步,如同畫燈一般,真是可悲!
庚叁(見修相異則有過失)分二:一、彼修僅成道之形象;二、外道亦應斷除煩惱。
前文對“顯宗密宗見解無有差別”之說法已經破斥完畢。現在很多人對于密宗見解超勝顯宗這一說法忿忿不平,但真正通過二轉、叁轉*輪的教義推理論證時,即使個別人心裏有些許不滿,也根本無法對之加以駁斥,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觀點有失公正。
以下即對“見解不一定觀清淨,但修行上需要觀清淨”這一觀點詳加辨析。薩迦班智達在《分析叁戒論》中說:見解上的分類沒有必要,只需從修行上直接觀清淨即可。但這種說法也不合理。
辛一、彼修僅成道之形象:
若想器情能所依,本來非爲清淨性,
反觀清淨之修法,暴露抵觸之本相,
彼道僅是道形象,如洗黑炭不變白。
能依所依的器情一切萬法,從本性上或者名言淨見量面前都是清淨的,對本來清淨的法若未能認識,認爲萬法實際不清淨反而觀其爲清淨,如此觀修絕對自相矛盾。爲什麼呢?見解上並不認爲一切都是清淨的,但修持時,卻觀想一切皆爲清淨,就好像把原本黑色的煤炭硬觀爲白色,這怎麼能合理呢?
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中說:對狗生起畏懼,即使將自己觀爲獅子也一無是處。同樣,自己原本不是文殊菩薩,卻觀想爲文殊菩薩,如此又有何用處呢?
有些人懷疑重重:自己不是本尊,如何觀想爲本尊呢?
對于此理應該善加了知,自己原本即與本尊無二無別,但以迷亂現相遮障了實相本義,這時需要通過種種方法遣除其上的障礙,由此方可顯露自己的本來面目。衆生需要精進修持的目的也是如此,密宗之所以說觀修本尊等修法十分重要,即因一切凡夫衆生本是清淨本尊,但以無明習氣遮障之故無法了知,故需精勤修習以使本來面目無余顯露。
爾等之修法卻恰恰相反,認爲原本不是清淨的,卻一定要觀爲清淨,這不是十分相違嘛!如此修法已經成爲一種道之形象,于本論緣起中也講到,具足定解和不具足定解的兩種修行,一者是真正之道,一者僅爲形象之道。
因此,諸位修行人在修習時,一定要首先認識萬法的究竟本義,將諸法抉擇爲清淨,對這一點應該生起甚深定解。若本來不是清淨,即使念誦咒語、觀修本尊也是不合理的。實際上,念誦咒語的聲音與金剛聲無二無別,分別念與智慧無二無別,對上述道理若未通達,即使觀想、念咒語也是百無一用。就像一塊黑炭,如何洗刷也無法使之變成白色,同樣,自己本非清淨反而強行觀爲本尊,如此觀修根本是徒勞無益。
辛二、外道亦應斷除煩惱:
本非清淨假觀淨,依此若能獲得果,
無有實空之定解,外道太陽派諸衆,
離開顯現觀空等,亦應能夠斷煩惱。
對于本來清淨有所認識,之後如法觀修是非常合理的。依靠“本來不是清淨卻觀想爲清淨”的假象觀修方法,根本無法獲得究竟佛果。若非如此,不具足實空定解的外道太陽派,離開一切顯現僅僅觀修空性,這樣也應該能夠斷除一切煩惱了。
但絕對是不可能的,外道根本不具足“一切萬法皆爲空性”的定解。有些外道,原本自己不是太陽卻將自己觀爲太陽,還有些人將自己觀爲虛空,諸如此類的外道宗派,在見解上根本沒有一種決定性,對于“自己實際就是太陽、就是虛空”這一點根本沒有確定下來,如此修法雖可暫時壓製煩惱,最終卻無法將之真正斷除。
認爲顯宗密宗見解無有高低,且密宗見解只要以空性見攝持即可,這一類說法實際與外道無有二致。諸如此類的修法,如同繪畫的形象燈火一般,根本無法遣除黑暗;所謂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也唯是試圖將黑炭洗爲白色般勞而無功;若如此修行亦能成就佛果,那外道太陽派的修法也應該可以斷除煩惱了。
在座修行人應該注意,不論修生起次第還是圓滿次第,若不具足真實定解而去盲目觀修,則與外道無有任何差別。因此,對于“自己本來即是本尊、萬法皆爲清淨”等相關道理若仍然心存懷疑,一定要仔細閱讀諸如《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之類的殊勝論典,對于觀修本尊之真正含義從勝義、世俗等各個角度進行建立,通過理證、教證在相續中生起真實定解。比如觀修九本尊,自心原本就具足九本尊的一切功德,爲使本具的功德如是顯現從而精勤念修,了知念誦咒語的音聲唯是遠離一切過患之金剛聲。對于有關這方面的道理必須生起真實定解。
