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择的到底是不是应成派的究竟密意则多有辩论。
对于最究竟的中观见解,有些宗派认为最后现前的应该是一种单空境界。但这种远离光明的空性是绝对不合理的,麦彭仁波切于《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通过教证、理证对此观点作了非常详细的破斥:自心于基道果时均具足光明,否则众生于最初时不会产生迷乱的对境,无有现基之故,然非如此,由于众生未能认识此现分,故而产生种种迷乱;最后一切迷乱显现融于光明法界,从此之后凡夫众生不复存在,众生亦不会再次转生轮回。
辛四、于理证亦有妨害:
以理亦知此观点,于有诽谤为无理,
依靠定解金刚火,能焚恶见之高山。
承许究竟圆满时唯有单空的观点已经将有者诽谤为无,如此则不仅相违于教证,且于理证也有一定违害,如名言中空性、光明均应承许为存在,胜义中,光明是不可思议的如来智慧,空性也是凡夫分别心无法思维的境界,然而本来存在的光明、空性等,你等却将之诽谤为无,此种说法于正理面前永远无法立足。
不论二转*轮还是三转*轮,作为佛教徒,应对佛陀的究竟密意圆满解释,但现在许多人不仅无法诠释佛经密意,而且依据自己的分别邪念妄加臆造,对佛经一知半解甚至断章取义,这是非常愚痴的一种行为。实际不必依靠佛经教理,仅仅自己推测也应了知,自己的心不仅是空性,而且存在光明一分,此光明分若于名言中不存在,则成佛时又于何处现前呢?因此,应依靠二谛之定解的金刚火,摧毁他人执著脱离显现的邪见高山。
对此处所讲道理真正生起定解并非难事,不论依靠显宗哪一部经典,通过自己详详细细的观察,所谓心之本性并非单独的空性,从空性而言,其本体虽毫无疑问应承许为空性,然而从另一角度,其明现分也绝对不能否认。无垢光尊者在《上师心滴》、《七宝藏》等论典中经常引用水月的比喻说明:心之自性从空性角度无有丝毫可得,如同水月之上无法得到天月的一点一滴一样,然而从现的角度却可以无欺显现,此现空双运的本体于任何具眼目者前均可无欺获得。
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分二: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二、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
以下总说显密共同要点。总的来说,显宗也是首先将显现、空性,或者名言与胜义分开抉择,最后方能通达无二的心之本性。实际心之本性是显现、空性无二无别的,但凡夫众生具足一切烦恼束缚的缘故,不论显宗还是密宗首先都应分开抉择。
庚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辛一(略说)分二:一、宣说二谛无别之义;二、显宗以轮番方式引生双运大中观。
壬一、宣说二谛无别之义:
是故中观诸论许:对于妙慧因中观,
以理观察未成前,不成双运果中观,
所以,有关中观方面的如佛陀第二转*轮《般若经》等经典,以及后代高僧大德所著的《中观六论》等论典,此二者分别称为经中观与论中观。在上述经论中,对于妙慧因中观,通过以理观察尚未成就之前,无法真实成立殊胜双运的果中观。
如前所说,个别利根者不一定首先以轮番方式修持,但以一般渐次根基来说,现空无二的双运智慧一瞬间于相续中生起是非常困难的。故此,诸多经论中首先将显现、空性分开,依靠名言量抉择轮回因果存在、三宝功德不可思议,依靠胜义量抉择一切万法皆为空性,乃至分别观察二谛之正量所生之因中观未真正成立前,由其引生的双运果中观根本无法现见。
因凡夫众生具有非常严重的实执心,故而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以断除其实执,之后再继续修持如来藏的本来光明。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者也是同样,修生起次第时观一切为清净,修无相圆满次第时观一切皆为空性,显现、空性分开修持;修持无上大圆满时,渐次根基者也是首先修习本来清净,之后再修光明任运自成;释迦牟尼佛转*轮时,也是先宣讲空性,再抉择光明。
故虽以理而抉择,现空二谛之法理,
然终成立无别果,此为因果乘精华。
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注疏》中说:释迦牟尼佛第二转*轮是暂时了义的观点,其最究竟的了义观点应是第三转*轮,因佛陀暂时宣讲了万法空性,其光明分于第三转*轮才真正做出了抉择。暂时来讲,对于现空二谛法理进行以理抉择时,需要通过轮番方式进行观察,然而最终究竟了义的观点应是现空无二,此观点即是因乘、果乘最究竟的了义精华。
麦彭仁波切《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以及智成仁波切《大幻化网总说·开启宝藏之钥》都讲到:胜义谛、世俗谛二者,暂时在密宗也应分开抉择,究竟则是现空无二无别。由此可知,显宗、密宗抉择的意义实际根本无有差别,一般密宗提倡的五十万加行、修本尊等,在显宗均是以隐藏方式宣说,但密宗所说教义显宗不一定全部具足,同样,显宗大乘所说教理也不一定全部在小乘根基众生前宣说。
显宗、密宗虽然无有任何差别,但于现今时代,很多人对密宗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邪知邪见,甚至认为密宗佛像不能与释迦牟尼佛像供在同一佛堂中,此类人实际对显宗教义根本未打下良好基础。有一个人说:修学显宗,密宗上师不高兴;修学密宗,显宗上师不高兴。他自己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实际显宗、密宗的上师不应为此展开争论,而应于外道前辩论并使他们了达佛法,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辩论。现在部分的密宗行者既没有讲经说法,也未实地修持,唯一依靠灌顶等方式进行引导,由此导致许多修行人对密宗无法生起真正的信心。
通常而言,需要依靠小乘观点抉择名言量,如《俱舍论》对五蕴、十八界等安立的观点,即使中观应成派也是承认的,《入中论》中色以及蕴等的法相与之抉择的完全相同。《俱舍论》是小乘以抉择名言量为主的一部论典,《中观根本慧论》则是未区分应成派与自续派的一部总的中观论典。现在个别法师将中观与俱舍混于一处,以俱舍观点解释中观,以中观观点诠释俱舍。当然,中观当中以名言量抉择时依靠《俱舍论》解释确实无有不可,然而中观所讲的胜义观点若与俱舍所讲之胜义结合宣讲,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根本不可能成功!
