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与胜义量的空性二者不可分割、互相圆融。上述所有境界,均是分别念的一种对境,因而此现空双运并非圣者根本慧定的殊胜境界。
既然如此,于圣者根本慧定时,是不是除二谛抉择之显现、空性以外现前的一种现空双运呢?
并非如此。无垢光尊者说:具眼翳时与不具眼翳时所见的对境为同一者,然而眼翳消除时所见却完全不同,同样,最初现、空二者完全分开,分别具足现和空的执著,但真正通达万法本性时,所谓的现与空根本无有二致,是一模一样的。
凡夫众生对显现与空性的执著极为严重,因而释迦牟尼佛为对治凡夫相续中的这两种实执,分别转了二转*轮、三转*轮,当显现、空性的执著完全消失于法界时,即无余现前现空双运的智慧,此智慧唯是各别自证的对境。
超离言思之入定,唯是各别自证智,
有现以及无现等,以量观察均不成。
超离一切言思的、各别自证的智慧即是圣者的根本慧定,此时,显现与空性、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本来清净与任运自成等等,凡是依靠语言文字所表示的一切有现、无现之法,于此圣者根本慧定前根本无有任何所现。
此种境界以凡夫分别心根本无法衡量,就像盲人一旦现见色法时,才能知晓大象的本来面目一样,同样,一旦真正开启相续中的无二慧眼,才能够见到无二双运的真实面目。
凡夫众生依靠分别思维所判断的法界根本不究竟,何时能够现前各别自证的入定智慧,有现、无现等一切都不成立,虽说不成立,却也并非单单的一个空性,除显现、空性无余清净外,根本无有其他。如同饿鬼业力稍微清净而转生为人时于水上一点一滴脓也无法现见一样,依靠凡夫的思维、语言根本无法表达各别自证的境界,一旦真正获得此各别自证的境界时,显现、空性完全无二无别,此时无有任何语言思维等执著。
壬四、宣说彼之异名: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
一旦无有轮番修,获得双运智慧时,
观察而破蕴所破,无遮单空亦超离,
前面已经对显现、空性以及暂时的现空双运作了解释,而依靠轮番方式修持胜义、世俗二谛仅仅是一种妙慧,并不是究竟智慧,一旦无有轮番而是真正获得了显现、空性无二双运的殊胜智慧,也即柱子等万法的显现与空性二者可以于相续中同时现前,根本不需要轮番。
有些人认为:既然一切万法皆为空性,那为什么见不到?通过中观理抉择时确实一个法也不存在,但离开中观理证的观察,反而会增加有的执著,就像开水放在火上时是沸腾的,离开火时就会很快冷却一样,同理,以中观理进行抉择时,万法似乎已经完全成为空性了,这时贪心、嗔心等都不存在,甚至以为自己已经证悟了空性,然而一旦不再观察,所有的烦恼似乎丝毫也没有减少,全部都回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凡夫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实执非常严重,仅仅依靠理论观察是绝对不行的,必须通过精进修持才能真正断除烦恼等实执,比如眼翳者虽从道理上了知海螺为白色,但想要真正见到就必须依靠长期服药治疗眼疾,凡夫从无始以来就在轮回苦海中流转,虽然短时间内已经通达众生流转的根源即是无明烦恼,但仅从道理上了知根本不足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精进努力修持才能够真正断除。
何时真正获得了无二双运的智慧,观察的五蕴、十八界等一切所破根本不存在,抉择为无有丝毫自性的无遮单空也不存在,已经真正超越了能破、所破等一切法。龙树菩萨说:所破无有故,我亦无有破,汝等若说破,于吾大诽谤。真正来讲,实相当中无有任何可以遮破之法,因而如果有实宗说有所遮破的话,即是一个非常大的诽谤。《回诤论》中说:“若即无自性,遮亦无自性。”如果一切万法无有自性,则所谓的非遮或无遮也无有任何自性,已经完全超离破与所破、空与单空等一切法。
此处的“遮”,格鲁派认为中观应成派究竟来讲应是无遮,宗喀巴大师在《善解密意疏》中引用月称论师《显句论》的一个教证:“世间所有言,无事无所有。此等为显无遮故,无事即无自性义。”意即世间上所有的语言,没有有事、无事,也没有任何所有,此等唯一显现无遮之故。实际此处所说的无遮,也并非世间一切语言最究竟即是无遮之意,而是指究竟应该超越一切,但暂时于有实执的有实宗面前可以抉择为无遮。
不现能破所破相,具有现分方便相,
具有殊胜之空性,远离戏论大中观,
以及俱生大手印,具有此等不同名,
皆是离心智慧故,余分别念不可思。
究竟时,所谓的轮番修持根本不存在,由于已经真正通达了佛陀所宣说的究竟密意,一切能观察、所观察、无遮、非遮等全部超越,此时,能破的显现与所破的空性于此境界前根本不存在。
