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P37

  ..續本文上一頁現與勝義量的空性二者不可分割、互相圓融。上述所有境界,均是分別念的一種對境,因而此現空雙運並非聖者根本慧定的殊勝境界。

  既然如此,于聖者根本慧定時,是不是除二谛抉擇之顯現、空性以外現前的一種現空雙運呢?

  並非如此。無垢光尊者說:具眼翳時與不具眼翳時所見的對境爲同一者,然而眼翳消除時所見卻完全不同,同樣,最初現、空二者完全分開,分別具足現和空的執著,但真正通達萬法本性時,所謂的現與空根本無有二致,是一模一樣的。

  凡夫衆生對顯現與空性的執著極爲嚴重,因而釋迦牟尼佛爲對治凡夫相續中的這兩種實執,分別轉了二轉*輪、叁轉*輪,當顯現、空性的執著完全消失于法界時,即無余現前現空雙運的智慧,此智慧唯是各別自證的對境。

  超離言思之入定,唯是各別自證智,

  有現以及無現等,以量觀察均不成。

  超離一切言思的、各別自證的智慧即是聖者的根本慧定,此時,顯現與空性、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本來清淨與任運自成等等,凡是依靠語言文字所表示的一切有現、無現之法,于此聖者根本慧定前根本無有任何所現。

  此種境界以凡夫分別心根本無法衡量,就像盲人一旦現見色法時,才能知曉大象的本來面目一樣,同樣,一旦真正開啓相續中的無二慧眼,才能夠見到無二雙運的真實面目。

  凡夫衆生依靠分別思維所判斷的法界根本不究竟,何時能夠現前各別自證的入定智慧,有現、無現等一切都不成立,雖說不成立,卻也並非單單的一個空性,除顯現、空性無余清淨外,根本無有其他。如同餓鬼業力稍微清淨而轉生爲人時于水上一點一滴膿也無法現見一樣,依靠凡夫的思維、語言根本無法表達各別自證的境界,一旦真正獲得此各別自證的境界時,顯現、空性完全無二無別,此時無有任何語言思維等執著。

  壬四、宣說彼之異名:

  是故乃至以輪番,修持二谛即妙慧,

  一旦無有輪番修,獲得雙運智慧時,

  觀察而破蘊所破,無遮單空亦超離,

  前面已經對顯現、空性以及暫時的現空雙運作了解釋,而依靠輪番方式修持勝義、世俗二谛僅僅是一種妙慧,並不是究竟智慧,一旦無有輪番而是真正獲得了顯現、空性無二雙運的殊勝智慧,也即柱子等萬法的顯現與空性二者可以于相續中同時現前,根本不需要輪番。

  有些人認爲:既然一切萬法皆爲空性,那爲什麼見不到?通過中觀理抉擇時確實一個法也不存在,但離開中觀理證的觀察,反而會增加有的執著,就像開水放在火上時是沸騰的,離開火時就會很快冷卻一樣,同理,以中觀理進行抉擇時,萬法似乎已經完全成爲空性了,這時貪心、嗔心等都不存在,甚至以爲自己已經證悟了空性,然而一旦不再觀察,所有的煩惱似乎絲毫也沒有減少,全部都回來了,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凡夫衆生相續中的煩惱實執非常嚴重,僅僅依靠理論觀察是絕對不行的,必須通過精進修持才能真正斷除煩惱等實執,比如眼翳者雖從道理上了知海螺爲白色,但想要真正見到就必須依靠長期服藥治療眼疾,凡夫從無始以來就在輪回苦海中流轉,雖然短時間內已經通達衆生流轉的根源即是無明煩惱,但僅從道理上了知根本不足夠,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精進努力修持才能夠真正斷除。

  何時真正獲得了無二雙運的智慧,觀察的五蘊、十八界等一切所破根本不存在,抉擇爲無有絲毫自性的無遮單空也不存在,已經真正超越了能破、所破等一切法。龍樹菩薩說:所破無有故,我亦無有破,汝等若說破,于吾大誹謗。真正來講,實相當中無有任何可以遮破之法,因而如果有實宗說有所遮破的話,即是一個非常大的誹謗。《回诤論》中說:“若即無自性,遮亦無自性。”如果一切萬法無有自性,則所謂的非遮或無遮也無有任何自性,已經完全超離破與所破、空與單空等一切法。

  此處的“遮”,格魯派認爲中觀應成派究竟來講應是無遮,宗喀巴大師在《善解密意疏》中引用月稱論師《顯句論》的一個教證:“世間所有言,無事無所有。此等爲顯無遮故,無事即無自性義。”意即世間上所有的語言,沒有有事、無事,也沒有任何所有,此等唯一顯現無遮之故。實際此處所說的無遮,也並非世間一切語言最究竟即是無遮之意,而是指究竟應該超越一切,但暫時于有實執的有實宗面前可以抉擇爲無遮。

  不現能破所破相,具有現分方便相,

  具有殊勝之空性,遠離戲論大中觀,

  以及俱生大手印,具有此等不同名,

  皆是離心智慧故,余分別念不可思。

  究竟時,所謂的輪番修持根本不存在,由于已經真正通達了佛陀所宣說的究竟密意,一切能觀察、所觀察、無遮、非遮等全部超越,此時,能破的顯現與所破的空性于此境界前根本不存在。

