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慧空性也并非分别念中所想象的一切皆不存在的一种空性。但这一点于凡夫相续中很难生起,故于凡夫地时,空性即是法、我皆不成立,显现即缘无量有情所生起的悲心,于此空性显现当中,名言中的因果不虚等无欺存在。
因此,于入定时以空性为主,出定后得位,世间一切名言如同彩虹般无有丝毫混杂而显现。在真正达到一定境界之后,胜义谛与世俗谛二者可以无碍双运,但于此之前,抉择胜义谛时,一切万法皆为空性,世俗中万法的显现是不灭而存在的。
故凡夫众生对于空性、显现二者仅以轮番的方式进行修持,但若承许为单空的话,则有很多过失。麦彭仁波切于《三本性论》以及两大辩论书中均再三强调:单空并非究竟见解。这并非是针对札嘎活佛与 萨格西宣说的,实际上,现在藏汉两地有许多自诩为大乘佛教徒的修行人,他们在破析空性这一问题时仍然仅停留在单空这一层面上,这种现象非常多。
所谓的修行必须随顺实相义,真正的实相即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证悟的诸法实相,根本不是一切皆不存在的单空,如果自己的修行并未随顺万法之实相,就说明已经修偏了、修错了。
丁二(分说宁玛巴自宗)分三:一、依全知龙钦巴观点宣说自宗;二、旁述他宗之辩论;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
戊一(依全知龙钦巴观点宣说自宗)分三:一、略说;二、单空非自宗究竟观点;三、真实广说。
己一、略说:
故依龙钦巴观点,应当如是知自宗,
若是真实之中观,须是双运大中观,
抑或离戏之中观,因以圣者入定慧,
及其同分而抉择,灭有无等诸边性。
此处麦彭仁波切根据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建立了自宗。希望大家对每一个问题自宗是如何分析抉择的一定要提起重视,并且于相续中反复串习,在学习中观时,如果对他宗说法以及自宗观点都未能清晰掌握的话,那就根本称不上修学中观了。
有关宁玛巴自宗,楚西降央多杰在他的讲义中说:据说智悲光尊者属于自空派,明朗罗扎瓦是他空派。实际上,明朗罗扎瓦所承许的他空与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无有丝毫差别,这一点从《三戒论大疏》中可以明显看出;而根据智悲光尊者《功德藏》的观点,他所许之自空与无垢光尊者的观点也可作等量齐观。
有些人认为,智悲光尊者的自空与格鲁派所许之自空无别,明朗大师的他空与觉囊派之他空不相上下。其实不然,若能真正理解自空与他空的含义,宁玛巴在抉择光明这一分时,与觉囊派无有差异,故而可以承许为他空派;在抉择第二转*轮的空性一分时,智悲光尊者等不论何者,与格鲁派所抉择的空性也无有点滴差别。楚西降央多杰在讲义中也是用了一种不敢肯定的口气——据说智悲光尊者属于自空派、明朗罗扎瓦是他空派,但若真正了知自空、他空之本义,也就根本没有必要对此强加区分了。
智悲光尊者对于龙钦宁提派的恩德相当大,依靠他的加持获得证悟的人可谓数不胜数;而在宁玛巴戒律方面的传承险些中断时,明朗罗扎瓦出世,依靠他使之得以恢复。因此,对于宁玛自宗而言,二位尊者的恩德非常大。总而言之,智悲光尊者、明朗罗扎瓦、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他们的观点完全一致,只是个别说法有所差异而已。
所以,依照第二大佛陀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自宗承许真正的大中观是双运大中观或离戏大中观,前者指释迦牟尼佛第三转*轮之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之境界;后者则指佛陀第二转*轮远离一切执著戏论之境界。如此殊胜的大中观境界,主要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在它面前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一切都是清净与光明大双运的。这样一种境界,虽于凡夫众生前无法现前,但与其相似的境界可以现前,对此如理抉择即是真正的中观见解。
抉择此中观见解之时,已经灭尽一切有无、常无常等全部执著,这就是宁玛巴自宗真正的见解。
现在虽有很多人并未真实通达此善妙的双运见解,但应该虔心发愿——愿我相续中早日生起离戏双运的中观境界。以前的诸多高僧大德也是这样讲的:当自相续中生起无伪菩提心与空性见时,他人哪怕仅仅闻其声、见其身也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甚至此人以无记心对他人开玩笑等,也会使凡与之结缘者获得加持、悉地以及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在心中盼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与无伪菩提心无二无别的空性正见,如果何人真正于相续中已经获得了如此殊胜的境界,则此人虽然未对自己作特殊加持,但仅仅见到他的身影、听闻他的声音,也会于自相续中种下非常殊胜的善根种子。同样,许多弟子相续中的善根还未成熟但即将成熟时,不必说听闻上师法王如意宝宣讲空性法门,依靠其相续中的无二智慧,即使仅仅听到上师开玩笑的音声也会于相续中获得无法言说的加持。