然而此时仍然具有一种现分的方便相,以大圆满的术语来讲,即自性空性、现分不灭。此现分不灭从高一层次来讲,即是佛陀化身;从较低层次而言,即是大悲周遍之相。也就是说,佛陀从空分来讲已经完全证悟,从现分来讲,其大悲心恒时具足,在证悟空性的同时,大悲以无离无合的方式存在。《上师心滴·二者极密诀虚空广界》中说:“如见太阳皆见如来藏,如见日光以从现分言。”就像见到太阳一样,已经真正见到如来藏之明分,但此明分是不是如太阳般光芒万丈呢?其实这也仅是从现分角度进行比喻的,从密宗角度是指光明,显宗角度则指其现分。此大悲现分恒时不灭,虽然世俗的一切显现已经全部灭尽,但如来藏的光明一分不会灭尽,《涅槃经》中说:如来藏之自性为光明。此自性光明,不同人所见各有不同,其实即为大悲自相,根本不会灭尽。
个别人对空性、光明二者不能平等对待,经常偏重其中一者而舍弃另一者,但不论执著其中任何一者都会堕入一边。诸法本体即是空性,对此应深信不移,就如显宗般若法门当中所抉择一样;从密宗来讲,对于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觉性本体亦应有所认识。光明角度而言,如密宗大圆满中所讲到的托噶,显宗则如《十大如来经》所讲一样。故而对空性、光明二者不能轻视任一边,都应同等对待,所谓的空性大悲藏也是如此,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虽于凡夫分别心前将此执著为单空,然而对此单空逐渐修持时,空性也是不存在的;光明一分也是如此,眼前所见到的明点与心相续中对无量众生现前的大悲心其实都是一种执著,但对此执著逐渐修持达到无缘时,即是佛陀的大悲自性。就像未成熟的孩童长大成人时,其本体根本无有任何改变,只是从原来的少不更事变成现在的老成持重,同样,现在对空性及大悲心等虽然具有一定执著,但其本性逐渐清净时,就会真正获得光明空性无别双运。
上述所讲的大悲相于不同续部中有各种不同名称,比如现分大悲、殊胜大空性、离戏大中观、二谛无别双运、智慧到彼岸,噶举派称为俱生大手印,禅宗称为明心见性,还有光明大圆满等许多不同名称。虽然名称各不相同,实际本体根本无有任何区别,关键一点即对其是否真正有所认识,如果偏堕于自空、他空,或者无遮、非遮等任何一边,则不论为其取上如何善妙绝伦的名称,也根本未能通达它的真正本义;一旦已经究竟了达其真实意义,任何名称都无有丝毫差别。
有些人认为中观和大圆满二者格格不入,学习一者就不能学另一者。实际上,二者只是观察方法和趋达目的地的途径有所不同而已,就像乘飞机与火车一样,虽然乘坐的交通工具不同,但到达的目的地完全相同。
真正通达此种无二境界时,其他的分别念以及一般的语言、比喻等根本无法进行诠释。因此,若能对上述境界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是诸佛菩萨智慧的结晶,是诸佛菩萨通过多生累劫积累资粮所证悟的境界,故而仅仅对其生起信心的功德也是无与伦比,《宝施童子经》中说:“曼殊室利,若诸菩萨无善巧方便,经百千劫修行六波罗蜜多。若复有人闻此正法,生疑心者,所得福德尚多于彼。何况无疑而正听闻及以书写,受持,讲说,为他开示。”也就是说,有些人未以般若波罗蜜多摄持而精进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等,这种功德非常大,但若有人仅仅听闻般若波罗蜜多并对其生起怀疑,则此人功德已经远远超胜前者所得之功德,更何况无有任何怀疑,对此般若法门读诵受持演说,其功德更加不可思议。
壬五(彼者唯是各别自证之行境)分三:一、自然智慧之境界;二、虽不可言诠然非为不可思议我;三、摄义。
癸一、自然智慧之境界:
彼非言词分别境,是故不偏于非遮,
无遮异体现空等,无偏离有无承认,
法界智慧相圆融,自然智慧无住现。
如此不可思议的智慧根本不是语言、分别念的对境,它既不偏于无遮也不偏于非遮,于一体、异体、显现、空性、清净、不清净等一切偏堕均不存在,如若存在,则如黑白绳子搓在一起般绝对不合理,因而于此智慧前无有有无等任何承认。
最后,法界与智慧融为一体,自然智慧无住而显现。“自然智慧无住现”引自《密藏续》,如云:“远离一者与多者,无有中边真如性,一切佛陀亦不见,自然智慧无住现。”意即大圆满、大中观的境界根本不是凡夫人的对境,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如实表达,《般若经》中说:“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凡夫众生依靠上师窍诀虽然可以获得一种相似境界,但对于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根本无法了知。
癸二、虽不可言诠然非为不可思议我:
如是超越诸承认,远离增损殊胜义,
法界觉性无合离,此不能诠不可言,
然非谁亦不能证,如同不可思议我。
如是超越一切有无承认、远离所有增损怀疑的殊胜意义,实际是法界觉性无离无合的本性,其本体无法依靠任何语言、思维进行诠释言说。
既然如此,外道认为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我,此“我”谁也无法了知,那前面所描述的不可言说之境界是否与此不可思议我…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