  然而此時仍然具有一種現分的方便相,以大圓滿的術語來講,即自性空性、現分不滅。此現分不滅從高一層次來講,即是佛陀化身;從較低層次而言,即是大悲周遍之相。也就是說,佛陀從空分來講已經完全證悟,從現分來講,其大悲心恒時具足,在證悟空性的同時,大悲以無離無合的方式存在。《上師心滴·二者極密訣虛空廣界》中說:“如見太陽皆見如來藏,如見日光以從現分言。”就像見到太陽一樣,已經真正見到如來藏之明分,但此明分是不是如太陽般光芒萬丈呢?其實這也僅是從現分角度進行比喻的,從密宗角度是指光明,顯宗角度則指其現分。此大悲現分恒時不滅,雖然世俗的一切顯現已經全部滅盡,但如來藏的光明一分不會滅盡,《涅槃經》中說:如來藏之自性爲光明。此自性光明,不同人所見各有不同,其實即爲大悲自相,根本不會滅盡。

  個別人對空性、光明二者不能平等對待,經常偏重其中一者而舍棄另一者,但不論執著其中任何一者都會墮入一邊。諸法本體即是空性,對此應深信不移,就如顯宗般若法門當中所抉擇一樣;從密宗來講,對于大圓滿本來清淨的覺性本體亦應有所認識。光明角度而言,如密宗大圓滿中所講到的托噶,顯宗則如《十大如來經》所講一樣。故而對空性、光明二者不能輕視任一邊,都應同等對待,所謂的空性大悲藏也是如此,將一切萬法抉擇爲空性,雖于凡夫分別心前將此執著爲單空,然而對此單空逐漸修持時,空性也是不存在的;光明一分也是如此,眼前所見到的明點與心相續中對無量衆生現前的大悲心其實都是一種執著,但對此執著逐漸修持達到無緣時,即是佛陀的大悲自性。就像未成熟的孩童長大成人時,其本體根本無有任何改變,只是從原來的少不更事變成現在的老成持重,同樣,現在對空性及大悲心等雖然具有一定執著,但其本性逐漸清淨時,就會真正獲得光明空性無別雙運。

  上述所講的大悲相于不同續部中有各種不同名稱,比如現分大悲、殊勝大空性、離戲大中觀、二谛無別雙運、智慧到彼岸,噶舉派稱爲俱生大手印,禅宗稱爲明心見性,還有光明大圓滿等許多不同名稱。雖然名稱各不相同,實際本體根本無有任何區別,關鍵一點即對其是否真正有所認識,如果偏墮于自空、他空,或者無遮、非遮等任何一邊,則不論爲其取上如何善妙絕倫的名稱,也根本未能通達它的真正本義;一旦已經究竟了達其真實意義,任何名稱都無有絲毫差別。

  有些人認爲中觀和大圓滿二者格格不入,學習一者就不能學另一者。實際上,二者只是觀察方法和趨達目的地的途徑有所不同而已,就像乘飛機與火車一樣,雖然乘坐的交通工具不同,但到達的目的地完全相同。

  真正通達此種無二境界時,其他的分別念以及一般的語言、比喻等根本無法進行诠釋。因此,若能對上述境界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爲它是諸佛菩薩智慧的結晶,是諸佛菩薩通過多生累劫積累資糧所證悟的境界,故而僅僅對其生起信心的功德也是無與倫比,《寶施童子經》中說:“曼殊室利,若諸菩薩無善巧方便,經百千劫修行六波羅蜜多。若複有人聞此正法,生疑心者,所得福德尚多于彼。何況無疑而正聽聞及以書寫,受持,講說,爲他開示。”也就是說,有些人未以般若波羅蜜多攝持而精進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等,這種功德非常大,但若有人僅僅聽聞般若波羅蜜多並對其生起懷疑,則此人功德已經遠遠超勝前者所得之功德,更何況無有任何懷疑,對此般若法門讀誦受持演說,其功德更加不可思議。

  壬五(彼者唯是各別自證之行境)分叁:一、自然智慧之境界;二、雖不可言诠然非爲不可思議我;叁、攝義。

  癸一、自然智慧之境界:

  彼非言詞分別境,是故不偏于非遮,

  無遮異體現空等,無偏離有無承認,

  法界智慧相圓融,自然智慧無住現。

  如此不可思議的智慧根本不是語言、分別念的對境,它既不偏于無遮也不偏于非遮,于一體、異體、顯現、空性、清淨、不清淨等一切偏墮均不存在,如若存在,則如黑白繩子搓在一起般絕對不合理,因而于此智慧前無有有無等任何承認。

  最後,法界與智慧融爲一體,自然智慧無住而顯現。“自然智慧無住現”引自《密藏續》,如雲:“遠離一者與多者,無有中邊真如性,一切佛陀亦不見,自然智慧無住現。”意即大圓滿、大中觀的境界根本不是凡夫人的對境,很難通過語言文字如實表達,《般若經》中說:“無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滅虛空體,各別自證智行境,叁世佛母我敬禮。”凡夫衆生依靠上師竅訣雖然可以獲得一種相似境界,但對于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根本無法了知。

  癸二、雖不可言诠然非爲不可思議我:

  如是超越諸承認,遠離增損殊勝義,

  法界覺性無合離,此不能诠不可言,

  然非誰亦不能證,如同不可思議我。

  如是超越一切有無承認、遠離所有增損懷疑的殊勝意義,實際是法界覺性無離無合的本性,其本體無法依靠任何語言、思維進行诠釋言說。

  既然如此,外道認爲有一個不可思議的我,此“我”誰也無法了知,那前面所描述的不可言說之境界是否與此不可思議我…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