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P24

  ..续本文上一页都是显现的,于显现的同时,其本体即是空性的。若对现空无二之法理生起定解,则于缘起性也会生起诚信,因此二者实际是一个本体并无差别。

  若能真正对缘起性空之理生起殊胜不退转的定解,则于无有盈亏、一切万法本来清净的坛城之中,对空、不空、显现、不显现等一切不可思议的法义均会生起稳固不退之信心。宗喀巴曾经讲到《缘起赞》,究竟“缘起赞”是什么意思呢?名言中,因果不虚等一切显现万法无欺存在,实际来讲,诸法本性如何存在,于正在显现之此时亦复如是,《宝性论》云:“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异。”显宗讲到,一切万法之本性,于初时如此,于最后仍然如此,是本来无增无减、无有迁变之体性;密宗说为一切坛城之本性,此坛城并非有形象的一种坛城,麦彭仁波切说:外现坛城是有形象不了义的,真正了义的坛城应为心之本性——空性光明无离无合、无增无减。也就是说,一切万法并非何者皆不存在之单空,而是不可思议的一种本性,虽然不可思议,于名言中仍然可以无欺显现。何时对此理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何时即已生起了甚深法忍。

  所谓的深法忍,即对甚深之法能够堪忍。凡夫众生对于显现、空性的道理,有时认为非常矛盾、难以理解甚至生起怀疑,有时觉得这种境界似乎过于悬妙故将之舍弃,但真正对上述法理如实通达,则不论佛陀如何宣讲都会欣然接受、深入理解,此即称为深法忍。

  藏传佛教还有一种说法:若对某一法门通达无碍,则对其他法门亦会轻而易举领悟其中教义,比如对中观缘起法门已经了达,之后再接触因明、大圆满等,也会非常容易接受并体会其中所宣讲的真实教义;或者,对大圆满现空无二、净等无二的意义已稍微有所领悟,这时不论学习其他任何法都会很快融合于一处。若对任何一法均未如实了达,并且今天学此法、明天学彼法,那不论对哪一个法都会感觉非常难以理解。

  同样,对本论词句意义再三思维、反复研究,如果真正将此中所说深刻内涵了悟于心,则以后不论再看哪一个法本,即使表示方法有所不同,但真正意义上不会出现偏差。所以说,真正的缘起法门若能如实通达,不论中观还是大圆满,对任何一法都会生起真正的甚深法忍,不会对其生嗔恨心、邪见等,学习任何法门也会很快领悟其中所说道理。

  见一尘中尘数刹,刹那亦能现数劫,

  依实空幻之定解,趋至如来行境中。

  就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等大乘经典中所讲一样,对甚深法理真正已经证悟的话,则于一微尘上亦能现见无数刹土,每一尘上安住有无数如来,每一如来具足无量眷属,对此完完全全可以清晰见到,尔后,于一刹那能变为千百万大劫,或者,无数劫亦能变为一刹那。

  如此殊胜的境界,虽于观现世量前现似相违,极难成立,然而在净见量前却极为合理,麦彭仁波切于《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是故净见量之不共自境者,一尘之上能现尘数刹土,于一刹那现示多劫事业,由无变法界中不动而现示幻化游戏,以离诸分别之智慧,一时能照见一切所知等,一切不可思议之境界,皆于观现世量境前似现相违,并不能成立彼等,而净见量前彼等极为应理并成立之。”于此净见量前任何法都可以成立,如月称论师于石板上画一牦牛挤奶,并提炼酥油、熬制奶渣,以此供养僧众;旃扎古昧也于度母像上取得诸多作为装饰的金银财宝,并将此对其他人作布施。上述境界于观现世量前很难想象甚至根本无法做到,而瑜伽士通达万法的真实本义后,于其净见量前也是完全合理的。

  对净见量这一关要若未能通达,那无论如何宣说,对此殊胜境界都很难生起信心,麦彭仁波切于《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经云“一根发尖端,不可思议刹,各形皆不一,彼等无混杂”亦应成难得坚信也。”对此法理未能了悟,则对于佛经中所说不可思议之境界确实很难生信。因此,即便修学显宗,也应对净见量之法理细心体会,否则对《弥陀经》、《楞伽经》等中所宣说的不思议境界很难领会,因为这种境界,既不是胜义谛空性,也不是凡夫分别心前的显现,以凡夫六根识根本无法呈现此等殊胜奥妙的境界,但若能如实了知净见量这一道理,也就很容易得出合理结论了。

  虽然很多人并未获得如来无二之果位,但具足如此实空之幻化定解时,即可直接行于如来不可思议之境界,如强盗以火燃烧米拉日巴身体时,他未受到任何损伤,悠然安住;还有些大瑜伽士,脚踩在石头上会留下清晰的脚印。诸如此类常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一切大瑜伽士已经完全通达万法皆为实空之本性,故于此时无有任何阻碍,像米拉日巴坐于牛角中时,牛角既未扩大,尊者身体亦未缩小;汉地一位国师坐于宝瓶中,宝瓶未增大,国师的身体也没有减小,这一景象,国王也是亲眼目睹的。由于诸圣者已经无碍了悟一切万法皆为幻化这一道理,故而任何法都不会产生一丝一毫阻碍。