一般而言,續部可分爲外續、內續,外續有事續、行續、瑜伽續,內續分瑪哈約嘎、阿努約嘎、阿底約嘎。上述六乘之間的見解存在很大差別,但對這一點,個別人並不承認,他們認爲:“密乘續部之見解也無高低之別。”實際上,這種說法並不合理。
己二(諸續見解無別則有過失)分二:一、下續部不應區分賢劣;二、上續部之行爲應當呵責。
庚一、下續部不應區分賢劣:
事行瑜伽之續部,若無見解之高低,
則證現有淨等見,已達究竟之同時,
未見高低亦區分,自尊他尊有賢劣,
清淨以及不清淨,則爲自害自己也。
對方承許說,不僅顯密見解無別,而且密宗內部——事續、行續、瑜伽續 等在見解上也不存在高低。
此處所說的事續,諸多智者說它相當于漢傳佛教中的唐密,也有智者說唐密與行續相同,種種說法不一而足。一般來講,事續將自己觀爲誓言尊者,如同仆人一般下劣,前方觀想智慧尊者,如同國王一樣非常尊貴,以這樣的觀想方式于聖尊前祈求悉地;到行續時,誓言尊者以兄弟、朋友的方式,向智慧尊者祈求悉地;瑜伽續時,以誓言尊者、智慧尊者無二無別的方式進行觀修。外續部沒有將五肉五甘露觀爲清淨的能力,主要以沐浴、鮮花水果供養佛陀等行爲爲主。若一切續部見解無有高低差別,均已證得現有器情世界無別、了知諸法等淨無二、無有高低賢劣之別,爲什麼在行爲上區分自尊他尊、清淨不清淨?如此唯是自己欺騙自己,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若各續部于見解上沒有高低賢劣之分,那在行爲上,事續、行續不應有所區分,外續、內續的修行也不應存在高低之別。
此處已經詳細說明了,顯宗與密宗在見解上應該存在差別,密宗各續部之間也存在很大差別。麥彭仁波切說:見解可分爲有法見、法性見、自證見,有法見即能通達清淨的見解,法性見則是通達平等空性、離一切戲論之見解,等淨無二的見解則是自證見。若僅僅承許顯宗的空性見解,那只有一個法性見,間接已經否定了有法見與自證見。
有關顯宗、密宗見解上的差別,于法性見方面無可非議,大家都一致公認,但于有法見上確實存在相當大的差別。智悲光尊者在《集密意續講義》中說:密宗見解最主要的特點,即是通達二谛雙運,因顯宗在勝義方面將一切萬法抉擇爲空性的量是存在的,但于世俗有法見方面根本不具足真正清淨、平等的見解。因此,密宗非常殊勝的見解,即是于世俗中也能二谛雙運,顯宗根本沒有這種說法。智悲光尊者等諸位論師還說:對于名言的清淨部分,唯有密宗方能通達。從光明分而言,密宗事續的見解已經完全超越了中觀應成派,後者于明分上根本未作抉擇修持,雖說是現空雙運,但顯宗中觀應成派對于“現的部分究竟如何修持”根本沒有講到,而密宗事續部已經對這一點做出了抉擇。雖說事續是密宗最低的一個續部,但在有法見上,已經遠遠超出了顯宗最高的中觀應成派。
漢傳佛教有些人認爲唯識見是最高的,但這只是從宗派上未作詳細分析辨別而已,不論從佛經的哪一方面進行觀察,顯宗最高的見解非中觀應成派莫屬,但密宗最低的事續見解與之相比,從法性見方面應該說是同等的,從有法見方面卻已經遠遠超越了。顯宗經常說現空無二,對于空性方面,《般若經》作了非常詳細的抉擇,這一點密宗也十分認同,不過,“現空無二”中的“現”在顯宗哪一部經典中做出了清晰透徹的抉擇?因此,並不是說密宗在一切見解上已經超越了顯宗,空性見方面應該與顯宗相同,從法界明分方面,密宗確實非常殊勝,世俗中也可以將一切顯現轉爲道用,對于如來藏的本體能夠直接修持,這就是密宗的特點。
庚二、上續部之行爲應當呵責:
或者如同下續部,貪執取舍之同時,
行持等性取舍行,雙運降伏酒肉等。
未證瘋狂之行爲,豈非成爲呵責處?
或者,若無上瑜伽的見解與事續、行續的見解沒有…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