壬二、显宗以轮番方式引生双运大中观:
彼等智慧以轮番,断除二边皆不住,
超离思维之境界,是故乃为大中观。
闻思派首先抉择空性,于空性中可以显现,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依靠显、空二者断除有、无之执著,最后有、无二者均不存在,获得远离一切思维言说的境界,即是所谓的大中观。
为何称为“大”中观呢?以凡夫分别心根本无法容纳,是圣者离一切戏论的一种境界,为表明其完全属于圣者境界,凡夫无法领悟其中的甚深内涵,故以“大”中观、“大”智慧来表示。个别人认为“大中观”、“大圆满”非常简单,只要掌握其中的一个窍诀就可以完全通达,但仅仅依靠一些相似的皮毛而获得真正大中观、大圆满的证悟谈何容易!
直至依靠轮番式,未证究竟智慧前,
非为诸佛之密意,精华究竟大中观。
依靠胜义谛、世俗谛轮番交替的方式进行观察,在没有证悟究竟智慧之前,此人即未通达诸佛的究竟密意,也即乃至存在现与空的执著之前,就无法获得佛陀真正的双运智慧。
不论修习大中观还是大圆满,很多修行人通过上师指点或窍诀修持时会获得相似的一种境界,但这只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所谓的“我”也出现了,贪心、嗔心也随之产生了,这就是修行力量不足导致的。乃至以轮番方式修持未获得究竟圆满的智慧之前,根本无法证悟诸佛菩萨的究竟密意,根本未能通达究竟大中观的精华要义。
辛二(广说)分五:一、入根本慧定之究竟果中观;二、后得妙慧非为真实现空双运之理;三、真实现空双运非为言思之境;四、宣说彼之异名;五、彼者唯是各别自证之行境。
壬一、入根本慧定之究竟果中观:
犹如燧木摩擦火,二谛无垢之妙慧,
所引双运大智慧,息灭有无等四边,
圣者入定之智慧,安立双运果中观。
如同燧木、燧垫通过磨擦生火后,其自身也会随之焚毁一样,首先依分别念以名言量抉择显现、胜义量抉择空性,也即以显现断除无边、以空性断除有边,通过长时间的修持之后,对于显现、空性二者的执著,也会如同燧木、燧垫一样自然而然消于法界。
因此,以观察名言与胜义的无垢妙慧可以引生无二双运的大智慧,此时,空不空等一切戏论之边完全焚尽无余,此真正圣者入根本慧定的智慧,即安立为无二双运果中观。
壬二、后得妙慧非为真实现空双运之理:
不偏二谛后得慧,虽立现空双运名,
然而入定大智前,不缘现空双运性。
既不偏于胜义也不偏于世俗的后得妙慧,虽然暂时可以安立现空双运的名称,然于入圣者根本慧定之殊胜大智慧前,根本不会缘显现、空性等任何一者,完全是无二无别双运之体性。如显现以外无有空性、空性以外无有显现的一种境界,于名言中可以暂时安立为现空双运,但于圣者根本慧定前,显现空性、清净不清净、常无常等一切所缘皆不存在。此种境界必须通过修行才能获得,所谓的显现、空性等完全是凡夫分别心前语言和思维的对境,根本不是真正的现空双运,就好像以手指指点月亮时,手指绝对不是月亮一样,仅是依靠这种途径表示而已。
壬三、真实现空双运非为言思之境:
显现名言量之境,空性胜义观察境,
双运现空相融分,彼等均是言思境。
为何此时不能称为真正的现空双运呢?因为这一阶段所得到的显现只是名言量的对境,比如柱子,人们以眼睛可以见到其颜色、形状,心中也如此寻思:此柱子不空的部分即是显现,它是明明了了存在的。所谓的空性,仅仅依靠胜义量——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等进行观察,将一切万法首先抉择为微尘,之后再进一步抉择为空性,这也是依靠分别心抉择所获得的对境。而双运即是名言量的显…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