  己三、以不可思议之方式结尾:

  故于无偏之自现,远离一切诸偏堕,

  不可思议基法界,法性何者均不成,

  显现空性双运等,仅是宗派术语义,

  纵经百年勤思维,若无宿修成熟因,

  具大智慧极精进,然却不能通达也。

  上述所说异常深奥、以分别心难以揣度的境界和法理,若于往昔未曾积累资粮、对甚深佛法也没有串习,则即生中很难对其生起真正的信心。

  “无偏之自相”,堪布根华于注释中分开作了诠释,密宗当中将“无偏之自相”作为一个名词进行解释,还有“远离一切诸偏堕”、“不可思议基法界”,或是“法性何者均不成”,抑或“现空双运”,前文也曾提到“远离一切戏论之中观义”、“离一切边堕”、“明空无二”等等,诸如此类的名词所描述的均是诸法之本来面目,只是通过不同术语作了表示而已。虽然如此,假使前世未曾精进修习也未积累种种善根,即生亦未值遇大乘佛法、未被具相善知识摄受,即使具足俱生智慧,修行极其精进努力,但恐怕经过百年精勤、苦苦思维其中蕴藏的甚深含义也无法理解上述名词,更不要说通达其中蕴藏的甚深奥妙之理了。

  在座很多人,不能说对佛法不具足殊胜因缘,因为即生已经遇到了如此善妙的教法,全知龙钦巴说:“我们在座的人肯定从无数劫以来就积累过资粮,因为现在已经值遇甚深密法之故。”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以前修习的力量薄弱、时间也相当短暂的话,即生中哪怕非常努力,对佛法中的道理也很难通达。

  佛教教义确实非常甚深,很多世间法方面意想不到的问题或道理,在佛法中都已经作了十分透彻的分析抉择,可是,且不说无缘值遇佛法者,即使有幸得闻佛法、已经被善知识摄受的这些修行人,其中也有部分人对佛法的甚深道理无法理解、难以揣摩。故而麦彭仁波切说:前世若不具足殊胜因缘,即使万般精进,但对佛教中哪怕一个名词的含义也是百思莫解。

  是故一切诸宗派,最终究竟深奥义,

  正法善说之百川,汇此大海真稀奇!

  所以,显宗唯识、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还有密宗诸续部乃至大圆满的深奥意义,一切善说教义法理如同十方百川,已经归入于上述所说教义之善说大海。如果认真思维、详细剖析本论第六个问题所宣讲之教义,即可了知,它既包括了龙猛菩萨为主所宣讲释迦牟尼佛第二转*轮的一切教义,也涵盖了弥勒菩萨为主所解释第三转*轮的全部精华,这一问题就如大海容纳百川一般,已经囊括了一切经论教典的意义。它在文字上虽然非常简单,但其中所宣说的意义却深奥无比,无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乃至印度佛教,一切佛法之精华要义无不包括其中。

  即生中能够遇到如此殊胜的法门非常幸运,不论遭遇任何违缘都不要轻易放弃,释迦牟尼佛于因地也是经历了无量无边的艰难险阻,但只要能够修行佛法,从来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退转,于菩提道路上始终无有任何畏惧,最终才成就了究竟圆满的正觉果位。作为佛陀的追随者,如果遇到小小违缘就中途退缩,然后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一会儿依止这个上师、一会儿依止那个上师,那自称为“佛陀追随者”的话,也实在有些名不符实了!因此,不论修学任何法,切莫三心二意,内心不要散乱,遇到一个法要后就应该深入研究以致通达。

  作为修行人,除了闻思修行以外没有其他事情,唯一目的就是要了达佛陀所宣说的甚深法要。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教义如此甚深,凡夫人很难领悟其中的奥义内涵,但现在已经具足如此殊胜的窍诀,就像一个精密的指南针,已经将前行道路给我们指引出来,现在只需遵循这一窍诀如理如实地修持就可以了。噶当派个别修行人说:所谓窍诀,即非常难以了达的道理以言简意赅的方式表达出来,若自己对其已经清楚了知,就是通达了这一窍诀。实际上,本论就是这样一种窍诀,因为它已经宣说了佛法非常深奥的意义,如同大海归集百川之流一般,非常稀有!

  丁四、摄义:

  其余现相皆不定,具迁变性而显现,

  究竟双运之智慧,彻见真义无迁变。

  真正现相、实相已经统一的佛陀境界,是无有迁变、永不退转的,而其他各种各样的显现,如六道众生各自面前所现之法,全部带有一种迁变性,根登群佩于一首道歌中说:脸若变化,镜子中的影像也会变,镜子改变则脸也会改变,同样,一切有境与外境均是互为观待而变化的。

  尊者是什么意思呢?比如镜子大一点,镜中脸的影像也会显得很大,若脸离镜子较远,则镜中的脸也会显得很小。同样的道理,对万事万物若非常执著,所产生的痛苦也很大;若不是十分执著,痛苦也微乎其微。以个别修行人来说,其实生活各方面还算不错,但内心却苦不堪言,这样一来,他会将外境小小的一点苦处推而广之,放大几倍甚至几十倍、几百倍;相反,内心痛苦如果日削月减,则外境上的痛苦也会随之化为乌有。

  现在凡夫众生前的显现…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