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P35

  ..续本文上一页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再从高一层次来说,即是大圆满本来清净当中所宣说的教言,通过上师的比喻、直指、窍诀来指点相关道理;若从一般中观角度而言,全部以能破、所破的方式进行抉择,说明一切万法显即是空、空即是显。

  真正来讲,本论最究竟的含义一定要通过无上密法的教言进行解释,否则,很难圆融通达其真正内涵。

  壬三(依二谛抉择之理)分三:一、如理宣说;二、承许二谛为小中观;三、如是承许之理由。

  癸一、如理宣说:

  是故所有中观道,以二谛式而安立,

  不依世俗胜义谛,不能了悟双运义。

  所以,不论显宗密宗,诸位修行人所需究竟了达的就是心的本来含义或说一切万法的实相意义,但如前所说,对渐悟者必须依靠二谛的方式成立道中观,谁如果未能通达胜义谛与世俗谛,除真正证悟者以外,根本不会了达一切万法的究竟意义。

  诸多经论中说:对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含义未能通达无碍而想了知现空无二之双运含义的话,那决定是一种无稽之谈!因一切万法皆可包含于二谛之中,若能通达此二谛的究竟含义,则积累资粮、行持善法等一切行为都会合情合理,比如观修菩提心时,最终仍需安住于无缘之中,故说一切显现皆是假象,而修行的目的即是生起胜义菩提心。

  皈依时也需安住于无二境界中,因最后必须通达胜义的皈依。宁玛巴不论《龙钦宁提》还是《开显解脱道》,都包含胜义、世俗两种意义,如果仅仅“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无上殊胜菩提心”的话,这只能称为世俗菩提心,根本不包括胜义菩提心;皈依也是同样,如显宗所说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非常好的,但从空性角度来讲,皈依的对境就是自己的心,心的本性即是空性,像这种了义的皈依于现今时代确实是少之又少。

  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佛法,从皈依、发心到修持人身难得以上,都有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区分,如果没有通达其中所说的真正含义,那就很难了达佛法的究竟内涵。

  癸二、承许二谛为小中观:

  佛陀所说一切法,悉皆真实依二谛,

  故具二谛各承认,因取果名小中观。

  遍知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完全是依靠胜义谛与世俗谛演说的,因此,暂时来讲,必须承认胜义谛与世俗谛二者,且以果中观的名称对因亦取名为中观,因而将其称为小中观。

  《中论》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门全部可以包括在二谛当中,如若未能通达此二谛的意义,想要解释佛经论典可以说是难之又难。

  癸三、如是承许之理由:

  观察诸蕴为空性,仅破所破之无遮,

  观待彼者亦存在,所谓无有之承认。

  对于诸蕴等一切万法,通过观察抉择之后可以遣除一切所破,仅从遮破所破之无遮这一角度,应该承许有、无两种承认,比如对柱子、瓶子等进行观察,可以得知此等法于名言中存在,然而依靠中观理分析时,这些法也仅是空性而已。观待分别念前的单空来讲,“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这样一种概念于名言中必须承认,否则,对于名言万法无法圆满解释。

  所以说,暂时承许小中观或安立二谛之观点非常合理,这一点是中观自续派之自宗,并非无缘无故推向于他宗的一种虚妄之说。

  庚五(结彼之义)分四:一、不应对二谛取一舍一;二、取单空舍世俗之过失;三、故当呵斥取断空者;四、于理证亦有妨害。

  辛一、不应对二谛取一舍一:

  如是因或道中观,二谛承认均自宗,

  并非胜义作自宗,世俗谛则推予他。

  依靠这样一种因中观,最后可以获得究竟果中观,然而依此道抵达真正的目的地之后,此道也不再需要。对此因中观或者道中观,于二谛之中应该承认,这也是中观应成派自宗的观点,如若应成派对此加以否认的话,则对月称论师的《入中论》、《显句论》等论典根本无法解释,而且应成派也应与中观自续派无有任何差别了。但中观应成派分入定自宗与出定自宗两种,于入定自宗时一切都不承认,出定自宗时则有所承认,而中观自续派一方面未对入定、出定加以区分,一方面承许名言中一切万法真实存在,胜义中暂时抉择为单空,究竟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对于“名言中是否承认自相”这一问题,麦彭仁波切于《澄清宝珠论》中说:这一点即是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的主要差别。

  若未观待二谛,将胜义空性承许为自宗,将世俗积累资粮、修行善法等全部推诿于他宗则是绝对不合理的。尤其在中观应成派自宗论典当中,明明承认世俗中可以安立五道十地等,藏传佛教与印度的许多高僧大德也对此有所承认,根本没有将世俗中的一切安立推向他宗。

  胜义空性并不是唯一的自宗,当然入根本慧定时有所承认的话,确实会出现很多过失,但于世俗中的一切承认是观待后得出定而言的,这一点可以安立为暂时的自宗。

  辛二、取单空舍世俗之过失:

  若尔自宗则成为,仅是独立胜义谛,

  谤说基道果诸现,唯是迷乱之所断。

  如若将世俗中的一切承认全部推给他人,自宗仅仅承许一个胜义空性,根本不存在光明分,比如臧拉巴等论师说:证悟究竟胜义时唯一现前空性,一切显现根本不存在。也许这种说法具有特殊的密意,但实际来讲,此说法并不合理,光明分如果完全不存在,则其自宗已经成为单独的胜义谛,也即是一种单空。

  不论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如若认为诸高僧大德所证悟的仅仅是一种单空,那已经将所谓的果中观仅仅安立在空性这一层面上,如此则对基道果时的一切显现全部安立为迷乱的所断,这是一种严重诽谤。

  按照无垢光尊者《句义宝藏论》中所讲,一切众生于基时如何显现,依靠二十五种功德做出了抉择;于道时,五道十地等根本没有一个是单独的空性,甚至《俱舍论》以上都承许有一种现分;到达佛陀果位时,诸种光明显现也没有离开。

  但个别人不仅诽谤道时的诸种显现,而且对果位时的一切光明显现也做出诽谤,这是非常可怕的见解。很多人认为:证悟空性就是得到了空洞洞的一种境界。而实际上,所谓的证悟空性也仅是从一个侧面做出的解释,在证悟空性的同时,光明必定是与空性无离无合而存在的,否则,所证悟的境界与阿罗汉的无余涅槃也已经无有任何差别了。

  究竟时唯剩单空,二智等无之观点,

  如同声缘自道中,所许无余之涅槃,

  如果一切基道果的显现都不存在,于地道圆满究竟时唯独剩下一种单空,则于此单空当中,根本不会具足佛陀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十八不共法、四无畏等如大海般无量无边的功德。以前印度的温拉巴桑给等论师说:一切都是空性。藏传佛教也有个别论师说:现前佛果时,如来无有智慧。无垢光尊者于《宗派宝藏论》中着重驳斥了如来不存在智慧这种观点。

  此处说,执著地道圆满时仅为单空的观点,与小乘声缘道毫无二致,因小乘声缘道认为,获得无余涅槃时,一切蕴等诸法全部消融于虚空中,一点一滴也不会剩下。

  此亦犹如灯火灭,实际无有差别故。

  你等虽然自称为密宗、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等等,但对佛陀所宣讲的《般若经》、《涅槃经》等未能善加融合的话,肯定处处都会出现矛盾,《般若经》说一切都是空性、《涅槃经》和《如来藏经》着重说光明等显现,因此承认空性者认为宣说光明的经典不合理,承认光明者认为宣说空性的经典不合理。

  其实现空双运的问题非常深奥难懂,在凡夫、菩萨、佛陀面前都存在现空的境界,那对于这样现空双运的境界究竟怎样理解?怎样认识?……对于这些问题,很多人都是浑浑噩噩、一知半解,相信通过学习本论,具有智慧的修行人,对佛陀二转、三转*轮以及包括密宗在内的有关光明与空性方面的问题一定会有所认识,所以,本论对诸位修行人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无上至宝。

  辛三、故当呵斥取断空者:

  佛说诽谤双运界,如持虚空断见派,

  释迦佛法之盗贼,亦是毁灭正法者。

  《涅槃经》中说:执著空之空性者如同裸体外道,无有解脱;而不空之空性乃如来善逝之正教。意思就是说,空之空性是裸体外道——断见派的一种观点,而不空之空性即承许如来藏的光明分,这才是真正的正见,属于如来善逝之正教。佛在诸多经典中说:宣说显不是空、空不是显的所有补特伽罗,就如同执持虚空断见派或者无色界空无边处的见解一样,以此将诽谤一切双运界,他是释迦牟尼佛佛法之盗贼,是毁灭正法之恶劣者。

  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即是现空双运,显现与空性二者不能离开,假设仅仅执著空性,破除了一切显现,这就是佛陀正法之盗贼。《智慧手印经》中说:空性无生谁未作,无见无来无迁变,缘彼说我学皆空,此乃佛法之盗贼。《指鬘经》中说:毁坏佛陀教法者有两种,一者为断见派,执著一切皆不存在;一者为常见派,主张一切有我。

  应该了知,佛法从基道果任何一者来讲都是不离现空的,比如释迦牟尼佛第二转*轮抉择了空性,但其中并未否定光明,《般若八万颂》云:心无有心,心之自性即光明。何时真正通达空性、光明无二无别,才会将二转、三转*轮圆融一味,否则,对于此理未能善加辨别,在研读《涅槃经》时,认为如来藏是常有的、光明是存在的,然后将抉择空性者全部判为外道法门;见到《般若经》时,认为空性的说法绝对正确,只要说是常有存在即属外道。或者,认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是不是自相矛盾,或者承许他空时自空派已经成了外道,承许自空时他空派就成了外道。但是,若能依靠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所宣讲的窍诀,对佛经、论典都会圆融地做出解释。希望诸位能够经常翻阅《般若经》、《楞严经》等,对其中所说教义多多思维,通过各种途径力求通达佛陀所宣说的真正教义。

  不论哪一个传承,凡抉择中观见解,即应承许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是最高的,尤其藏传佛教许多宗派都自称自己所持的是中观应成派见解,但对于他们所抉…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