己二(单空非自宗究竟观点)分二:一、彼者仅为相似见解之义;二、彼与究竟见之差别。
庚一、彼者仅为相似见解之义:
仅仅单空作对境,彼道偏堕于二谛,
故为相似之见解,非为双运与离戏。
若仅以单空作为中观见解之对境,则已经偏堕于相似胜义谛的一方,这只是一种相似见解,并非真正的双运或离戏见解。
《中观庄严论》云:“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四百论》中说:“由无有性故,无性亦非有,有性既非有,无性依何立。”所谓的单空对从未学习过宗派者来讲,若将人我、法我等全部抉择为空性也是极其殊胜的,但相对于中观派来讲,不要说中观应成派,即使对中观自续派也是一种比较低劣的见解,故而它既不是双运大中观也不属于离戏大中观。
庚二、彼与究竟见之差别:
双运即指有与无,显现空性均等性,
然此胜义单空界,唯一有境之缘故。
所谓的双运,对于有无、常断以及空不空等全部安立为等性,并未偏堕于任何一方,而此处所讲的胜义单空境界,仅仅属于有境的一种单空执著,因此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根本称不上双运大中观。
戏论即是有无等,一切所缘之形象,
此尚未离无戏论,于彼仍旧执著故。
戏论是指有无、空不空等一切所缘形象,而单空实际并未远离此种戏论,仍然执著一种单空境界,因此根本不能将单空称为离戏大中观。
己三(真实广说)分二:一、究竟大中观前无有承认;二、名言中观有二谛之承认。
庚一、究竟大中观前无有承认:
是故大中观之前,无有任何所承认,
已证现空平等性,远离有无是非等,
一切破立戏论故,依实相义一切法,
以理不成有承认,于任何法皆不许。
真正的大中观无有任何承认。中观自宗分两个方面,首先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中观,也即修习中观的瑜伽士通过中观的分析方法进行抉择之后所现前的智慧,于此智慧面前无有任何执著戏论。
修行人通过精进的闻思修行,依靠中观各种各样的推理方法真正抉择并获得大中观的空性智慧时,所谓的存在不存在等一切承认根本无有。于此证悟殊胜境界的瑜伽士面前已经真正现见了现空等性,是非有无等一切现似矛盾之法于其前完全平等,已经远离一切戏论,如《智海经》云:诸法皆不成,不许有或无。分别念前所现一切破立之法均属戏论,如柱、瓶等皆为空性之遮破,或光明等存在之建立,诸如此类的破、立万法全部都是戏论之法,依照实相如理观察万法时,一切诸法均不能依理成立。
当然,非依理成立之法并非中观自宗,如名言中承许如幻如梦的显现,此许是不是中观应成派依理承许的呢?并非依理承认。因此,根据诸法的实相而言,从万法本体来讲无有丝毫可承认之法,故于此定解面前一切法皆不承许。
作为修行人,应力求于相续中获得如是证悟极为重要。在仍未生起此种定解之前,一定要再三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希望早日于相续中无碍生起,并且通过精进努力的闻思,潜心研究有关中观方面如《入中论》、《中论》、《四百论》等论典,对其中所说教义反复思维、深入体会,这样一来,即使不能获得真实证悟,也会得到相似的一种理解,这一点于凡夫地时完全可以获得。有论师说:若能长期闻思有关中观的论典,如幻如梦的境界必定会自然而然获得。因此,通过闻思中观法门,自相续中实有执著的习气必定会越来越减少。
所谓大中观的境界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智慧,作为凡夫人虽然暂时不能通达远离一切破立等戏论边执的境界,但与其相似的一种境界,比如通过详详细细观察,一切有无是非都是不成立的,自心的真正本面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是空也并非不空,诸如此类的见解必定会逐渐生起。若能具足大圆满方面的相关见解,则于中观当中也仅是说法不同而已,实际二者无有任何差别,如若对中观有所理解,对大圆满所宣说的本来清净等道理也会轻而易举的圆融一味。
于究竟的中观境界前无有丝毫可以承许。真正认识到自心本性时,即会了知一切有无是非等根本不是万法之实相,这一点,通过闻思于相续中渐次修习相当重要,否则不可能无缘无故在相续中生起如此殊胜的定解并获得证悟。
庚二、名言中观有二谛之承认:
如是究竟实相义,虽无承认现相中,
名言量前之二谛,各自均有所承认。
在大中观面前虽然有无是非等皆不承认,但于未通达此理的凡夫前,仍存在名言中对于二谛之分析,这一点必须承认。
在如是究竟的实相意义中,一切现相万法皆无任何承认,无有任何区分,空即是现,现即是空。虽说如此,但于辨别后得时,从暂时名言量的角度,对胜义、世俗二谛必须进行区分,《父子相会经》中说:所谓的二谛非从他处了知,而由佛陀自己所了知,除胜义与世俗二谛外,无有第三谛。月称论师于《六十正理论释》中说:观待世间智而安立二谛。意即于实相中无有任何可以承认,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若承许现或空即有过失,而于现相中应该承许胜义谛与世俗谛,其中,暂时之空性为相似胜义谛,…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